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和我的「二輪摩託」跑遍了村裡的角角落落丨...

2020-12-17 天眼新聞

我叫賀正東,於2016年任遵義市新蒲新區三渡鎮平豐村黨支部書記,如何發展和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一直是我的工作目標。  2017年,平豐村被列為區級千畝辣椒示範基地要進行打造,當我接到這個任務,心裡既高興,又感到壓力頗大,高興的是能爭取到項目資金的扶持,能有效助推村裡的產業發展,為群眾找到增收致富的項目,但又怕無法落實示範基地的種植面積和技術要求,但我想「其作始也簡,好風憑藉力。」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於是,我立即組織村支兩委召開會議,針對如何實施「千畝辣椒基地」產業項目進行研究抓落實。做到早安排、早動員、早部署。

那段時間,我白天工作,晚上騎著摩託車到各組召開群眾會,廣泛宣傳,與群眾苦口婆心進行交心談心。

記憶猶新的是,一天,我到施寨開會騎著摩託車回村委。途中,因夜深,天下著毛毛細雨,坡陡路滑,在松林坡彎道處,剎車失靈,和同車的湯文勇一起被摔倒在林中「人仰馬翻」,摩託車被摔壞了,我和湯文勇腿部、腰部、手臂都被挫傷。為了工作、為了盡責、為了群眾能增收致富,我覺得受傷也值得。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群眾的思想最終統一在村的發展思路上來,千畝的辣椒種植示範基地面積得以落實。

隨後爭取扶貧項目資金建大棚,由村集中育苗,為群眾提供育苗保證,在種植的整個過程中,加強技術指導、田間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使「千畝辣椒示範基地」創建成功,順利通過了區級驗收。看著眼前一片豐收的景象,真是喜從心生!辛勤耕耘、默默付出、終有回報!  據統計,群眾每畝產幹辣椒400斤左右,全村總產量達40萬斤,總產值400萬元,平豐村人均純收入增加2500元,村集體增收30000元,貧困戶利益連結分紅20000元。通過該產業的發展,平豐村群眾傳統種植的觀念得以改變,科學種植技術得以提高,該產業成為了群眾增收致富的長遠產業。

