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快來、快來屋裡坐坐。」這是每每走訪我的幫扶戶石照文時,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叫龍仲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九旁村白漢自然寨的石照文戶是我的結對幫扶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了解家庭情況,看到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窘困的生活環境後,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他家的生活現況呢?
從此,「如何讓石照文家脫貧」這個問題,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頭。也是在你往我來的幫扶瑣事中,我與石照文慢慢的結下了不解情緣。
石照文家
那時候石照文家還是矮木房,屋頂鋪蓋杉木皮,雨天變得透風漏雨,烈日下也容易火災安全隱患。老夫老妻在家務農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還有兒子正在讀高中,總是發愁兒子成績好以後考上大學該怎樣養育成人。 2017年,我建議他申請享受到了危房改造指標3.5萬元,屋頂的木皮變成了青瓦片,一樓四面通風的破爛板壁變成了嶄白的磚牆,不僅乾淨整潔還消除了消防隱患。 同時,我幫他家硬化地坪。當我彎腰雙手用力提水泥袋子時,由於姿勢不對用力過猛,突然感到腰部疼痛厲害,把腰部肌肉給拉傷了,他立馬看到我神情不對,說道:「小龍,沒事吧?你歇一歇吧,剩下這幾袋我和老婆子來。」
石照文通過拉馬分擔家中的開銷
他的這句話深深的烙印在了我的腦海裡,鼓勵著我在接下來的扶貧路上無畏前行。農村人居環境啟動清潔風暴行動以來,我前前後後走訪、慰問、引導幫助整治庭院衛生、修繕豬舍,記不清重複了多少次,好在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石照文戶的一致認可。 2019年3月,我被抽派到九旁脫貧攻堅隊任網格員,那時候村裡的基礎設施各項建設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為了讓在家的閒置勞動力得到更多就業機會,我便幫助年後沒有去處的村民做好崗位篩選和就業聯繫工作。其中石照文長子便順利找到了合適的崗位,為了感謝我,他們家特意邀請我到家裡吃飯。 從結對幫扶到駐村幫扶,從陌生人到朋友,從互不相識到把你記在心頭,一路走來我和石照文這份扶貧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加深。在脫貧攻堅的路上,看到了扶貧政策落地生根發芽,我看到了貧困戶美好生活變化和滿滿的幸福感。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見習編輯李貝多編輯肖慧編審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