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天路」通了,水也通了丨大方縣對江鎮法書...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陳軍,是大方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成員、宗教執法大隊大隊長。2018年3月被組織選派到對江鎮法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陳軍走訪貧困戶 付猛 攝

法書村是全縣4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駐村後,我通過一個月的時間,走完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對全村情況有了基本了解。法書村全村路不通、水不通,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非常艱苦。面對艱巨的任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感覺身上擔子特別重,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進入村莊的通村路屬於山體滑坡地段,坡陡彎急路險,路基不穩固,當地人稱「天路」。2018年前,沒有一條通往村莊的水泥路,老百姓新建房屋,必須通過水路運送後再用人背馬駝才能到村,運費和材料費是新建房屋的兩倍。通村路是村與外界交流的渠道,修建好通村公路,補齊短板,是對法書村群眾的交代,是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道測試題。  通過主動向上級領導匯報,多次與縣交通局、國土資源局和民宗局交流溝通,邀請相關領導到村實地考察調研,經過多方努力,為法書村爭取了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治理資金820萬元和交通局通村公路建設資金135萬元,歷經8個多月老百姓期盼多年的通村路打通了,公路的修建為法書村群眾帶來了發展希望和脫貧的信心。

法書村太陽能路燈 付猛 攝

法書村通組路和進寨路的實施,協調土地和清除路基障礙物是工作難點,我帶領村支「兩委」幹部和駐村工作組成員挨家挨戶做工作,逐一協調土地,但因缺乏資金不能完成任務,我通過積極主動到縣民宗局匯報,爭取了我們單位少數民族發展幫扶資金162萬元,解決法書村進寨路硬化、入戶路硬化、安裝太陽能路燈、自來水管道等設施。  法書村七個村民組地形地貌特殊,山高坡陡,水資源緊缺,村民吃水靠背挑,平時只有靠雷雨天氣儲存的水窖水才能勉強解決牲畜飲水問題。為確保安全飲水有保障,我積極與村支「兩委」商量,想辦法找對策,帶領群眾找水源,並多方爭取資金實施人畜安全飲水工程項目,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問題,自來水安全保障覆蓋所有農戶。  脫貧攻堅教育保障容不得我半點鬆懈。對江鎮法書小學共六個班級,學生教室嚴重不足,我主動到縣委統戰部、縣東西部協作辦公室、縣扶貧辦等單位對接。通過努力,爭取了廣州市天河區天園街道對法書小學幫扶資金50萬元新建教學樓一棟,改善了學校學習環境。與此同時,我們駐村工作組還與多家愛心機構聯繫,為法書小學學生送去了保暖衣服、書包及相關學習用品。  加強黨組織建設,把黨的政策宣傳下去,才能凝聚發展力量。駐村後,我積極走訪返鄉大學生、致富能人、農村知識青年,積極動員他們向黨組織靠攏。近三年來,共發展入黨積極分子8名,大學生入黨1名,致富能人黨員1名,3名農村知識青年為發展對象,培養2名黨員進入村支「兩委」班子工作,為法書村黨支部增添了新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的法書村早已今非昔比,駐村近三年來,得以見證全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脫貧攻堅已接近尾聲,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一名基層一線扶貧工作者,我將一如既往扎紮實實開展好各項工作,以黨支部領辦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為依託,大力抓好全村種養殖業發展、產業調整等工作,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讓更多群眾得實惠,促增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如今,通村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向四周擴散,想去哪裡都很方便。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記得剛來的時候,想要從對江鎮政府到大山村委,進村就只有一條通道,且全是泥土路。
  • 「我的扶貧故事」「稅務藍」映照「黨旗紅」丨大方縣稅務局派駐...
    我叫湯洪,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稅務局派駐到長石鎮新建村第一書記,是一名共產黨員。  一轉眼,來到新建村已有三年。三年的時間,讓我從「不靠譜」轉變成了群眾心中的「貼心人」。  2018年3月,我來到新建村開展駐村工作。那時候的新建村,辦公環境差、交通不便、群眾飲水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就是我想和群眾實現的小康夢丨大方縣果瓦鄉...
