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來駐村的時候,想要進村,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如今,通村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向四周擴散,想去哪裡都很方便。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記得剛來的時候,想要從對江鎮政府到大山村委,進村就只有一條通道,且全是泥土路。想要進村,必須要途經岔河水庫分路,一邊是去往綠塘鄉,另一邊去往大山村,群眾出行十分不便。
第一次來到村裡,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下村民組進行走訪,但村裡的幹部告訴我,只能走路去,因為還沒通車路。全村共有33個村民組,想要去到群眾家中走訪,大部分村民組只能走路去,好一點的村民組就坐一半車走一半路,且全是泥土路。
慰問困難戶
全村最遠的村民組就數大衝組,從村委去大衝組有8公裡,走路需要3個小時。到村後,如何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白天挨家挨戶走訪,組織群眾召開院壩會、小組會等收集群眾意見,晚上加班整理群眾意見並匯集起來。然後同全村幹部召開會議商議修路事宜,通過對接修路資金,制定修路路線圖,搶抓工期等。去年,全村每個村民組都通了水泥路。如今,全村群眾想要出村,就有五條路可供選擇。
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這是我的義務和責任,扶貧就是要把群眾當親人,為他們排憂解難。記得村裡的貧困群眾丁萬秀,家住村裏海拔最高的山頂之上,垂直落差500餘米,每次上下山,來回就要兩小時。為了養家餬口,丈夫帶著兒子兒媳外出務工,留下她一人在老家照看孫子和家業。
一天下班後,兒媳的弟弟騎摩託車載著丁萬秀的丈夫去買菜,途中出了車禍,其丈夫受傷嚴重,在醫院搶救了十多天還是不幸去世。一邊是失去親人的痛楚,一邊還要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走投無路的丁大姐就要求親家給予一定的賠償,雙方卻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就這樣為了「錢」的事情,兩家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兒子和兒媳為了此事還離了婚。因承受不了這樣的打擊,丁萬秀身體日漸虛弱,家中的老小無人照料,其子只能呆在家中無法外出務工。因而,一家人也沒了收入來源,生活十分窘迫。
走訪群眾
得知這一情況後,我按政策第一時間把他家識別到貧困系統,還為其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同時給其兒子兒媳作思想工作,想辦法讓他們能夠破鏡重圓。功夫不負有心人,丁大姐家現在已搬遷到縣城居住,兒子兒媳也已重歸於好,現在夫妻倆都到外地務工。每次走訪丁萬秀時,她總是激動不已地說:是黨的好政策拯救了她的家庭。
村頭的王開福家,因修建通組公路要佔用到其院壩和豬圈,因此王開福始終不同意修建該條通組公路,村委經過多次協調也沒能解決,工程一度停止不前。為了不影響脫貧攻堅補短板工作,也充分考慮到王開福的個人利益,必須有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解決此事。為此,我多次到他家協調,一方面爭取王大叔對修路的支持,一方面想辦法彌補他的損失,最終按照政策為其申報「三改」、「兩硬化」項目指標,同時協調砂石水泥另行修建圈舍和院壩。就這樣,一個困擾村委多時的難題得已成功化解。
以上這些,僅僅是我駐村三年來真心幫扶群眾的縮影。駐村三年的時間,我與全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並成功摘掉了大山村的「貧困帽」。現在,大家都把我當作是一個村裡的人。「駐村工作必須用心、實幹,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換來老百姓的真情,只有亮出實績,才能贏得老百姓的支持。」這也是我駐村三年來最深刻的感悟。
作 者:閔建華 整理
編 輯:楊 倩 責 編:高 豔
編 審:李 丹
監 制:許再晶 總監製:劉仁軍
歡迎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