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趙雪梅
從農村搬到縣城,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從農民變成幹部,家庭經濟收入成倍增長……易地扶貧搬遷讓43歲的石麗珍一家過上了自己從未想過的好日子,也讓雲龍縣6000多貧困群眾搬入新家園過上新生活。
石麗珍家在雲龍縣檢槽鄉清朗村金海登村民小組,是「直過民族」傈僳族聚居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直過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交通基礎設施仍然相對薄弱,一遇下雨出行就變得非常困難,老人、孩子急病送醫一度成為石麗珍最頭疼的事。2019年底,乘著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石麗珍一家3口從清朗村搬到距離縣城不足15分鐘車程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福堂社區,住上了漂亮的電梯房,享受著和城裡人一樣的衛生室、幼兒園、足球場、娛樂休閒廣場等配套設施,自己還搖身一變成為在福堂社區居民委員會上班的「幹部」,每天充實、忙碌、有奔頭的生活讓本就性格開朗的石麗珍做起事來都幹勁十足。
石麗珍告訴記者,「原來在老家,我們家就有一個小苗圃,種點天麻,這也是我們家的主要收入來源。現在,我在福堂社區居民委員會當主任助理,一個月有2000多元收入;丈夫在社區開了一個小飯館,每天生意也不錯,刨除七七八八的開支,每個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家庭年收入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多。有了穩定的收入,住上了漂亮的電梯房,老人孩子就醫就學也都在家門口,十分方便,我從沒想到會過上這麼好的日子。」
石麗珍的幸福生活只是雲龍縣1614戶易地扶貧搬遷戶搬出幸福新生活的一個縮影。2016年以來,雲龍縣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六類地區堅持「應搬盡搬、能搬必搬」,牢牢把握搬遷對象精準的「界線」、住房面積的「標線」、搬遷不舉債的「底線」和資金項目管理的「紅線」,認真落實搬遷任務,切實做到搬遷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並重,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標。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雲龍縣共投入資金8.9億元,完成易地扶貧搬遷1614戶603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13戶4637人)。工程於2016年啟動,2019年底結束,共建成24個安置點(其中,集中安置點21個、分散安置點3個)。截至目前,24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已全面竣工,全部達到搬遷入住條件,廣大山區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了脫貧致富夢,搬出了幸福新生活。
【來源:大理州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