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姚倫文,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網格員。 2019年4月底,組織上安排我接替龔文焱老書記負責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八組的脫貧攻堅網格工作。剛到新民村,龔書記就帶我走了一圈八組的村民家庭,介紹了村民家裡的基本情況,在路上遇到行人,老書記還會跟他們說:「這是小姚,以後就由他來負責幫扶你們家了,你們要像支持我一樣支持他的工作哦」。
姚倫文(左一)到貧困戶家走訪
相比其他同事,我比他們晚來一個多月,所以我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掉隊。白天入戶摸底,晚上整理材料。經過了半個多月的「白+黑」入戶走訪,我掌握了網格內30戶農戶的具體情況。 在我的幫扶對象中,讓我最愁的就是楊土包戶了。楊土包家裡有5口人,楊土包本人為肢體二級殘疾,並患有癲癇和高血壓慢性病,基本喪失勞動力,2014年因病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其次子和三子在讀高中,長子為了幫助兩個弟弟上學,高中畢業後就跟他母親一起外出務工了。逢年過節回家就住在六十年代的木房子裡,屋角的地基也坍塌了一部分,住房安全著實令人擔憂。
姚倫文(右一)給楊土包戶送去幫扶慰問金
面對楊土包家的情況,我首先是向各個業務專班了解政策情況,先後給他家申請了低保、殘疾人護理補貼、食用菌分紅、護林員、廁所改造和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改造等項目。 然後,我又到他家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動員他們搬遷到縣城去住。但經過多次入戶宣傳,他們仍然想到老家修建磚房,最後我又幫他們家申請了危房改造。 但實施過程中,因地基坡度大,且距離村主幹道較遠,鋼筋、水泥、砂石、磚瓦等建築材料全靠人扛馬馱多番倒運後才能抵達。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辦法總比困難多。在鎮領導和戰隊以及村兩委的大力支持下,安排運輸車輛和透風漏雨整治隊伍來他家安裝水電、門窗和扶手,並送去不鏽鋼灶臺、床、鞋架、衣櫃、棉被、被套、米、食用油、麵條、鹽等生活物質。
姚倫文與其他扶貧幹部一起為村民搶收水稻
今年,高考結束後,他的兩個孩子也回到家裡跟我們共同參與新房建設。現如今,房子建好了,生活也變好了,兩人更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次子楊弟保就讀於銅仁學院,三子楊劍就讀於貴州醫科大學,兩人均享受本科生教育資助和助學貸款,他們家再也不是我心中的那顆「放不下的石頭」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歐陽章傑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