關於錢鍾書早期西文藏書裡的幾處批註 | 張治

2021-01-18 文匯筆會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發現了四部錢鍾書的早期西文藏書。承蒙胡曉明館長允準,我得以看到其中一本書的部分頁面翻拍照片,都是有錢鍾書批註內容的。遵照胡老師的囑咐,我對此略加辨讀和查考之後,覺得有些內容確實值得一談。


我看到的這本書,題為《品藻集》(Res Judicatae, Papers and Essays),1892年倫敦艾略特·斯託克公司出版,是一本不算厚的文學評論小冊子。作者奧古斯丁·柏萊爾(Augustine Birrell,1850-1923),是一位政治家,後來出任過愛爾蘭首席秘書,也擅長寫一些短篇的幽默小品文。從此書末頁錢鍾書寫下的總體評價看,他還讀過這位作者寫的第一部著作,《附言集》(Obiter Dicta, 1885),以為出語精妙可喜,自成風格。而在《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中,我們還可以看到讀柏萊爾兩部著作的筆記,一是《往事正誤錄》(Things Past Redress, 1937;第5冊第637-639頁),一是《以飽蠹樓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Bodleian, and Other Essays,1905;第32冊第67頁)。



根據《品藻集》的精裝環襯頁上所貼的藏書票和書店標籤,以及扉頁上的題署來看(上圖),這是錢鍾書1936年5月15日在牛津寬街(Broad Street)27號的「帕克爾父子公司」(Parker & Son. Ltd.)購得的二手書,這個公司在當時已是一家百年老書店,後來又經擴建和重建。這本書原來的主人名叫Ernest William Adair,生平不詳。但是書裡的鉛筆批註顯然都是我們熟悉的錢鍾書字跡。


第一篇關於作家薩繆爾·理查森(Samuel Richardson,1689-1761)的一篇演講錄。第6頁頁旁錢批:


All thus as criticism is, as Ste-Beuve was fond of saying, à côté. But the man who reads Birrell for critical integrity, deserves the fate allotted by the 「great lexicographer」, to the man reading the 「little printer」 for story -perhaps even il ne vaut pas la corde qui le pend!


譯文:所有這些作為批評,都是類如聖伯夫所喜言「在邊上」(à côté)的。不過,為批評之完整而讀柏萊爾的人士,實在該當那位「大辭書家」所指派的命運:成了為故事而讀那位「小印刷匠」的人,——這大概還更沒有什麼價值吧!


根據上文,「大辭書家」指的是編詞典的詹森博士,「小印刷匠」則是理查森。結尾這句法國諺語,字面意思就是「吊殺還不值繩子錢」。其中的短長之較,我在此不能深究,只想指出:錢鍾書拈出聖伯夫常說的「在邊上」(à côté),也許就是《寫在人生邊上》這個題目的由來?


以下是讀《愛德華·吉本》一篇的幾處批註。第39頁涉及吉本對於天主教的態度,錢鍾書批註:


J. Cotter Morison has put it very finely in his Gibbon: 「Grounds which G. dasched over in a few weeks, Newman took 10 yrs to traverse.」


譯文:科特·莫裡森非常精確地在他的《吉本》一書中提到:「吉本用了幾周時間所猛烈衝擊的領域,紐曼花費了十年來進行全面探討。」


這位莫裡森(James Augustus Cotter Morison,1832-1888),是英國的隨筆作家,這本《吉本》(1878)是他廣泛閱讀和精巧分析的代表作。錢鍾書引的這段話見於此書第17頁。紐曼就是1833年牛津運動的領袖人物,約翰·紐曼博士(Saint John Henry Newman, 1801-1890)。牛津運動起初旨在恢復英國國教中的某些天主教義和儀式,最終紐曼等人偏向羅馬教會。錢鍾書後來曾詳細閱讀過《羅馬帝國衰亡史》,吉本宗教思想裡的複雜和對後世的重要影響,此時他應該已經有所體會。


第54頁批註:


The tu quoque is that Ste-Beuve owed his religiosity not to his mother, but to Mme Hugo - witness Les Consolations.


