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雀(Parus major)是歐亞大陸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庭院和公園常見鳥類之一。歐洲鳥類學術界從生態學、行為學、遺傳與演化等角度已經對大山雀持續進行了一百多年的學術研究,因此,無論是在民間還是科研領域,大山雀都是知名度極高的鳥類。
北京的大山雀。攝影:@紅嘴藍鵲
北京的大山雀。攝影:@鷹之舞
大山雀屬於雀形目山雀科,其學名種加詞major就是「大」的意思——這是因為山雀科多數鳥種的體長都在10~12cm左右,而大山雀體長則有14cm,已經是最「大」的山雀了。全世界的大山雀共有37個亞種,每個亞種長得都不太一樣,根據長相和分布大致能分成四個亞種組(而分子分類已經把大山雀分成3~4個不同的種)。
新疆的大山雀。圖片來源:xj616
大山雀的頭部大致為黑色,其中臉頰和枕部為白色(因此大山雀還有個俗名叫「白臉山雀」);喙較粗厚,是雀形目比較典型的雜食的喙,又能吃蟲(主食昆蟲,有時也捕食小型爬行動物,甚至小型鳥類)又能吃植物種子;背部灰色,但有的亞種(特別是分布於中國東部和北部的亞種們)背部沾綠色;兩翼深色,具有一道清晰的白色帶狀翼斑;尾羽黑色為主,外側尾羽為白色。大山雀黑色的喉部呈帶狀向下延伸至腹部中央,與胸、腹兩側的淺色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喜歡管這條黑色的胸前帶叫「拉鎖」,也是大山雀的重要辨識特徵之一。這條「拉鎖」的長寬有個體差異,跟遺傳和後天營養情況都有關係。
歐洲的大山雀。攝影:@鷹之舞
歐洲的大山雀鑿堅果。攝影:@鷹之舞
有趣的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大山雀腹部(不算黑色「拉鏈」)是灰白色的,但在歐洲的大山雀亞種組(廣泛分布在從歐洲到新疆的幾個亞種,在中國東北也有零星記錄)腹部則是鮮豔的黃色,和中國南方的另一種常見山雀——綠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長得很像。不過二者在分布上並不重疊,且還可以通過翼斑的特徵進行區分——綠背山雀有清晰的兩道翼斑,而大山雀不論哪個亞種,不論腹部是黃還是白,都只有一道翼斑。
綠背山雀。圖片:nature.hc.edu.tw
除了極端生境(如青藏高原腹地和一些沙漠等)之外,中國幾乎所有地區都有大山雀的身影。大山雀在城市較常見,特別是在公園裡樹多的地方遇見它的概率會比較高(在北方,冬季會有更多的大山雀出現在城市裡)。大山雀的鳴叫很容易辨識,通常是在一個拔高的尖銳單音節後跟著一連串的有節奏的zizizi。它們很喜歡叫,因此也可以通過叫聲來尋找它們。
大山雀是典型的洞巢鳥——它們會充分利用啄木鳥鑿出來的樹洞、天然樹洞以及各種合適的牆洞、電線桿孔、石縫等地兒築巢繁殖,而如果找不到合適的洞,它們也可以自己在樹上鑿洞,別看它這麼小,喙的衝擊力還是挺大的,咬人也很疼(別問我怎麼知道的)。築巢的時候它們會在洞內的空間鋪上一層苔蘚、羽毛和乾草等組成的中間呈淺碗狀凹陷的襯墊,在凹窩裡產卵,每巢大約產卵8~14枚,偶爾還能生更多。它們也很喜歡人工巢箱,因此我們在瑞典做科研的時候時不時就會在巢箱裡翻到一窩大山雀,被鳥媽媽恐嚇一番(不過它們領域性極強,巢與巢之間通常距離較遠)。
在巢箱裡做恐嚇行為的大山雀,全套展開翅膀和尾羽的動作會伴隨恐嚇的嘶聲,爆發力很強。攝影:@鷹之舞
大山雀很聰明,具有較強的後天學習能力(見今天推送的二條內容)。冬天食物少,如果在院子裡掛上專門餵鳥的堅果脂肪球,或是臘肉什麼的,很容易就能吸引到附近的大山雀來吃。在瑞典的冬天,我們就在5層樓的窗外掛了一隻超市裡專供的餵鳥的堅果球,大山雀就和其他鳥一起來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