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28年的4月1日,北魏帝國的胡太后竟然把自己的孫女,裝扮成男兒,立為皇帝,算是給北魏臣民過了個「愚人節」。
胡太后,名仙真,孝明帝登基後稱胡太后,因諡曰靈,也稱靈太后或靈胡太后。
胡太后出身不錯,雖非鮮卑貴族,但也是歸降的豪門世家。胡家世代信佛,不僅出官,也出過不少高僧。
胡太后出生時就不同凡人,「赤光四照」,善於看相的對其父說:「賢女有大貴之表,方為天地母,生天地主, 勿過三人知也。」其父深信不疑,就把她託付給出家為尼的妹妹養育。胡太后從小就深受佛教文化的浸染。
胡太后這個姑姑在佛法修行上有些名氣,常常出入皇宮,還時不時向道武帝身邊人誇耀侄女的姿容、品德。
宣武帝聽說後心動了,就把胡仙真召入宮中,封為承華世婦。世婦是宮中女官,負責祭祀、賓客等事務,對皇帝也要盡嬪妃義務。
胡仙真嬪妃義務幹得相當不錯,最重要的是她完成了其他嬪妃不願做或不敢做的義務——給皇帝生個兒子。
當時北魏有「子貴母死」的制度,它是由道武帝制定的。北魏是由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受氏族制影響,婦女地位很高。為了防止外戚專權,道武帝就效法漢武帝立幼子殺鉤弋夫人的故事,立了這麼個規矩。
當時宣武帝無子,生個兒子必然會被立為太子,所以嬪妃都不願意懷孕,懷孕了也祈禱不要生個男孩。再加上高后兇橫妒忌,許多嬪妃一生也沒接近皇帝。高后及其家族也是皇帝「絕嗣」的獲利者,他們可以在皇帝死後選擇皇族的幼童,立為皇帝,高后臨朝稱制,其家族把持朝政。
胡仙真卻勇敢地向高后和「立子殺母」的舊制度挑戰,公開宣稱:「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肯冢嫡乎?」懷孕後又「幽夜獨誓雲『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所不辭也」。
以上雖是正史《魏書》的記載,說的是大義凜然,很有捨生取義的味道,但其真實性實在令人懷疑,因為從胡仙真以後的殘忍寡情的行為來看,她實在不是一個甘於奉獻、捨生取義的人。
她早已看清了宣武帝這個人,她篤定自己不僅不會被殺,反而能母憑子貴,將來自己有可能成為太后。
宣武帝仁厚寬容,等胡仙真生下兒子,非但沒有按照舊制處死她,而且還升她為充華嬪。自此「子貴母死」 制度被廢除了,胡仙真贏得了這場勝利。
515年,太子元詡5歲時,宣武帝突然駕崩。在兩宮之爭中,大臣崔光、於忠站到了胡貴嬪這邊,連夜擁立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取得了先機。隨後又粉碎了高后一黨,高后被廢,出家為尼。胡太妃被尊為胡太后。
孝明帝即位之初,朝政大權落入於忠之手。胡太妃被尊為太后,取得了「臨朝稱制」的合法身份。在群臣的擁戴下,胡太后臨朝稱制,結束了於忠八個月左右的擅權。
胡太后是有一些政治才能的,她「性聰悟,多才藝,親覽萬機,手筆斷決。」
她自稱朕,官員上書要稱呼她為陛下。
她依靠漢化的宗室貴族和漢士族,任用清河王元懌、任城王元澄、高陽王元雍、廣平王元懷,父親安定公胡國珍以及侍中崔光等,穩定了政局。
平息了羽林、虎賁之亂,暫停了對南朝的戰爭,平反了一批冤案。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對穩定局勢和社會發展有積極作用。北魏一度出現了「神龜、正光之際,府藏盈溢」的局面。
但和大唐的武則天相比,她算不上合格的政治家,做了許多勞民傷財、禍國殃民的事。
為了拉攏貴族官僚,她放縱他們貪汙腐化,奢侈浪費。
自己則大興土木,修建佛寺和開鑿龍門石窟。
洛陽城裡最大的寺廟永寧寺就是胡太后所建。永寧寺現在只存一抔泥土,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曾描繪過它的盛況:
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金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裡,已遙見之…寶鐸和鳴,鏗鏘之聲,聞及十餘裡。