總之,五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我的摩託車伴隨著我風裡來、雨裡去,為平豐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實現貧困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扶貧路上,我也始終雙腳沾滿泥土,心中裝滿民情。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孟錦群 整理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楊儀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讓我懂得了付出與堅守的真正含義|福泉市道坪...
    網格內有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名叫侯高英,已經83歲了,但她依然身體硬朗,和患有殘疾的93歲的老伴以及小孫女一起生活,兒子常年外出務工。  作為網格員的我會經常去到侯婆婆家。每次見到她,侯高英婆婆永遠是笑容滿面地招呼我:「小常,你來了,快進家坐。」
  • 我和我的學校|中國美術學院:將美育的種子播撒在祖國大地
    以「設計下鄉,設計助力鄉村精準扶貧」為任務 在2300餘公裡外的 四川省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 進行「地方特色品牌設計與傳播實驗」項目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理髮師丨鎮遠縣江古鎮大嶺村駐村第一...
    有一次,我走訪村民李國政家時發現他孫子的髮型奇怪,堪稱「狗啃式髮型」。經過了解之後知曉,大嶺村群眾想要理髮的話就要到鎮上去,但是要到鎮上路途遙遠且搭車不便,很多群眾都是選擇自己在家修剪頭髮。之後我重新幫李國政孫子修剪了頭髮,修剪後的頭髮比原先好看多了,在此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和李國政聊了很多。
  • 扶貧故事丨家鄉脫貧是我最大的心願
    了解到村裡群眾平時的吃穿住行,冷緒中的心裡不是滋味,這裡貧困程度難以想像,他一邊聽一邊記,一邊又在思考怎麼做能讓群眾的日子過好過一些,儘快摘掉貧窮的帽子。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冷緒中跑遍了新景鎮、黑水鎮、沙子街道、夾石鎮及長依村、梨園村、新景村、石界村等20多個鎮村,深入走訪慰問了21戶貧困戶,同鎮村的群眾們話家常、聊致富、談規劃,了解群眾的所需、所想和所急。
  • 「我的扶貧故事」因為接地氣 我與群眾「打成一片」丨興仁市屯腳鎮...
    說我接地氣,這點我還是非常認同的,我記得我剛來時,鄉親們認為我是個麥子和稻穀都分不清的人,我就對父老相親說;「我家上面三代都是農民,鄉親們不要把我看得很特殊。」村裡的天麻產業如今,到坪寨村開展工作有兩年半的時間了,父老鄉親們看見我就如同親人一樣,尤其是村裡的楊老頭兒,他喝酒後,除了我,任何人送他回家他都不要。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那時開始,我再也不在他們面前「高談闊論」,而是用心去親近他們,以實事實績去贏取他們的心。漸漸地我與留架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從熟悉的路人變成了知心朋友,在交流中,我把自己人生經歷和對生活的看法分享給了他們,從思想層面改變他們固有的認識,慢慢的促使他們將目光放到外面的世界,將目標放到長遠的未來,扶貧之路上,我沿著正確的方向踏出了第一步。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我叫黃玉龍,是銅仁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一名副科級幹部。說起我和沿河的情愫,要從2013年第一次來沿河縣黃土鎮青龍村開展「幹群連心·同步小康」駐村幫扶說起。   我第一次來到沿河時,就被這裡貧瘠的土地和艱苦的生活條件深深地觸動了。
  • 「我的扶貧故事」在村裡,群眾都喊我「老表」或「海洋」丨大方縣...
    我叫趙海洋,來自威寧縣麻乍鎮,是鳳山鄉人民政府派駐石坪村萬寨組的一名駐村幹部。因為幫扶的貧困戶杜少文妻子姓趙,認我做親戚,村裡姓杜的群眾都叫我「老表」,其他的群眾都喊「海洋」。  同樣是村幹部的同時給我解釋說,當地群眾對政策理解不夠,總是覺得扶貧就是國家免費發東西給大家,誰都想要,所以造成當時群眾對基層幹部不支持、不理解的狀況,對待我還算好的,有時候村幹部單獨去走訪或者開群眾會時還會被擠兌。
  • 陳奕迅譜四角戀成邊緣人:我心如止水、看破紅塵
    金曲歌王陳奕迅(Eason)繼推出正能量爆棚粵語新歌「致明日的舞」,再推出第二首新歌「是但求其愛」,化身說書人,2版本teaser僅露面2卡,純以歌聲唱出愛情路上的苦思考量。新歌「是但求其愛」由林家謙作曲、小克填詞,陳奕迅和林家謙共同監製而成,MV由麥曦茵執導,找來「嘆息橋」女星談善言、陳漢娜、盧鎮業和黃溢濠擔任主角,從2對戀人到4角戀,Eason如局外人般,以第三身視角看盡情侶之間的連場情慾挑逗、愛恨出賣,唱出新歌主旨「到底愛情是何物,我們終生都在尋覓愛:是,但求其愛,不求傷害?」。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第735戶丨安龍縣棲鳳街道者躍村第一...
    楊浪(左一)查看村裡產業情況頂著烈日,冒著小雨,在鄉間小道上穿行。  開山,鋪路,拉水管、興產業。脫貧攻堅終見成效,2016年底,者躍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以內,村集體經濟累計到達3萬元以上,達到退出了貧困村的條件。
