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楊芝桃,劍河縣林業局工作員,2019年7月23日縣裡派我到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任網格員。

柳基村是由柳基村和新臺村合併的一個大村,我所負責的網格是新臺村一組由兩個自然寨組成(即梨木山自然寨和觀音渡自然寨)共有45戶,其中貧困戶15戶。  村中交通不便,需要渡船過清水江後再經過3.5千米的公路才到梨木山,人居環境衛生差。想要改變,只有從根源解決,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和人畜混居整治,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

楊芝桃(左一)看望貧困戶一家

通過多次宣傳及打掃,村民慢慢開始習慣乾淨清潔的衛生環境,漸漸開始保持良好的室內外環境衛生打掃習慣。  通過宣傳政策和多次引導在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村中實施了廁所革命完成17戶、人畜混居整治12戶、透風漏雨整治17戶並拆除廢棄圈新臺村一組的兩個自然寨告別了髒亂差,迎來了新景象。   在駐村過程使我印象最為深刻,是我進入戶走訪第一天。來到了楊秀松家,這是一個特殊家庭。

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

該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有四口人,兩個老人和兩個小孩,戶主楊秀松和妻子宋庭華兩夫婦是76歲老人。兩個孫,一個14歲的孫子楊廷塘(現上劍河縣第四中學)和8歲的孫女楊庭倩(現在縣城關五小上三年級)。  由於家庭的變故使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失去雙親,我聽宋庭華伯媽說道這個事情,為此也為他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但是楊秀松夫婦不願意搬遷,我就經常上門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還有他身邊的人都在引導。

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

因為這兩位人老了,孫子上學不方便。我告訴他們,要搬遷進城後,孫子上學也方便,城鎮低保補助還會相應提高。  後來,我還為這兩個未成年的孫子申請孤兒分散供養申請,現有時間進縣城還經常帶點雞蛋去他家坐坐,拉家常。   現一家人已經易地扶貧搬遷到思源社區入住,真正過上了「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住在寬敞明亮的房屋兩個孫子都能在縣城上學,通過社會兜底保障2020年這戶最後一戶宣布脫貧。

