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授人以漁,我的辛苦很值得|惠水縣好花紅鎮三聯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胡洪泉,2017年,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惠水縣好花紅鎮三聯村任駐村工作隊長,剛到村裡時,沒有可以依賴的產業,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村裡就剩老人孩子,為群眾找到一個能夠致富的產業,是我駐村工作的重心之一。  2019年,到三聯村駐村將近兩年的我,按照鎮黨委、政府的安排,將佛手瓜種植項目引入三聯村。

因受到疫情的影響,錯過了種植的最佳時節,前期雖然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但群眾們仍然不能打消顧慮、不願承擔風險,總是顧慮種不好、賣不出,哪怕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作出承諾,只要認領,種出來,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就以村合作社保底收購的方式,解決大家銷售問題,但群眾仍然不願接受。最後,只能以村合作社與農戶籤定租地,我及村支書、主任認領種植面積的方式來完成項目種植。  在種植佛手瓜的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面對家人反對、自己沒有種植經驗、不能抽出太多時間管理等難題,我沒有放棄也沒有氣餒,通過不斷的向家人解釋,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向有經驗的村的幹部、群眾去取經;抽出自己的休息時間進行田間管理。  自從開始種植佛手瓜,群眾們總是能在田間地頭看到我的身影,因為是第一年、第一次種植,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種植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自己去學習、去實踐、去摸索,只有自己真正的掌握了每步的知識,才能再下步的種植中,去指導別的農戶更好的發展佛手瓜種植,才能讓這一扶貧、富民項目真正落戶三聯村。  看著在田間地頭忙碌的我,當地群眾有讚揚的、有質疑的,面對不同的眼光,我只能更加耐心的作出回應,鼓勵、引導他們積極的參與進來。

經過我的帶動,我村2020年種植的70多畝佛手瓜已基本成活,並有兩戶群眾參與到佛手瓜種植中,共認領了50多畝的種植面積,在申報2021年佛手瓜種植項目中,全村共有40餘戶群眾報名種植,種植面積100餘畝。  看到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到佛手瓜種植,我知道我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我這一年的辛苦沒有白費。在後續的駐村工作中,我將繼續結合村裡實際,真正解決當地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真正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的問題,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力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楊 整理

胡洪泉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產業帶動 生活越來越美好丨惠水縣好花紅鎮么關村...
    我叫汪啟明,是黔南自治州惠水縣好花紅鎮么關村的建檔立卡戶,也是村裡的一名共產黨員。我們么關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地區,這裡山多、石頭多,可耕種土地面積少。家裡每年收穫的玉米拿去賣了換糧食,但還是不夠吃。
  • 「我的扶貧故事」蘆山之戀 扶貧之約丨惠水縣蘆山鎮人民政府鎮長丁鴻
    與古鎮相戀,同扶貧相約,不曾經歷的各種挑戰,構成了我生命中最激蕩的時光。  我叫丁鴻,2016年8月,我從惠水縣經濟開發區調任蘆山鎮黨委副書記,11月,當選蘆山鎮人民政府鎮長。花生種植測產中藥材產業是蘆山鎮主導產業,鎮裡的省級中藥材扶貧產業園作為2017年全省現場會觀摩點。我們以此為發展契機,帶領幹部連續奮戰40多個日夜,高質量落實了園區的擴面提質。
  • 「盤點2019」回首2019,我們收穫滿滿 展望2020,我們砥礪出發
    5第二十九屆中國(惠水·好花紅)蘭花博覽會在惠水舉辦2月23日,主題為「蘭惠小康夢·花開新時代」的第二十九屆中國(惠水·好花紅)蘭花博覽會在惠水縣好花紅鎮好花紅村開幕。本屆蘭博會首次在鄉村舉辦,匯聚了「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多彩貴州新未來和脫貧攻堅的綠色產業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做一顆永不生鏽「脫貧攻堅」的「螺絲釘」︱貴州...
