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軍,是大方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成員、宗教執法大隊大隊長。2018年3月被組織選派到對江鎮法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陳軍走訪貧困戶 付猛 攝
法書村是全縣4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駐村後,我通過一個月的時間,走完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對全村情況有了基本了解。法書村全村路不通、水不通,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非常艱苦。面對艱巨的任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感覺身上擔子特別重,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進入村莊的通村路屬於山體滑坡地段,坡陡彎急路險,路基不穩固,當地人稱「天路」。2018年前,沒有一條通往村莊的水泥路,老百姓新建房屋,必須通過水路運送後再用人背馬駝才能到村,運費和材料費是新建房屋的兩倍。通村路是村與外界交流的渠道,修建好通村公路,補齊短板,是對法書村群眾的交代,是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道測試題。 通過主動向上級領導匯報,多次與縣交通局、國土資源局和民宗局交流溝通,邀請相關領導到村實地考察調研,經過多方努力,為法書村爭取了國土資源局地質災害治理資金820萬元和交通局通村公路建設資金135萬元,歷經8個多月老百姓期盼多年的通村路打通了,公路的修建為法書村群眾帶來了發展希望和脫貧的信心。
法書村太陽能路燈 付猛 攝
法書村通組路和進寨路的實施,協調土地和清除路基障礙物是工作難點,我帶領村支「兩委」幹部和駐村工作組成員挨家挨戶做工作,逐一協調土地,但因缺乏資金不能完成任務,我通過積極主動到縣民宗局匯報,爭取了我們單位少數民族發展幫扶資金162萬元,解決法書村進寨路硬化、入戶路硬化、安裝太陽能路燈、自來水管道等設施。 法書村七個村民組地形地貌特殊,山高坡陡,水資源緊缺,村民吃水靠背挑,平時只有靠雷雨天氣儲存的水窖水才能勉強解決牲畜飲水問題。為確保安全飲水有保障,我積極與村支「兩委」商量,想辦法找對策,帶領群眾找水源,並多方爭取資金實施人畜安全飲水工程項目,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問題,自來水安全保障覆蓋所有農戶。 脫貧攻堅教育保障容不得我半點鬆懈。對江鎮法書小學共六個班級,學生教室嚴重不足,我主動到縣委統戰部、縣東西部協作辦公室、縣扶貧辦等單位對接。通過努力,爭取了廣州市天河區天園街道對法書小學幫扶資金50萬元新建教學樓一棟,改善了學校學習環境。與此同時,我們駐村工作組還與多家愛心機構聯繫,為法書小學學生送去了保暖衣服、書包及相關學習用品。 加強黨組織建設,把黨的政策宣傳下去,才能凝聚發展力量。駐村後,我積極走訪返鄉大學生、致富能人、農村知識青年,積極動員他們向黨組織靠攏。近三年來,共發展入黨積極分子8名,大學生入黨1名,致富能人黨員1名,3名農村知識青年為發展對象,培養2名黨員進入村支「兩委」班子工作,為法書村黨支部增添了新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今的法書村早已今非昔比,駐村近三年來,得以見證全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脫貧攻堅已接近尾聲,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一名基層一線扶貧工作者,我將一如既往扎紮實實開展好各項工作,以黨支部領辦村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為依託,大力抓好全村種養殖業發展、產業調整等工作,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讓更多群眾得實惠,促增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見習編輯 吳一凡
編輯 劉娟
編審 田旻佳 施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