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等你來關注
主編:丹尼爾 | ID:MRDANIEL777
編輯:耀勻 | 圖:Google
轉載請在後臺輸入授權
咖啡作為浪漫的世界飲料,千年來以獨特魅力引得無數名流競折腰。他們與咖啡的不解之緣,流傳下無數的咖啡故事,成為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的傳奇。
比如盧梭回憶「與戀人一起喝咖啡的瞬間,是一天中最平靜和諧的時刻」,他甚至把咖啡館稱為「地上天堂」,由此可見咖啡帶給他多大的幸福。
再比如咖啡迷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不僅喜歡自己親自烹製,還命花匠在花園精心種植自己的專屬咖啡樹,每年收穫的6磅咖啡豆特供自己烹用。
英國哲學家詹 • 麥金託什,更是對咖啡一往情深。甚至始終固執地認為:「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飲用的咖啡量成正比。」
方寸杯盞間,咖啡給予我們的,遠遠超越美妙的感官體驗之上,更於無形之中改變著我們生活的軌跡,甚至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
拿破崙
法國軍事梟雄家拿破崙,堪稱咖啡史上最浪漫的悲情人物,他一生酷愛咖啡,用「一手咖啡杯,一手治天下」形容也毫不為過。
拿破崙年輕時就迷戀咖啡。1795年追求第一任妻子約瑟芬時,她就常用咖啡招待拿破崙。「適量的濃咖啡會使我興奮,同時賦予我溫暖和異乎尋常的力量。」
巴黎大革命前,拿破崙還只是年輕炮兵軍官,身無分文時甚至留下軍帽賒帳,只為在Procope 普洛克咖啡館享用一杯咖啡。如今軍帽已經成為「鎮館之寶」。
行軍打仗之時,拿破崙也隨身帶著心愛的土耳其手搖磨豆機,後人因此戲稱土耳其磨豆機為「拿破崙磨豆機」以表紀念。
據說遠徵俄羅斯時天寒地凍,於是拿破崙發明了「皇家火焰咖啡」:咖啡泡好後,將楓糖放在湯匙上,再淋白蘭地點火至焦糖香味出來,再與咖啡攪拌,滋味一絕,又可袪寒保暖,至今仍是咖啡館的經典。
1815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一代梟雄被軟禁在與世隔絕的聖海倫娜島。儘管情境今非昔比,但咖啡香依舊是他心靈的寄託。每天清晨6點一杯,12點午餐後一杯,晚上8點晚飯後再來一杯,每天雷打不動三杯咖啡。
史料記載,拿破崙甚至親自勘驗島上泉水,指明要用明智谷泉水衝煮咖啡,認為可永保思緒清晰。還曾在長木屋附近親手栽下數株咖啡苗,期望有朝一日能親手採摘咖啡果。
1821年5月5日,拿破崙病逝於聖海倫娜島。身邊副官 Marshal Bertrand 回憶,彌留之際的拿破崙還苦苦乞求再喝上最後一口咖啡。
「過去叱吒戰場,令人聞風喪膽的英雄,如今竟淪落到為乞求一小口咖啡,順從的像個孩子。此情此景,令人心酸…」
伏爾泰
古往今來真正的咖啡飲者第一名,非啟蒙運動大師,法蘭西思想之王伏爾泰莫屬。他對咖啡的熱愛,簡直到了狂熱的程度。
伏爾泰甚至口出狂言:每天要喝40杯咖啡,時時保持頭腦清醒,才能好好思考如何與暴君和愚蠢抗戰到底!即便那是咖啡和巧克力的混合飲料,40杯也足以令人瞠目。
伏爾泰不僅喝咖啡的數量驚人,質量上也決不妥協。據說一定要用中國制的頂級瓷杯,才配得上巴黎運來的上好咖啡豆,可謂對咖啡的要求精益求精了。
儘管醫生曾警告他,飲用過量咖啡可能會有損身體健康,伏爾泰還是開開心心的活到了80多歲。臨終前宣稱: 「咖啡的確是慢性毒藥,藥效真的很慢。」
歌德
Goethe
據傳德國著名詩人歌德也是咖啡愛好者,不僅餐前餐後都要飲用咖啡,即使外出旅行亦是如此。旅行義大利期間,與歌德同行的畫家科寧布記述道:「臨別前,我將裝滿黑咖啡的巨大中國磁碗,遞給歌德。」