譯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聖伯夫的宗教情感並非得自其母,而是歸因於雨果夫人——由《慰情集》可證。


這裡的tu quoque是拉丁語,「你也一樣」的意思。這頁書中談及吉本在自傳裡聲稱父母對自己影響不大,從未體味到童年的幸福快樂。於是引述聖伯夫對這段內容的評價,其中指出缺乏母愛關護時喪失最多的就是宗教情感。因此錢鍾書又搬出批評者自身的情況進行同理論證。聖伯夫這位深受錢鍾書喜愛的十九世紀法國文學批評大師,是個遺腹子,家境清寒,自幼生活在孤寂和憂鬱之中。二十歲出頭得到維克多·雨果的賞識,又因為比鄰而居,以至長年每日會面不止一次。這期間他愛上了阿黛爾即雨果夫人,為此最終與雨果決裂,並為此而終身不娶。錢鍾書提到了聖伯夫年輕時寫的詩集《慰情集》(譯名出自範希衡),其中第一首和第五首都是獻給雨果夫人的。其中有「你如此高貴而純潔」(Vous si noble et si pure)、「人活著時,就會相愛」(Et quand on vit, qu』on s』aime)這樣的句子,以及對於死亡、天堂和天主的思考。


第55-56頁有一段跨頁的批註:


Even in Sir Wm Hamilton's time Oxford was the very nadir of learning (See Discussions). The indictment of Oxford began probably with Bruno (「The Widow of True Science」, Opere, i. 179) and stops so far with my humble self. (拾骨腐生學,閉心上士居;聲猶聞蟪蛄,技只注蟲魚;地自囂塵甚,人多屍氣餘;珷玞差可識,懷璧罪從渠。) But the 「dreary」 Cantabridgian 「Collection of animals」 (to borrow Gray's phrase) is surely, compared to Oxford, but bonnet blanc and blanc bonnet.



譯文:即便是在威廉·漢密爾頓的時代,牛津也是學問的低谷(見《論叢》)。牛津的衰敗跡象或許開始於布魯諾(「真正科學之遺孀」),目前停留在這卑微的我自身了。(中文詩略)但是那些「沉悶的」劍橋「珍禽異獸」(借用格雷之語),相較於牛津而言,確實也不過彼此彼此了吧。


這段批註針對的正文,涉及吉本在牛津的學習時光,就是其《自傳》裡談到過的。吉本十五歲時,「帶著足以迷惑一位博士的一大堆學問,同時也帶著足以使一名學童感到羞愧的愚蠢」,進入了大學,他在馬格德林學院度過的十四個月,被稱作是「一生中過得最懶散、最沒有收穫的日子」。柏萊爾評價說,吉本時代的牛津大學體制還不健全,缺少公共考試制度,沒有班級名冊,但假如吉本步其父之後塵去了劍橋,那麼他會發現數學甲等考試(Mathematical Tripos)這種障礙(與後來的制度不同,在吉本的時代,這場數學考試是劍橋學生獲得榮譽學位的唯一途徑)。我們想起錢鍾書並不傑出的數學成績,相信他一定慶幸進的是今天的牛津。因此,雖然這裡討論的是牛津學風的衰敗,但也拉過劍橋來進行對照,批註裡的「bonnet blanc and blanc bonnet」是一句諺語,類如「半斤八兩」的意思。威廉·漢密爾頓(Sir William Hamilton, 1788-1856)是一位蘇格蘭玄學家。在他的《哲學、文學與教育論叢》(Discussions in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1852)中,多處涉及對於牛津大學邏輯學課程衰落的批評。但錢鍾書應該指的是他抄在筆記裡的一段內容(《外文筆記》,第32冊第45頁;Discussions, p. 125):當時有人建議牛津取消邏輯學課程,引起眾多在校生的歡迎。漢密爾頓說,這些人長期以來都在狂熱地隨同聖安布羅斯一起祈禱:「主啊,把我們從亞里斯多德的論辯術裡解放了吧」(A dialectica aristotelis libera nos, Domine)。布魯諾的話是在他1583年訪問英國時說的,當時的牛津只重視神學,新學說不受重視,被冷落的布魯諾因此給這所大學貼了這個標籤,我們今天在布魯諾寫的對話錄《聖灰星期三晚餐》(Cena de le Ceneri,1584)的第四篇結尾看得到這段原話(vedova delle buone lettere per quanto appartiene alla professione di filosofia e reali matematiche)。中間夾雜的中文舊體詩是錢鍾書留學期間的近作,曾在1935年11月發表於《國風半月刊》第七卷第四期,題為《賃廡臥病裁詩排悶》四首其三。大意是自愧所學所知大多卑瑣平庸,對照看來,此詩或許與初到牛津後對學術事業的感受頗有關係。而在讀書批註裡抄入自己的詩作,這還是很罕見的。


第72頁有兩節分開的批註:


The French have a good word for it, polissonerie [polissonnerie].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Coleridge is sometimes a pretentious fool. Pace Schiller, Hegel & co., Die Weltgeschichte ist gar nicht dass Weltgericht.