    我真誠表示,這項榮譽的獲得離不開公司脫貧攻堅工作10多年來,全體幹部職工和扶貧幹部的辛苦付出。  每年的6月1日前,我要去扶貧村看望困難家庭的孩子們。10多年來,我記不住看望了多少個孩子,但我記住了孩子們看到我的到來露出的那純真的笑臉。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老羅高興地說著他家的變化今年九月的一天,我聯繫幫扶的苗族群眾老羅又送來了一袋玉米地裡套種的洋芋,怎麼推辭也不行,老羅用帶著民族口音的話說:你們平時不也送了許多吃的用的給我嗎?你們不要的話是 「幹(看)不起人!」無奈之下,只好收下。
  • 男高音歌唱家馬關輝脫貧攻堅歌曲集《你的愛》分享會在葉辛好花紅...
    12月12日,由貴州省音樂家協會、貴州師範學院、天下貴州人俱樂部主辦,惠水縣文聯、葉辛好花紅書院承辦的男高音歌唱家馬關輝脫貧攻堅歌曲集《你的愛》分享會在葉辛好花紅書院舉行。
  • 「授人以漁」的金融扶貧!看這家農商銀行用心彈好「四重奏」助力...
    導 讀作為全縣唯一一家發放扶貧小額信用貸款的金融機構,廣西鹿寨農商銀行藉助長期服務「三農」積累的經營優勢和工作經驗,用心彈好「四重奏」,即推進黨建與金融精準扶貧深度融合、聚力產業鏈核心企業輻射帶動脫貧、立足特色資源稟賦創新金融產品、普惠金融構建全新農村扶貧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探索創新「授人以漁」的金融扶貧模式
  • 廣州國資系統走出一條「授人以漁」的「扶貧+扶志+扶智」路
    1  「扶貧+扶志+扶智」  招收貧困地區生源實行訂單培訓 「授人以漁」  43歲的藍秀連,是四聯村的一名貧困戶,獨自一人照顧年邁的家婆和開展人才對口培養,引導企業與當地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關係,開辦「廣州港班」「廣汽班」「廣建班」「地鐵班」「廣電班」「粵菜師傅班」「刺檸吉班」等,招收貧困地區生源就讀,實行訂單培訓,廣州國資系統走出一條「授人以漁」的「扶貧+扶志+扶智」的道路。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廣州國資系統為對口扶貧地區貧困勞動力落實就業崗位1920個。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秀麗:扶貧雖辛苦,但心暖暖的||田...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劉秀麗:扶貧雖辛苦,但心暖暖的||田茂香: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2020-12-07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讓農民培訓成脫貧致富「金鑰匙」|三都水族自治縣...
    我叫樊敏,是黔南州民族宗教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2019年6月,我受組織選派,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紅星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紅星村村民潘承切拉著我說。  「樊書記,我以前多次參加過馬尾繡培訓,都是就繡教繡,就針穿線,像這次培訓的課程,還是第一次參加,課程豐富又有意思,既增長知識、又提高技能。」潘小婉是參加培訓班課程的一位學員,她也是一位刺繡「巧手」。
  • 授人以漁,也授人以魚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結對幫扶裡的「小確幸」丨惠水縣明田...
    我叫潘泱,是黔南自治州惠水縣明田街道的幫扶幹部。一年後,小芬高考,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被貴州民族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錄取。剛進大學的那段時間,她非常忙,軍訓、適應新環境等等都在考驗著之前沒有出過縣城的她。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辛苦也幸福|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
    我叫邢孝仙,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2014年3月,我又多了一重身份——「幫扶人」,幫扶興義市泥凼鎮經堂村電灣組的李顯國。回顧這幾年的精準扶貧工作,那些溫暖的事兒歷歷在目。2014年6月,在我的鼓勵下,李顯國和妻子同泥凼鎮的水泥工一起四處幫人刷牆、扎鋼筋、做防水、砌隔牆等,每天250元,每個月大概可以收入5000元左右,家庭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5年3月,我幫其申請「特惠貸5萬元」用於養殖業,8月,李顯國和朋友合夥養豬50頭,李顯國妻子在養豬場當飼養員,每月有2500元的工資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沒有「阿拉丁神燈」的第一千零一夜丨惠水縣崗度...
