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2020-12-23 騰訊網

剛來駐村的時候,想要進村,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如今,通村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向四周擴散,想去哪裡都很方便。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記得剛來的時候,想要從對江鎮政府到大山村委,進村就只有一條通道,且全是泥土路。想要進村,必須要途經岔河水庫分路,一邊是去往綠塘鄉,另一邊去往大山村,群眾出行十分不便。

第一次來到村裡,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下村民組進行走訪,但村裡的幹部告訴我,只能走路去,因為還沒通車路。全村共有33個村民組,想要去到群眾家中走訪,大部分村民組只能走路去,好一點的村民組就坐一半車走一半路,且全是泥土路。

慰問困難戶

全村最遠的村民組就數大衝組,從村委去大衝組有8公裡,走路需要3個小時。到村後,如何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白天挨家挨戶走訪,組織群眾召開院壩會、小組會等收集群眾意見,晚上加班整理群眾意見並匯集起來。然後同全村幹部召開會議商議修路事宜,通過對接修路資金,制定修路路線圖,搶抓工期等。去年,全村每個村民組都通了水泥路。如今,全村群眾想要出村,就有五條路可供選擇。

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這是我的義務和責任,扶貧就是要把群眾當親人,為他們排憂解難。記得村裡的貧困群眾丁萬秀,家住村裏海拔最高的山頂之上,垂直落差500餘米,每次上下山,來回就要兩小時。為了養家餬口,丈夫帶著兒子兒媳外出務工,留下她一人在老家照看孫子和家業。

一天下班後,兒媳的弟弟騎摩託車載著丁萬秀的丈夫去買菜,途中出了車禍,其丈夫受傷嚴重,在醫院搶救了十多天還是不幸去世。一邊是失去親人的痛楚,一邊還要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走投無路的丁大姐就要求親家給予一定的賠償,雙方卻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就這樣為了「錢」的事情,兩家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兒子和兒媳為了此事還離了婚。因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丁萬秀身體日漸虛弱,家中的老小無人照料,其子只能呆在家中無法外出務工。因而,一家人也沒了收入來源,生活十分窘迫。

走訪群眾

得知這一情況後,我按政策第一時間把他家識別到貧困系統,還為其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同時給其兒子兒媳作思想工作,想辦法讓他們能夠破鏡重圓。功夫不負有心人,丁大姐家現在已搬遷到縣城居住,兒子兒媳也已重歸於好,現在夫妻倆都到外地務工。每次走訪丁萬秀時,她總是激動不已地說:是黨的好政策拯救了她的家庭。

村頭的王開福家,因修建通組公路要佔用到其院壩和豬圈,因此王開福始終不同意修建該條通組公路,村委經過多次協調也沒能解決,工程一度停止不前。為了不影響脫貧攻堅補短板工作,也充分考慮到王開福的個人利益,必須有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解決此事。為此,我多次到他家協調,一方面爭取王大叔對修路的支持,一方面想辦法彌補他的損失,最終按照政策為其申報「三改」、「兩硬化」項目指標,同時協調砂石水泥另行修建圈舍和院壩。就這樣,一個困擾村委多時的難題得已成功化解。

以上這些,僅僅是我駐村三年來真心幫扶群眾的縮影。駐村三年的時間,我與全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並成功摘掉了大山村的「貧困帽」。現在,大家都把我當作是一個村裡的人。「駐村工作必須用心、實幹,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換來老百姓的真情,只有亮出實績,才能贏得老百姓的支持。」這也是我駐村三年來最深刻的感悟。

