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22 澎湃新聞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

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

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原第一書記 易青松

2017年3月1日,我以州委編辦派駐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第一書記的身份來到該村。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如何推動經濟發展、解決突出問題,如何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與班子成員逐一談心,統一思想、達成共識。隨後,我馬不停蹄地開始摸底、調研,探索駐村工作的發力點。三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幾乎走遍了全村22個組135戶貧困戶家,先後撰寫了《經堂村5年建設規劃》《機構紅頁建設規劃》等15份有關脫貧攻堅的方案。

為打破經堂村的發展瓶頸,我積極爭取和協調各種扶貧資金,狠抓通組、串戶及產業路、安全用水、辦公環境等建設,著力改變村容村貌;盤活百年古板慄樹、百年古茶、野生山梔子等資源,拓寬群眾致富門路;引導貧困群眾養豬養牛、入股公司參與分紅、組建合作社帶動就業崗位……截至2018年12月,經堂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從2100元增至10215元,貧困發生率由17.4%降至1.9%。

我還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助推脫貧攻堅,向中央編辦域名中心爭取到經堂村網絡紅頁的免費創建,將經堂村的精準扶貧和信息化網絡結合起來,啟動黨員管理平臺,創建「網上黨支部」,開設「黨員之家」「交流平臺」「農特產品推介」等欄目,宣傳黨的政策,公開村務、黨務,與外出務工黨員群眾交流互動。農戶還可在紅頁線上進行技能培訓,線下請農業教授、科技示範戶進行指導,幫助解決發展中的科技難題,推介致富項目,學習致富技術,有效地提升了貧困戶的致富技能和「造血」功能。網絡紅頁開通以來,平均每天有800多人在關注村裡的動態,村裡許多勞動力還通過這一平臺,成功地實現了到外地務工就業。

回顧駐村工作的點點滴滴,自己為群眾做了一些實事、好事,還獲得了「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等榮譽稱號。我認為,作為一名老黨員和駐村幹部,就應該守初心、擔使命、有作為,真正將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蔡定平 整理)

「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冊亨縣納福街道福達社區新市民 岑建達

我人生中經歷過兩次搬遷,每次搬遷都應了「人挪活,樹挪死」那句老話,生活一次比一次好。

第一次搬遷是在2006年,為支持龍灘電站建設,我作為庫區移民,從冊亨縣百口鄉的路雄村搬到了壩或村。但壩或村離縣城有70多公裡遠,孩子上學、老人就醫、年輕人外出幹活,都極為不便。

第二次搬遷是在2016年,我一家五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到了縣城納福街道福達小區,成為百口鄉第一批搬遷到縣城的人。新家寬敞明亮,小區設施齊全,生活方便,醫療、入學、就業也都有保障,一家人喜從「農民」變身為「新市民」。

從山裡到城裡,過上截然不同的生活。

過去,我在家務農,種包穀、水稻,苦、累不說,還得看天吃飯。成家有孩子後,為了多掙些錢,我輾轉到過廣東、山東等地務工,工資雖然高一些,但消費也高,存不了錢。可孩子們在縣城上學,吃、住、行處處要用錢,我常常為此發愁,三十多歲的人看上去像四十多歲一樣。

2014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我生了場大病,只有回到老家,在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崗位上班。

現在,我在福達社區任副主任,同時也是百口鄉的護林員,兩項工作加起來,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工資。妻子經過培訓,被推薦到水泥廠上班,每月工資在2000元左右。此外,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我帶動群眾盤活農村「三塊地」,利用老家閒置土地種了156畝的杉樹、桉樹,再過幾年就能見效益。

他們說,「納福」是收納幸福的意思。確實,自從搬到這裡後,我們一家人的幸福指數節節攀升:母親身體尚可,是做兒女的福氣;女兒今年考上了重慶大學;兒子升七年級,每學期能領到500多元的生活補助;我和妻子工作穩定、收入穩定,是孩子們最堅強的後勤保障。

