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信任就是最大的鼓勵|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

2020-12-13 天眼新聞

我叫陳靜,2018年,我開始在萬山區高樓坪鄉關莊村任駐村幹部,今年是駐村的第三個年頭。駐村以來,除了偶爾周末時間回家看望父母和丈夫、兒子以外,我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住在村,全身心投入村級工作。為此,村民們都開玩笑的喊我「女漢子」,但我卻十分感動,這是對我的一種認可。

陳靜給群眾宣傳扶貧政策

到村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排搞調查研究,摸清關莊的家底,找準問題,梳理今年要幹的實事。有時,是村幹部帶領我到某組去了解情況,後來我就獨自一人入戶了解情況。村子裡不少人都知道我是來駐村的,有很多真話實話都願意跟我說,群眾對我的信任就是最大的鼓勵。

陳靜同村主任走訪群眾

駐村一駐就是一個月不回家,現在村裡的現狀就是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小孩。我通過走家串戶,努力當好「調查員」,摸清家底。我了解到村情民意後,收集了第一手材料,並對存在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梳理,與村幹部一起商量找準問題根源,認真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制定好駐村工作計劃,有的放矢的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今年,我通過向區委組織部、區應急管理局匯報駐村工作計劃,爭取到村活動室維修經費5萬元。

陳靜向群眾了解生產生活情況

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是開展駐村工作,幫助村級班子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關鍵所在。到村裡後,我深知黨風政風決定民風,村級班子必須團結,必須要有凝聚力,幹部不團結必然要給當地民風造成很大影響,造成民風不純。為此,我專門抽時間加強與村級班子幾個人進行交心談心,及時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併到群眾中了解一些關於他們的情況,搞好協調,當好溝通員、協調員、潤滑劑。

陳靜向群眾宣傳蘇州就業政策

「只要把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來做,來認真對待,就沒有做不了的事,沒有幹不好的工作。」我一直以這句話來鼓勵自己,駐村工作中,我會更加注重群眾的走訪工作,認認真真的傾聽群眾的呼聲,努力當好「服務員」,更多的為民辦事。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陽