作 者:閔建華 整理

編 輯:楊 倩 責 編:高 豔

編 審:李 丹

監 制:許再晶 總監製:劉仁軍

歡迎

投稿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就是我想和群眾實現的小康夢丨大方縣果瓦鄉...
    沒有遇著人在家的就走到田間地頭,與群眾面對面交流溝通。工作雖然很辛苦,但內心非常充實。到大寨村第一個星期手繪的地圖。遊建松 攝一個月的時間,我走完了全村所有的農戶,也逐漸熟悉了村裡的情況,分析制約村裡發展的原因所在——除了邊遠和落後,主要原因還是群眾安於現狀,沒有要改變的思想。我與村支兩委班子交流意見,研究脫貧方法。這段時間,我腿上的泥、臉上的汗、摔的跟頭,老百姓和村幹部都看在眼中。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天路」通了,水也通了丨大方縣對江鎮法書...
    我叫陳軍,是大方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成員、宗教執法大隊大隊長。2018年3月被組織選派到對江鎮法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陳軍走訪貧困戶 付猛 攝法書村是全縣4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駐村後,我通過一個月的時間,走完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對全村情況有了基本了解。法書村全村路不通、水不通,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非常艱苦。面對艱巨的任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感覺身上擔子特別重,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駐村第一...
    我叫黎家瑜,是貴州省殘疾人聯合會辦公室調研員。2019年6月,我被選派到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記得剛到大嶺村時,我不知道如何開展幫扶工作,只是開展簡單地走訪入戶,了解不到群眾內心真實所想。
  • 「我的扶貧故事」在村裡,群眾都喊我「老表」或「海洋」丨大方縣...
    我叫趙海洋,來自威寧縣麻乍鎮,是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石坪村萬寨組的一名駐村幹部。因為幫扶的貧困戶杜少文妻子姓趙,認我做親戚,村裡姓杜的群眾都叫我「老表」,其他的群眾都喊「海洋」。2017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到石坪村萬寨組開展幫扶工作。初到萬寨組,當地群眾總是以一種異樣的眼光看待身為外地人的我,不管是上門走訪還是開展其他工作,老百姓總是以一種冷漠或者牴觸的情緒對待。
  • 「我的扶貧故事」「稅務藍」映照「黨旗紅」丨大方縣稅務局派駐...
    我叫湯洪,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稅務局派駐到長石鎮新建村第一書記,是一名共產黨員。  一轉眼,來到新建村已有三年。三年的時間,讓我從「不靠譜」轉變成了群眾心中的「貼心人」。  2018年3月,我來到新建村開展駐村工作。那時候的新建村,辦公環境差、交通不便、群眾飲水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靠自己「撐」起這個家丨大方縣六龍鎮...
    我叫蒙朝榮,家住大方縣六龍鎮營盤村沙井組,今年52歲,先天性患有口吃不清,我的丈夫胡興春是一級殘疾,上有八旬高齡的婆婆,下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兒子20歲出頭還未婚。我和丈夫是1993年結婚的,婚前丈夫的家庭環境十分清貧,於是,我們夫妻倆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終於讓生活有了些許改善。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了解到村裡群眾平時的吃穿住行,冷緒中的心裡不是滋味,這裡貧困程度難以想像,他一邊聽一邊記,一邊又在思考怎麼做能讓群眾的日子過好過一些,儘快摘掉貧窮的帽子。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冷緒中跑遍了新景鎮、黑水鎮、沙子街道、夾石鎮及長依村、梨園村、新景村、石界村等20多個鎮村,深入走訪慰問了21戶貧困戶,同鎮村的群眾們話家常、聊致富、談規劃,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想和所急。
  • 「我的扶貧故事」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丨平塘縣塘邊鎮興隆村黨...
    老鄉都說我是「自家人」,有什麼難事找我「穩當」。 2019年6月,那一年,剛滿25歲的我,被任命為平塘縣塘邊鎮新風村黨支部書記。剛上任時,大家對我這個90後「娃娃書記」表示質疑,「一個毛頭小子,能幹些什麼?」
