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苦過累過 但結局很美好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小學...

2021-01-17 天眼新聞

我叫唐大寶,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的一名鄉村教師,對於2018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我,實踐鍛鍊是迫切的,也是最急需的,那麼我的機會就來了——劍河縣教育脫貧攻堅。

2019年7月18日,我們稿旁小學召開了 「百日會戰清零行動」暑假大走訪部署會。在我們全昌維校長的總指揮下,全校教師積極備戰,以最快的速度進入了我們片區的各個村寨。

唐大寶給學生們上課

於是,我便和另外兩位老師被安排到了劍河縣岑松鎮展豐村入戶做相關工作的宣傳及材料的收集工作。

記得一進到展豐村時,我們就遇到了一位熱心的好村民,他還是一名本地非常出色的大學生畢業生,在安順工作,暑假期間特意回家來看看家鄉。

他非常熱情的把我們三位老師請到他家,還特意用村上廣播通知相關學生讓大人帶好相關材料到他家做登記和籤字。

在他家,我們把相關材料收集好後又還有幾戶沒有來,我們實在著急,所以我們幾個就在熱心村民的帶領下每家每戶的入戶去做相關工作。忙忙碌碌、充充實實就是一天。

園丁們在攻堅隊帶領下準備拆除廢舊豬圈

2019年8月2日,我來到了劍河縣柳旁村加入柳旁村脫貧攻堅隊,在白保良書記和龍勇副鎮長以及何村長的帶領下我們開始通力合作,拆除了搖搖欲墜的危房「豬圈」和「廁所」。

下午天氣實在不適合幹苦力了,隊長就安排我們各個入戶做學生資助資料的宣傳和收集工作。勞勞累累又是美好而又充實的一天。

「園丁助力脫貧攻堅」哪裡需要哪裡搬,助力脫貧攻堅第二天,因為我們柳旁攻堅隊是一個大隊,下面還包括了展亮村攻堅隊,所以我們教師隊伍就也還要分幾個人到展亮攻堅隊去協助完成脫貧工作。

我和劉昌成老師還有王志波老師就自告奮勇的跟著展亮村的楊家旭幹部來到了展亮村攻堅隊。

我們三個「園丁」商量了一下並和攻堅隊的領導匯報好後,一起入戶做室內家庭衛生宣傳,我們從我們的學生抓起,從而帶動他們的家長,讓他們意識到家庭環境衛生的重要性。最後我們取得了意想不到成果。

唐大寶深夜入戶走訪

轉眼充實而忙綠的假期助力脫貧攻堅生活結束,我們也該回到我們自己的工作崗位了,但是為了全縣的脫貧工作順利攻堅,白天我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晚上我也依然是一名奔走在脫貧路上的小小一員。

苦過,累過,奮鬥過,勇敢過,就無悔。總的來說脫貧攻堅有我們的太多太多身影,拆危房有我們,入戶宣傳有我們,打掃衛生有我們,做材料有我們……講不盡,道不完。過程很辛苦,但是結局很美麗!