在我家客廳裡一直懸掛著「老家」和「新家」的對比照片,照片見證了我一家幸福新生活的開始,也時刻提醒我:這一切的變化,都要感謝黨和政府!(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毛倪佳 整理)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陳安彤 姚廷婷 文國坤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主任:郭連軍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群眾搬出來住安穩了,我就踏實了。」——一線扶貧幹部赤列旺堆的...
    新華社發(次仁頓珠 攝)    新華社拉薩10月7日電題:「群眾搬出來住安穩了,我就踏實了。」——一線扶貧幹部赤列旺堆的心裡話    新華社記者薛文獻、格桑朗傑、王澤昊    第一次見到赤列旺堆,他帶領群眾在八宿縣城附近的小型磚廠幹活,頭髮花白,滿身泥水,乍看像一位老農。
  • 三臺:易地扶貧搬遷「搬」出美好生活
    近年來,三臺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舉措,按照「群眾自願、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原則,高標準編制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強力推動規劃落地落實,實現搬遷規劃與後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三同步」,幫助貧困群眾住了新房、換了新業,改了舊習,特別從住房上實現了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 山西省晉城市:「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這兩年,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野川鎮村民安晚才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去趟集市要開車近1個小時,現在走路就能到;以往看病需要翻山越嶺排隊掛號,現在樓下就有衛生所……更讓安晚才沒想到的是,不僅易地扶貧搬遷帶來了新生活,搬離的那些斑駁老舊的房子,竟然搖身一變,成了節假日一房難求的網紅民居!
  • 青海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圖為易地扶貧搬遷點「安多民俗文化村」攝影:楊眉笑  中國西藏網訊 「現在我們住上了新房子,家裡的電器等生活設施也一應俱全。你們看看外面這麼冷,屋子裡有電熱炕,暖和得很呢!」  據興海縣扶貧局局長梁宗孝介紹,為切實改變「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現狀,確保貧困群眾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興海縣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重頭戲」,通過整合各類資源、籌措各項資金,齊心合力打造了「興海縣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記者在村口看到,乾淨的道路、豐富多彩的文化牆、整齊劃一的新居,到處都是新生活的氣息。
  • 雲龍六千群眾搬入新家園過上新生活
    □特約記者 趙雪梅從農村搬到縣城,生產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從農民變成幹部,家庭經濟收入成倍增長……易地扶貧搬遷讓43歲的石麗珍一家過上了自己從未想過的好日子,也讓雲龍縣6000多貧困群眾搬入新家園過上新生活。
  • 安徽太湖:「搬」來幸福新生活
    在此基礎上,太湖縣委縣政府未雨綢繆,紮緊「返貧籬笆」,織密易地搬遷保障網,建立脫貧防貧長效機制,著手謀劃了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和安置點鞏固提升項目共148個、1.25億元,通過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持續完善、提升針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就業服務水平,切實增強易扶戶種養殖技能和轉移就業能力,確保了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都蘭:讓群眾「搬出」幸福生活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隨著精準扶貧各項政策的深入實施,近年來,都蘭縣香加鄉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讓群眾擺脫了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搬遷到了生存條件良好、發展空間廣闊的地方,不斷增強困難群眾的自我造血功能,真正實現了在易地搬遷中尋出路、在扶貧中謀發展、在發展中找機遇。
  • 「多彩貴州網」「脫貧故事」楊興桃:搬離窮山窩 過上幸福新生活
    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黎平縣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讓數萬「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群眾搬離大山,進入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居民楊興桃就是其中一位。一年多的時間,她已融入縣城生活,在龍形街道開啟了她的幸福新生活。
  • 心理疏導強心智,月湖區扶貧扶智助力脫貧攻堅
    、四幫」工作法,進一步激發了貧困戶自主脫貧的內生動力、強烈願望,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得到明顯轉變,掀起了新一輪扶貧扶志熱潮,從而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我區把這部分人作為重點人群開展心理疏導,引導貧困戶從心理上、思想上轉變觀念,幫助他們重拾生活信心,樹立勞動致富的志氣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氣。三激就是持續激發心理潛能。通過脫貧致富之星親身介紹脫貧經歷,每名貧困戶分享自身故事,介紹自己家的致貧原因和脫貧故事,並在心理諮詢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樹立了「我能行,我一定可以自食其力奔小康」的意願。
  • 扶貧故事|鄧太華:江口壩脫貧攻堅的點點滴滴
