逶迤的龍頭山,清澈的科索水;稻香滿疇,煙柳人家。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情,匯成扶貧底色,合成最美風景。
作為一名普通教師,我有幸參與脫貧攻堅包保工作,有緣與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科索組2戶貧困戶結對認親。
前年9月的一天,秋高氣爽。我與安龍教育局劉振廣督學踏上「認親」之旅。伴隨落日餘暉,我們來到了科索,與幫扶戶見面了。
小河旁,田疇邊,兩層300平方米的水泥平房,院落整潔,鵝歡犬吠,是吳明剛家庭的全部寫真。樸實本分是吳明剛這位中年漢子給我的最初印象。
一番寒暄後,他家的家庭信息躍然眼前,種地、養雞、養鵝、養豬、零工構成了他家的勞動「步驟曲」。
劉光書(中)在幫扶戶中交流
原來,因缺乏種植技術,吳明剛沒有種菜習慣,維生素缺失,一家人面相不佳。我回來購買了白菜、蘿蔔、大蒜等種子,等入戶時帶下去,我的父親不幸查出結腸癌住進興義市醫院,因照料父親,入戶計劃推遲。
父親出院後,我重新回到科索。
在吳明剛家凌亂的堂屋,矮木桌、電磁爐構成的廚房家中,我將帶去的蔬菜與豬肉豆腐煮成火鍋大雜燴,與吳明剛一家美美地飽餐了一頓。以心交心,心結打開,讓我有了「他家一員」的感覺。繼而我將上次購買的白菜、蘿蔔、大蒜等種子交給了吳明剛。
農忙,缺錢,是吳明剛不種菜的全部理由,在與吳明剛父親的談話中,我知道他們壓在喉嚨裡的心語:缺錢。
親情需要育化,思想需要轉變,傳道、授業、解惑是我的本職。於是,我「帶父扶貧」感化扶貧戶設想躍出:「我是一名高中教師,家有五口人,父親結腸癌,妻子無業,孩子大學讀書,每日裡還得趕回家照料重病的父親,想向您們請求一下,明天能不能帶上雙親,湊合一頓。」
「帶起來,農村空氣好,土產萬物,只要勤快不愁吃穿用度的。」我順勢推進,要求租他家一畝田種菜,租一畝地種蘿蔔,費用我出。後來,吳明剛確實缺勞力租種未成功,但種下了菜和蘿蔔,以後的走訪吃飯不缺蔬菜作陪。
劉光書(左一)入戶走訪
兩年,要問我在扶貧戶村裡幹什麼,我在春的熱鬧裡觀農事,在夏的激情裡採風景,在秋的金黃裡算收入,在冬的圍爐裡話親情。
綿亙龍山,在季節的律動中,人事在變化,觀念在更新,兩年,我收穫了滿滿的信任與真情。
【人物小傳】
劉光書,男,現任安龍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安龍縣龍山鎮柿花坪村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