  • 「我的扶貧故事」「先大家 後小家」丨大方縣安樂鄉安樂村黨支部...
    在扶貧這個崗位上,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村裡需要一個能夠真正地為老百姓做實事的人,我是農村人,我理解群眾的難處,忠實地為老百姓服務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我叫尚慶梅,2017年12月1日,在組織的安排下,我到安樂鄉安樂村任黨支部書記。第一次來到村裡面的時候,面對村裡的實際情況,我感到十分的著急和膽怯。村裡面路況極差,可謂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開始老百姓對我這個「外地」人很不信任。
  • 「我的扶貧故事」如今的村裡一年四季皆美景丨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
    我叫胡國錦,2015年擔任貴州黔東南天柱縣坌處鎮中和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幾年來與村幹和網格員一起走村入戶,宣傳政策,幫助村裡和群眾解決困難問題,有艱辛、有苦楚,但更多的是充實和滿足。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幾十年前,中寨村還屬於鄉一級,是鄉政府所在地,四鄰八鄉的還來中寨趕集,於是應運而生在沿街搭建有許多賣粉面、賣雜貨的房屋、鋪面,曾經輝煌一時。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江包村」與「唐半仙」的住房「持久戰」丨從江...
    駐村3年,我從一個精緻女大學生變成貧困村駐村幹部,是群眾口中的「江村長」,同事口中的「江包村」。  我分享的是駐村故事是岜沙「唐半仙」的住房改造「持久戰」。  到岜沙村駐村的第二周,我就遇到了難題。村裡有位講究迷信、萬事都要自己算日子的貧困戶,群眾稱他「唐半仙」。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就是村裡人丨正安縣芙蓉江鎮儉坪村駐村幹部趙...
    一開始我去駐村時,並沒有帶著巨款、現鈔。村民心裡落了空。駐村後,村民說:「趙江鴻在村裡就像『自家人』一樣,不分白天黑夜、天晴落雨,『泡』在寨子裡,把村民組的事當成自家的事,把大傢伙當成一家人。」趙江鴻走訪陳元超了解家庭情況我迅速熟悉和了解、掌握扶貧政策,深入農戶摸清底數,開好群眾會,廣泛宣傳政策,走遍朱家溝組79戶,將331人的住房安全、務工就業、合醫繳費及住院補償、教育資助、扶貧政策落實、種養殖等情況詳細了解,做到底數清、信息明,並和村支兩委因戶施策、精準施策。
  • 「我的扶貧故事」授人以漁,我的辛苦很值得|惠水縣好花紅鎮三聯村...
    我叫胡洪泉,2017年,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惠水縣好花紅鎮三聯村任駐村工作隊長,剛到村裡時,沒有可以依賴的產業,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村裡就剩老人孩子,為群眾找到一個能夠致富的產業,是我駐村工作的重心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因為接地氣 我與群眾「打成一片」丨興仁市屯腳鎮...
    說我接地氣,這點我還是非常認同的,我記得我剛來時,鄉親們認為我是個麥子和稻穀都分不清的人,我就對父老相親說;「我家上面三代都是農民,鄉親們不要把我看得很特殊。」村裡的天麻產業如今,到坪寨村開展工作有兩年半的時間了,父老鄉親們看見我就如同親人一樣,尤其是村裡的楊老頭兒,他喝酒後,除了我,任何人送他回家他都不要。
  • 「我的扶貧故事」大方縣達溪鎮壩子社區第一書記李輝:牢記使命擔...
    如今,壩子社區63戶226人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7月,在國家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抽查時,壩子社區以0漏評、0錯退、群眾認可度100%的傲然成績通過評估檢查。從縣委機關工作人員,到群眾親熱呼喚的「天麻書記」,李輝說,讓黨放心、讓群眾放,是以他為「班長」的駐村幹部及村「兩委」幹部的應盡職責。
  • ...大文章丨大方縣創新「鄉村治理督導員」機制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觀察
    「我將自己的5畝承包地流轉給獼猴桃基地,每年除了可以領到2500元的土地流轉費外,在基地裡務工還能領到八千元左右的工資。村裡的產業發展了,我們家也輕輕鬆鬆就脫了貧!」 鳳山鄉銀川村馬樹寨組的王正群很自信地告訴記者。
  • 「我的扶貧故事」踏踏實實幹實事|織金縣白泥鎮倮木村駐村幹部餘桂蘭
    在駐村扶貧的過程中,我從一件件小事中,積累了做好基層群眾工作的經驗,還自己也歸納總結出了一些「小妙招」。  在人居環境衛生改造上,我以身作則,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在我看來,要脫貧就得先脫貌,連衛生都搞不好,還談什麼致富脫貧呢?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