  • 「我的扶貧故事」融到村裡去,變成「黎明人」丨赤水市兩河口鎮黎明...
    我叫王修成,是兩河口鎮黎明村第一書記,告別城市到黎明村駐村已有540多個日夜,雖然捨棄了城市的便捷與熱鬧,捨棄了部門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捨棄了小家的溫馨與幸福,但到黎明我卻收穫了更多的熱情與真誠,獲得了更多的成長與鍛鍊,也得到了更大的開心與幸福。
  • 【我的扶貧故事】村裡的群眾把我當成了「自家人」丨大方縣對江鎮...
    第一次來到村裡,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下村民組進行走訪,但村裡的幹部告訴我,只能走路去,因為還沒通車路。全村共有33個村民組,想要去到群眾家中走訪,大部分村民組只能走路去,好一點的村民組就坐一半車走一半路,且全是泥土路。
  • 貓咪圈圈和我的故事(作文角)
    原標題:貓咪圈圈和我的故事(作文角)我喜歡的動物有很多,比如可愛的小兔子、活潑的小狗、機靈的小鳥……但我最喜歡的動物是小貓咪。我朋友家就有一隻小貓咪,它的名字叫圈圈。圈圈長得胖乎乎的,全身是灰色的毛,只有肚皮那兒是白色的。頭上長著兩隻尖尖的耳朵,有著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像極了兩顆瑪瑙。
  • 「我的扶貧故事」這就是我想和群眾實現的小康夢丨大方縣果瓦鄉...
    遊建松 攝一個月的時間,我走完了全村所有的農戶,也逐漸熟悉了村裡的情況,分析制約村裡發展的原因所在——除了邊遠和落後,主要原因還是群眾安於現狀,沒有要改變的思想。我與村支兩委班子交流意見,研究脫貧方法。這段時間,我腿上的泥、臉上的汗、摔的跟頭,老百姓和村幹部都看在眼中。
  • 「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用心用情——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
    面對困難挑戰和繁重的工作任務,我們都要以奮鬥者的姿態一往無前。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系統正在開展的「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徵稿活動,就是為了提振全系統幹部職工的信心,培育自然資源文化,更好的服務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從6月15日起,張家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聯合紅網張家界站開設【講述:我們的奮鬥故事】專欄,以促進這項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巴臺村給了我歷練成長的機會丨獨山縣百泉鎮巴臺...
    2017年5月18日,我作為縣派駐村第一書記、同步小康駐村幹部,被安排到百泉鎮巴臺村開展駐村工作。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到如今駐村已有3年多時間了。一路走來感觸頗深,收穫很多;我始終以工作職責要求自己,傾注了真情,使出全身力氣參與駐村扶貧工作,與廣大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土」經驗,效果還不錯丨甕安縣建中鎮白沙村...
    我叫孫健,是黔南州甕安縣行政審批局綜合保障科工作人員,也是甕安縣建中鎮白沙村的一名駐村工作隊員。  自從下沉以來,我深感責任重大,每時每刻都在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各級精準扶貧相關安排。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無怨無悔丨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
    我叫李小力,現任桐梓縣松坎鎮巖椅村支部書記。2014年我放棄創業機會,回到我的家鄉巖椅村,開始在村裡工作,從小生長在這片土地,一直以來,我都希望我們家鄉可以越來越好,我立志帶領巖椅村群眾摘掉貧困「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帶給我光榮和欣慰丨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駐村...
    我叫楊建,是黔東南自治州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8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參加扶貧工作,2019年10月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有幸投入到一線脫貧攻堅戰鬥中,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女智囊」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
    我叫黃曉英,今年43歲,是沿河自治縣後坪鄉楠木村指揮部指導員。在後坪鄉11個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脫貧攻堅資料指導員中,我年紀最大。一開始,我有些忐忑,因為我對電腦操作不是很熟,脫貧攻堅資料不僅多,而且也複雜,我害怕我做不好指導員的工作,拖全鄉的後腿。一個村的指導員就是這個村的「智囊」,全村資料的好壞,全靠指導員的指導。鄉裡此前做了個「3+1」明白欄填寫的培訓,我聽得一頭霧水,在培訓會上也提了很多問題,可一回到村裡指導,全村86戶貧困戶的「3+1」明白欄,錯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