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1年,此時為清朝康熙二十年,康熙皇帝在第二次北巡途中大手一揮畫了一個圈,將多達14000平方公裡的草原劃為皇家獵苑,稱為木蘭圍場。此後,每年的秋季康熙皇帝都會前往木蘭圍場進行狩獵,一則鍛鍊王公貴族的騎射能力,二則加強對蒙古地方的震懾及管理,即俗稱的「木蘭秋獮」,成為了清朝中前期的一大盛事。
康熙皇帝每年秋天前往狩獵的木蘭圍場,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縣名亦源於木蘭圍場。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最北端,縣境東、西、北三面被內蒙古自治區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多倫縣環抱包圍,南與本省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接壤,是華北地區通往內蒙古交通要道之一。
鮮卑時期
圍場縣境,商朝及西周時為東胡人聚居地,春秋時期與燕國為鄰,戰國時期燕國向北開拓疆土佔有了今境南部地區,秦朝統一後屬漁陽郡、右北平郡轄境,漢朝時屬鮮卑人聚居地,魏晉時期先後屬鮮卑宇文氏、鮮卑慕容氏勢力範圍,北朝時屬庫莫奚人聚居地。
契丹時期
唐朝建立後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都督府,今境南部屬饒樂都督府、北部屬松漠都督府,唐朝中後期淪為契丹人勢力範圍。契丹建國後,今境分屬松山縣、利民縣管轄,松山縣治所位於今赤峰市區西南部,利民縣治所位於今隆化縣北部。
金元時期
金朝滅遼後,今境分屬松山縣、長興縣、興化縣管轄,長興縣治所位於即寧城縣西部,興化縣治所位於今承德市西南部。元朝佔有此地後,今境分屬松州、惠州、興州興安縣管轄。明朝建立後,實行衛所制度,前期屬開平左衛管轄,後屬諾音衛管轄,明朝中期屬蒙古韃靼勢力範圍。
圍場時期
清朝初年,今境為蒙古喀喇沁、翁牛特、敖漢等部落的遊牧地。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北巡時即達到此地,認為是形勝之地並大加讚賞。公元1681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北巡,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諸旗敬獻牧場」 的名義劃定了14000 多平方公裡的圍獵場所,正式設置「木蘭圍場」,並定下了「木蘭秋獮」的政治制度,前後持續了長達140年之久。
《嘉慶重修一統志》卷42承德府《行宮·圍場附》:木蘭圍場「國語(滿語)謂哨鹿曰木蘭,圍場為哨鹿之所,故以得名」。
道光三年即公元1826年,道光皇帝下旨廢除木蘭秋彌,木蘭圍場解除禁制,允許百姓入內開荒。到了光緒三年即公元1877年,清廷設立糧捕廳,又稱為圍場廳,衙署設在今四道溝鄉二道溝村,公元1880年衙署移至今克勒溝鎮,公元1903年糧捕廳改為撫民廳。
圍場縣
公元1912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成立後對全國的行政區划進行調整,全面廢除州、府,同時設立了一大批新縣。1913年,正式設立圍場縣,縣名源於木蘭圍場,1930年縣城遷至錐子山街即今圍場鎮。
新中國成立後,圍場縣屬熱河省管轄,1956年熱河省被撤銷後,圍場縣劃歸河北省,先後隸屬於承德專區、承德市、承德地區。1989年6月29日,撤銷圍場縣,設立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1993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改屬地級承德市管轄至今。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總面積9219平方公裡,是河北省面積最大的縣,下轄12個鎮、25個鄉,總人口53.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