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大山裡的溫暖真情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村民楊奇

2021-01-17 天眼新聞

我叫楊奇,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村民。

幾年前,村裡公路還是泥巴路的時候,每次去縣城趕集就害怕坐車,路又彎又是坑坑窪窪,一路暈車吐到底。我總是感嘆:哪時候村裡才通柏油路啊?

想不到,這麼快就實現通了柏油路,來回的車絡繹不絕,再也不擔心坐車了。以前害怕生病,當自己病重村醫卻不在家時,還要找車去縣醫院看病,很不方便。如今村裡建了衛生室,每天都有醫生在值班,再也不用擔心去縣裡看病的問題了。

前幾年我家還住著破舊的木房子,每到狂風暴雨的季節,覺都睡不好,樓上大大小小的臉盆接漏下來的雨,滴答滴答地響。

在得知我的情況後,負責我家的幫扶幹部為我家申請了國家危房改造政策,把木房改建成了磚房,家裡比以前寬敞多了,再也不用擔心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日子了。

楊奇家的新磚房

而我每年也獲得國家精準扶貧資助,這大大地減輕了我上學的負擔。這都歸功於國家的好政策。

在這裡我也非常感謝我家幫扶幹部張榮安,千裡迢迢來到我家噓寒問暖,問我家裡面缺什麼生活用品,都一一記在他的筆記本上。

記憶深刻的是,我家剛建好房子那年,挺困難的,連房間的門都沒有,只是用窗簾來擋著。更糟糕的是,我母親的床還是用廢舊的膠合板拼成的。冬天睡在膠合板上很冷,而她的被子卻破舊單薄。

我曾拿自己新的被子給她,她不要,說是老人家習慣蓋她自己的老被子才暖和。直到幫扶幹部張榮安看到了這一幕,過了幾天,他自己悄悄地去買來了新棉被、新床鋪,還有些生活用品等送來我家,叫我給母親鋪上新床。當時我說不出來的感動,我責怪自己還是學生,沒有能力給家人幫助。我很高興地去給我母親鋪床,把她的房間整理得乾乾淨淨的。

