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村裡的第735戶丨安龍縣棲鳳街道者躍村第一...

2020-12-23 天眼新聞

五年間,我變成了者躍村第735戶人家。  與者躍村結緣,始於2016年初。那時的我,如一粒沙塵湧入浩浩蕩蕩的脫貧攻堅隊伍,成為一名真正的脫貧攻堅戰士。  低矮的房屋,泥濘的道路,茫然的身影,企盼的眼睛;幹群關係緊張,土地矛盾突出,產業基礎薄弱。這是我第一次走訪的者躍印象。  原本自信滿滿的我,心情變得十分沉重,感到肩上責任的更加重大。於是找來駐村工作隊與全村黨員幹部,共同畫下者躍脫貧路線圖,開始大刀闊斧般的攻堅。

楊浪(左一)查看村裡產業情況

頂著烈日,冒著小雨,在鄉間小道上穿行。  開山,鋪路,拉水管、興產業。脫貧攻堅終見成效,2016年底,者躍村貧困發生率下降至3%以內,村集體經濟累計到達3萬元以上,達到退出了貧困村的條件。  「我們組有60戶人家,你是我們組裡的第61戶,我們村有734戶人家,你是我們村裡的第735戶。」老黨員李向琴常常這樣跟我說。與他們朝夕相處,他們沒有把我當外人,我儼然變成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者躍人。  在走訪中得知在錄入國辦系統時顯示貧困戶楊大瓊還未繳納醫療保險,而此時繳費系統已經關閉,補交需要很多錢,他表示很不理解。  幾經周折和協調,最終把楊大瓊的醫療保險繳納和補助回來,誰會知道其實那是反覆20餘次的走訪換來的結果,當知曉醫保政策對他們那樣的重要之時,他們的言語裡透著真摯謝意。  「低保金到沒到帳,醫保交沒交、房屋房屋安不安全,誰有輟學風險,金銀花銷沒有銷售,水稻病蟲害控沒控制,菌棚會不會被水淹,還有誰沒有就業,哪裡需要路,哪裡需要資金等等。」  每天一醒來,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圍繞這我,但每幫群眾辦好一件事,我就打心底裡高興。  千百次這樣走訪,才換來了群眾滿意度。我漸漸明白,紮根基層,需要沉下去。你為群眾做一件事,群眾會記你一輩子。