    這不是神話故事,這跟「阿拉丁神燈」沒有「半毛錢」關係。這只是一個平平常常的夜晚,卻是我駐村的第一千零一夜……【第一夜】我叫樊龍江,是惠水縣崗度鎮龍塘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也沒有了嫋嫋炊煙的田園牧歌,而是那一廂廂低矮破舊、搖搖欲墜的危舊房,還有那擁擠狹窄的村委辦公房、汙水橫流的串戶土路、無處不在的白色垃圾……各種似乎與時代「脫軌」的落後景象紛紛湧入腦海,我才發現我對農村、對貧困知之甚少。我心想這村可怎麼駐下去呀?這脫貧攻堅戰該如何去打呢?帶著這樣的不安與彷徨,我久久無法入眠......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幫扶奏響「脫貧曲」丨普定縣補郎鄉補郎村駐...
    我是一個音樂學專業畢業、學音樂教育的女孩。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能跟扶貧工作搭上邊,但是現在:普定、補郎、農村、扶貧就是我生活的關鍵詞。 還記得第一次作為駐村幹部來到補郎村時,我的心情緊張而又激動。那天我走訪了補郎村二組貧困戶,記憶最深刻的便是村民黃望明家。黃大哥33歲了,他家共7口人,大女兒剛上一年級,另外一兒一女還只有2歲左右,70多歲的老母親雙目失明,老父親患有腿疾,長年臥病在床。去往黃大哥家的路是一條非常泥濘的土路,土路的旁邊就是懸崖,這一大家子的人都擠在一間30來平米,灰暗,低矮的危房當中。對於他們來說生活艱難且危險。
  • 「多彩貴州網」清鎮市站街鎮傾情服務 楓漁小區搬遷群眾走向更加...
    這時,原站街鎮人大主席團主席、清鎮市文聯主席安昌勇胸有成竹地說,以前居住在大山裡的貧困群眾,搬到條件好的新地方,就是不希望自己和後代再受窮,都要過上美好的幸福生活。再說,他們搬來了,也不能總是靠政府部門去幫助,自己無所事事,坐吃山空。如果這樣的話,一家人給一座金山,時間長了,也會吃空的。俗話說:「手藝是活寶,走遍天下餓不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形式+內容+情感」,扶貧劇如何在石頭上開花?
    《石頭開花》分十個劇情單元,聚焦扶貧工作的十大難題,反映了十個區域特徵、貧困程度和脫貧難點各不相同的貧困地區,基層扶貧幹部、當地困難群眾和其他社會扶貧力量齊心協力戰勝貧困的感人故事。雖然只有短短20集,卻通過10個獨立的故事,多維度展現了扶貧過程的不容易,讓更多人看到,無論多麼艱難,只要真心付出,石頭也能開出花朵。
  • 「我的扶貧故事」白俊燃:「扶貧小白」成長記
    我叫白俊燃,是甕安縣司法局珠藏司法所負責人,也是珠藏鎮甕朗壩社區的一名網格員。2019年5月,我正式成為一名駐村扶貧幹部,從此我對大山深處有了牽掛。說到扶貧,對於剛剛參加農村工作的我,只是一個門外漢,談不上扶貧經驗。對於剛參加扶貧工作的我,很多扶貧政策不熟悉、不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四年扶貧路,情系家鄉,橘香萬裡|省農科院果樹科學...
    初回家鄉,我通過拜訪縣政府、縣農業局和縣科技局等部門,走訪潮砥、龍泉、共和等鄉鎮,了解到縣、鄉鎮、合作社、農戶等非常支持柑橘產業,希望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通過技術支持,促進柑橘產業提質增效。我了解到德江縣目前主要種植的是10-12月份成熟的中熟臍橙,上市期與周邊重慶、四川、湖南、廣西等競爭壓力較大。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的不解之緣|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這是每每走訪我的幫扶戶石照文時,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叫龍仲坤,是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南加鎮九旁村網格員。  九旁村白漢自然寨的石照文戶是我的結對幫扶戶,記得第一次去他家了解家庭情況,看到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窘困的生活環境後,我時常思考如何才能改變他家的生活現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