現楊秀松戶新家室內照片

作為幫扶網格員的我,出生於70年代並在農村長大的我,在農忙季節期間幫貧困戶或群眾插秧,秋季搶收稻穀、生薑等事情很順手。有空和群眾拉家常談心,開院壩會,吃同心飯等,通過透風漏雨整治、危房改造、技術培訓、就業宣傳等一系列的工作,我們村已實現脫貧「摘帽」。  現群眾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生活質量也提高,我看在眼裡,群眾的歡聲笑語是我永遠的記憶。  【人物小傳】   楊芝桃,1972年11月出生,1993年7月畢業於黔東南民族林業學校林業專業,1993年9月參加工作,2006年1月貴州省委黨校法律專業畢業(函授),本科學歷;2017年1月東北農業大學園林專業畢業(函授)專科學歷;2006年取得工程師任職資格,曾到磻溪鄉林業站、岑松鎮林業站、革東鎮林業站、劍河縣林業局營林綠化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任副主任。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歐陽章傑 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人間處處是真情|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邰光芝
    我叫邰光芝,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岑松鎮南岑村網格員。   扶貧工作,軟體材料是基礎。但最終要實現脫貧致富還是要在因戶施策,在加強幹群聯繫上下功夫。通過長期的工作經驗積累,我意識到入戶調查走訪是密切幹群關係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沒有什麼比走訪來的更直接更有效。邰光芝入戶村民家中嘮家常2019年7月20曰,天氣炎熱,我來到楊再先家,看到夫妻二人拿著一張紙愁眉苦臉的坐在家門口,我開玩笑的問到,怎麼了?是吵架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能安居是對我最大的褒獎丨劍河縣南明鎮平珍...
    「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歐大榮要照顧我,他無法外出務工,家裡困難好多年了......」在歐大榮家,他妻子萬老政聲音低沉地向我介紹著,看到這樣的家庭狀況,我憂心忡忡。我叫徐文美,是劍河縣南明鎮平珍村脫貧攻堅隊副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這是每每走訪我的幫扶戶石照文時,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叫龍仲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九旁村白漢自然寨的石照文戶是我的結對幫扶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了解家庭情況,看到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窘困的生活環境後,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他家的生活現況呢?
  • 「我的扶貧故事」辛勤園丁 助力脫貧丨劍河縣久仰鎮久仰民族小學...
    按縣「園丁助力脫貧攻堅」的安排,我和我校20多名教師於2019年8月1日一起來到了劍河縣久仰鎮久吉村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服務工作。  久吉村位於久仰鎮西南部,距縣城50多公裡,較偏僻,全寨均為苗族,是劍河縣第二大寨,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原始的自然生態和傳統的苗族文化。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也是我的家人呀」丨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
    我叫歐陽帆,現任劍河縣南明鎮桂中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同時,也是劍河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幹部。駐村伊始,我們便將桂中村(桂丹、中寨兩個深度貧困村)305戶1202人,用兩個月時間,對在村農戶每戶至少3次入戶摸底調查,對村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全面掌握。
  • ...故事」你們脫貧了 我心裡就踏實了丨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我叫姚倫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2019年4月底,組織上安排我接替龔文焱老書記負責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八組的脫貧攻堅網格工作。剛到新民村,龔書記就帶我走了一圈八組的村民家庭,介紹了村民家裡的基本情況,在路上遇到行人,老書記還會跟他們說:「這是小姚,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幫扶你們家了,你們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他的工作哦」。
  • 「我的脫貧故事」努力也能過上好日子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村民...
    我叫陳光德,是貴州省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包包田自然寨村民。從小村裡的人就喜歡拿我開玩笑,因為我比其他人反應要慢很多,加上家庭條件艱苦,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只能靠做農活維持生活。長大後,我結了婚,原本覺得婚姻能夠給我這枯燥而灰暗的生活帶來一些陽光和色彩。但是由於一直沒有生育小孩,在2018年12月,妻子與我離婚,我的生活再次籠罩在了陰霾之中。那以後,我不光是貧困戶,還變成了單身漢。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黔行 不負使命丨劍河縣久仰鎮西部計劃志願者...
    我叫楊萍,2020年7月從貴州六盤水師範學院畢業後,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基層項目,成為一名大學生志願者,來到了黔東南州劍河縣久仰鎮工作。談起成為志願者的初衷,我的心裡滿是感恩。我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受國家資助得以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南東村變成了「南東城」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
    我叫楊宇,今年50歲,是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第一書記。2018年4月,劍河縣文體廣電局派駐我來到太擁鎮,從此我便與南東村有了不解之緣。南東村有229戶9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405人,曾是劍河縣的深度貧困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摔」出了群眾的笑臉丨普安縣興中鎮...
    我叫楊興明,2018年1月,作為普安縣第二批脫貧攻堅駐村隊員,被縣委組織部選派到興中鎮辣子樹村駐村。談起我的扶貧故事,千言萬語,湧上心頭,不知從何說起。辣子樹村海拔高,氣溫低,經常雨霧迷濛,道路溼滑,一不小心,就要摔跤,那故事就從摔跤說起吧……動員輟學生入學,我摔了第一跤。
  • 「我的扶貧故事」「你是這樣的好幹部」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
    我叫廖朝元,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每一次同村民們在一起時,老百姓們總是拉著我的手語重心長地說:「你不僅是個好隊長,更是我們的好兄弟,我們就是一家人。」廖朝元組織召開攻堅戰隊會議自劍河縣城搬遷到革東以來,能有點能力的都搬遷到清江湖畔的兩岸居住,老寨上面被遺棄的四、五十棟老木房已破爛不堪,村內環境髒、亂、差十分嚴重,居住在裡面至今尚未脫貧的30多戶貧困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思想觀念也非常落後,扶貧工作有些難做
  • 「我的扶貧故事」「你們幹部都是來幹好事、辦實事的」丨劍河縣...
    我叫郭三風,是劍河縣南明鎮凱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在將近兩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我組織全體攻堅隊員入戶走訪群眾,召開院壩會聽取鄉親們最真實的想法、意見和建議,把握好扶貧政策落實好的契合點,確保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好政策落地落實。期間,我們全面收集整理農戶「一戶一檔」資料,完善檔案材料的收集,逐戶建立「戶檔」並整理歸檔保存。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一張張笑臉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遵義新蒲新區...
    我叫陳泳如,是遵義市新蒲新區財政局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被新蒲新區組織部選派到蝦子鎮蘭生村開展扶貧幫扶工作。走訪群眾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妻子的囑咐,2017年嚴冬時節,我和其他兩名隊員一起來到蝦子鎮蘭生村。這裡山高、坡陡、谷深。於是,我暗下決心,在幫扶期間,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改善這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幫助村民們喝上「放心水」,住上「小康房」,走上「平坦路」。
  • 「我的扶貧故事」從白淨「俊書記」變成了黝黑「菌」書記|劍河縣岑...
    我叫艾立燎,是一名「90」後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7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學歷,是貴州省科技廳辦公室二級主任科員。2018年3月,我向組織主動請纓,來到劍河縣南岑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
  • 「我的脫貧故事」黨的扶貧政策讓我翻了身丨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
    我叫雷明長,今年51歲,家住劍河縣岑松鎮南高村二組,家有4口人。在我的人生發生重大變故之前,我也是一個身體健壯、心中有夢想的人。我不甘貧窮,外出務工闖蕩,經過幾年的打拼,積累了一點資金,就想起自主創業。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扶貧搬遷 融入幸福之家丨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
    我叫王安和,是黔東南自治州劍河縣革東鎮麻慄村的村民。我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便帶著我們兄弟改嫁到麻慄村。家裡人口眾多,一家人過著拮据的生活。在我成家之後,我們夫妻住在不足20平米的小房子內,生活依舊艱苦。為了生活,多年來我們夫妻只好帶著家中的3個小孩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供小孩讀書上學。逢年過節回來,一家5口也只能擠在不足20平米家裡,實屬難安。後來,我家被村裡評為貧困戶。在國家好政策的持續幫扶下,我逐漸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 「我的扶貧故事」前進村就是我的第二故鄉丨劍河縣革東鎮前進村...
    我叫吳聲良,是劍河縣政法委派駐革東鎮前進村脫貧攻堅隊的網格員、資料員。前進村第二網格壩壩會前進村總人數144戶62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9戶182人。這裡的脫貧攻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作為網格員兼資料員的我,工作任務較為繁重。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目標就一個 帶領群眾奔小康丨三穗縣桐林鎮捧...
    我既是986結對幫扶幹部、片區網格員、小村信息員,也是村第一書記,多重身份對我而言,只有一個目標:脫貧致富奔小康。  作為結對幫扶幹部,我有6戶幫扶貧困戶;作為網格員,我有31戶91人;作為信息員,我需負責收集和匯總13戶村戶的信息;作為第一書記,我是全村的「領頭人」,我得帶真抓實駐,保障我們全村上上下下穩步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