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生產力學會
中國生產力學會第十九屆會員代表大會現場 中國生產力學會供圖 ◇中國生產力學會成立於1980年,由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創立,目的是順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研究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更好促進生產力發展 ◇基於國家「十四五」規劃和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開展好「中國生產力發展新趨勢研究」。探索未來10~20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加強分析未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形勢對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以及對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因素 中國生產力學會與我國改革開放同步走過了40年曆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我國改革開放最鮮明的特徵。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生產力學會以致力於「中國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與生產力發展」的探索為使命,走過了一段輝煌歲月。 潛心耕耘碩果纍纍 中國生產力學會成立於1980年,由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創立。創立初期名為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其目的就是要順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研究生產力發展的規律,更好促進生產力發展。1995年經民政部批准,改名為中國生產力學會,宗旨是「致力生產力發展研究,促進中國生產力發展」,由此成為全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的主陣地。 學會辦會之初就接受國務院的委託,進行推動國家建設方面的研究。1982年國務院批准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同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等學術團體建立穩定聯繫,對國家建設有關專題進行委託研究的計劃,這項計劃表明了國家對中國生產力學會等社會團體的高度重視。 本世紀初,學會組建了中國生產力發展研究課題組。學會歷任領導、專家組成課題指導委員會,與學會理事、會員和熱心生產力發展人士共同組成中國生產力發展研究課題組,開始一系列系統的「中國生產力發展」課題研究。2003年,王茂林會長組織力量修訂提升了「中國生產力發展」課題研究計劃,將研究目標明確為:「研究促進中國生產力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並重新向國務院相關部門報告獲得批准。 之後,學會重大戰略性課題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2004年,以「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南向互利合作發展戰略研究」為主線,完成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南向戰略課題的研究。 2005~2007年,完成「2020年中國生產力發展的戰略預測性研究」。課題針對中國生產力發展中的尖銳問題和客觀現實,形成涉及金融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資源安全以及社會安全問題的系列研究成果。 2008~2009年期間,先後完成《重大技術裝備製造業發展研究》《中國草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等六大重要課題,獲得社會高度評價。 2010年以來,圍繞中國自貿區發展戰略完成在上海建立自由貿易區等重大戰略研究。 2012~2018年期間,完成《關於建立上海國際石油期貨交易中心(所)的建議》《「十三五」創新驅動的戰略重點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研究》《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關於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建議》等重大課題研究報告。 2019年學會換屆以來,新的學會領導班子在蔣正華名譽會長、王茂林首席顧問和牛仁亮會長的領導下,完成了《關於我國自由貿易區(港)的戰略提升建議》《關於從能源安全角度規劃布局用甲醇替代石油進口的研究報告》《加快建設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及增資擴股的建議》《關於建設國家未來農業中心的研究與建議》《關於深圳前海自貿區在大灣區金融改革中發揮作用的報告》等重大研究課題。多項課題研究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和社會強烈反響,最終形成一系列政策建議,推動了相關政策的落地實施。 聚焦重大戰略探策實踐前沿 學會建立以來,就自貿區戰略、海洋強國戰略、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社會安全、企業創新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性課題作為學會的重大使命進行研究部署,研究成果不斷落地,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形成強有力推手。突出表現在以下六方面。 開創中國自貿區研究先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為探索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培育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臺等焦點問題已經越來越提上戰略發展的議事日程。從上世紀80年代起,學會就已開始對中國建立自貿區進行前期研究。2009年初,學會承擔了上海浦東新區發展戰略課題,在同年完成了《上海浦東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研究》報告。2010年1月學會組織專家對該課題進行評審,評審委員會對該成果給予高度評價。2012年7月16日,向國務院再次呈送了「關於儘快推動在上海浦東新區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建議的報告」,推動了相關工作的開展。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時任會長王茂林出席了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儀式。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落地,標誌著中國自貿區建設和改革開放步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上海自貿區落地後,學會課題組繼續進行中國自貿區拓展性研究。在相關部門支持下,學會組織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泊溪研究員為首的自由貿易區研究團隊,先後完成了重慶市建立內陸自貿區和雲南建立沿邊自貿區的研究。形成的課題研究成果和相關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推動了重慶、雲南自貿區落地運行。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的重要精神,學會組織專家進行研究,形成了《我國自由貿易區(港)戰略提升思路研究報告》和相關建議。目前,北京以科技創新、服務業開放、數字經濟為主要特徵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按下「快進鍵」,湖南、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及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區域方案已發布,我國迎來了新一輪自貿區的擴圍、提升、提速。 推動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的研究。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學會與中央黨校聯合組成課題組,圍繞中國特色海洋強國之路的戰略選擇和有關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形成了《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選擇與建議》,推動了圍繞建設海洋強國的相關戰略部署。 聚焦能源安全戰略。 能源問題是黨和國家一直關注的重大焦點問題,學會始終將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作為重大課題,多項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度重視。 從能源安全角度出發,2008年初,學會與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可持續發展專項基金管理委員會、江蘇省委研究室和江蘇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配合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設戰略,共同組織完成「江蘇商業石油儲備戰略研究」報告。 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若干意見》,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生產力學會與貴州省能源局聯合成立了課題組,開展課題研究。