    短短兩年半的時間,在人生百年中僅是一個小小的片段,然而投身脫貧攻堅戰役的點點滴滴,在我人生的冊頁上濃墨重彩,不能忘懷。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要帶好來自16個單位、部門共40人組成的工作隊開展工作,圓滿完成江口壩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幫扶工作,我深深感覺到身上的責任和壓力。 790戶3568人不是一個小數,要讓易地搬遷群眾能儘快適應新的環境並能安心住下來,我們面臨著一道道的難題。如果問題解決不好,將影響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整體推進,就無法達到「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效果。
  • 湘陰鶴龍湖鎮保合社區:「挪」出來的幸福生活
    「挪」出來的好日子 ——湘陰縣易地扶貧搬遷鶴龍湖鎮保合社區集中安置點見聞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 梁軍 戴燦 「黨的政策好啊,我們搬過來,生活可方便太多了。」但他又清楚知道,憑藉自家的經濟能力,住上新房還不知何年何月。每當看到鄰居家建新房時,他都只能暗自羨慕。 然而,湘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出臺,讓他家的一切發生了變化。 2018年年底,危新明一家從鶴龍湖鎮華西新村搬遷至保合社區集中安置點。 安置點臨湘江畔,靠近縣道和城區,共有易地扶貧搬遷戶29戶116人,來自全縣8個鄉鎮。
  • 電影《馬屯書記》順平正式啟動,當地扶貧攻堅故事將搬上銀幕
    燕趙晚報訊(融媒體記者 石英傑)昨日上午,在保定順平縣蒲興莊園,扶貧電影《馬屯書記》隆重舉行啟動儀式,這部反映駐村扶貧幹部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影片將把當地鮮活的脫貧攻堅故事搬上銀幕。據悉,該片主要拍攝地點將選擇在剛剛退出貧困縣行列的順平縣,整部影片預計今年年底前拍攝完成,明年有望通過通過城市院線,CCTV6 電影頻道及網絡平臺等渠道和全國觀眾見面。
  • 講好中國扶貧故事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貧困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扶貧是了不起的人間奇蹟,是人類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壯舉。
  • 「易」得廣廈千萬 開啟幸福新篇——永州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超前謀劃 力穩人居生活行百裡者半九十。易地扶貧搬遷,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如何讓貧困群眾「搬得進、穩得住、能脫貧」?金洞管理區易地扶貧搬遷聯席辦負責人鄧秋實介紹,該區堅持把最好的地段讓給易地扶貧搬遷,堅持把集中安置點設置在集鎮,確保搬遷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方便快捷。永州市在實施集中安置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搬得出來、穩得住,選址選在靠園區、景區、中心城鎮。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齊全,真正實現讓老百姓拎包入住。安置房建成後,搬遷戶獲得感、幸福感強烈,滿意度高。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一邊,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怎樣兼顧本職工作,面對這樣的形勢,不禁拷問著我。
  • 拳鄉陳家溝裡的扶貧故事 賈媛媛:從「扶貧+」到「扶貧家」
    答案多為失智、失能或遭遇重大變故的群眾。改善這類貧困戶的幸福指數,要比幫扶其他貧困戶更難。而溫縣統戰部駐派陳家溝第一書記賈媛媛用愛心溫暖困難群眾,用汗水營養困難群眾,用真誠打動困難群眾,在幫助貧困群眾走上有尊嚴幸福生活的路上,+愛賦能、+汗賦力、+誠賦智,激發這些特殊的貧困戶創造希望,引導更多的愛心群眾參與,「扶貧加」到「扶貧家」的「扶貧公式」引得群眾點讚。
  • 幸福花開香豔豔——太湖縣教育扶貧民生工程側記
    這是2019年1月16日,太湖縣湯泉鄉朱灣村章詠蟬來到太湖縣教育局扶貧辦公室送豪豬肉給客戶時的激動場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彈炸跳蚤,因村因戶因人施策,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章詠蟬的丈夫在2017年農曆十一月初三不幸因病去世,獨立一人生活,由於身體狀況較差,不能從事繁重的體力活,生活艱難。
  • 北投扶貧故事⑤ | 我們走在大路上——記駐相堯村第一書記黃松濤
    北投扶貧故事⑤ | 我們走在大路上——記駐相堯村第一書記黃松濤 2020-07-17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景泰縣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
    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蘆陽鎮石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走訪見聞白銀日報記者 貴富堂易地扶貧搬遷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採取的一項重要舉措「十三五」期間,景泰縣對2396戶996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搬遷,一大批群眾開啟了致富新篇章,過上了幸福生活。這其中,就包括搬遷到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1000多戶困難群眾。孫治秀是蘆陽鎮石城安置點的搬遷戶,家裡有6口人。搬遷前,她家住在20公裡以外的山裡,靠天吃飯,種的是旱沙地,住的是破舊房子,全家年收入不到一萬元,感到生活沒盼頭。
  • 網絡扶貧扶真貧
    ,全國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9.2%;網絡公益扶貧惠及更多貧困群眾,一批有社會責任感的網信企業和廣大網民藉助網際網路將愛心傳遞給貧困群眾。正確利用網際網路,發揮好網際網路技術的時空、速度、成本、信息和個性化優勢,可以培育一批從事電商創業的新型農民、打造一批知名農業品牌、帶動一批優勢農業產業、富裕一方人民群眾。通過線上和線下聯合的新型銷售模式,讓農民的產品走得出去、賣得出去,有效改善貧困地區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局面。最近火爆全網「為家鄉代言」的藏族男孩丁真背後就有一批熟悉網際網路運作的四川省甘孜州理塘縣扶貧幹部們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