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溝 開啟新生活

2020-12-14 每日甘肅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通訊員 漆曼莉    

  楊培新是渭源縣上灣鎮尖山村本布屲社村民。在2014年搬到南谷新村之前,從他住的本布屲社到上灣街道,需要徒步翻過一座大山:「這些路以前特別難走,坑坑窪窪的土路。下雨天,路滑得乾脆走不了。」

  楊培新以前的房子已經拆舊復墾種上了松樹,在長滿雜草的原址上,楊培新對比照片回憶起之前的生活:「以前的北房就在這裡,我們的地都在這山上面,由於土層淺,收入都很微薄。娃娃們念書從這裡要到山那邊的張家河去,單程得花一個多小時。喝的水是村旁的泉水,村上張家的老人,那一年醫療條件不行,就一直在家裡慢慢過世了,我們取一片藥就得上會川鎮去,遠得很。現在這裡10多戶人家,90%都已經搬到咱們南谷新農村。」

  楊培新在南谷新村的新家是一個一百多平方米的二層小洋樓,走進家中,現代的裝修風格讓人眼前一亮,每個房間都收拾得整潔乾淨。

  渭源縣上灣鎮南谷新村是定西市最大的一處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從2014年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來,上灣鎮有668戶3006人曾經居住在偏遠山區的貧困群眾搬遷到了這裡。

  2019年,這裡的搬遷群眾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他們挪了窮窩,住上了新樓房,拔了窮根,過上了好日子。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漆曼莉

  「上灣鎮共有11個行政村,其中8個行政村的部分群眾都生活在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偏遠山區,群眾普遍居住分散,上學看病出行吃水都不方便,住的是土坯房,收入水平都很低。南谷新村的建成,無疑為這些困難群眾解決了生活上的最大問題。」上灣鎮黨委書記張會平介紹。

  現如今,楊培新還是一名社區公益性崗位人員,每天按時打掃社區衛生。

  南谷社區黨支部書記李萬忠介紹說,「我們南谷農村社區成立了家園物業公司,以政府購買方式招聘公益性崗位人員,實行區域劃分、責任到人,對環境衛生採取常態化管理。」

  冬天的暖陽裡,南谷新村500畝的鮮切玫瑰種植基地,和45座日光溫室裡生機勃勃,玫瑰吐露芬芳。從壓枝到採摘再到包裝入庫,張文英和姐妹們忙得不亦樂乎。

  張文英現在除了自家地裡的收成,她和丈夫都還各自打著一份工,收入上去了,每天的生活也充實了:「山上除了種地,再也沒有其他做的,感覺在山上就把人住呆了的樣子,下來以後接觸的人也多。我們花棚裡的幾個姐妹關係也很好,過得日子像城裡一樣。」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漆曼莉

  為了讓搬下來的群眾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上灣鎮依託本地特色和優勢資源,以花卉種植、沙棘加工、紡織車間、服裝加工車間為依託,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投資辦廠、建設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組織勞務輸轉等形式,多渠道安排貧困群眾實現務工就業。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漆曼莉

  易地扶貧,南谷新村交出一份讓群眾滿意的答卷。看病就醫、孩子上學、住房和飲水安全等「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一次性得到解決,而搬遷點上產業就業扶貧的不斷提升以及公共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持續完善,讓這裡的群眾真正融入社區,開啟了嶄新生活。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漆曼莉

