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莫扎特》:青春記憶與社會史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 高凱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高凱)作家房偉的最新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日前發布,這部作品被認為是一部記述大時代變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慘烈記憶與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亦被稱為中國版的「白夜行」。

《血色莫扎特》圍繞十五年前一樁轟動麓城的「鋼琴王子殺妻案」,講述了葛春風、韓苗苗、夏冰、薛暢、呂鵬等時代青年,大學畢業之後的人生浮沉。其中既有相愛相殺、浪漫又絕望的愛情糾纏,也有時代風雲之下的國企改革、官場變幻與地下世界的黑暗法則。

「《血色莫扎特》雖然是一部以青春記憶為特色的小說,但它能夠把這幾十年來中國重大的社會現實都寫到作品當中去,所以這部小說不僅僅是一代青年的成長史,也是這幾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史。」在該書日前的發布活動中,著名評論家汪政說。

他認為,小說最重要的還是人物和故事,當所有的東西回歸到本態,小說還是要刻畫人物,在《血色莫扎特》中,人物性格的複雜性滲透到人性的深處,不是善,也不是惡,是複雜。作品以潛逃命案中的「兇手還鄉」為引子,編織了一個個連環套式的謎團,真實再現時代轉型之中個體心靈的悸動以及生命的至善感悟。

小說對於特定時代下,山東一個小城裡的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態,他們的記憶,有著非常獨特的把握。當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彬彬表示,這種把握有賴於作者豐富的社會經歷,「一個作家的創作,支撐他的東西除了人生體驗、社會經驗,以及對社會的觀察,還包括他的情懷,他的思想深度,更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這個作家的知識結構。房偉本來就是學者,是蘇州大學的教授,有系統完備的知識結構和深厚的學術修養,這些支撐他始終保持一種比較高水平的創作姿態。」

《血色莫扎特》語言簡潔平實,又不乏鋒利如刀的情感衝突描述,既有冷峻的現實社會剖析,也有青春氣息的感傷與真誠。

該書作者房偉系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客座研究員,第二期「青春文學人才計劃」籤約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小說入選2016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2018年收穫文學排行榜,獲茅盾文學新人獎、百花文學獎、紫金山文學獎等文學獎項。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趙普光認為,房偉作品的特別之處在於其執著的現實主義之上始終保留著浪漫主義的夢境,「我想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是不是也可以換另外一種表述?就是生命的韌度和強度,以及生命的熱度。比如說《血色莫扎特》裡雖然也有對生活的黑暗、無聊、瑣碎的展示,但是文字是有溫度的,無論寫的是什麼樣的色調,生命的熱度都無法遮蓋,它能透過文字頑強地體現出來。生命的強度、生命的韌度、生命的熱度,植根於什麼呢?植根於生命意識的自覺,這使他能夠既有尖銳的東西,又有支撐這種尖銳東西的厚度,我覺得房偉的作品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談及這部新作的創作緣起,房偉坦言,「我年輕時有過非常多的基層工作經歷,那些年的生活也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後來我通過考研命運發生轉折,有的時候我回老家再跟原來的朋友、同事交流,發現他們原來是這樣一種人生,我現在又是另外一種人生,有很多的感慨,想把這些事、這些人寫一寫。我想反映我們那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我們這一代人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的認識和看法,這其中有很多深刻的人與事。當時我有一個想法,能不能用一個更加有意思的形式去講這樣的故事?從我自己的美學觀點來說,希望寫得更簡潔有力,希望有一個好看的故事,希望它能夠反映出社會錯綜複雜的面相。」(完)