編輯 劉娟利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五年的堅守只為心中不舍情丨萬山區高樓坪鄉新莊...
    我叫羅水華,2016年3月到貴州銅仁萬山區高樓坪鄉新莊村開展駐村工作,如今已近5年。幾年來的駐村工作,讓我從滿頭烏髮到兩鬢斑白,只為心中那份不舍情。最難忘的是那貧困淚。初到新莊不久,一名年近60歲的群眾來到辦公室,一邊流淚一邊帶著哭腔說:「兒子患了精神分裂症,為了治病家中唯一值錢的小型貨車已處理掉,不但病沒治好還欠下幾萬元的債務,我們家已無路可走了!」作為土生土長在農村的我,深感若無此絕境的人不會這樣哭訴。
  • 「我的扶貧故事」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德江縣楓香溪鎮坪灣村...
    坪灣村美麗村景在坪灣村,村脫貧攻堅隊、村支兩委、幫扶幹部是脫貧路上的主力軍。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們全體扶貧幹部,吃住在村。以增加群眾收入,解決農戶困難為己任,逐戶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五改一化一維等,確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坪灣村扶貧幹部齊上陣拆除老舊危房一路走來,每個扶貧人都有自己的扶貧小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把貧困群眾當至親 心懷感恩踐行為民初心|水城...
    我叫馬雄,是水城供電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5月14日,水城供電局為了更好地完成扶貧幫扶工作任務,在幫扶點水城區陡箐鎮陡箐村成立了一個幫扶工作專班組,局領導信任,將專班組組長的重任落到我的肩上,由我負責帶領專班成員督促幫扶責任人員開展好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
  • 扶貧協作促發展 巫山縣兩坪鄉產業轉型「趟出」致富「新門路」
    在「十二五」時期,以同心村為代表的煤炭產業成為了重慶巫山縣兩坪鄉第一大支柱產業。但兩坪鄉因煤而興,卻也為煤所困。自2016年開始,兩坪鄉面臨煤炭資源枯竭的困境。為了擺脫長期單一性經濟發展態勢,兩坪鄉以同心村為核心,調整產業結構,緊抓東西部扶貧協作契機,在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對口支援下,著力發展大櫻桃產業,「趟出」了一條從地下到地上,從黑色到綠色的產業轉型致富「新門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同心村產業發展結構單一,傳統產業和粗放經濟佔據絕對比例,收入基本靠在本地煤礦產區務工。」巫山縣兩坪鄉同心村村主任許世申介紹。
  • 「我的扶貧故事」劉振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
    我叫劉振偉,是紫雲自治縣火花鎮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7月,紫雲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進入衝刺階段,當時的我參加工作僅半年,火花鎮人民政府派駐我到九嶺村駐村擔任網格長,雖任重而道遠,但年輕人不服輸,不怕苦,不怕累。從此踏上扶貧路,成為一名光榮「扶貧人」。
  • ...扶貧故事」只要群眾和組織需要我,我就一直幹下去丨正安縣市坪...
    2005年10月在湄潭縣人民醫院上班,當脫貧攻堅工作在全國展開以後,在老鄉的鼓勵下,我毅然辭掉待遇豐厚的工作,帶著美好幢景和為家鄉群眾幹事創業的決心,2017年5月回到離別10多年的老家。當年11月,在群眾的推選下,經河渡村黨總支部批准,我擔任了九組村民組長,成了這組群眾的「當家人」,也是「耕耘者」。
  • 「我的扶貧故事」想群眾所慮 急群眾所難丨興仁市魯礎營回族鄉堵汆...
    我叫夏頂創,是興仁市法院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5月,我被選派到魯礎營回族鄉堵汆村擔任第一書記,至今已有五年半時間了。入村後,我通過向村支兩委打聽、走訪群眾等形式,了解村情民意。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村民董建,走進他家,院壩打掃得乾乾淨淨、屋內整潔大方,他家有6口人,夫妻二人及4個女兒。夏頂創(右)到群眾家走訪女兒們都在上學,夫妻二人為了照顧孩子無法外出務工,家庭經濟來源僅靠幾畝貧瘠的土地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還記得初到金山村時的場景,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我將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謀發展。
  • 龍田村的脫貧故事——東西部協作扶貧見成效
    也許我們可以從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龍田村的脫貧致富故事中管中窺豹。 2017年以前,萬山區下屬龍田村是一個被稱為窮鄉僻壤的地方,屬於山區一類貧困村。全村一條泥土路是聯繫外界的唯一道路,拿當地村民的話就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裡沒有自來水,大部分時間,供水都要靠政府來送水。村裡沒有任何集體的產業,村民要不外出務工,要不在家務農養家餬口,人均年純收入不到4000元。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笑容就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都勻市沙包堡辦事...