者躍村新貌

「我們家鄉變好了,我們產業興旺了,我們水電路齊全了,房屋更加漂亮了,我們過上了城裡人羨慕的生活。」我經常聽到村裡的人們這麼說。  春去春又來,遠處群山蒼翠,美麗的村莊藏於綠水青山之間,門前產業起,稻香沁人心脾。者躍村的另一頭,開始了它的鄉村振興。  走在這條再熟悉不過的扶貧路上,道路兩旁,陌上花已開,而我不會緩緩而歸!因為我,是者躍村第735戶!  【人物小傳】  楊浪,男,安龍縣人大常委會代表服務中心主任。2016年,擔任安龍縣棲鳳街道者躍村第一書記。2020年7月,榮獲「全省脫貧攻堅優秀村第一書記」榮譽稱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甘做安馬蠶豆「紅娘」丨安龍縣政協副主席楊琨
    從接到掛任棲鳳街道安馬村那天起,我一直在想怎麼才能真正為老百姓找到致富門路,經過多方考察推薦,我把優質蠶豆從江蘇無錫引進安馬,打造安馬蠶豆示範點。  安馬村地勢平坦、陽光照射時間長,水源充沛,主導產業是水稻,種植出的水稻米白、飯粘、味香,是縣內乃至州內優質稻示範村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小紅香米助增收丨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第一書記梁...
    我叫梁永東,是安龍縣農業農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被選派到丫科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剛到村裡,我還不大習慣,對村裡的情況也不了解。梁永東(左一)在路上與村民談心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丫科村的經濟僅依靠種植養殖業,群眾增收渠道較窄,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於是,我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商議,制定了丫科村脫貧發展計劃,調整村裡的種植產業結構,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 「我的扶貧故事」5年,足跡每一寸土地丨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第一...
    2016年3月,我帶著組織的囑託和信任,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安龍縣海子鎮安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安嶺村下魯猛組前沿工作組長,千百次挨家挨戶走訪與幫扶,足跡遍及全村13個村民組的家家戶戶。「孫開勇戶壯勞力都不在家,大家一起出出主意,思考一下該戶下步的幫扶對策……」在村裡的產業發展會議上,我與村幹部一道商量因戶施策措施,最終為孫開勇謀劃出種植茶葉的產業計劃。「我建議你今年種植茶葉,不用像種烤菸那樣精細化管理,你有空閒時間的時候到地裡除除草、施施肥就行。」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照亮扶貧路丨安龍縣錢相街道冗達村幫扶...
    而在這個莘莘學子翹首以盼錄取通知書的夏日,毛代表的大女兒毛友婭的眼裡卻沒有期待的目光,支支吾吾地和我說:「謝伯伯,我不想去上學,想去打工幫補家用,減輕爸媽的負擔。」這是我2016年10月16日走訪毛代表家時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站在包保對象毛代表簡陋的家門前,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知道這次的幫扶任務很重。
  • 「我的扶貧故事」心有愛 總關情丨安龍縣普坪鎮龍新村幫扶幹部劉友芝
    還記得,那是2018年,剛剛入冬,依然秋風瑟瑟,我從教師突然轉變成包保責任人,第一次踏上普坪鎮龍新村半邊街組的土地,開始了我與貧困戶的幫扶故事。  在半邊街組前沿工作組長的帶領下,我來到了周昌龍戶走訪,第一次見到了戶主周昌龍的母親石福蘭老人。  從老人那我了解到老人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老伴身體不好,2018年11月10日,因突發腦梗到黔西南州人民醫院住院,全家人的生活來源主要靠周昌龍常年在外打工維持。
  • 「我的扶貧故事」科索情深丨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幫扶幹部劉光書
    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情,匯成扶貧底色,合成最美風景。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有幸參與脫貧攻堅包保工作,有緣與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科索組2戶貧困戶結對認親。前年9月的一天,秋高氣爽。我與安龍教育局劉振廣督學踏上「認親」之旅。伴隨落日餘暉,我們來到了科索,與幫扶戶見面了。
  • 安龍縣婦聯:打通巾幗扶貧「最後一公裡」
    入冬後,安龍縣招堤街道坡炎村山豆根種植大戶何倫祥更忙了,鬆土、除草,細心呵護著地裡栽種的「金疙瘩」,他家最初試種的山豆根只有幾畝地,現在已經種有20畝了,一年能收入10萬餘元。  「現在我們水、電、路通了,搬遷住上新房,多虧有黨的好政策,辛苦了縣婦聯和扶貧工作隊的那些同志!」說起坡炎村的變化,全村老少說得最多的是這句話。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似一場春雨 灑進群眾心裡丨安龍縣五福錢相...
    一講到扶貧,唐代詩人杜甫的這首《春意喜雨》便浮現在我的腦海裡:「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扶貧政策仿佛一場好雨,灑進了貧困群眾的心中,讓他們享受到滋潤與甘甜。憶起扶貧工作,從一開始,其中的點點滴滴便如蒼穹下的繁星,閃爍奪目。
  • 「我的扶貧故事」林下經濟帶群眾致富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黨...
    我叫王明志,在安龍縣普坪鎮香車河村黨支部書記已經有7年了。考慮到安龍縣的海拔、氣候等條件適合種植食用菌,而且有政策支持,今年3月,我們村幹部開會徵求種植食用菌的意見,當時就有23戶村民舉手贊同,其中包括19戶貧困戶。
  • 黔西南州臺屬宋戰金:為家鄉人民謀福祉是我的追求
