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大方縣達溪鎮壩子社區第一書記李輝:牢記使命擔...

2020-12-21 天眼新聞

出生於1987年的李輝,在2018年到達溪鎮壩子社區駐村時,剛過而立之年。

3年來,李輝在脫貧攻堅一線真抓實幹、主動擔當,帶領壩子社區村民建基礎、興產業,摘下貧困帽,奔向致富路。如今,壩子社區63戶226人貧困戶,全部脫貧;2019年7月,在國家貧困縣退出第三方評估抽查時,壩子社區以0漏評、0錯退、群眾認可度100%的傲然成績通過評估檢查。

從縣委機關工作人員,到群眾親熱呼喚的「天麻書記」,李輝說,讓黨放心、讓群眾放,是以他為「班長」的駐村幹部及村「兩委」幹部的應盡職責。

李輝(左二)指導貧困戶種植天麻。

青龍山下的「天麻書記」

李輝原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核桃鄉人,擔任大方縣機關事務局安全保衛股股長。

2018年3月,他被組織選派到達溪鎮壩子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來到壩子社區,看著連綿起伏的青龍大山,李輝想起了自己家鄉的群眾靠大山發展林下天麻種植,收入頗豐。

發展產業,正是壩子社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

說幹就幹!不能讓村民們背靠「金山」還受著窮。

於是,邀請專家實地勘察,召開群眾大會做思想工作,向相關部門申請項目資助,聯繫天麻種植專家對村民進行現場培訓……李輝全身心投入到天麻產業發展中。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在144萬元扶貧資金的幫助下,1000畝仿野生天麻在壩子村的青龍山上種植完成。

為了讓天麻更好地成長,李輝還經常帶領村民上山培訓天麻管理技術,李輝也因此從群眾口裡的「李書記」變成了「天麻書記」。

2019年底,1000畝天麻迎來豐收,客商按照籤訂的合同進行保價收購,群眾獲利近百萬元。

「嘗到甜頭的鄉親們今年已經將近2000畝天麻種植完成,明年一定也是大豐收了。」李輝開心地說。

駐村以來,李輝先後帶領群眾發展天麻種植3000畝、刺梨1000畝、皂角800畝、辣椒600畝,同時發展水產養殖、生豬養殖等項目。

「當時,有些群眾連採購天麻種子的資金都沒有,是李書記個人無償貸款25萬元借支給貧困戶,幫助25戶貧困群眾順利完成天麻種植,實現全村166戶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如今在壩子社區,說起李輝,人人都豎起大拇指,他們知道正是有了李輝的幫助,才有了他們現在的美好生活。

到貧困戶開展工作。

啟發立志的「帶頭人」

初到壩子社區時,李輝看著村支兩委幹部期盼的眼神,放棄了看資料和聽講解的想法,轉而一頭扎進了村子裡。

從第一次訪問166戶貧困戶,到第二次、第三次訪完所有貧困戶,李輝能把每一個貧困家庭的人口情況、致貧原因、貧困現狀、發展意願等牢記在心。

立足實際,因戶施策。李輝在遍訪中一邊了解情況,一邊進行宣講,激勵群眾自食其力。

不論是在田間地頭、家庭院壩或居委會會議室,都是他脫貧攻堅講習的陣地,72場講習,給群眾講政策、講發展、講思路,幫助他們提高認識、更新觀念。

「幫扶,不僅是幫助他們『扶』起脫貧的志氣、挺起脫貧的腰板,更要幫助他們獲得一技之長、理清發展的思路,激發出持久的脫貧致富內生動力。」李輝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理念。

他多次組織貧困群眾參與動物防疫員、農作物植保工技能培訓和恆大吸納就業培訓,200餘名培訓合格的村民,進一步提升了就業、創業的技能。

與此同時,李輝帶領村支兩委不斷加強基層黨建,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用黨建促發展。

主動協調,建強辦公陣地。在李輝多方聯繫下,協調大方縣人武部、大方縣委辦公室劃撥經費15.2萬元規範建設居務黨務公開欄、脫貧攻堅講習所、政策宣傳大喇叭及購買電腦、印表機等設施設備,提高辦公效率,提升陣地效應。