    我叫遊建松,今年33歲,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2017年9月,我被組織上選派到大方縣果瓦鄉大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一駐就是三年多。遊建松 攝一個月的時間,我走完了全村所有的農戶,也逐漸熟悉了村裡的情況,分析制約村裡發展的原因所在——除了邊遠和落後,主要原因還是群眾安於現狀,沒有要改變的思想。我與村支兩委班子交流意見,研究脫貧方法。這段時間,我腿上的泥、臉上的汗、摔的跟頭,老百姓和村幹部都看在眼中。
  • 「我的扶貧故事」我就是村裡人丨正安縣芙蓉江鎮儉坪村駐村幹部趙...
    正安縣芙蓉江鎮儉坪村朱家溝組的村民知道我駐村後,曾發出這樣子的感嘆。我叫趙江鴻,2019年6月12日,按照組織安排,在正安聯社工作的我被派到儉坪村駐村。一開始我去駐村時,並沒有帶著巨款、現鈔。村民心裡落了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怨無悔丨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
    我叫李小力,現任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2014年我放棄創業機會,回到我的家鄉巖椅村,開始在村裡工作,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我們家鄉可以越來越好,我立志帶領巖椅村群眾摘掉貧困「帽子」。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靠自己「撐」起這個家丨大方縣六龍鎮...
    我叫蒙朝榮,家住大方縣六龍鎮營盤村沙井組,今年52歲,先天性患有口吃不清,我的丈夫胡興春是一級殘疾,上有八旬高齡的婆婆,下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兒子20歲出頭還未婚。我和丈夫是1993年結婚的,婚前丈夫的家庭環境十分清貧,於是,我們夫妻倆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終於讓生活有了些許改善。
  • 「我的扶貧故事」「先大家 後小家」丨大方縣安樂鄉安樂村黨支部...
    在扶貧這個崗位上,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村裡需要一個能夠真正地為老百姓做實事的人,我是農村人,我理解群眾的難處,忠實地為老百姓服務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我叫尚慶梅,2017年12月1日,在組織的安排下,我到安樂鄉安樂村任黨支部書記。第一次來到村裡面的時候,面對村裡的實際情況,我感到十分的著急和膽怯。村裡面路況極差,可謂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開始老百姓對我這個「外地」人很不信任。
  • 「我的扶貧故事」大方縣達溪鎮壩子社區第一書記李輝:牢記使命擔...
    青龍山下的「天麻書記」李輝原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核桃鄉人,擔任大方縣機關事務局安全保衛股股長。2018年3月,他被組織選派到達溪鎮壩子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李輝多方聯繫下,協調大方縣人武部、大方縣委辦公室劃撥經費15.2萬元規範建設居務黨務公開欄、脫貧攻堅講習所、政策宣傳大喇叭及購買電腦、印表機等設施設備,提高辦公效率,提升陣地效應。主動擔當,選優培強班子成員和壯大黨員隊伍。
  • 「黔西南的扶貧警察」李世輝:修好通組路,搭建產業臺
    我叫李世輝,現任黔西南州公安局網安支隊偵察大隊大隊長。2016年4月,掛任義龍新區木咱鎮打鑼錘村第一書記,作為村裡的「當家人」,從我駐村的第一天起,我用腳步和汗水丈量這片土地,努力帶動這裡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在村裡,群眾都喊我「老表」或「海洋」丨大方縣...
    我叫趙海洋,來自威寧縣麻乍鎮,是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石坪村萬寨組的一名駐村幹部。因為幫扶的貧困戶杜少文妻子姓趙,認我做親戚,村裡姓杜的群眾都叫我「老表」,其他的群眾都喊「海洋」。2017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到石坪村萬寨組開展幫扶工作。初到萬寨組,當地群眾總是以一種異樣的眼光看待身為外地人的我,不管是上門走訪還是開展其他工作,老百姓總是以一種冷漠或者牴觸的情緒對待。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致富,脫貧路上有花香|正安縣芙蓉江鎮尖山村...
