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在村裡,群眾都喊我「老表」或「海洋」丨大方縣...

2020-12-13 天眼新聞

我叫趙海洋,來自威寧縣麻乍鎮,是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石坪村萬寨組的一名駐村幹部。因為幫扶的貧困戶杜少文妻子姓趙,認我做親戚,村裡姓杜的群眾都叫我「老表」,其他的群眾都喊「海洋」。

2017年10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到石坪村萬寨組開展幫扶工作。初到萬寨組,當地群眾總是以一種異樣的眼光看待身為外地人的我,不管是上門走訪還是開展其他工作,老百姓總是以一種冷漠或者牴觸的情緒對待。  同樣是村幹部的同時給我解釋說,當地群眾對政策理解不夠,總是覺得扶貧就是國家免費發東西給大家,誰都想要,所以造成當時群眾對基層幹部不支持、不理解的狀況,對待我還算好的,有時候村幹部單獨去走訪或者開群眾會時還會被擠兌。  面對這個不利局面,和包組幹部不厭其煩的走訪、做工作,慢慢地,大家改變了對村幹部的看法。

家住石坪村萬寨組田灣子的龍衛兵,2018年特惠貸要到期了,手中的錢不夠,他養的豬還未到出欄期,市場上生豬的價格低,如果賣的話要損失一大筆錢,那段時間,他每天發愁,說話都不利索。走訪的時候聽說了他家的情況,和妻子商量後,把準備結婚的彩禮錢借了1.5萬元給他,讓他先還貸款,等豬價上漲以後再還我,拿著我借給他的錢,龍衛兵緊緊抓住我的手,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一個多月後,豬價上漲了接近一倍,龍衛兵趁勢大賺了一筆,還了我的錢,還要硬拉我吃飯,百般推拒之下,才得以「脫身」。  龍家寨的龍道美,想養牛,但苦於沒有技術和資金,一次走訪中無意間給我們提到這件事,我和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向上級部門給她家爭取到能繁母牛補助5000元,價值1.2萬元的牛相當於只花了7000元就買到手,同時請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她養殖技術,現在她家的牛已經發展到三頭,按現在的市場價格,價值6萬多元。

田灣子的杜少昌,妻子患有肺結核需長期治療,膝下有四個兒子,因為家庭貧困只有三兒子成了家,一家人居住在一間茅草房裡。記得第一次去他家走訪的時候,他家裡連坐的地方都沒有,一家人在地裡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賺的錢僅夠填飽肚子。和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商量後,向上級部門給他家爭取到3.5萬元的住房危改款修了新房,同時,又給他申請特惠貸用於買豬、買牛發展養殖,請專家上門指導養殖技術,終於,在村幹部的幫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2018年12月,搬到新家的杜少昌看到我,硬是要把門堵上留我吃飯,知道我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家裡,他從剛殺的豬身上割了七八斤豬肉硬要我帶回家,盛情難卻之下,偷偷塞了幾百塊錢在他家的新枕頭下。杜少昌逢人就說:「還是我家老表好,處處為我們老百姓考慮,這種幹部才是我們共產黨的好幹部!」