    作為一名臺屬,在經營好自身產業的同時,他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加安龍縣脫貧攻堅及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熱心幫扶他人,實現共同致富。  全心全意為家鄉人民謀福祉。自從創業以來,臺屬宋戰金憑著艱苦創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和吃苦耐勞的韌勁,一步一個腳印、穩打穩紮,成立了安龍縣金源集團,同時成為安龍縣龍城商會會長。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付出是為了帶給他們希望丨安龍縣普坪鎮講埂...
    「韋書記下來我們村當領導,我們就有希望了……」我在同黔西南州醫療衛生檢查組同志入戶走訪時群眾說。這一番話既是群眾對我的極大信任和期望,也激起了我內心為群眾多幹事、幹好事的雄心壯志。  我叫韋富森,是安龍縣科協的一名幹部,2017年10月,被縣委派任安龍縣普坪鎮講埂村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脫貧攻堅一線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智力扶貧重在「用智」 丨貞豐縣永豐街道巖魚村第...
    我叫羅俊松,是貴州大學的一名教師,也是貞豐縣永豐街道巖魚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的中旬,作為高校派出的駐村第一書記,我被分配到巖魚村。  ……  這些問題,成為了駐村工作隊每一個人,特別是我這個第一書記經常思考的關鍵問題。  要服務好這個村,就必須深入了解這個村。深度調研走訪,就成了我們的必由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編寫一份民情,用足十分真心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吳,有空來家坐坐,我釣到條大魚了。」邰正光總是在每次釣到魚後第一時間開心地給我打電話。  我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展架村幫扶幹部,也是仰阿莎街道扶貧工作站站長。  在工作中,我始終堅信了解再多的政策,還不如多入戶走訪一次,多關心貧困戶一些,扶貧工作就會做得更紮實更有效更放心。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融化「麻姑石」丨安龍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就業...
    我叫唐勇,是安龍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職工,我的幫扶「親戚」是李廷昌,住招堤街道山岔居委會上壩組。2018年9月2日,我接到包保李廷昌戶的任務。經過走訪我了解到,李廷昌戶共有6口人,2014年識別為一般貧困戶。
  • 「我的扶貧故事」因為接地氣 我與群眾「打成一片」丨興仁市屯腳鎮...
    「孫書記來後,第一是為我們增添了5臺辦公電腦和20套會議桌,第二是他積極向黔西南州林業局爭取資金27萬,用於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他剛來時,我就感覺他很接地氣,有一見如故的感覺。」村支書羊啟志說到。村裡的天麻產業如今,到坪寨村開展工作有兩年半的時間了,父老鄉親們看見我就如同親人一樣,尤其是村裡的楊老頭兒,他喝酒後,除了我,任何人送他回家他都不要。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梁永東:打造小紅香米品牌 助力村民...
    打造小紅香米品牌助農增收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第一書記 梁永東我叫梁永東,是安龍縣農業農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被選派到龍山鎮丫科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為了能快速地適應新工作,我經常到村民家走訪,了解群眾所急,解決群眾所需。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丫科村的經濟僅依靠種植養殖業,群眾增收渠道較窄,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於是,我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商議,制定了丫科村脫貧發展計劃,調整村裡的種植產業結構,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 「我的脫貧故事」家裡變得亮堂堂丨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村民岑吉道
    這話雖土,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莊稼人不能懶,要講衛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我得感謝我的幫扶幹部王由堂老師,讓我改變邋遢習慣,把家裡弄得亮堂堂。我叫岑吉道,今年42歲,是安龍縣龍山鎮宜拉村宜組村民,我們家有4口人。2014年,我們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宜拉小學的王由堂老師就包保我家。
  • 「我的扶貧故事」無聲的感恩 情真意切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一線...
    張書超(右一)在雙龍安置點搬遷戶宣講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入戶走訪,我更多的時間都留在候文書家,宣傳國家的政策,陪他們聊聊天,幫他們家規劃以後的路怎麼走。張書超在下扎村上廠組召集群眾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記得2019年春節前臘月二十八那一天,我給他們家帶去了水果,候光學看見我,遠遠地跑來,張開雙臂,當時我以為他要擁抱我,我放下水果,也打開我的雙手,準備和他來一個新年的擁抱,可是跑到了我面前時,他停下來了,低頭指了指自己的衣服和褲子,又扯了扯我的衣服
  • ...扶貧故事」一串數字裡的責任與光榮丨安龍縣龍山鎮黨委書記陳家松
    ,這個總人口6500戶2.8萬人的鎮貧困發生率曾達24.5%。  8個貧困村、1724戶6882人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如果簡單換算一下,在龍山每遇到4個人,其中可能就有1個是扶貧對象。這一串數字日夜縈繞在我的心頭,我和班子下定決心,一定要讓龍山鎮「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