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發展工作,大方縣奢香古鎮圍繞「四個聚焦」總體思路,不斷促進搬遷群眾融入城市生活,解決脫貧成效鞏固難題,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遷入奢香古鎮的彝族90後龍恩碧開起民族服裝店。(羅大富 攝)
聚焦規劃設計。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選址,加強安置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住房難、就醫難、入學難等問題,搬遷群眾實現了從農民到產業工人轉變。安置區電信網絡、廣播、電視等全覆蓋,電冰箱、電腦、電磁爐等進入普通農家,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及文化娛樂場所,方便了群眾辦事和文化娛樂健身。
大方縣奢香古鎮梯田風光。(王純亮 攝)
聚焦群眾增收。發展產業促增收,依託奢香古鎮4A級景區優勢,以公司運營配套的商業街、合作社運營的文明市民道德超市等扶貧資產,通過收益分紅模式帶動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增收,其中,文明市民道德超市2019年給20戶搬遷群眾每戶分紅1000元。探索「文化+旅遊+創業」模式,鼓勵搬遷群眾結合自身特長,依託大方「中國天麻之鄉」「中國皺椒之鄉」等品牌優勢,開辦特色小吃店、豆腐作坊等直接或輻射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今年以來,奢香古鎮共接待遊客21.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07億元,實現搬遷群眾共享旅遊發展成果的格局。拓展就業促增收,通過「企業聯防聯控」「企業黨組織建設」等一系列措施,積極幫助78家企業解決復工復產等經營難題,提供就業崗位1000餘個。完成搬遷群眾勞動力全排查工作,建立勞動力信息臺帳2730戶5895人,通過崗位資料庫和就業培訓推薦,累計解決就業5423人。目前,縣外就業2950人,縣內就業2478人(推薦自主就業解決一批1593人;公益性崗位安排一批410人;園區企業就業落實一批285人;扶貧車間扶持一批120人;家庭作坊保障一批70人),戶均就業達1.98人,基本實現「企業帶富古鎮,就業帶富一家」的目標。社會保障兜底確保收入穩定。全力推進低保工作銜接,對社會保障兜底的搬遷戶,按照安置點屬性,做好低保轉接工作,確保「應保盡保」。
搬入奢香古鎮的徐麗送孩子讀書。(羅大富 攝)
聚焦後續保障。教育服務方面,搬遷安置點配套幼兒園4所、小學2所、中學2所、職業技術學院1所,採取高等院校招聘一批、縣內學校選配一批的方式配齊教師,確保搬遷群眾子女「學有所教」。落實搬遷群眾子女就近就讀幼兒園375人、小學1474人、初中750人,職業技術學院153人。醫療衛生方面,配套恆大醫院(大方第二人民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衛生服務站1個、衛生室6個,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確保「病有所醫」。社會保障方面,配套建成恆大敬老院1所(佔地面積41.58畝,現有工作人員22名,入住特困供養對象56名,其中女性3名),兒童福利院1所(現有入住孤兒、困境兒童50人),配套建成日間照料中心1個。搬遷群眾農村戶口全部轉城市戶口,實現「應轉盡轉」。
遊客在大方縣奢香古鎮購買特色美食。(李粵平 攝)
聚焦履職盡責。健全幫扶機制,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出臺《奢香古鎮安置區樓長設置實施方案》,明確人員重點圍繞就業扶貧、教育保障、醫療保障、住房保障、飲水安全等工作強化跟蹤服務,落實包保責任,著力構建脫貧攻堅跟蹤服務機制,進一步鞏固提升脫貧成效。完善考核機制,堅持脫貧成效鞏固作為考核領導幹部的主要指標,落實樓長負責制的脫貧成效鞏固跟蹤服務考核機制,特別是明確把脫貧成效鞏固跟蹤服務作為幹部考核的主要指標和評先選優、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來 源:眾望新聞
編 輯:劉洋旭
核 對:許再晶 高 豔
編 審:範 宇
歡迎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