相關焦點

  • 搬出大山心敞亮——西海固農民老馬的搬遷脫貧路(9)
    新華社照片,銀川,2020年12月31日搬出大山心敞亮——西海固農民老馬的搬遷脫貧路拼版照片:上圖為寧夏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村民準備集體搬遷至寧夏銀川市金鳳區潤豐村。下圖為銀川市金鳳區潤豐村迎來首批138戶移民入住,來自半子溝村的群眾統一乘坐大巴搬出大山,來移民新村開始新生活(無人機照片,2017年8月17日攝)。馬幫林祖祖輩輩居住在寧夏固原市西吉縣白崖鄉半子溝村。這裡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老馬一家靠幾十畝山地種些馬鈴薯、小雜糧維持生活。面對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的現實,易地扶貧搬遷成為唯一的選擇。
  • 搬出大山天地寬——雲南會澤易地扶貧搬遷見聞
    新華社昆明1月2日電題:搬出大山天地寬——雲南會澤易地扶貧搬遷見聞新華社記者字強烏蒙之巔,金沙江畔,雲南省會澤縣脫貧攻堅戰正酣。李粉英動情地說,山歌唱給黨,讚揚新生活。連日來,會澤縣寶雲街道6個村159戶636名群眾搬出大山,成為會澤縣新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二期安置小區的首批入住群眾,開啟了新生活。
  • 「「十三五」,我們這五年」新疆葉城:搬出大山天地寬
    「十三五」期間,葉城縣紮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各項工作,近3萬名群眾搬出大山告別絕對貧困。總臺記者來到葉成縣,走進新疆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區——阿克塔什鎮,我們一起去看看當地百姓的新生活。阿克塔什鎮是一座搬遷新城,現在生活著14000多名各族群眾,主要來自葉城縣的4個山區鄉鎮。眼前這位女孩叫阿依吐爾遜,在阿克塔什,她家經營著一座溫室花卉大棚。
  • 搬出窮窩窩 邁入新生活
    白沙高峰生態搬遷新村建成,首批20餘戶村民喜遷新房搬出窮窩窩 邁入新生活11月24日,白沙黎族自治縣高峰生態搬遷新村建成,首批村民喬遷新居。圖為村民符桂海(左一)和親友在搬家具。2017年1月,高峰村坡告、道銀兩個自然村約30戶村民搬至距縣城僅20公裡的銀坡村,過上了新生活。為了更好地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自2019年以來,白沙啟動高峰村第二輪生態搬遷工作,選址在白沙縣城附近的牙叉鎮茶園北路建設高峰新村,按照計劃,高峰村方通、方老、方紅3個自然村共118戶498人將於今年內完成搬遷,屆時高峰村村民將全部搬出舊址,告別深山,為野生動植物騰挪出更多生存棲息空間。
  • 西秀區易地扶貧搬遷戶李遠鴻:脫貧不是終點 是新生活的起點
    這幾年,最值得我高興的事就是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終於搬出了大山,住進了彩虹社區,開啟了新生活。孩子現在就在社區裡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幼兒園和小學讀書,再也不用翻山越嶺走兩個多小時的路去上學。不僅如此,我和媳婦還在社區裡找到了工作,媳婦打掃衛生,我在社區工廠裡上班,在政府的幫助下和自己的努力下,去年一家人的收入總共有四萬多元。
  •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我的脫貧故事丨李正勇:搬出山溝溝 生活越過越幸福 2020-12-10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山裡的新生活
    在貴州大山裡,有一個個動人的脫貧故事,講述著人們與貧困的搏鬥和對新生活的期待。 「你好,新生活!」 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貴州省冊亨縣高洛街道辦事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韋天陽的早餐鋪已經熱鬧起來,磨米漿、上籠屜、熬湯頭,香味彌漫開來,食客絡繹不絕,這個不到12平米的小鋪子,每天要迎來百多位客人。
  • 「人民網 貴州頻道」大山裡的新生活
    在貴州大山裡,有一個個動人的脫貧故事,講述著人們與貧困的搏鬥和對新生活的期待。「你好,新生活!」清晨,天剛蒙蒙亮,在貴州省冊亨縣高洛街道辦事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韋天陽的早餐鋪已經熱鬧起來,磨米漿、上籠屜、熬湯頭,香味瀰漫開來,食客絡繹不絕,這個不到12平米的小鋪子,每天要迎來百多位客人。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窮山溝,開啟新生活|德江縣潮砥鎮營盤村大龍...
    沒有易地扶貧搬遷,可能一輩子都住在山溝溝,感謝黨和政府幫我們老百姓搬新家,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 紅橋區西於莊棚戶區改造讓百姓實現安居夢 搬出「窮窩窩」 開啟新...
