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 高凱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高凱)作家房偉的最新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日前發布,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一部記述大時代變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慘烈記憶與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亦被稱為中國版的「白夜行」。
《血色莫扎特》圍繞十五年前一樁轟動麓城的「鋼琴王子殺妻案」,講述了葛春風、韓苗苗、夏冰、薛暢、呂鵬等時代青年,大學畢業之後的人生浮沉。其中既有相愛相殺、浪漫又絕望的愛情糾纏,也有時代風雲之下的國企改革、官場變幻與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則。
「《血色莫扎特》雖然是一部以青春記憶為特色的小說,但它能夠把這幾十年來中國重大的社會現實都寫到作品當中去,所以這部小說不僅僅是一代青年的成長史,也是這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史。」在該書日前的發布活動中,著名評論家汪政說。
他認為,小說最重要的還是人物和故事,當所有的東西回歸到本態,小說還是要刻畫人物,在《血色莫扎特》中,人物性格的複雜性滲透到人性的深處,不是善,也不是惡,是複雜。作品以潛逃命案中的「兇手還鄉」為引子,編織了一個個連環套式的謎團,真實再現時代轉型之中個體心靈的悸動以及生命的至善感悟。
小說對於特定時代下,山東一個小城裡的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記憶,有著非常獨特的把握。當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彬彬表示,這種把握有賴於作者豐富的社會經歷,「一個作家的創作,支撐他的東西除了人生體驗、社會經驗,以及對社會的觀察,還包括他的情懷,他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這個作家的知識結構。房偉本來就是學者,是蘇州大學的教授,有系統完備的知識結構和深厚的學術修養,這些支撐他始終保持一種比較高水平的創作姿態。」
《血色莫扎特》語言簡潔平實,又不乏鋒利如刀的情感衝突描述,既有冷峻的現實社會剖析,也有青春氣息的感傷與真誠。
該書作者房偉系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客座研究員,第二期「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籤約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入選2016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2018年收穫文學排行榜,獲茅盾文學新人獎、百花文學獎、紫金山文學獎等文學獎項。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普光認為,房偉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執著的現實主義之上始終保留著浪漫主義的夢境,「我想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是不是也可以換另外一種表述?就是生命的韌度和強度,以及生命的熱度。比如說《血色莫扎特》裡雖然也有對生活的黑暗、無聊、瑣碎的展示,但是文字是有溫度的,無論寫的是什麼樣的色調,生命的熱度都無法遮蓋,它能透過文字頑強地體現出來。生命的強度、生命的韌度、生命的熱度,植根於什麼呢?植根於生命意識的自覺,這使他能夠既有尖銳的東西,又有支撐這種尖銳東西的厚度,我覺得房偉的作品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談及這部新作的創作緣起,房偉坦言,「我年輕時有過非常多的基層工作經歷,那些年的生活也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後來我通過考研命運發生轉折,有的時候我回老家再跟原來的朋友、同事交流,發現他們原來是這樣一種人生,我現在又是另外一種人生,有很多的感慨,想把這些事、這些人寫一寫。我想反映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我們這一代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認識和看法,這其中有很多深刻的人與事。當時我有一個想法,能不能用一個更加有意思的形式去講這樣的故事?從我自己的美學觀點來說,希望寫得更簡潔有力,希望有一個好看的故事,希望它能夠反映出社會錯綜複雜的面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