群眾得實惠,才是真脫貧。這一件件對我們來說是小事,對老百姓來說卻是關係一家人脫貧致富的關鍵。讓老百姓生活越過越好,才是我們駐村價值的體現,老百姓發自肺腑的笑容,是對我們駐村幹部最大的褒獎。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閔建華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如今,通村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向四周擴散,想去哪裡都很方便。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記得剛來的時候,想要從對江鎮政府到大山村委,進村就只有一條通道,且全是泥土路。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就是我想和群眾實現的小康夢丨大方縣果瓦鄉...
    遊建松 攝一個月的時間,我走完了全村所有的農戶,也逐漸熟悉了村裡的情況,分析制約村裡發展的原因所在——除了邊遠和落後,主要原因還是群眾安於現狀,沒有要改變的思想。我與村支兩委班子交流意見,研究脫貧方法。這段時間,我腿上的泥、臉上的汗、摔的跟頭,老百姓和村幹部都看在眼中。
  • 「我的扶貧故事」「稅務藍」映照「黨旗紅」丨大方縣稅務局派駐...
    我叫湯洪,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稅務局派駐到長石鎮新建村第一書記,是一名共產黨員。  一轉眼,來到新建村已有三年。三年的時間,讓我從「不靠譜」轉變成了群眾心中的「貼心人」。  2018年3月,我來到新建村開展駐村工作。那時候的新建村,辦公環境差、交通不便、群眾飲水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天路」通了,水也通了丨大方縣對江鎮法書...
    我叫陳軍,是大方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成員、宗教執法大隊大隊長。2018年3月被組織選派到對江鎮法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陳軍走訪貧困戶 付猛 攝法書村是全縣4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駐村後,我通過一個月的時間,走完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對全村情況有了基本了解。法書村全村路不通、水不通,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非常艱苦。面對艱巨的任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感覺身上擔子特別重,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
  • 「我的扶貧故事」「先大家 後小家」丨大方縣安樂鄉安樂村黨支部...
    在扶貧這個崗位上,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村裡需要一個能夠真正地為老百姓做實事的人,我是農村人,我理解群眾的難處,忠實地為老百姓服務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我叫尚慶梅,2017年12月1日,在組織的安排下,我到安樂鄉安樂村任黨支部書記。第一次來到村裡面的時候,面對村裡的實際情況,我感到十分的著急和膽怯。村裡面路況極差,可謂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開始老百姓對我這個「外地」人很不信任。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雖充滿艱辛,但結局是美好的|大方縣興隆...
    我叫王才勳,是大方縣興隆鄉上壩村村民。2007年,一場車禍導致我右手和腦部受傷。2010年,又在翻蓋自家房子時摔斷左腳,導致行走不便,留下殘疾,家庭陷入困難。面對坎坷的命運,我沒有低頭,以非凡的毅力和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種植魔芋鋪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脫貧路。王才勳。馬應 攝2018年12月,我順利通過了脫貧「雙認定」核驗,不僅自己成功脫貧,還帶動周邊7戶貧困群眾實現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因為接地氣 我與群眾「打成一片」丨興仁市屯腳鎮...
    說我接地氣,這點我還是非常認同的,我記得我剛來時,鄉親們認為我是個麥子和稻穀都分不清的人,我就對父老相親說;「我家上面三代都是農民,鄉親們不要把我看得很特殊。」村裡的天麻產業如今,到坪寨村開展工作有兩年半的時間了,父老鄉親們看見我就如同親人一樣,尤其是村裡的楊老頭兒,他喝酒後,除了我,任何人送他回家他都不要。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靠自己「撐」起這個家丨大方縣六龍鎮...
    我叫蒙朝榮,家住大方縣六龍鎮營盤村沙井組,今年52歲,先天性患有口吃不清,我的丈夫胡興春是一級殘疾,上有八旬高齡的婆婆,下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兒子20歲出頭還未婚。我和丈夫是1993年結婚的,婚前丈夫的家庭環境十分清貧,於是,我們夫妻倆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終於讓生活有了些許改善。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駐村第一...
    有一次,我走訪村民李國政家時發現他孫子的髮型奇怪,堪稱「狗啃式髮型」。經過了解之後知曉,大嶺村群眾想要理髮的話就要到鎮上去,但是要到鎮上路途遙遠且搭車不便,很多群眾都是選擇自己在家修剪頭髮。之後我重新幫李國政孫子修剪了頭髮,修剪後的頭髮比原先好看多了,在此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和李國政聊了很多。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都勻市沙包堡辦事...