歌德酷愛咖啡,卻又擔心刺激過度無法入眠,喜歡卻又無法親近的苦楚,讓他去找好友隆吉 Runge 分析咖啡豆的成分,找出咖啡令人興奮的根本原因。
1820年隆吉終於找出影響睡眠的因素是「咖啡因」,並研究出分離咖啡豆與咖啡因的方法,創造出「低咖啡因咖啡」,但萃取咖啡因的技術過於複雜,很難實現。
直到1903年,德國咖啡豆進口商 Ludwig Roselius 無意中發現,咖啡豆被海水浸潤後會大幅降低咖啡因含量,萃取技術的突破,才終於誕生了「低咖啡因咖啡」。
雖然當初研究咖啡因的是隆吉,但低咖啡因的背後推手,卻是偉大的詩人歌德。
貝多芬
大作曲家貝多芬嗜咖啡如命,喝咖啡的習慣也透露出某種德國式嚴謹 —— 每杯咖啡必須包含60顆咖啡豆,重量大約在8~10克左右,恰好是萃取一杯濃縮咖啡的需要量。
更誇張的是,他堅持用手逐粒細緻的數出每顆咖啡豆,一顆不多一顆不少。慢慢看到每顆咖啡豆落到壺底的過程,仿佛能夠從中勘透某種美妙的韻律。
貝多芬視咖啡豆為跳動的音符,「做一杯咖啡的咖啡豆,會給我60種靈感」。因此,在咖啡界60也被稱為「貝多芬數字」。
巴爾扎克
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自嘲是「鵝毛筆和黑墨水的苦役」,但他更是咖啡的聖徒,坦言自己的每本書,都是由於「流成河的咖啡」才得以最終完成的。
巴爾扎克不抽菸不喝酒,卻嗜咖啡如命。豪飲咖啡20年,曾預言:「三萬杯咖啡將是我人生的句點。」然而據推算,巴爾札克一生起碼喝了五萬杯咖啡,平均每天6~7杯。
巴爾扎克認為咖啡有助於激發靈感。他通常晚上6點睡覺,睡到深夜12點,然後起床連續寫作12個小時。深夜寫作的間隙,便自己烹調咖啡,一邊小口啜飲,一邊調整思緒。
巴爾扎克一生寫出91部小說,組成了表現19世紀法國社會恢弘場景的《人間喜劇》,小說裡到處都是咖啡的影子。可以想像這91部小說,是在怎樣孤獨暗夜中,用咖啡的香氣和刺激澆灌而成的。
據朋友記載,巴爾扎克喜歡混合咖啡,包括「三種不同種類的咖啡豆」,要求成品「濃黑有力」。他這樣比喻:「咖啡一旦進入腸胃,全身就開始沸騰,思維就擺好陣勢,仿佛千軍萬馬隨時準備投入戰役」。 思想、回憶、見解都被它所觸動和激發。
巴爾扎克賦予咖啡以生命,甚至與咖啡渾然合為一體。無論身處何處,除了紙筆,咖啡壺是巴爾扎克隨身攜帶的必備品,「咖啡如引擎般,推動巴爾扎克持續不斷地寫作」。
著作《司湯達研究》封面,甚至印著咖啡壺和巴爾扎克的話:「就是這把咖啡壺,支持我一天最少12小時的寫作。」
愛因斯坦
創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卻少有人知,他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咖啡迷。
愛因斯坦青年時代就經常同索洛文、哈比希特等人到奧林比亞咖啡館聚會。一邊喝咖啡,一邊討論物理和哲學問題,互相取長補短。並戲稱這種聚會為「奧林比亞科學院」。為日後科學的偉大成就奠定了基礎。
以後牛頓習慣去大都會咖啡館。在那裡一杯咖啡一本書,時而冥思苦想,時而激動的寫寫畫畫,一坐就是一整天,在那裡讀完了名著《科學的價值》。
隨後輾轉蘇黎世,傳奇的奧頓咖啡館,又成為愛因斯坦經常流連的地方。數百年來,無論是流亡作家、畫家、音樂家、科學家甚至是政治家,都曾把這裡視為自己的第二個家,包括史蒂芬斯•茨瓦格、詹姆斯•喬伊斯,當然也包括列寧和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是如此熱愛咖啡,以至於他在瑞士伯爾尼的故居內二層是博物館,一層就是愛因斯坦咖啡館。如今在偉大想法誕生之所,不僅可以駐足,還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體味一下靈感迭起的瞬間,是不是無比美妙?