幫扶幹部給楊奇家中送去生活物資

我家能脫貧致富,要感謝黨和政府,感謝我家的幫扶幹部對我們的關心和幫助。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苦過累過 但結局很美好丨劍河縣岑松鎮稿旁小學...
    我叫唐大寶,是劍河縣岑松鎮稿旁村的一名鄉村教師,對於2018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我,實踐鍛鍊是迫切的,也是最急需的,那麼我的機會就來了——劍河縣教育脫貧攻堅。2019年7月18日,我們稿旁小學召開了 「百日會戰清零行動」暑假大走訪部署會。
  • 「我的扶貧故事」我成了村民無話不談的親人|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
    我叫謝庭章,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大坪小村)的幫扶幹部,也是劍河縣教育和科技局的一名教師。我共負責7戶的幫扶任務。  初次進入岑松鎮大坪村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髒、亂、差」。從學校往村委活動室方向走沒幾步,就是一堆爛木料和廢棄的爛瓦片,雖然已經硬化了水泥路,但路兩邊粘滿的是雞鴨的糞便和雜草,大坪村怎麼會這樣?
  • 「我的扶貧故事」人間處處是真情|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邰光芝
    我叫邰光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   扶貧工作,軟體材料是基礎。但最終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是要在因戶施策,在加強幹群聯繫上下功夫。通過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我意識到入戶調查走訪是密切幹群關係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沒有什麼比走訪來的更直接更有效。邰光芝入戶村民家中嘮家常2019年7月20曰,天氣炎熱,我來到楊再先家,看到夫妻二人拿著一張紙愁眉苦臉的坐在家門口,我開玩笑的問到,怎麼了?是吵架了。
  • 「我的脫貧故事」黨的扶貧政策讓我翻了身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
    我叫雷明長,今年51歲,家住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二組,家有4口人。在我的人生發生重大變故之前,我也是一個身體健壯、心中有夢想的人。我不甘貧窮,外出務工闖蕩,經過幾年的打拼,積累了一點資金,就想起自主創業。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小湳村周圍大山都種植了杉木,根據國家政策目前可以根據指標辦理砍伐證,我通過申請辦理了砍伐證,並與劍河園方木業公司籤訂購銷協議。  就這樣通過帶領群眾買山賣木材,我收入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跟自己一起幹的群眾都高興的拿到錢,我很欣慰。經過兩年的奮鬥,我家終於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 情暖扶貧路丨九山半水半分田 林下經濟讓脫貧希望發芽
    1000多米的稿旁村。  隸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劍河縣,是深度貧困縣;稿旁村是深度貧困村,亦是劍河海拔最高的村落。「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黔東南奇特地貌,在稿旁村體現得淋漓盡致。這裡集聚著491戶村民,人均林地超過5畝,人均耕地卻不到0.4畝。  35歲的村民劉世海,正值壯年。然而,近5年來,他卻極少走出村子——「困」住他的,既有大山,還有塵肺病,更有一位因幼時高燒未及時醫治導致殘疾的兒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就要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劍河縣岑松鎮巫...
    我叫楊槐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巫門村脫貧攻堅隊隊長。  作為該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我深知必須要熟悉村情村貌,做到人口數、戶數、貧困人口致貧原因等基本情況精準而全方面掌握。因此,自駐村以來,我便深入貧困戶認真開展調查,四處走訪,了解村情,聽取民意。  根據走訪情況,我多次組織黨員和村民召開黨員大會和群眾代表大會,共同研究制定可行的幫扶計劃。同時還積極組織幫扶責任人對所幫扶的貧困戶進行遍訪和回訪,因戶制宜制定幫扶措施,使村民生活得到大大改善。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休老鎮長脫貧來幫忙丨劍河縣革東鎮退休老鎮長...
    依山坐落在大山之腰的劍河縣革東鎮皆翁村,曾經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山高溝深,交通偏僻,乾旱缺水、土地資源少等諸多先天因素都制約著這個小山村的發展。 我是劍河縣革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退休幹部。1982年從軍營退伍回鄉後,相繼在劍河縣6個基層鄉鎮工作過。2013年從劍河縣革東鎮副鎮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一心惦記著家鄉的發展,便自告奮勇回到家鄉皆翁村,利用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帶領家鄉人民謀發展。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劍河縣盡銳出戰,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匯聚脫貧攻堅一線,為地方的減貧摘帽獻計獻策。這其中不乏一些基層老黨員、離退休老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也是我的家人呀」丨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
    我叫歐陽帆,現任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幹部。駐村伊始,我們便將桂中村(桂丹、中寨兩個深度貧困村)305戶1202人,用兩個月時間,對在村農戶每戶至少3次入戶摸底調查,對村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掌握。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在村民大會上,我們聽取著大家的建議和意見並作著承諾。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
  • 「我的脫貧故事」努力也能過上好日子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
    我叫陳光德,是貴州省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包包田自然寨村民。從小村裡的人就喜歡拿我開玩笑,因為我比其他人反應要慢很多,加上家庭條件艱苦,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只能靠做農活維持生活。長大後,我結了婚,原本覺得婚姻能夠給我這枯燥而灰暗的生活帶來一些陽光和色彩。但是由於一直沒有生育小孩,在2018年12月,妻子與我離婚,我的生活再次籠罩在了陰霾之中。那以後,我不光是貧困戶,還變成了單身漢。
  • 「我的扶貧故事」辛勤園丁 助力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
    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安排,我和我校20多名教師於2019年8月1日一起來到了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工作。  久吉村位於久仰鎮西南部,距縣城50多公裡,較偏僻,全寨均為苗族,是劍河縣第二大寨,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和傳統的苗族文化。
  • ...故事」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丨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潘仲海
    我叫潘仲海,是劍河縣久仰鎮黨裡村第一書記兼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隊長。黨裡村由巫裡村和黨開村兩個小村組成,是劍河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全村166戶74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43人。這裡山高坡陡、資源匱乏、環境較為惡劣,村民文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緩慢。了解到黨裡村基礎設施不完善、部分房屋老舊、季節性缺水、環境衛生髒亂差、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問題,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精細調研,摸準村情,確立扶貧工作思路。我迅速走遍全村的常住戶,重點入戶走訪79戶貧困戶,了解村民所需所想。
  • 「我的扶貧故事」「電工書記來了!」丨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隊的幾個隊員總是這樣稱呼著我。我叫歐陽廣智,是劍河縣磻溪鎮高壩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我在參加工作以前,曾參加過一期電工培訓,並取得操作許可證。本以為轉變工作崗位後,電工技能便無用武之地了,誰知在脫貧攻堅中,又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 ...故事」你們脫貧了 我心裡就踏實了丨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我叫姚倫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2019年4月底,組織上安排我接替龔文焱老書記負責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八組的脫貧攻堅網格工作。剛到新民村,龔書記就帶我走了一圈八組的村民家庭,介紹了村民家裡的基本情況,在路上遇到行人,老書記還會跟他們說:「這是小姚,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幫扶你們家了,你們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他的工作哦」。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摘帽也讓我轉運了丨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村民...
    我叫劉成金,是劍河縣革東鎮交東村村民。我8個月時因病導致個肢體殘疾三級,12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留下母親、自已和8歲的弟弟三人,小學未畢業就擔起家裡的重擔。不久,三個子女二人在縣城裡的第三中學就讀,一人進入五小一年級就讀,不再交高價學費了。    但我卻沒有開心起來,因為我腳無力,不能站起來,只得到縣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發現其鎖骨有些腫脹,經化驗其患有骨髓瘤,須化療,有事需要一大筆費用。
  • ...的脫貧故事」身殘志堅只為更好的生活丨劍河縣磻溪鎮香洞村村民...
    因妻子常年需要照顧家中的幾個孩子,我不得不一個人維持起一家五口的生活,微薄的收入也難擺脫艱苦的生活現狀。就在我一籌莫展之際,村裡的脫貧攻堅幹部們帶給了我希望。一開始,我十分猶豫,擔心去到了縣城裡,人生地不熟,加上生活開支可能更大,會讓原本很拮据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你不用這麼擔心,搬到縣城裡,生活條件各方面都會變好,而且還有政府的政策扶持,你找工作還有孩子的入學都會更好的。」當時,我的幫扶幹部來我家做了我的思想工作,也逐漸消除了我心中的顧慮。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來了個「貼心小秘書」丨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
    我叫李興明,劍河縣久仰鎮東階仰村村民。我家有五口人,有我和我妻子以及三個還在上學的小孩,因為妻子患有精神病,長期吃藥治病,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活,全家開支主要依靠我外出務工來維持。  當年便獲得了免息三年的5萬元貸款,同時也申請到了低保金,保障了我一家基本生活開支,通過兩年的努力奮鬥,終於在2018年我實現了脫貧,擺脫了貧困的「帽子」。
  • 「我的脫貧故事」脫下了「黑舊衣」,換上了「鮮新衣」|劍河縣久仰...
    我叫邰璐,是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的村民,現就讀於贛南醫學院。不久以後,我家也住進了溫暖的帳篷,一日三餐吃了上政府供應的免費飯菜,還有駐村幹部的噓寒問暖。幾年後,經過各級政府部門的幫助,我們家鄉的面貌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