    我是黔南自治州都勻市沙包堡辦事處劍江村駐村工作隊隊長朱正偉。韋賢奎老人是我村裡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她一生未育,也沒有贍養人,只有一個好酒貪杯的侄兒偶爾來看看她。2016年時,她被識別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作為駐村工作隊隊長和老人的幫扶人,我時常到老人家裡去走訪,了解她的生活和身體狀況。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所負責的光紀六組共20戶10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67人。我是一個90後,提到駐村扶貧這項任務,我既興奮又忐忑,希望憑藉自己的幹勁和熱情,帶村民改變貧困的現狀。入村後,我在村民的質疑聲中感到不安,「這小夥子能適應村裡的生活和我們融成一片嗎?」「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能帶領我們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大方縣達溪鎮壩子社區第一書記李輝:牢記使命擔...
    青龍山下的「天麻書記」李輝原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核桃鄉人,擔任大方縣機關事務局安全保衛股股長。2018年3月,他被組織選派到達溪鎮壩子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李輝先後帶領群眾發展天麻種植3000畝、刺梨1000畝、皂角800畝、辣椒600畝,同時發展水產養殖、生豬養殖等項目。「當時,有些群眾連採購天麻種子的資金都沒有,是李書記個人無償貸款25萬元借支給貧困戶,幫助25戶貧困群眾順利完成天麻種植,實現全村166戶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我的「二輪摩託」跑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丨...
    2017年,平豐村被列為區級千畝辣椒示範基地要進行打造,當我接到這個任務,心裡既高興,又感到壓力頗大,高興的是能爭取到項目資金的扶持,能有效助推村裡的產業發展,為群眾找到增收致富的項目,但又怕無法落實示範基地的種植面積和技術要求,但我想「其作始也簡,好風憑藉力。」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信任就是最大的鼓勵|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
    我叫陳靜,2018年,我開始在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任駐村幹部,今年是駐村的第三個年頭。駐村以來,除了偶爾周末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和丈夫、兒子以外,我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住在村,全身心投入村級工作。為此,村民們都開玩笑的喊我「女漢子」,但我卻十分感動,這是對我的一種認可。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還記得初到金山村時的場景,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我將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謀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解民憂 做好群眾貼心人丨獨山縣基長鎮...
    我叫陸雄恩,是獨山縣稅務局的一名工會幹部。2019年6月,應組織召喚,成為基長鎮秀峰村脫貧攻堅駐村尖刀排的一員,擔任打屯組網格員。從駐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想著,如何發揮好自己工會幹部善於聯繫群眾,組織群眾的優勢,做好群眾的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江包村」與「唐半仙」的住房「持久戰」丨從江...
    駐村3年,我從一個精緻女大學生變成貧困村駐村幹部,是群眾口中的「江村長」,同事口中的「江包村」。  我分享的是駐村故事是岜沙「唐半仙」的住房改造「持久戰」。  到岜沙村駐村的第二周,我就遇到了難題。村裡有位講究迷信、萬事都要自己算日子的貧困戶,群眾稱他「唐半仙」。
  • 「我的扶貧故事」融到村裡去,變成「黎明人」丨赤水市兩河口鎮黎明...
    王修成入戶走訪猶記得初到黎明村時,村情不熟、村事不熟、村民不熟,「三不熟」的我為了儘快轉變角色,融入到村裡去,變成「黎明人」。  我和駐村隊員每天都是帶個小本本,一家一戶的走訪,宣傳扶貧政策,了解他們的家庭成員、生產生活、問題困難等,有時還會幫著他們清理衛生、捎帶東西,慢慢的大家都知道了村裡來了個王書記,有事可以找他幫忙。而現在,我和很多人都熟絡了起來,交了很多的朋友,也得到了很多友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光龍:做群眾的「貼心人」|楊元明...
    做群眾的「貼心人」貞豐縣小屯鎮納秧村第一書記 劉光龍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翻開我34萬餘字的扶貧日誌,納秧村裡大大小小的事像放老電影一樣,在我腦海裡一一閃現。2017年7月我33歲生日那天,黨組織「送」了我一個特殊的生日「禮物」——派遣我到貞豐縣小屯鎮納秧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那年,也正值納秧村脫貧摘帽出列的關鍵時期。納秧村離縣城不到12公裡,絕大部分村寨均分布在半山腰上,人均佔有土地不足1畝,經濟發展、村莊建設都相對落後。全村貧困戶187戶867人,貧困發生率達24.6%。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怨無悔丨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
    我叫李小力,現任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2014年我放棄創業機會,回到我的家鄉巖椅村,開始在村裡工作,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我們家鄉可以越來越好,我立志帶領巖椅村群眾摘掉貧困「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