主動擔當,選優培強班子成員和壯大黨員隊伍。2018年以來,壩子社區發展了3名想幹事、能幹事、幹得成事的群眾到村支兩委任職,建議離職或辭退2名不敢擔當、不敢作為的幹部,進一步淨化班子,提高「兩委」在群眾心中的公信度,帶領群眾共攻堅、同克難。

同時,通過培養和鍛鍊,共發展黨員2名,預備黨員4名,積極分子11名,不斷壯大、優化黨員隊伍。

走訪貧困戶。

心繫群眾的「知心人」

「他辦事,我放心」這是群眾談到李輝時經常隨口說的一句話。

心繫群眾,才會把老百姓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做。

駐村其間,壩子社區有11戶群眾申請納入精準扶貧系統,有46戶群眾申請低保政策覆蓋,李輝和村支兩委班子組成調查組逐戶調查了解,組織召開民主評議會議,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指標和「四看法」原則,精準識別出3戶符合政策的困難群眾,將他們納入了扶貧系統,對符合民政低保政策但不符合納入精準扶貧系統的15戶進行措施覆蓋。

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措施。駐村以來,李輝先後幫助38名貧困家庭高中(中職)及以上學生申請國家助學金,總金額達19.17萬元;同時,積極落實醫療保障,15名家庭醫生與全村1532戶群眾籤約服務,籤約率、服務率均為100%;全村100%貧困人口參合,住院報銷比例達93.65%以上。

教育醫療幫扶讓群眾有了「軟實力」,李輝還著力幫助壩子社區建強「硬設施」。

9.55公裡通組路、2.95公裡入戶路、1632.48平方米院壩得到硬化;752戶3140人喝上了安全水,實現安全飲水全覆蓋;51戶群眾完成危房改造、38戶群眾完成老舊房整治、2戶群眾完成人均住房不足13平方米配建房,總計91戶群眾住上了安全房;「三改」工程讓485戶群眾廚房變整潔、廁所變衛生、圈舍變環保……

村莊變靚麗,環境變好了,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是李輝帶來駐村幹部日夜奔勞的成果。

說破嘴皮、磨破腳底,駐村第一年,他搶晴天戰雨天,時刻奔跑在為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創造幸福生活奠定基礎的脫貧路上。

「扶貧,關係的是民生,關係的是人心向背。」這是李輝對自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擔當。在脫貧攻堅戰中,他融入群眾、苦幹實幹,為當地群眾奔出來了好生活。

2019年7月1日,李輝獲得了貴州省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殊榮。

【詩詞禮讚】

江城子·壩子常年四季春

一一記達溪鎮壩子社區書記李輝

陳應龍

擔當使命見初心,別雙親,駐山村,拔寨攻堅,致富領軍人。

猶似甘霖滋壩子,天麻靚,刺梨芬。

宏圖大展煥然新。帶鄉民,戰愚貧。圓夢增收,村寨奏強音。

小李丹心酬壯志,興產業,滿園春。

【記者手記】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

李中迪

對新一代的青年人來說,能參加脫貧攻堅,是一種幸運。

他們可以從這場攻堅拔寨的偉大實踐中,感受黨對人民群眾的全心全意,感受祖國發展的清晰脈動。

對李輝來說,同樣如此。駐村的第一天,李輝沒有被眼前「不規範的村務黨務公開欄、破敗的講習所、落後的辦公設備和渙散的班子成員」勸退,只因他知道,他是一名共產黨員,他沒有退路,只能向前。

沒有路,修!沒有產業,興!沒有信念,講!

從無到有、從貧到富,對一個剛過而立之年的青年來說,每走一步,都是對自我的超越。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脫貧攻堅這場大考,無疑是艱難的,說破嘴皮、磨破腳底是駐村幹部的常態,也正因因難,才顯出成績的珍貴。

回望來路,李輝這位「85後」第一書記,必然不會忘記這3年的點點滴滴,正是這1000多個日夜,教會了他什麼是初心使命,什麼是對黨忠誠。致敬,新時代的追夢人。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中迪