【人物小傳】

唐大寶,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的一名鄉村教師。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人間處處是真情|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邰光芝
    我叫邰光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   扶貧工作,軟體材料是基礎。但最終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是要在因戶施策,在加強幹群聯繫上下功夫。  他妻子笑著說沒有吵架,是看到女兒的成績單我倆個擔心沒錢給她去學校。我告訴他們夫妻兩個,不要擔心,大家想想辦法會好的。  隨後我拿過成績單一看,713分,全縣中考排名30名,多好的成績呀!這在我們這個村建國以來只有四個工作人員的村子來說是多麼的難得呀?
  • 「我的脫貧故事」黨的扶貧政策讓我翻了身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
    我叫雷明長,今年51歲,家住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二組,家有4口人。在我的人生發生重大變故之前,我也是一個身體健壯、心中有夢想的人。我不甘貧窮,外出務工闖蕩,經過幾年的打拼,積累了一點資金,就想起自主創業。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村民無話不談的親人|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
    我叫謝庭章,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的幫扶幹部,也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教師。我共負責7戶的幫扶任務。  初次進入岑松鎮大坪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髒、亂、差」。從學校往村委活動室方向走沒幾步,就是一堆爛木料和廢棄的爛瓦片,雖然已經硬化了水泥路,但路兩邊粘滿的是雞鴨的糞便和雜草,大坪村怎麼會這樣?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脫貧故事」大山裡的溫暖真情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村民楊奇
    我叫楊奇,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村民。幾年前,村裡公路還是泥巴路的時候,每次去縣城趕集就害怕坐車,路又彎又是坑坑窪窪,一路暈車吐到底。我總是感嘆:哪時候村裡才通柏油路啊?想不到,這麼快就實現通了柏油路,來回的車絡繹不絕,再也不擔心坐車了。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網格員兼資料員的我,工作任務較為繁重。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就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劍河縣岑松鎮巫...
    我叫楊槐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巫門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作為該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我深知必須要熟悉村情村貌,做到人口數、戶數、貧困人口致貧原因等基本情況精準而全方面掌握。  巫門村屬岑松鎮比較偏僻的貧困村,距縣城5公裡,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裡,全村共有農戶85戶370人,外出基本靠班車。  由於沒有一個可以提供大家遮風避雨的等車的場所,每次等車時,不是在烈日下暴曬就是被雨淋溼,等車也很辛苦、很不方便。
  • 「我的扶貧故事」辛勤園丁 助力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
    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安排,我和我校20多名教師於2019年8月1日一起來到了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工作。  久吉村位於久仰鎮西南部,距縣城50多公裡,較偏僻,全寨均為苗族,是劍河縣第二大寨,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和傳統的苗族文化。
  • 「我的扶貧故事」盡微薄之力做扶貧小事丨劍河縣南寨鎮柳社村網格...
    記得第一次走訪石照庭戶時,他妻子很直接地跟我說:「都說國家扶貧政策好,我家咋啥也沒享受到......」我竟一時語塞。  略頓後,溝通得知,因丈夫石照庭犯間歇性癲癇病,兩年前夫妻倆從年人均收入超6萬的工廠辭工回家務農。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也是我的家人呀」丨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
    我叫歐陽帆,現任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幹部。駐村伊始,我們便將桂中村(桂丹、中寨兩個深度貧困村)305戶1202人,用兩個月時間,對在村農戶每戶至少3次入戶摸底調查,對村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掌握。
  • 「我的扶貧故事」南東村變成了「南東城」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
    我叫楊宇,今年50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一書記。2018年4月,劍河縣文體廣電局派駐我來到太擁鎮,從此我便與南東村有了不解之緣。南東村有229戶9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405人,曾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脫貧故事」教育幫扶讓我甩掉貧困帽丨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
    我叫劉躍成,今年53歲,我家現有4口人,夫妻二人和兩個子女,是貴州黔東南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八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劉躍成我從小沒得到良好的教育,深知沒有文化真的太累。  從那時起,我夫妻二人下決心,無論如何辛苦都要把他們幾姊妹培養出來。因為我們深信孩子們一定是「筍子高過竹」,比我們這一代強。
  • 「我的扶貧故事」讓貧困戶重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丨劍河縣革東鎮...
    「老王,你來啦,這兩天你又到縣城辦事啦,好想你……」,每次到村戶,結對幫扶對象劉東才總是激動地說,其實他年齡比我大幾歲,但在苗家習俗裡,用「老」字稱呼代表對你的尊重和親熱。我叫王運宇,是劍河縣財政局的幹部,2019年7月作為第二批駐村網格員,奔赴劍河縣革東鎮辣子村駐村幫扶。我承擔的第八網格有33戶,其中貧困戶13戶,貧困戶劉東才戶就是我結結對幫扶的對象,家中有一個雙重殘疾的弟弟劉貴才,老實巴交的他至今未婚,主要是因為「窮」。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這是每每走訪我的幫扶戶石照文時,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叫龍仲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九旁村白漢自然寨的石照文戶是我的結對幫扶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了解家庭情況,看到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窘困的生活環境後,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他家的生活現況呢?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  作為攻堅隊長,再難做的工作也要攻得下來,這是我跟戰區指揮部立下的「軍令狀」。消除貧困,不漏一戶,不掉一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確保該村如期出列是我的首要任務。  五組萬石榮戶,一家五人居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爛木危房裡,沒床爛褥稻草墊睡,萬石榮及妻子已過六十,三個小孩在讀書,其本人十分孤僻。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電工書記來了!」丨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隊的幾個隊員總是這樣稱呼著我。我叫歐陽廣智,是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我在參加工作以前,曾參加過一期電工培訓,並取得操作許可證。本以為轉變工作崗位後,電工技能便無用武之地了,誰知在脫貧攻堅中,又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依山坐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溝深,交通偏僻,乾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