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
伴隨轟隆隆的巨響,
德政北路過街天橋已開始拆除,
記者在現場看到,
目前天橋上橋坡道和樓梯已被拆除,
主體橋面正在施工。
航拍正在拆除的德政北路與東風路交界的人行天橋。本文攝影:信息時報記者 胡瀛斌
現場有2輛吊車和多輛挖掘機正在作業,
期間還有噴淋設備鎮塵清灰。
航拍正在拆除的德政北路與東風路交界的人行天橋。
日前,廣州地鐵通報,從10月2日凌晨起,德政北路(豪賢路至東風路路段、法政路至東風路路段)將實施圍蔽施工,拆除德政北路過街天橋,並新建過街通道。其中特別提到,2號凌晨開始至今日,在進行圍蔽、引橋拆除及其他前期準備工作。4日夜間至5日早晨進行人行天橋主橋的拆除作業。
現場:行人與兩輪車需繞行
當前,車流人流較大的東風中路圍蔽範圍從13號線倉邊路站施工處向東約一公裡處,該路段4車道縮減為2車道,兩輪車和行人不得通行,需在倉邊路或豪賢路繞行。圍蔽處有交通協管員為市民繞行提供指引。此外,圍蔽範圍內還有正骨醫院公交站,一名交通協管員告訴記者,該站停靠的車輛暫時在正骨醫院①號站停靠。
受德政北路與東風路交界的人行天橋圍蔽拆除影響,東風路東西方向雙向10車道變為雙向4車道。
受德政北路與東風路交界的人行天橋圍蔽拆除影響,東風路東西方向雙向10車道變為雙向4車道。
現場執勤的交通協警告訴記者,這一路段的圍蔽將會持續到10月8日,最遲10月8日恢復路面4車道,車輛可以正常通行,行人則還需繞行。
現場交通疏導員正在疏導交通。
正在拆除的德政北路與東風路交界的人行天橋附近,工人正在作業。
工程持續到2021年底,未來將改成地下通道
記者29日在現場看到,13號線倉邊路站已經開始分期圍蔽施工,東風路與小北路、倉邊路交界處都有工地,工地緊挨著就是一座跨越東風路的天橋,80米外的馬路另一側還有一座天橋。為什麼工地旁邊兩座「肩並肩」的天橋都保留,反而拆除遠離倉邊路、在250米外的德政北天橋?
廣州地鐵解釋,本次圍蔽施工的原因有兩個,一是13號線倉邊路站施工,二是德政北路過街通道優化需要。記者了解到,相關部門已有計劃拆除德政北天橋,正好遇上地鐵施工的契機,因此一同打包實施。
記者從建設單位了解到,未來的地下通道將採用頂管法施工。該工法對周邊交通的影響較小,不用「開膛破肚」,相應地施工期可能長一些,地鐵的公告也顯示,圍蔽要持續至2021年12月31日。
記者29日在現場看到,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橋面設計寬敞,德政北天橋非常繁忙,通行量明顯大於周邊的天橋。「從農講所地鐵站出來,到市委、粵財大廈、東建大廈等辦公地,走德政北路最近。」市民陳小姐說。除了行人多,由於天橋南北兩邊都設計了坡道,不必走樓梯,因此送外賣和快遞的車輛也特別多。
拆橋之后街坊如何出行?廣州地鐵表示,10月2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間,將對德政北路(豪賢路至東風路路段、法政路至東風路路段)圍蔽施工。原需通過德政北路人行天橋過街的市民,需繞行西側小北路或東側越秀北路人行天橋。記者現場實測,繞行西側的小北路天橋比較近,比現在大約多走500米。
值得慶幸的是,未來德政北跨東風路的過街功能還會「回來」,形式將從天橋改成地下通道。廣州地鐵表示,將在此建設地下過街通道,與13號線倉邊路站的出入口連通。
天橋「故事多」:曾創下兩個「廣州之最」
德政北天橋曾經創下兩個廣州之最——投資最高、寬度最大。根據廣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公布的消息,1994年5月1日,東風路—德政北路人行天橋落成並交付使用。該天橋總投資1000萬元,跨度54米,最寬處33米,面積2000平方米,是廣州市第一座投資超過1000萬元的人行天橋,也是廣州市當時最寬的人行天橋。
除了「威水史」,這還是一座「有故事」的天橋。2009年7月,德政北天橋西北角的兩處橋腳忽然「被砍」,將靠近粵財大廈的兩條步梯精簡為一條,並縮減體量,由「豪放」的直通式改為相對「婉約」的摺尺式。
盤點這些年拆除的天橋
2019年7月,解放北路和應元路交界的人行天橋啟動拆除。這條天橋自1988年10月興建始,陪伴市民31年。拆除公告指,經調研此天橋使用效率低,缺少無障礙通行設施,通行環境較差。天橋拆除後恢復地面過街人行道。
2017年8月,被稱為廣州「最悲催天橋」的福今路天橋終於拆除。這座建成將近20年的天橋位於東風東路和福今路路口,兩個橋墩正好在馬路中間,僅媒體報導,11年來這兩個橋墩就被撞了7次。最後由於損毀嚴重,被迫拆除重建。
2011年6月拆除的「藍色八爪魚」天橋也讓廣州人印象深刻。這座造型奇特的鋼結構天橋建於1983年2月,最初位於中山五路與起義路交界,被廣州街坊戲稱為「八爪魚」。1995年年底地鐵1號線建設,天橋的鋼結構材料「異地安置」在文明路與文德路交界處。由於種種原因,2011年6月下旬「八爪魚」被拆除,市民紛紛拍照留念。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李天研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駱昌威
部分來源綜合信息時報、新快報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廖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