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2020-12-17 天眼新聞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

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巫溜村由巫溜、光紀兩個小村組成,其中光紀村是個典型的深度貧困村。我所負責的光紀六組共20戶10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戶67人。

我是一個90後,提到駐村扶貧這項任務,我既興奮又忐忑,希望憑藉自己的幹勁和熱情,帶村民改變貧困的現狀。

入村後,我在村民的質疑聲中感到不安,「這小夥子能適應村裡的生活和我們融成一片嗎?」「一個20歲出頭的年輕人能帶領我們摘掉貧困村的帽子?」

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好網格員工作,不讓村民失望。

為轉變村民思想,激發活力,我每天深入調研,走家串戶,推心置腹地與村民勾勒規劃,設身處地與群眾算帳對比。

王金澤(右)向貧困戶發放幫扶物資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我與駐村幹部的不懈努力,村內製定了「一戶一策略」的幫扶措施,我們攻堅隊為村裡爭取到養蜂產業、養雞產業、大閘蟹養殖、冷水魚養殖。我也切實做到了真心實意為村子找出路,想方設法為群眾添產業。

向貧困戶宣傳國家扶貧政策

我以村為家,把貧困戶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大力宣傳扶貧相關政策。工作近兩年我們攻堅隊落實了廁所改造、透風漏雨整治、道路暢通工程、環境綜合治理、提供務工就業崗位等,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以貧困群眾脫貧促進全村發展、以全村發展帶動群眾脫貧的理念。

向貧困戶教授養蜂知識

巫溜村在2019年底成功脫貧,我和所有網格員、幫扶幹部都感到無比驕傲。

這一段扶貧經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農村條件的艱苦,但艱苦的基層是最好的學校,可以讓我磨鍊艱苦奮鬥的意志品質;基層工作雖然很難幹,但實踐是最好的課堂,我走到了處理矛盾的第一線、基層工作的最前沿,有利於提升處理實際問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群眾工作不好做,但基層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和他們一起摸爬滾打,能讓我學到吃苦耐勞的精神、淳樸善良的品質。

【人物小傳】

王金澤,26歲,侗族,畢業於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測繪工程專業,2016年9月至今於劍河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期間2018年8月至2018年11月到淳安縣不動產登記中心掛職學習,2020年9月任劍河縣自然資源局不動產登記中心頒證股股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辛勤園丁 助力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
    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安排,我和我校20多名教師於2019年8月1日一起來到了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工作。  久吉村位於久仰鎮西南部,距縣城50多公裡,較偏僻,全寨均為苗族,是劍河縣第二大寨,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和傳統的苗族文化。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黔行 不負使命丨劍河縣久仰鎮西部計劃志願者...
    若不是來到這裡,我真的不知道還有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若不是到基層走一走,天真的我以為脫貧攻堅這場戰役已經結束了。  我叫楊萍,2020年7月從貴州六盤水師範學院畢業後,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基層項目,成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來到了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工作。談起成為志願者的初衷,我的心裡滿是感恩。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受國家資助得以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依山坐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溝深,交通偏僻,乾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也是我的家人呀」丨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
    我叫歐陽帆,現任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幹部。駐村伊始,我們便將桂中村(桂丹、中寨兩個深度貧困村)305戶1202人,用兩個月時間,對在村農戶每戶至少3次入戶摸底調查,對村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掌握。
  • 「我的扶貧故事」人間處處是真情|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邰光芝
    我叫邰光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   扶貧工作,軟體材料是基礎。但最終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是要在因戶施策,在加強幹群聯繫上下功夫。  他妻子笑著說沒有吵架,是看到女兒的成績單我倆個擔心沒錢給她去學校。我告訴他們夫妻兩個,不要擔心,大家想想辦法會好的。  隨後我拿過成績單一看,713分,全縣中考排名30名,多好的成績呀!這在我們這個村建國以來只有四個工作人員的村子來說是多麼的難得呀?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南東村變成了「南東城」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
    我叫楊宇,今年50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一書記。2018年4月,劍河縣文體廣電局派駐我來到太擁鎮,從此我便與南東村有了不解之緣。南東村有229戶9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405人,曾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從白淨「俊書記」變成了黝黑「菌」書記|劍河縣岑...
    我叫艾立燎,是一名「90」後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7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學歷,是貴州省科技廳辦公室二級主任科員。2018年3月,我向組織主動請纓,來到劍河縣南岑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 融入幸福之家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王安和,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的村民。我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便帶著我們兄弟改嫁到麻慄村。家裡人口眾多,一家人過著拮据的生活。在我成家之後,我們夫妻住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內,生活依舊艱苦。為了生活,多年來我們夫妻只好帶著家中的3個小孩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供小孩讀書上學。逢年過節回來,一家5口也只能擠在不足20平米家裡,實屬難安。後來,我家被村裡評為貧困戶。在國家好政策的持續幫扶下,我逐漸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記得第一次走訪石照庭戶時,他妻子很直接地跟我說:「都說國家扶貧政策好,我家咋啥也沒享受到......」我竟一時語塞。  略頓後,溝通得知,因丈夫石照庭犯間歇性癲癇病,兩年前夫妻倆從年人均收入超6萬的工廠辭工回家務農。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給我上了「難忘的一課」丨天柱縣竹林鎮地興...
    第二天,我帶著撲殺生豬隊上戶,李大叔是位老黨員,養了兩頭母豬。我說明來意,講了本村已有疑似豬瘟病例,還講了動物防疫法相關規定,必須撲殺病豬才能遏制疫情擴散、政府要作一定補償等。  李大叔:「我這豬根本沒病,從來也不發過病,你們扶貧幹部動員我們餵豬,現在又要殺豬,這是什麼政策,你們是何居心!」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網格員兼資料員的我,工作任務較為繁重。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圓了上學夢丨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村民...
    我叫雷光蘭,今年16歲,家住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柳川鎮柳落村。我出生在一個極其貧困的家庭,父親雷老土和母親劉仰麼因為沒有文化,加上年紀大了無法外出打工,在農村與莊稼地打了一輩子交道。駐村工作隊在訪雷光蘭家走訪經歷了打工的艱辛,我很想回到學校,可我一想到家裡的生活這麼困難,便斷了讀書的念頭。後來曾叔叔反覆給我打電話向我宣傳現在的教育政策和其他扶貧政策,告訴我現在的政策很好,讓我從長遠考慮,不要有後顧之憂。
  • 「我的脫貧故事」黨的扶貧政策讓我翻了身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
    我叫雷明長,今年51歲,家住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二組,家有4口人。在我的人生發生重大變故之前,我也是一個身體健壯、心中有夢想的人。我不甘貧窮,外出務工闖蕩,經過幾年的打拼,積累了一點資金,就想起自主創業。
  • 「我的扶貧故事」「電工書記來了!」丨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隊的幾個隊員總是這樣稱呼著我。我叫歐陽廣智,是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我在參加工作以前,曾參加過一期電工培訓,並取得操作許可證。本以為轉變工作崗位後,電工技能便無用武之地了,誰知在脫貧攻堅中,又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苦過累過 但結局很美好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小學...
    我叫唐大寶,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的一名鄉村教師,對於2018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我,實踐鍛鍊是迫切的,也是最急需的,那麼我的機會就來了——劍河縣教育脫貧攻堅。2019年7月18日,我們稿旁小學召開了 「百日會戰清零行動」暑假大走訪部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