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鐵拐李」|修文縣六屯鎮桃源村第一...

2020-12-23 天眼新聞

「這滿山的柑橘太舒服咯!」  「來,嘗嘗味道咋樣?」  「嗯,完全是小時候的味道......」  我腿不好,邊和遊客說著話,邊吃力地引導著他們到農戶果園採摘成熟的柑橘。  我叫羅松,是貴陽市政府辦公廳派駐貴陽市修文縣六屯鎮桃源村的第一書記。

2019年,羅松(右二)查看桃源村「組組通」垮塌情況還記得2019年4月來到村裡的時候,新建的便民服務中心剛落成,棚戶區立面改造已完工,進村的路面齊齊整整,完全一片美麗鄉村大好景象。可作為參加工作二十多年的「老幹部」,我知道扶貧工作遠沒有看到的那麼簡單。  「羅書記,你剛到村裡,我給你講下我們吃水的問題」「我給你說下我們路的事」「你來看下我家房子的事嘛」「我家豬兒的補貼好久能下來呢?」  剛安頓下來,大家就迫不及待開始「接待」我,霎時間我這個「老幹部」沒了新頭緒。  桃源村是旅遊新村,涉及村民出行、產業發展等新問題居多。端午前後,暴雨頻發,道路堡坎垮塌嚴重,新建不久的「組組通」公路受到很大創傷,給村民生產生活出行帶來極大不便,滿山遍野的橘子花甚是喜人,但損毀的道路讓「送橘出山」成了我心頭放心不下的事情。

2019年,羅松入戶核實群眾房屋透風漏雨整治項目落實情況不得已,我拖著有傷的腿,上山坡、竄山林,查看受損程度、跑部門報材料,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終於爭取到了20萬元道路修復資金。項目實施完成那天,村支部書記馮建倫在施工現場笑著說:「羅書記,你跛著腳為修路上躥下跳的,現在路的手術做完了,你的腳也要去做手術才行哦。」

2019年,羅松(左)與駐村隊員一起入戶宣傳就業扶貧政策,幫助解決群眾就業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卡點值班不分晝夜,志願者們和我說起了心中的無奈。  「羅書記,疫情哪哈才能結束喲,我母親昨晚胃病又犯了,藥也吃完了……」  「我家也是,馬上就沒米了……」  聽了大家的話,我馬上跟跟村主任馮智建商量起來。  「地瓜(村主任馮智建的外號),從今天起,咱們按天統計村民們的緊缺生活物資,村裡面買不到的,我們駐村工作隊去貴陽買,不能讓大家工作辛苦,生活也跟著辛苦!」