    結合脫貧攻堅政策,我為其辦理了特困供養金,購置衣櫃、蚊帳等日常生活用品,讓老人在收入和生活上有保障。此外,我還請人為其安裝了門窗、修繕房屋後排水溝,防止跑風漏雨。 2019年底的一天,我來到老人家裡。在和老人聊天時,我發現她拿瓶子和搬凳子的動作仿佛是用手在摸索,我問她眼睛看不清嗎?老人說,沒事沒事,看得見,只是有點不太清楚。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一張張笑臉是我最大的收穫丨遵義新蒲新區...
    我叫陳泳如,是遵義市新蒲新區財政局工作人員,2017年12月,我被新蒲新區組織部選派到蝦子鎮蘭生村開展扶貧幫扶工作。走訪群眾帶著組織的信任和妻子的囑咐,2017年嚴冬時節,我和其他兩名隊員一起來到蝦子鎮蘭生村。這裡山高、坡陡、谷深。於是,我暗下決心,在幫扶期間,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所學,改善這裡的基礎設施條件,幫助村民們喝上「放心水」,住上「小康房」,走上「平坦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辛勤換群眾深情 以實幹贏群眾真心丨水城縣以朵...
    我是肖春紅,2015年3月任水城縣以朵社區計生人口主任,2018年水城縣以朵易地扶貧安置點住武社區成立後,我來到住武社區任黨支部副書記。轉眼,兩年多過去了,在社區點點滴滴的經歷仿佛就發生在昨天。和眾多的易地扶貧搬遷社區一樣,住武社區的群眾來自水城縣四面八方,人員結構複雜。為了把搬遷群眾服務好、管理好,讓他們感受到來自黨和政府的關心,我始終牢記黨員身份,積極發揮帶頭示範作用,不論是大事、小事、髒活、累活都親力親為,堅持做到用心聯繫群眾,用行服務群眾,用情感動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鄉親念我「吃水情」丨普安縣高棉鄉中心校教研員...
    我叫龍昌屏,是普安縣高棉鄉中心校教研員,離開教學一線崗位後,我來到高棉鄉喜打村箐頭組當起網格員。我生在喜打村,雖然這裡貧窮,但我對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懷著深厚的感情。2019年8月,組織安排我返回老家高棉鄉喜打村箐頭組擔任網格員,全面負責該組的脫貧攻堅工作。我沒有去想工作的難度,而是樂得像個小孩子吃到了蜜糖一樣。接管網格工作的第一天,我心裡暗自盤算:以前的幫扶都是以點帶面,這次一定要由面到點,先找出群眾反映強烈、影響脫貧攻堅推進的重要事件解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展笑顏就是我駐村幫扶的意義|六枝特區牛場鄉...
    我叫劉安湖,今年47歲,2016年11月,我從六枝特區菸草專賣局來到牛場鄉大箐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開始了我與大箐村的故事。大箐村地處牛場鄉東部三岔河流域分水嶺上,2014年,大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145戶643人。
  • 「我的扶貧故事」願做脫貧路上的一朵鏗鏘玫瑰│黃平縣紙房鄉墮坪...
    我叫王莎莎,2017年10月參加工作,目前就職於紙房鄉人民政府交通運輸綜合管理站,也是墮坪村網格員。轉眼間,參加脫貧攻堅工作3年有餘,如今的我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是妻子、是女兒,更是一名光榮的網格員。
  • 「我的扶貧故事」把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施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我叫廖芝武,今年是我來到甘溪鄉的第六個年頭。從產業單一到現在的一村一品,從沙石滿天到美麗鄉村,我參與到甘溪鄉「蛻變」的各個環節,看著日新月異的甘溪,我心裡非常自豪。2015年我來到甘溪鄉,發現全鄉以種植烤菸為主,產業結構單一。
  • 「我的扶貧故事」這裡就是我的家,紮根基層一心為民|從江縣加榜鄉...
    這裡村黨組織隊伍薄弱、交通閉塞、群眾思想守舊、基礎設施滯後、經濟發展緩慢……  為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平忙村群眾的期盼,我駐村的第一天,從搞好入戶調查開始,摸清底數,找準適合村支書的人選,協助鄉黨委政府,補齊村「兩委」一支強有力的班子成員。
  • 「我的扶貧故事」「薏小白」扶貧記|興仁市百德鎮硐坪村第一書記曾蔚
    這裡凝聚著全機關連續26年的幫扶情誼,承載著幾代人大人的夢想,流淌著上百名省人大機關扶貧幹部的青春和汗水。、曾蔚帶領駐村工作隊查看薏仁米生長情況。連續26年的幫扶,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幫助一方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
    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貧小白」成為「行家裡手」丨甕安縣珠藏鎮...
    起初,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加上有些群眾不配合,且我所在的司法所僅有我一個人,如何扶貧?怎樣扶貧又兼顧本職工作?這樣的情況拷問著我......作為扶貧幹部,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記得第一次開展走訪,我全程處於「懵」的狀態,與幫扶對象交流更是「相顧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