相關焦點

  • 房偉小說新作《血色莫扎特》回首青春歲月,用文學挽留生命記憶
    作為世紀之交巨大動蕩的親歷者,如何把個人記憶融入寫作之中?12月12日下午,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山東籍作家房偉做客濟南想書坊,圍繞小說新作《血色莫扎特》,回首青春歲月,探討時代與人性,與讀者分享小說創作的心路歷程。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方晨作為對談嘉賓出席活動,在場的眾多高校學生和熱心讀者參與了話題互動。
  • 房偉《血色莫扎特》:隱秘角落裡的無望與光亮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只恆文)一場轟動全城的「鋼琴王子謀殺案」,一段無望與光亮同在的痛感青春,一次驚恐與懺悔交織的歸鄉之路——作為青年作家房偉的最新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記述了大時代變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慘烈記憶與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
  • 《血色莫扎特》:時代轉型之中個體的命運
    《血色莫扎特》出版以後也受到關注,是一代人的青春慘烈記憶與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出版方稱其為中國版的「白夜行」。學者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好作家?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能否形成一種良性互動?12月9日,「隱秘角落裡的無望與光亮——房偉《血色莫扎特》新書分享會」舉辦。
  • 他在寫作中的精神還鄉——房偉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分享會在...
    近日,作家房偉的長篇小說《血色莫扎特》分享會,於濟南想書坊概念書店·CCPARK店舉行。據了解,《血色莫扎特》首發《十月》雜誌,後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它被文學界稱之為一部中國版的「白夜行」,也是一部記述大時代變革之中,一代人的青春慘烈記憶與深沉反思的「哀悼之作」。
  • 莫扎特的薩爾斯堡
    莫扎特 36 年的短暫生命中有一半都是在這裡度過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  莫扎特就代表了薩爾斯堡。哈爾施塔特的沃爾夫崗湖離薩爾斯堡只有 70 公裡,  因此父親為莫扎特起了這個名字 - 沃爾夫岡 · 阿馬德烏斯 · 莫扎特 。
  • 《音樂之聲》拍攝地,莫扎特故鄉,薩爾茨堡與音樂的不解之緣
    但似乎每個人生來就對美好的事物沒有抵抗力,而孩提時代的記憶,尤其在喜愛的影視劇中出現過的唯美景致,即使多年過去,也許早已忘記它出自哪裡或者為何喜歡,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童年記憶在長大的煩惱中被不斷美化,當有能力去到那些嚮往的地方時,才發現有的地方比想像中更美。
  • 雅韻樂讀 |未成年的莫扎特
    1764年元旦,路易十五接見莫扎特全家,兩個孩子在皇上面前表演。當然,演出地點也包括其他私人的沙龍,有幾個在巴黎很活躍的德國音樂家熱心幫了他家不少的忙,其中格林男爵尤其肯賣力氣在開了兩場公開音樂會以後,莫扎特一家於4月份啟程去倫敦。
  • 莫扎特故居和莫扎特故鄉你會怎麼選,哪個能更好地了解莫扎特本人
    莫扎特,相信你肯定聽說過,世界知名音樂家,他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維也納度過,所以在維也納有他的故居。而莫扎特的出生地點是位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薩爾茨堡也是莫扎特的故鄉,如果你是為了莫扎特專門打卡奧地利,那麼維也納和薩爾茨堡都是不可錯過的地方。
  • 同樣是搖滾莫扎特,「德扎」和「法扎」有啥不同
    上海文化廣場前腳送走了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後腳又迎來了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兩部音樂劇同樣講述了莫扎特的藝術人生,同樣把他打造成「搖滾巨星」式的人物,然而風格大相逕庭,前者冷峻沉重,後者更顯五光十色、流光溢彩。2018年1月,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將在文化廣場連演24場。
  • 所謂「莫扎特效應」究竟是什麼