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羅松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卡點為了打好防疫戰爭,我帶領駐村隊員擔任起了桃源村「後勤保障隊」,每天將酒精、消毒水、胃藥、豬肉、衛生紙等生活物資及時採購並發放到村民手中,協助桃源村有效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時間長了,因為腳的毛病,在村裡留下個「鐵拐李」的雅號。兩年來,我與桃源村同甘共苦,在住房、醫療、教育、飲水、產業、就業等方面打了一場又一場漂亮仗,但每次結束就是新的開始,猶如漫漫長徵路,對於我這個沒拄拐的「鐵拐李」來說,未來任重而道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田旻佳 整理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願做扶貧路上的一顆螺絲釘|修文縣六屯鎮獨山村第...
    我叫張羽,是貴陽市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一名管理人員。   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根據單位安排,我被派駐到貴陽市修文縣久長鎮茶山村開展扶貧工作。  2019年1月,當我還在茶山村忙於幫扶工作之時,隨著全省扶貧工作調整,我被調整到六屯鎮獨山村任第一書記,繼續著我的「駐村旅程」。作為第一書記,我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 「我的扶貧故事」異鄉裡的扶貧情|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教師袁富巧
    我叫袁富巧,30歲,是水城縣楊梅鄉楊梅小學的一名教師,從雲南到六盤水,這是我在異鄉工作的三年,也是我參加扶貧工作的第二個年頭。帶著滿腔熱情和理想,我包保慕尼克村沙地組四戶貧困戶,光榮地成為一名基層幫扶人員。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和學生交心談話扶貧路上,我們一起戰勝病魔  小譚,你上來啦」,這是我每次到幫扶對象楊培乃家時她的問候,一位身患乳腺癌的苗家阿姨,在疫情防控期間,了解到她的第六次乳腺切除手術的化療期到了,當時從江縣客運班車停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
    我叫吳永富,是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2017年,我初到金盆鄉雙塘村時,在我的我的包保戶祝建華家走訪時,看見一個小姑娘趴在地上,在一塊髒兮兮的布上畫條格,像是在畫畫,我覺得好奇。這些年,我給自己隨身定製了進村四件套:從山上撿來樹枝修整的打狗棒、可攜式的小電筒、趕場時買的雨鞋、方便手提的暖水壺,就是希望自己心向明月,當一名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為建功新時代不斷發力,貢獻力量。   駐村幫扶的幹部都知道,金盆多狗。每家每戶都有狗,兇猛。去田間地頭路很爛,雨天一腳泥可以淹沒至腳踝。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辛苦也幸福|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
    我叫邢孝仙,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2014年3月,我又多了一重身份——「幫扶人」,幫扶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電灣組的李顯國。回顧這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那些溫暖的事兒歷歷在目。2014年6月,在我的鼓勵下,李顯國和妻子同泥凼鎮的水泥工一起四處幫人刷牆、扎鋼筋、做防水、砌隔牆等,每天250元,每個月大概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家庭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5年3月,我幫其申請「特惠貸5萬元」用於養殖業,8月,李顯國和朋友合夥養豬50頭,李顯國妻子在養豬場當飼養員,每月有2500元的工資收入。
  •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2020-12-1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青山不負人》上演了安家坪第一書記吳非飛和鄰村幹部秦楠努力發展富硒產業,卻工作家庭兩難顧,「脫貧不易脫身難」的故事;《古村情》中,百年老村茂臺屯第一書記靳浩宇破解「誰是真貧辨別難」的問題,扶貧工作既要「精準識別」又要「一個都不能少」;《七月的火把》裡,扶貧幹部梁啟通過努力打破了扶貧工作中「愚昧意識根除難」的問題;《信任》單元裡,因為一篇報導擋了曉起村「財路」的李愛民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摔」出了群眾的笑臉丨普安縣興中鎮...
    我叫楊興明,2018年1月,作為普安縣第二批脫貧攻堅駐村隊員,被縣委組織部選派到興中鎮辣子樹村駐村。談起我的扶貧故事,千言萬語,湧上心頭,不知從何說起。辣子樹村海拔高,氣溫低,經常雨霧迷濛,道路溼滑,一不小心,就要摔跤,那故事就從摔跤說起吧……動員輟學生入學,我摔了第一跤。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怨無悔丨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
    我叫李小力,現任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2014年我放棄創業機會,回到我的家鄉巖椅村,開始在村裡工作,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我們家鄉可以越來越好,我立志帶領巖椅村群眾摘掉貧困「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的幸福教育者|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這是我從教12年以來的感悟。我叫祝國海,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的一名教師。  作為教育者,課堂內外我努力地走進學生和家長的心裡,而有幸參與脫貧攻堅戰,也依然踐行著教師的擔當。  我是農村的孩子,我的家鄉比德鎮民族組地處偏遠,山高路陡,自然環境惡劣,正是因為脫貧攻堅不落一村一戶一人的精準脫貧攻堅戰,才使得馬路修到家門口、水管飲水到食堂、舊屋換成亮新居,實現「兩不愁,三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
  • 「脫貧攻堅在一線」扶貧路上「姐妹花」
    韓城日報權威/主流/時政/綜合關注扶貧路上「姐妹花」韓城日報記者 王夢妮「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是金城辦城古社區第一書記胡文婷和工作隊員任偉妮寫在工作紀實本扉頁的一句話,扶貧路上,這對「姐妹花」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內涵。
  • 「我的扶貧故事」有你陪伴,脫貧攻堅路上不孤單——扶貧媽媽寫給...
    親愛的勳兒:   抬頭看看,現在時間又到了凌晨一點,媽媽剛剛才忙完手中的扶貧工作,現在的你應該早已進入夢鄉了吧!夢裡見到媽媽了嗎?你感冒咳嗽好些了嗎?在家聽外婆的話嗎?在幼兒園聽老師話嗎?此時此刻,媽媽早已淚流滿面,說實在話,媽媽想你了,我的孩子,為不打擾你休息,媽媽只能以這種特殊的方式和你說說心裡話。本來媽媽想早點和你視頻的,可因為媽媽手頭有太多緊急的扶貧工作要做,所以才....別責怪媽媽呀!我的好寶貝,雖然你才3歲半,但我知道你比同齡的孩子都要懂事。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扶貧路 點滴見真情丨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第一...
    我叫岑莉,2018年3月,我榮幸受組織委派從黔南州老年大學到龍裡縣洗馬鎮貓寨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掌握了貓寨村的「家底」後,我開始與村「兩委」班子、其他駐村幹部共同分析琢磨製定脫貧計劃和發展規劃。藉助前期已經種植有3800多畝刺梨作為基礎,我在思考如何把刺梨產業做大做強,並形成產業鏈長期鞏固發展。
  •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法院人 堅守一線為初心...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法院人 堅守一線為初心 ——琿春市人民法院鹹東雪的扶貧故事 2020-12-14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靳濤:扶貧讓我歷練了人生
    2018年3月,我從貴州省畢節市金海湖新區應急管理局到畢節市小壩鎮西衝村任第一書記,第一印象就是感覺西衝村地偏人窮,全村7個村民組。  冬日,地處烏蒙山腹地的小壩鎮西衝村晨霧縹緲,呈現出一幅美麗的冬日畫卷,遠山經果林木生機勃勃,近山種植基地熱火朝天,山下灰瓦白牆庭院錯落,呈現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 「我的扶貧故事」下足繡花功夫幹好精準扶貧|遵義市新蒲新區禮儀...
    然而,就在這30多個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區域是農村,雖然沒有貧困村,但貧困人口如何穩定脫貧仍是我心頭始終牽掛的首要工作,我認為越是在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精準扶貧就越要下足繡花功夫。在禮儀街道工作的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始終堅信「只要下足功夫,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就沒有攻不下的堡壘」。
  • 「我的脫貧故事」「蜂」一樣的幫扶 「蜜」一樣的生活|修文縣久長...
    在貴陽市修文縣久長街道東屏村鹽井衝水庫後面,四周環繞的養雞大棚就像一座四合院,棚裡成群結對的大公雞在悠閒地覓食。   不過養雞大棚外面還別有洞天:放眼望去雞棚周邊全是正正方方的木盒子,木盒子周邊飛舞著一簇陰影。它們可是我的致富寶貝——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