    搬出狹小破舊的「窮窩窩」,開啟舒適的小康新生活。&nbsp&nbsp&nbsp&nbsp「你想像不到西於莊居民的苦。」武貴秋1982年不顧家人反對嫁進西於莊,「那時和公婆、大伯、小姑一起擠在17平方米的平房裡。我來了,大伯住進廚房,我們和公婆之間只隔著一道簾。
  • 攻克最後堡壘·洛陽篇丨挺起腰板走進新生活
    今年3月,德亭鎮黨委書記郭利偉帶著鄉鎮幹部去宜陽、洛寧、欒川等地學習參觀後,結合村裡實際,定下路子準備在大王溝村搞鄉村旅遊。擺脫物質上的貧困容易,移走思想上的大山困難。聽說要把大王溝村來個徹頭徹尾的大改造,村民巴建娃第一反應是不信:祖祖輩輩在山裡受窮,好不容易穩定下來,還折騰啥呢?能翻出個啥花樣來?
  • 搬出窮山溝 跨入「幸福門」
    群山環繞的平利縣洛河集鎮安置區(7月8日無人機拍攝)。 搬出大山後,劉文波的生活得到徹底改變。過去,他靠種10多畝地和外出打工過活,一年到頭也就掙個萬把元。現在,他憑著外出打工時學下的駕駛技術,在縣上一家駕校當起教練,月收入五六千元;妻子則通過蘇陝扶貧協作前往江蘇打工,月收入4500元。兩口子的工資加在一起一年超過10萬元。 「走路鞋上再也不沾泥巴了!」談到搬遷後的變化時,劉文波脫口而出。
  • 搬窮窩,奔富路——永州易地搬遷貧困戶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
    今年30歲的蔣吉軍說,搬出大山後,他們一家不僅住上了新樓,脫貧致富也有了奔頭。 蔣吉軍的喜事,是永州易地搬遷貧困戶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的一個縮影。該市將2019年確定為「產業扶貧建設年」,積極開展「百企幫村」「村社合一」行動,從「搬得出」向「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轉變。
  • 【新春走基層】挪窮窩斷窮根 搬出「山卡卡」開啟新生活
    劉正堂說,大學沒上成,在家種了幾年地後,便與其他兄妹一樣,來到沿海開啟了打工的生涯。 劉正堂介紹,2005年,他在福建一家工廠打工時,遇到了現在的妻子江群芳。「談了一年戀愛後準備結婚,但準嶽父卻不同意。」 「當時我的家庭條件差,嶽父不想讓女兒跟著我吃一輩子的苦,所以一直反對這樁婚事。」
  • 搬出大山天地寬 隆回縣易地扶貧搬遷入選國家發改委典型案例
    隆回縣130萬幹群勠力同心,戰天鬥地,一舉摘掉了貧困帽,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山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貧困戶搬出大山,告別危房,住進城鎮,昂首挺胸向小康邁進。七江鎮寨衝村村民肖桃英原來住在望雲山下的寨衝村,交通、信息十分閉塞,自然災害頻發,生產生活極不方便,小孩上學要走十餘裡的山路。
  •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
    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紅領巾尋訪安順市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者:鎮寧思源實驗學校 趙永富 01一、好,走上小康路2020年11月24日,為了記錄這難忘的一刻,安順市啟新學校紅領巾小記者社團的少先隊員們走進西秀區彩虹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主題為——搬出「窮窩窩」,走上小康路的紅領巾尋訪之旅。一走進彩虹社區,我們就被一張張笑臉圖片深深吸引,那些微笑是那樣燦爛如花。
  • 探訪梅州五華移民安置新村:搬出大山 生活邁上新臺階
    【脫貧故事】探訪梅州五華移民安置新村:搬出大山生活邁上新臺階  中新網梅州11月26日電(記者韓輝)「從山區搬遷到縣城,公共設施、村委到小學幼兒園都是高標準的建設。」說起現在的生活,今年已經70歲的退休教師溫新雄感慨不已,「做夢也沒有想到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
  • 「新春走基層」挪窮窩斷窮根 搬出「山卡卡」開啟新生活
    劉正堂說,大學沒上成,在家種了幾年地後,便與其他兄妹一樣,來到沿海開啟了打工的生涯。劉正堂介紹,2005年,他在福建一家工廠打工時,遇到了現在的妻子江群芳。「談了一年戀愛後準備結婚,但準嶽父卻不同意。」「當時我的家庭條件差,嶽父不想讓女兒跟著我吃一輩子的苦,所以一直反對這樁婚事。」
  • 好記者講好故事丨阿依帕夏 圖拉普:搬出幸福來
    搬出幸福來 我現在是在葉城阿克塔什鎮和大家來分享我的故事。這個鎮,是全疆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區之一,而在故事中我的身份也從一名記者變成了扶貧駐村幹部。 那年立春,我開始了三年掛職當駐村幹部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