編輯 唐怒嬌 吳採麗

編審 劉瑩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紮根山村情系農家丨赫章縣銀光村第一書記王正書
    我叫王正書,2016年3月成了赫章縣可樂鄉銀光村第一書記,之後又擔任了海子村和農場社區的第一書記。一張便民卡,情系千萬家2018年3月,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關鍵時期,根據組織安排,我擔任了農場社區駐村第一書記。農場社區臨近鄉政府,是一個大社區,有9個居民組,人口3570人,轄區面積9.5平方公裡。
  • 「我的脫貧故事」我一定要靠自己「撐」起這個家丨大方縣六龍鎮...
    我叫蒙朝榮,家住大方縣六龍鎮營盤村沙井組,今年52歲,先天性患有口吃不清,我的丈夫胡興春是一級殘疾,上有八旬高齡的婆婆,下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已經出嫁,小兒子20歲出頭還未婚。我和丈夫是1993年結婚的,婚前丈夫的家庭環境十分清貧,於是,我們夫妻倆齊心協力、共同努力,終於讓生活有了些許改善。
  • 不忘初心擔使命 重整行裝再出發——市婦聯聯合銅花社區開展主題...
    黨員故事會組織開展以「我的初心和使命」為主題的黨員故事會。社區黨員代表呂東作了抗疫故事分享,講述自己主動投身疫情防控,協助社區做好重點卡口值守、居民物資採購、居民健康信息排查等工作,幫助居民解決生活困難,用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的信仰情懷。
  • 脫貧攻堅 | 農工黨上海市委赴大方縣開展扶貧調研及醫療幫扶活動
    脫貧攻堅 | 農工黨上海市委赴大方縣開展扶貧調研及醫療幫扶活動 2020-12-22 13: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初心堅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先進典型系列微視頻...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在脫貧攻堅實踐中,各地區探索了很多好經驗好做法,這次考核就發現了不少,要及時總結,樹立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先進典型。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轉化為具體的樣本,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讓各地受啟發、找差距、找方向,做到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條件相似的可以照貓畫虎來做,條件不同的地方則可以領會精神,得其方法,因地制宜,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有效途徑。
  • 舍小家為大家 擔使命踐初心——記下伍旗鎮副鎮長李輝
    今年50歲的李輝,是下伍旗鎮分管醫療衛生工作的副鎮長,同時也是鎮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副總指揮。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始終堅持衝鋒在防控一線,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 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堅守初心勇擔使命 雲南省脫貧攻堅一線幹部...
    特別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幹部通過多種形式收聽收看節目後,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學習張桂梅不畏艱難、鍥而不捨的拼搏精神,將使命擔在肩上,苦幹實幹、擔當盡責、奉獻社會,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業績,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奮進新時代、開拓新徵程。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天路」通了,水也通了丨大方縣對江鎮法書...
    我叫陳軍,是大方縣民族宗教事務局黨組成員、宗教執法大隊大隊長。2018年3月被組織選派到對江鎮法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陳軍走訪貧困戶 付猛 攝法書村是全縣4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駐村後,我通過一個月的時間,走完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對全村情況有了基本了解。法書村全村路不通、水不通,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群眾生活非常艱苦。面對艱巨的任務,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感覺身上擔子特別重,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的老百姓脫貧致富。  要想富,先修路。
  • 「我的扶貧故事」盛放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玫瑰」
    為講述、記錄、傳播好脫貧攻堅故事,充分展現貴州幹部群眾戰天鬥地、擺脫貧困的生動實踐,為確保高質量、打好收官戰營造強大輿論氛圍,江口縣融媒體中心特開設「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專欄。今天播出縣司法局選派的第一書記龍國群的扶貧故事。龍國群,女,現年31歲,中共黨員。
  • 「我的扶貧故事」從教育工作者變身為「果農書記」丨荔波縣白巖村...