永寧塔據測算高度為136.7米,這是古代空前絕後的摩天高塔。西域高僧菩提達摩,見到永寧寺,他「口唱南無,合掌連日」,自稱活了150歲,走遍了世界各地,「極佛境界,亦未有此」。
此外,她放鬆了自我修養,身為一國之母和一個虔誠的佛教信仰者,非但沒有持色戒,過愛欲這一關,反倒肆情淫亂。
她先看上了「容貌雄偉」的楊華,逼迫他和自己通好。楊華害怕惹禍上身,出逃到梁國。這本已是朝廷的一大醜聞,但胡太后還不自省,反而作相思之歌《楊白華歌辭》,讓宮女晝夜踏歌演唱。
楊華跑了,她又逼幸自己的小叔子清河王元懌。
胡太后生活作風的混亂,嚴重影響了她的聲譽和權威。「肆情淫亂,為天下所惡。」
520年,領軍將軍元叉勾結宦官劉騰發動政變,幽禁了胡太后,殺死清河王元懌,執掌了朝廷大權。
發動政變的這兩人,都是胡太后的親近之人,元叉是胡太后的妹夫,是她一手提拔起來的。
劉騰對胡太后看管極為嚴厲,他親自掌管鑰匙,連孝明帝也不能相見。「太后服膳俱廢, 不免饑寒。」胡太后哭道:「我這是養虎自齧,長虺成蛇」。
劉騰死後,元叉整天沉迷酒色之中,對胡太后的防備鬆動。胡太后得以和孝明帝及大臣相見。
她用母子親情打動孝明帝,並威脅自己要「下發出家」、「永絕人間」,孝明帝只好讓元叉解除了二宮之禁。
胡太后重獲自由後,聯絡高陽王元雍,解除了元叉的兵權。被關了五年的禁閉,胡太后重新臨朝稱制。
此時,北魏的國內外形勢岌岌可危。葛榮、杜洛周領導的兩支農民起義軍,風捲殘雲,直逼洛陽。北方的爾朱榮集團崛起,傲視洛陽。南北邊境也同時告急。
而胡太后卻依然故我,照常佞佛縱慾。其面首鄭儼、李神軌和徐紇等人,都是胡太后最為寵信的親近大臣。北魏朝政已「文武解體,土崩魚爛」。
孝明帝已經成人,她本應歸政於帝,全力匡扶。但她卻權欲燻天,欲圓女皇夢。在鄭儼等佞臣的策劃下,北魏歷史上最血腥的親母子之間為爭奪最高權力的鬥爭爆發了。
孝明帝身邊的親信一個個倒在胡太后的屠刀之下,孝明帝惶恐不安,下密詔向爾朱榮求救。孝明帝的一個嬪妃是爾朱榮的女兒,兩人是翁婿關係。
爾朱榮出兵勤王,胡太后和近臣慌了手腳,商議對策。
適逢孝明帝的充華嬪潘外憐生了個女兒元姑娘,這也是孝明帝唯一的孩子,胡太后便對外詐稱生的是皇子,並改了年號,大赦天下。暗中卻在謀劃除掉孝明帝。
528年3月31日,也算是「愚人節」前夜,孝明帝被親生母親毒死,年僅18歲。4月1日,胡太后擁立皇太子元姑娘登基為皇帝,太后繼續臨朝稱制。
這個小皇帝才是個不到50天的嬰孩,而且還是個女嬰。
一天不到,看見朝堂內外沒什麼動靜,以為人心已定(多半是因為實在瞞不下去),胡太后下詔宣布小皇帝不是男兒身,廢黜女嬰皇帝,改立臨洮王元康的3歲世子元釗為皇帝,是為北魏幼主。
這位小女皇帝(北魏殤帝),估計是因為即位太荒唐了,時間又太短,並沒有被正史認可為正式帝系。
有學者認為她"第一個登上皇帝寶座的女性,這一事實卻不容抹殺,"並建議將武則天的身份從"(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修改為"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女皇帝"。但被斥為標新立異、沽名釣譽。武則天仍然被普遍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胡太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以帝國權柄為兒戲,愚弄臣民,給自己和北魏帶來了惡果。
爾朱榮以為孝明帝報仇和胡太后肆意廢立為藉口,興兵討伐,佔領洛陽,發動河陰之變。
胡太后和北魏幼主被沉入黃河溺死,兩千多王公貴族大臣,不辨忠奸,被爾朱榮殺個精光。
北魏統治層中精英人士喪失殆盡,北魏名存實亡。
北魏滅亡雖不能全部歸罪於胡太后,但其後期執政直接加快了北魏的滅亡,是亡魏的主要原 因。
作為歷史最有權勢的女人之一,在政治才能上她不僅遠不如後來的武則天,和她處處效仿的偶像馮太后也有很大差距,更多時候,她只是一個庸俗的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