    相信有不少人都聽說過「莫扎特效應」這個名字,所謂的「莫扎特效應」很簡單,就是指聽了莫扎特的音樂後會使人變得更加聰明。傳來傳去,就成了「聽莫扎特會讓孩子變得更聰明」,甚至有人說聽莫扎特的音樂能夠讓還沒出生的寶寶都變得比其他寶寶更聰明,那麼「莫扎特效應「到底是否存在呢?
  • 六一特別禮|適合給孩子們聽的莫扎特樂曲
    我們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來自著名音樂評論家田藝苗老師為大家帶來的適合孩子們聽的莫扎特樂曲推薦,提前祝大小朋友們節日快樂,要過個充滿童趣的兒童節哦~莫扎特之友特邀專稿關於神童莫扎特:他的智商?他有多少天才?
  • 春天 莫扎特 小夜曲
    春天終於來了…… 你絕想不到這首靈動的《渴望春天》(Sehnsucht nach dem Frühlinge k.596) 創作於1791年的維也納,這是莫扎特死前的最後一冬,這時的他疾病纏身、貧困交加,之後,他再也沒能等到春天……也許是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也許是看到了天堂之光,這首取材於莫扎特生前最後一首鋼琴協奏曲
  • 莫扎特晚期鋼琴奏鳴曲
    晚期鋼琴奏鳴曲莫扎特晚期作品有6首奏鳴曲,從這6首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年的莫扎特對巴赫的復調作品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所以在其作品中明顯有復調因素的體現,從結構布局上來講也更為緊湊和集中。莫扎特該時期的奏鳴曲在音樂情緒上更加內省或激情,這是他以前作品中少有的個人內心情感的獨白。
  • 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莫扎特
    這對莫扎特的藝術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開闊了他的視野,為日後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對相關資料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童年的莫扎特不僅是鍵盤高手,還拉得一手好提琴。作公開演出時,他經常視譜演奏協奏曲、即興變奏、即興演奏賦格曲和幻想曲,博得極大讚賞。當他的父親看到6歲的莫扎特寫作的小步舞曲時,就非常確定地認識到:這個孩子是上帝送給人們的珍貴禮物。
  • 在歌劇中,聽懂真正的莫扎特
    用今天的話來說,莫扎特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樂二代」,他的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在薩爾茨堡擔任宮廷樂師。當他發現莫扎特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作曲天才後,便有計劃地對兒子進行嚴格的音樂訓練,並帶著他到處演出。莫扎特成了遠近聞名的音樂神童。
  • 《戰雙帕彌什》莫扎特厲害嗎 超算增傷莫扎特效果屬性一覽
    導 讀 《戰雙帕彌什》莫扎特怎麼樣?
  • 莫扎特經典歌劇《魔笛》
    魔笛 Die Zauberfl te 莫扎特 ▲英皇 《魔笛》是莫扎特的最後一部歌劇,於1791年9月30日在維也納維登劇院首演。
  • 莫扎特低俗歌曲賞鑑
    比如莫扎特,他的那些作品可是頗具分量的佳作啊,不是嗎?bist a rechta Ox, K. 561)© UltimateMozart / YouTube在這首A大調四聲部卡農曲的歌詞中,莫扎特不斷地重複一些與糞便有關的奇妙語句,這些頗具特徵的連珠妙語最早見於莫扎特寫給家人的書信中。如果讀者還從未閱讀過莫扎特家書,不妨打開下方網址大開眼界。
  • 人文課堂丨莫扎特的薩爾茨堡
    &nbsp&nbsp&nbsp&nbsp在奧地利狹長的極不規則的版圖上,匯集著無數光輝的音樂歷史:它是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世界,也是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樂園,還是布魯克納和馬勒的煉獄。在《音符上的奧地利》中,知名音樂評論家劉雪楓帶領我們行走奧地利,共享音樂盛宴。
  •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第三組
    在後一首中,莫扎特採用一個變化的迴旋曲式創作終曲樂章:這首迴旋曲本身包含這主題發展和華彩等複雜因素,並且在反覆中省略了第一插部。《C大調奏鳴曲》(K.545)在各個方面表現出典型特徵。莫扎特本人承認,這首奏鳴曲帶有教學目的,是「一首為初學者創作的小型奏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