    春天是我最喜歡的季節,載著滿車的蜂箱到山花爛漫深處,看蜜蜂採蜜,心裡滿滿的收穫和甜蜜。算起來,我養蜂已經有20年了,但是真正發展起產業只有4年。我叫廖安友,正安縣芙蓉江鎮尖山村人。那一年年底,村裡開了群眾會,我被評為了貧困戶。其實,我並不喜歡貧困戶這個稱呼。這幾年,我一直在努力擺脫這個標籤。2016年,掛幫我的扶貧幹部馮沙對我說,政府針對貧困戶出臺了一系列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他鼓勵我發展養蜂產業,用自己的手藝脫貧致富。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妻子的辛苦,我看在眼裡,作為家裡的一份子,總不能呆在家裡坐著等吃等喝,我要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同年6月,我毅然堅持到雲南曲靖魔芋加工廠學習魔芋加工技術,想要憑藉一門可靠的技術來改變一家人的命運。
  • 我的脫貧故事丨韋小院:路通了,我種的葡萄不會爛在藤上了
    我的脫貧故事丨韋小院:路通了,我種的葡萄不會爛在藤上了 2020-11-19 16: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鐵拐李」|修文縣六屯鎮桃源村第一...
    2019年,羅松(右二)查看桃源村「組組通」垮塌情況還記得2019年4月來到村裡的時候,新建的便民服務中心剛落成,棚戶區立面改造已完工,進村的路面齊齊整整,完全一片美麗鄉村大好景象。可作為參加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幹部」,我知道扶貧工作遠沒有看到的那麼簡單。  「羅書記,你剛到村裡,我給你講下我們吃水的問題」「我給你說下我們路的事」「你來看下我家房子的事嘛」「我家豬兒的補貼好久能下來呢?」  剛安頓下來,大家就迫不及待開始「接待」我,霎時間我這個「老幹部」沒了新頭緒。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到了村裡,沒有水,沒有食堂,辦公室騰出一塊就是宿舍。但這並沒有影響我的工作激情,稍加安定我就投入戰鬥。 翻山越嶺,這是我對火把村火把箐組的印象。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
  • 「我的扶貧故事」像老前輩一樣絕不退縮 迎接挑戰丨天柱縣高釀鎮木...
    我叫吳順,是天柱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辦公室工作人員。2018年4月,我從竹林鎮濱江村調整到高釀鎮木杉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我每天跟著村、組幹部起早貪黑,走村串寨訪民情。為提高扶貧走訪工作效率,我和駐村幹部龍邦禮同志商量後,各買了一輛摩託車方便日常工作。吳順在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務農時間久了,只要到村裡入戶開展工作,老鄉總是笑呵呵地與我們打招呼,我們相視而笑,感到特別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初到新莊村,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如何當好這個第一書記,我心裡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深知這一道理。為儘快進入工作狀態,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戶到群眾家拉家常、摸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叫羅國驛,家住望謨縣西北角的樂元鎮裡好村。  以前,我的家鄉很偏遠,很貧窮、很落後,現在,我的家鄉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康村,村民日子也越過越美好。  先幫我們通了路。黨和政府加大力度對道路的建設,把原來坑坑窪窪的泥巴路變成了現在平平坦坦的水泥路,並且鋪到了村裡的家家戶戶,現在從我家出門就是水泥硬化地,乾乾淨淨出門、乾乾淨淨回家。
  • ...故事」要不是國家的好政策,我家早「垮」了丨大方縣綠塘鄉高潮...
    我叫王仕雲,家住大方縣綠塘鄉高潮社區。我大女兒已經成家,丈夫每天看看牛、放放馬,大兒子在村裡做電工、幹技術活,小兒子在高潮小學念四年級,我呢就每天早上掃掃自己負責的那段路,空閒時間如果村裡的合作社有事做就去打點散工。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歷練了我的人生丨小壩鎮西衝村第一書記靳濤
    我叫靳濤,2018年3月,我從畢節金海湖新區應急管理局到小壩鎮西衝村任第一書記,第一印象就是感覺西衝村地偏人窮,全村7個村民組,365戶1696人,其中貧困人口62戶283人。村裡沒有集體收入,脫貧任務責任大。剛駐村時,為深入了解村民需求,我挨家挨戶拉家常、到田地裡幫忙幹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