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
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患病後,都會發生腰臀部疼痛,而且那些出現腰部外傷、受涼或過度勞累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更容易出現疼痛不適,一般會在稍作休息後疼痛會逐漸的緩解,然而也會導致病情的反覆發作,腰痛經臥床休息後,逐漸減輕或消退。
數日或數周后,漸感一側下肢放射性疼痛,站立、行走、咳嗽、打噴嚏及用力大小便時,腰痛加劇。
腰背部疼痛
這種疼痛出現在腿痛之前,亦可同時出現。
疼痛主要在下腰部或腰骶部;
主要表現在下腰勞累後加重,或者較長時期同一姿勢時腰痛亦加重,但休息或臥床後疼痛可減輕,若髓核大部分突出,突然壓迫神經根,使根部血管同時受壓而造成缺血性疼痛,則疼痛突然驟發,腰背部肌肉痙攣,疼痛呈痙攣性劇痛,還會有鈍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等。
單純下肢痛、麻
腰椎病中單純下肢疼痛不適的情況雖較少見,但在一些慢性退行性腰椎病中成為最先出現的症狀,一部分中老年患者可以因為單純下肢的麻木、酸脹或板滯前來就診,如果僅僅在下肢尋找病因,往往不得其果,造成誤診漏診。
肌肉癱瘓
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根嚴重時,可出現神經麻痺,肌肉癱瘓,表現為足下垂;
症狀重,病程長者,多有肌肉萎縮,尤其是小腿部肌肉萎縮更為明顯,從外觀上看肌肉容積變小,造成下肢肌肉萎縮。
脊柱運動受限
出現腰椎間盤突出後,脊柱屈曲時,椎間盤前部受到擠壓,後側間隙加寬,髓核後移,使突出物的張力加大,同時髓核上移,牽拉神經根而引起疼痛。
當腰部後伸時,突出物亦增大,且黃韌帶皺褶向前突出,造成前後擠壓神經根而引起疼痛,所以疼痛限制了脊柱的活動。
下肢放射痛(坐骨神經痛)
疼痛主要沿臀部,經大腿後方至小腿後方或至外踝及足趾開始為鈍痛逐漸加重,少數患者可出現由下往上放射痛;
先由足、小腿、外側、大腿後外側至臀部,多為一側,如系中心型突出或多發性突出亦可為雙側。
突出物大,病情嚴重者,坐骨神經痛亦嚴重;痛輕者,患者可忍受;痛重者,如閃電狀,患者稍一活動不慎即發生。
當咳嗽、噴嚏用力憋氣時,腹壓增高而疼痛加重,椎間盤突出症的患者在後期常以腿痛重於腰背痛。
間歇性跛行
間歇性跛行指的是病人步行時隨距離增加而感腰腿痛發作或加重,被迫停步,蹲下休息緩解後再走。
間歇性破行的原因是椎管或神經根管狹窄,步行時神經根充血加重廠狹窄或阻礙卜申經根血運供應所致椎間盤突出可促使狹小的椎管產生狹窄,或造成側隱窩或神經根管的狹窄。
大小便障礙
在腰椎病中,部分患者可見大小便失禁或秘結,小便瀦留,多見於脊髓損傷及脊髓內病變導致脊髓功能減退及喪失。
麻木及感覺異常
可造成神經根接觸區域的局部性壓迫和牽扯性壓迫,使神經根本身的纖維和血管受壓而導致缺血缺氧,故受累神經根支配區域出現疼痛、麻木等異常感覺。
拇指及踝關節背伸力減弱
系患肢拇趾長、短伸肌和脛骨前肌的神經支配發生程度不等障礙所致。
在急性扭傷後,是否跛行。如走路時一手扶腰或患側,下肢怕負重,而呈一跳一跳的步態,或是喜歡身體前傾,而臀部凸向一側。
仰臥位,患側膝關節伸直,並將患肢抬高,觀察是否因疼痛而使其高度受到限制。
仰臥位休息後疼痛仍不能緩解;在左側臥位、彎腰屈髖、屈膝時疼痛症狀能否緩解。
仰臥位,然後做起,觀察自己下肢是否因疼痛而使膝關節屈曲。
仰臥位,自行或旁人用手輕輕觸後腰部、腰椎正中及兩側,檢查是否有明顯的壓痛。
對於還未發展為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人群,應該從日常生活中注意調養和預防。
注意坐姿
很多學生或者白領都是常年伏案學習或工作,一旦坐姿不對,如弓腰駝背,就容易患上腰椎間盤疾病,所以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坐姿,一般為端坐最好,上身挺直,同時應注意椅子不能過高。
另外,還要避免高枕和窩著看電視、看書、玩手機等。
勞逸結合
很多人往往一忙起來,就忘了休息,坐著坐著身體就不自覺彎下去,這樣久而久之,對脊椎傷害很大。
一般坐一會,為了緩解疲勞,應該站起來舒展一下,讓身體自然放鬆。
加強鍛鍊
平時我們應加強腰背肌訓練,增加脊柱的內在穩定性,長期用腰者,尤其需要注意腰背肌鍛鍊,以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縮帶來不良後果。
如需彎腰取物,最好採用屈髖、屈膝下蹲方式,減少對腰椎間盤後方的壓力。
保持椅子和睡床硬度
大家都喜歡柔軟舒適的生活環境,但如果椅子或床太軟的話,容易導致肌肉鬆弛,身體也就容易變形,不僅影響身材的美感甚至還會誘發許多頸腰椎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