譯文:法語有個合適的詞,即「潑劣無忌」(polissonnerie)。


必須承認,柯勒律治有時是個自命不凡的傻子。請席勒、黑格爾及其同黨原諒:世界史從來不是世界法庭。


那個拼寫錯了的法語詞,有童言無忌、頑劣、放肆等意,原文說吉本好在腳註裡擺出居高臨下的姿態發出種種嗤笑,變著花樣兒冒犯他人的尊嚴。而針對柯勒律治之處,是因為引述此公的意見,認為吉本讀書淵博卻無哲學(but he had no philosophy),於是抗議說讀遍《羅馬帝國衰亡史》,卻找不出對帝國衰亡之終極原因的解答。錢鍾書應該頗為反感這種建構完整體系來提出一種學說的批評要求。此後,柏萊爾也替吉本作辯護之詞,他說任何明智之士都會因被稱為哲人而感到難為情的,而史家之首務在於敘事之筆,將之經營得精贍生動。於是錢鍾書聯想到席勒的名句,即「世界史就是世界法庭(Die Weltgeschichte ist das Weltgericht)」,見於《退讓》(「Die Resignation」)這首詩。而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全書倒數第二節末尾,為引出下一節「世界歷史」時也有對席勒原詩的引述,稱作「作為世界法庭的世界歷史」(der Weltgeschichte, als dem Weltgerichte)。此處錢鍾書反其意用之,在「從來不」的德語兩個詞下面劃了橫線。《管錐編》「《史記會注考證》卷五一」討論到「成敗論人」(又見《容安館札記》第七一七則)時也引了席勒和黑格爾的話,則是另有目的:錢鍾書為了揭露中國歷史上的正統論之虛偽性,因此更強調《韓非子·忠孝》所謂「忠臣不危其君」,也就是孔子作《春秋》可令亂臣賊子懼的原因,即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是不同於「為勝利者高呼萬歲」的態度。而這個史家傳統與西方法哲學思想相通,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有世界精神的法,這個法高於所有民族、所有國家的法,也高於一切個人意志。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句「世界史從來不是世界法庭」的德文,是用古老的草體(Kurrentschrift)書寫的,用筆非常規範。這種書寫形式很接近中世紀晚期的草書,讓人想起《我們仨》中楊絳曾說起錢鍾書修過一門「古文書學」的課程。但下文批註的德文則不用此字體,目前我所看過的筆記手稿裡也沒看到過,因此可以說是非常難得一見的錢鍾書筆跡資料。


總之,通過翻看錢鍾書在早年一部藏書裡的批註,既可以看到他當時讀書治學的趣味,以及影響到後來著作的觀點,也可以看到他涉及自身的評述,還夾雜了新近的詩作,又有德語古書寫體的偶爾靈光一現。——足以表明:這部書裡保存下了非常珍貴的資料,讓我們對錢鍾書的書齋世界有了更為豐富和生動的認識。


2018筆會文粹《那「通關密語」》已經出版,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可在文匯出版社微店購買,點擊「閱讀原文」可跳轉至噹噹購買