在廣泛深入實地調研並系統分析基礎上,完成了《貴州建設國家能源基地研究報告》及研究成果評審。 針對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每年進口大量原油,卻對國際石油市場定價缺少影響力,只能被動接受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經濟上蒙受巨額損失的現狀,學會從2011年開始對在上海建立「上海國際石油期貨交易中心(所)」的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經過一年多研究,於2012年4月完成了《關於建立上海國際石油期貨交易中心(所)的建議》。2016年12月、2017年1月,學會連續向國務院有關領導呈報了《關於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建設工作的建議》。上述相關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積極回應,推動了相關能源政策的落地。2018年6月23日,上海國際石油期貨交易中心正式掛牌落地,交易量一度創下世界第三,使我國在能源金融發展方面邁出了嶄新步伐。 學會對科學推動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應把握的戰略重點及對策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了煤炭清潔生產、高效利用和控制散燒煤的能源發展戰略建議,並形成《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應重視的方面》研究報告。 為研究和破解制約我國煤層氣產業發展的問題,推動地方及全國煤層氣產業發展,中國生產力學會與山西生產力學會聯合進行專題調研,2017年3月向國務院呈報了《關於支持煤層氣開發利用和技術創新的建議函》,建議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 基於我國相對富煤、少油、缺氣的能源資源稟賦,學會從立足國內大比例替代來考慮和解決問題。根據甲醇在生產和應用中,技術的成熟度,經濟性、環保性等方面已具備了大規模產業化的條件,能夠在短中期內實現大比例替代石油能源的角度,研究形成了《關於從能源安全角度規劃布局用甲醇替代石油進口的研究報告》,國家發改委會同國家能源局、工信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召開專門會議,研究相關問題。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中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基於這樣的歷史大背景和能源綠色發展戰略,學會對可再生能源在我國的發展及其路徑選擇進行了高水平研究,形成了《關於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及其關鍵路徑研究報告》,上報相關部門。 甲醇替代石油進口戰略與可再生能源自主發展戰略,形成學會能源發展戰略研究的「姊妹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國實現長期能源自主的戰略,短中期內在可再生能源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情況下則由甲醇替代,進而實現短中長期基於國家能源安全的能源自主發展戰略。 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2004年,學會課題組完成關於「生態農業發展的專項研究」,較早地關注到國家農業產業要走生態化之路、綠色發展的問題。2007年,開展了「中國草產業發展研究」「甘肅河西走廊北部風沙源區草業生態工程研究」等,關注大農業的生態化發展問題。 為推動實現「中國糧要用中國種」確保國家糧食(食物)安全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018年,學會組建專題研究組就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的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後,形成了《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報告。 2020年,組織完成了《關於建設國家未來農業中心的研究與建議》,提出了國家智慧農業發展的長遠戰略及其構想。 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做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為此,學會創新推進委員會成立課題組,開展《「十三五」創新驅動的戰略重點與創新型國家建設研究》課題,並於2014年5月入選國家發改委「十三五」前期研究重大課題。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生產力學會專門組建「創新驅動實踐典型案例調研組」,於2013年、2014年、2015年、2017年進行了四期專項調研。在追蹤調研基礎上,形成了《關於支持企業協同產業全面創新發展的建議》《關於支持企業創新驅動實踐融合發展的建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路徑與案例研究》等系列調研報告,報告突出了驅動企業創新發展、加強網絡安全建設、發揮民營高科技企業作用等方面的建議。 2018年以來,由學會創新推進委員會組織實施,以高鐵生副會長為組長的「創新驅動實踐典型案例調研組」對我國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實踐開展了專題調研,並重點對特變電工等10餘家民營企業進行案例分析,形成《加快創新引領、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和相關推進建議。這些調研報告和由此形成的相關建議,為推動企業創新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搭建重大國內外交流活動平臺。 世界生產力大會是中國生產力學會組織的國內外重大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第1屆世界生產力大會於1969年4月在倫敦舉行。這是全球生產力專家的第一次聚會,其主題是「勞動研究、生產力和世界生活水平」。大會上匯集了來自12個不同國家的32位演講者。 2001年和2006年在中國舉辦第12屆和第14屆世界生產力大會,創造了一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機會,為我國生產力理論研究、社會實踐和國際交流奠定了新的基礎。 繼往開來開創新局 學會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性研究,推動了生產力發展。展望未來,學會將遵循研究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為宗旨,與各理事單位和熱心生產力發展事業的人士一道,共同深入研究戰略性、全局性、長期性、前瞻性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推動新時代生產力發展。 一是基於「十四五」規劃和未來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開展好「中國生產力發展新趨勢研究」。 緊密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的施政方向和「十四五」規劃目標,立足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生態文明、改善民生,探索未來10~20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加強分析未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形勢對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以及對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制約因素等。 圍繞「中國生產力發展新趨勢」開展重大戰略性課題、前沿性課題、專項課題進行研究。重點進行自貿區、糧食安全等的布局性研究;重點關注新生產力推動新經濟方面的創新發展研究。 二是以推動中國創新發展為己任,圍繞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實施開展系列活動,為企業界與政府高層、行業組織、學術界搭建起相互交流溝通的平臺和渠道,在傳播和推動中國新生產力發展、企業創新、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和展示創新發展成就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三是持續開展全國先進生產力理論與實踐成果評選活動,促進理論研究、學術水平提升和實踐成果轉化。充分反映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成就,推動生產力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創新。 四是堅持辦好學會網站、《新生產力調研摘報》等媒體宣傳平臺,及時發布關於學會的最新動態,擴大學會影響力和生產力理論研究與實踐專家學者的交流。 五是全力推進中國生產力發展專業化高端智庫建設,打造「中國特色新型專業化高端智庫」。 「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既是未來更長時間內我國改革發展的主要訴求,也是學會應承載的使命。為此,中國生產力學會將繼續秉承國家情懷、世界格局、戰略思維、結果導向的基本理念,瞄準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長期性問題,為全球治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繼續提供建設性研究成果和建議,積極爭取融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建設,在專業化高端智庫建設方面,不斷攀登新的高峰,讓中國生產力發展專業化高端智庫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