    我叫劉曉軍,是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2018年3月,按省委組織部要求,受省教育廳、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委派,參加駐村扶貧工作,擔任黔南自治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白巖村第一書記。2018年白巖村貧困戶141戶527人,未脫貧戶66戶210人,屬荔波縣深度貧困村之一。
  • 駐村書記張華:不忘初心擔使命 真心真情真扶貧
    我叫張華,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18歲高中畢業後參軍入伍,23歲復員到國企工作,27歲考錄公務員,短短十年,我經歷了「工、農、學、兵、幹」多行業、多崗位的鍛鍊,但得知單位要選派幹部駐村扶貧時,我的心情還是非常激動,毅然遞交了請戰書。
  • 「我的扶貧故事」從白淨「俊書記」變成了黝黑「菌」書記|劍河縣岑...
    我叫艾立燎,是一名「90」後駐村第一書記,2015年7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學歷,是貴州省科技廳辦公室二級主任科員。2018年3月,我向組織主動請纓,來到劍河縣南岑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長。
  • 「我的扶貧故事」「稅務藍」映照「黨旗紅」丨大方縣稅務局派駐...
    我叫湯洪,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稅務局派駐到長石鎮新建村第一書記,是一名共產黨員。  一轉眼,來到新建村已有三年。三年的時間,讓我從「不靠譜」轉變成了群眾心中的「貼心人」。  2018年3月,我來到新建村開展駐村工作。那時候的新建村,辦公環境差、交通不便、群眾飲水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就是我想和群眾實現的小康夢丨大方縣果瓦鄉...
    我叫遊建松,今年33歲,是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2017年9月,我被組織上選派到大方縣果瓦鄉大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一駐就是三年多。第一次到大寨村,我開了四個小時的車,到了才知道,原來大寨村是大方縣最遠的一個村,距縣城102公裡。  我決定紮根基層,從了解村情民意開始,先把老百姓所思所想摸清楚,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從早上出門開始走訪,遇見誰在家就向誰了解情況。
  • 「駐村第一書記」王馬成:青春在扶貧一線綻放
    就是這樣一個還帶些稚氣的年輕人,自擔任駐村第一書記以來,牢記使命,勇於擔當,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摸爬滾打、揮灑汗水,以務實重幹的作風和良好的業績贏得了幹部群眾的認可與好評。他就是唐河縣審計局派駐源潭鎮李灣村的第一書記王馬成。
  • 「我的扶貧故事」讓青春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綻放丨七星關區柏楊林...
    我叫吳勝,出生於1994年,2016年大學畢業後,我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踏上了脫貧攻堅志願服務之路, 現任職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和美社區黨支部書記。以前的我是別人幫扶的對象,現在我想以最大能力去幫助別人。
  • 「我的扶貧故事」參與扶貧,此生無憾丨貞豐縣沙坪鎮尼羅村原第一...
    2018年2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沙坪鎮尼羅村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帶領村支兩委成員從改善基礎設施出發,積極協調項目、爭取資金,在上級部門的關心下,共實施公路項目5條,新建水池1個,鋪設管網10000餘米,安裝路燈20餘盞......村容村貌得到極大的改善,貧困發生率從2018年的63.9%到2019年初降到26.8%。在走訪貧困戶老黨員岑仕元時。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和使命讓我一直堅持下去|關嶺縣花江鎮白泥村...
    我叫劉明黔,今年51歲,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下我的第二故鄉,關嶺縣花江鎮白泥村。2017年,根據公司安排,我作為第一書記來到白泥村開展扶貧工作,一待,就是三年。回憶剛來之初,白泥村缺水嚴重,土地石漠化也很嚴重,耕地大多數分布在山坡上,道路很陡很窄,車輛很難通行……看著眼前的場景,我不是沒有想過放棄。但是,在白泥村,航空工業各單位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板貴花椒、關嶺火龍果都有航空人幫扶的身影,作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我知道,我不能退縮,我要留在這裡,將航空人在這兒的使命堅持下去。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我叫張衛,是大方縣公安局民警。2018年3月,根據組織安排,我派駐大方縣對江鎮大山村擔任第一書記。 記得剛來的時候,想要從對江鎮政府到大山村委,進村就只有一條通道,且全是泥土路。想要進村,必須要途經岔河水庫分路,一邊是去往綠塘鄉,另一邊去往大山村,群眾出行十分不便。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黎平縣敖市鎮八開村第一書記陸文良
    我叫陸文良,男,1979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貴州黔東南州生態環境局黎平分局黨組成員、汙染減排辦公室主任、駐敖市鎮八開村同步小康第一書記。因原單位駐村第一書記王海任,長期堅持駐村幫扶,2019年7月因勞累成疾,最終病倒在一線扶貧工作崗位上,不能繼續履職駐村工作,必須新派一名第一書記頂崗履職。看望留守老人2019年是黎平縣脫貧摘帽之年,基礎設施需要按時完成,保障措施必須落實到位,各項工作時間緊、任務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