【筆會近期作品推薦】

韓天衡:髮老印事

孫丹妍:何惠鑑先生最後的日子

劉心武:三臺吉賽爾

徐建融:最宜詩畫是荷花

肖復興:嘟柿的記號

胡曉明:我的太極拳小史

李皖:音樂是怎麼變成免費午餐的

南帆:老不老是心裡的事

謝冕:我不是重口味,只是拒絕乏味

葉廷芳:琉森的傷獅

張憲光:讀書的口味和眼光

錢佳楠:樹木之美

陳思呈:蓮花、蓮土和藕



相關焦點

  • 華東師大新發現錢鍾書英倫藏書四種,批註中展露學生姿態
    日前,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新發現了錢鍾書英倫藏書四種,其中有籤名、鈐印,以及大量未刊批註。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胡曉明告訴澎湃新聞,這批錢氏藏書是知名翻譯家鄭大民於2019年所贈西文舊書中的一批,推測可能是由錢先生贈與徐燕謀,再由徐轉贈其父。
  • 華東師大圖書館藏錢鍾書先生藏書述略
    【這四種西文藏書,內容為西方文學研究,購買時間為1935—1938年錢楊旅歐時期,與《錢鍾書手稿集·外文筆記》中筆記記錄時間重合,是錢鍾書西洋文學積累的重要階段。】 知名翻譯家鄭大民先生去年捐贈給華東師大圖書館一批西文舊書,其中有錢鍾書先生旅歐期間的西文藏書四種,書頁間有他的手批筆記。
  • 塵封數十載、歷時七年,錢鍾書楊絳伉儷合著,首度面世!|Chin@美物
    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周絢隆在《錢鍾書選唐詩》的《出版後記》裡分析:「其於中國古典詩歌閱讀之富,涵養之深,迄今尚無人能及。」《錢鍾書選唐詩》選錄308位詩人(無名氏計為1位)1997首(句)作品,分上下兩冊出版,同時保留了錢、楊二老在抄錄時的批註。
  • 趣讀丨民國第一毒舌錢鍾書,演繹熊孩子的一生
    1949 年後,錢鍾書、楊絳夫婦住在清華,養過一隻小貓。小貓長大,半夜和鄰居的貓打架。錢鍾書特別心疼,備了一支長竹竿,戳在門口,不管多惡劣的天氣,只要聽見貓兒叫鬧,他都憤而抄竿,幫貓打架。他打的那隻貓,正是鄰居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貓。後來楊絳引用錢鍾書小說裡的原話「打狗要看主人面,打貓要看主婦面」勸他。
  • 錢鍾書是怎樣住進「部長樓」的?
    近日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才知道錢鍾書夫婦自1974年5月後一直棲身於「學部七號樓西盡頭的辦公室」:「……我到學部向文學所的小戰士求得一間辦公室
  • 錢鍾書 蒼莽崑崙一代鴻儒
    同班的許振德,曾惱怒他奪去自己的「第一」,但錢的一次解惑,令他由衷欽佩,兩人遂成好友,上課常同坐後排。許君上課時注意某女生,錢就在筆記本上畫了一系列《許眼變化圖》,在班中流傳頗廣。據說,其師長吳宓曾對幾位學子感慨道:「當今文史方面的傑出人才,老一輩中要推陳寅恪先生,年輕一輩人中要推錢鍾書,他們是人中之龍,其餘如你我,不過爾爾!」
  • 錢鍾書是被神化了,還是被低估了?
    曾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大學兼職教授,研讀錢鍾書著作35年。無人不談錢鍾書。但,鮮有人讀懂錢鍾書。2020年是錢鍾書誕辰110周年。在世人面前,錢鍾書是中國學術界的泰山北鬥,關於他的傳說很多。或者是他一排排書架地橫掃清華圖書館,或者是書店裡找不到一本他沒讀過的書,又或者是外國記者說來中國有兩個目的,一是目睹萬裡長城,二是親見錢鍾書。少為人知的是,錢鍾書平生不藏書。他的居所中只有一個書櫃,除了幾部外文工具書外,大多是他父親錢基博留下的珍貴典籍文獻。但他確實無書不讀,從經史子集到稗官野史、小說筆記、佛藏道書等無不採擇。
  • 劉寧:《錢鍾書選唐詩》是錢鍾書先生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紀念錢鍾書先生誕辰110周年暨《錢鍾書選唐詩》新書分享會在京舉行。左起:張劍、劉寧、葛曉音、臧永清、謝思煒、周絢隆、陳堅 《錢鍾書選唐詩》:錢鍾書龐大學問冰山的一角 文 | 劉寧(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據作者在分享會發言速記稿整理 錢鍾書先生是我們(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的老前輩
  • 《錢鍾書》② | 國學和英文造詣高,但也有著致命的短板
    因此,當年關於錢鍾書能否進入清華大學的問題,成為清華大學上下皆議的熱門話題。最後,當時的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先生力排眾議,破格錄取了錢鍾書。不論是對於錢鍾書,還是清華大學,因為嚴重偏科而破格錄取都是百年不遇的事件。這也使得錢鍾書剛進學校,就成了一個萬眾矚目的風雲人物。幸好錢鍾書不負眾望,當他進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先後掌握了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甚至是艱澀的拉丁文。這令其他人都十分驚訝,因為在他們看來,錢鍾書根本就沒有痛下苦功。
  • 講座|辛德勇:因讀書而走向藏書