阿登伯格
Peter Altenberg
咖啡與文學藝術總是密不可分。在奧地利維也納,咖啡館與音樂、華爾茲並列維也納「三寶」。而享有國際聲譽的天才作家阿登伯格,可謂「咖啡館作家」首屈一指的典範。
阿登伯格在著名的「中央咖啡館」如魚得水,宛如置身家中。這裡的招待替他收信,收洗衣店送來的衣服… 他是真正數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咖啡館裡。
這位知名作家走向國際聲譽的第一步,也是在「中央咖啡館」柱廊庭院開始的,一個偶然的機遇,他正坐在咖啡館,在記事條上寫下題為《地方新聞》的即興詩作。
恰在這時,維也納「心理小說」大師施尼茨勒走進大廳,看見正伏案寫作的阿登伯格,好奇地拿過他寫詩的紙條,一讀之下大為欣賞,把它推薦給文學朗誦會。三天後,唯美主義文學旗手赫埃曼 • 巴寫信讚賞阿登伯格,並邀請他為《時代周刊》寫稿。
從此,阿登伯格成為維也納文壇最惹人矚目的天才作家。
命運把阿登伯格跟「中央咖啡館」永遠聯繫在一起。咖啡激發他無盡創意,咖啡館是他的生存空間,也是他靈感奔馳和沉悟的精神空間,曾寫下這段幽默詩文:
「你如果心情憂鬱,不論為何,去咖啡館!
深戀的情人失約,你孤獨一人,形影相弔,去咖啡館!
你是小官,卻總夢想當名醫,去咖啡館!
你覺得一切都不如所願,去咖啡館!
你內心萬念俱灰,走投無路,去咖啡館!
等到再也沒有人信你、借貸給你時,還是去咖啡館!」
總之,圍繞咖啡的傳奇故事簡直不勝枚舉。咖啡也激發出無盡靈感:一天,英國科學家馬丁喝咖啡時,一不留神將咖啡灑在濾紙上,滴滴咖啡滲入濾紙後,痕跡中心的色暈隨著咖啡的逐漸滲透,顏色越來越淺。
看著濾紙上深淺不一的顏色變化,馬丁突發奇想,也許這個原理可以用於正在研究的胺基酸分離技術。經過各種努力,他終於設計出可以用濾紙分離胺基酸的「紙分離法」,一舉獲得1952年諾貝爾獎。
也許每個真正熱愛咖啡的人,都對這份醇香,有著獨特的喜好和難忘的經歷。恰如法國傑出的外交家塔列蘭曾說:「熬製得最理想的咖啡,應當純潔的像天使,甜蜜的像愛情。」
除了美好的咖啡,還有什麼飲料
令人如此魂牽夢繞,欲罷不能呢
© Copyright
丹尼爾主編作品 | 盡情分享朋友圈 | 轉載請聯繫授權
你會不會忽然的出現,在街角的咖啡店
無論是否出現,我先泡上咖啡等你來見
▼
▼ 咖啡苦中帶著酸,酸中帶著柔,柔中帶著醇,醇中帶著甘。適量飲用,有益健康。一旦你品嘗到了好的咖啡,就可能永遠享受其中。點擊上方圖片或左下角閱讀原文連結,願 MATTENAI 經典咖啡,陪伴你美妙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