    《讀書與藏書之間》初集出版於2005年11月,但賈元蘇大姐主動找我,提出要幫助我把這些關於讀書與藏書的文章匯集成一本書,是在2004年我剛調到北京大學不久的時候。人到中年,改換到一個全新的環境裡去工作,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都是明擺著呢。賈元蘇大姐幫助我出版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幫助我較快進入研究狀態,這才有了後來一本本書的出版。
  • 七年「唐詩日課」,掀開錢鍾書楊絳夫婦的書齋日常
    就在這間居所裡,大約從1983年起,錢鍾書、楊絳夫婦開始了一段長達七年、錢選楊抄的「唐詩日課」。錢先生以《全唐詩》為底本,每天選幾首,楊先生也每天抄一點,作為品讀唐詩和練習書法之用。最終形成了九冊手稿,楊先生在首冊封面上題名「《全唐詩錄》,楊絳日課」,錢先生又補題「父選母抄,圓圓留念」。此時的錢鍾書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並剛剛在中華書局出版了皇皇巨著《管錐編增訂》。
  • 錢鍾書,上世紀「最不像樣」的知識分子
    「Turn right(向右轉)!」結果隊伍全都向右轉,只有錢鍾書一人向左轉,同學們放聲大笑,錢鍾書還莫名其妙。不僅方向不分,他還左右鞋不分,衣服裡外也常常穿反。錢鍾書向來對數學不感興趣,乾脆就不學。在考取清華大學時,錢鍾書的數學只得了15分,可是他的國文成績是特優,英文更是史無前例地得了滿分。
  • 《錢鍾書》⑧ | 真正的高貴,是細微處的教養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湯晏的作品《錢鍾書》。昨天我們讀到錢鍾書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收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邀請函,夫妻攜手重回清華大學任教,後來又一起被下放到幹校去,從此開始了改造生活。即使重回北京,也依舊生活得不太順心,甚至被外人趕出家門。那麼,曙光究竟何時才會到來呢?迎來新生的錢鍾書又會做些什麼事呢?
  • 錢鍾書誕辰110周年 | 門當戶對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
    錢鍾書先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辛勤研究,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今天小K帶大家回憶一下錢鍾書先生的一生吧! 錢鍾書的一生錢鍾書,1910年11月21日出生於詩書世家,自幼受到傳統經史方面的教育,中學時擅長中文、英語,卻在理科方面成績極差。
  • 《錢鍾書》① | 天才少年如何養成?
    對於這個過繼來的孩子,錢基成十分疼愛。錢基成在文學方面並沒有多大成就,但這並不妨礙他對錢鍾書的教導與培養。錢鍾書四歲時,錢基成就開始教導他讀書寫字。與許多坐不住板凳的男孩不同,錢鍾書總是規規矩矩地坐在那裡,認真臨摹和朗讀。這種有意無意的栽培,使錢鍾書很早的時候就對書籍學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錢鍾書因翻譯問題與傅雷相輕,譯《毛澤東選集》出「名句」
    錢鍾書之有此「君子協定」,楊全紅解說道:原因可能很多,「不大相信《管錐編》可以忠實地譯作他國語言很可能是其中之一」。譯事維艱,錢老畢竟還是幫了忙。艾朗諾(Ronald Egan)所譯的《管錐編》選段,英文書名是錢老親自訂定的。我一向向「錢」看,自問與「錢學」(對錢鍾書的研究)有關聯;讀楊氏書,才知道自己錢學的不足。錢鍾書對中外翻譯的種種理論和實踐,常有褒貶。
  • 《錢鍾書》④ | 他活成男人最羨慕的樣子
    今天我們繼續閱讀湯晏的作品《錢鍾書》。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讀到了錢鍾書與楊絳相遇、相識、相知、相愛的經歷。從相識到成婚,這一切都進行得異常順利,也許這就是上天註定的緣分吧。婚後的夫妻二人急急忙忙地踏上了去往英國的遊輪,開始了他們新的求學生涯。那麼,錢鍾書在英國又經歷了些什麼呢?
  • 錢鍾書在上海的最後住所
    楊絳在她的《我們仨》中曾經寫道,一九四九年,錢鍾書「叔父命錢鍾書三弟媳攜子女三人來上海,住辣斐德路。適傅雷夫人之友有空房,在蒲石路蒲園,錢鍾書與我及女兒錢瑗即遷居蒲石路蒲園。」當時只有14歲的龐濤稱楊絳、錢鍾書的女兒錢瑗為「圓圓頭」,她記得:「倒是多次見到錢瑗笑眯眯地、不聲不響地默默站在外面那扇經常敞開著的客廳大門外,只要我或弟弟龐均看到她,立即高興地喊:『圓圓頭快進來!快進來!』她總是很斯文地進來看看,和我們玩一會兒,不會超過一小時就回家了。
  • 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19期
    原標題:錢鍾書的學術人生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19期 12月的第一天如期而至,時光在歲月裡不停流走,日子在航程中邁開了步伐。我們端坐在歲末時光,惟願歲月如初,共祝未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