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皇帝」朱由校,真實水平如何?看這幾件作品,才叫工匠精神

2020-12-14 騰訊網

皇帝在古代是一個風險最高的職業,也是最令人羨慕的職業,不過古代也有一些人,雖然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但是腦洞卻無窮的大,只想幹點兒別的事情來發揮自己無處釋放的才能。比如明熹宗朱由校,他身為一個皇帝卻特別喜歡做木匠,號稱木匠皇帝。

朱由校,生於1605年,是明朝的第十五位皇帝。

明朝是一個很神奇的朝代,當時的人思想也特別開放,因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明朝在思想上非常的前衛。比如當時的《算學寶鑑》基本上已經歸納出了微積分的算法,還有當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醫生吳又可,他發現了空氣當中存在細菌會導致人患病,並且發明了:「達原飲」,明朝民間還有個奇葩叫王徵,他發明了自行車。

可能正是受到民間這種思想風潮的影響,身為皇帝的朱由校感覺,你們都可以當大發明家,為什麼朕不行?我作為皇帝都還沒有開始搞發明創造,你們就開始搞了,那還了得?正是: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朱由校是個說幹就幹的衝動小夥子,他決心自己帶頭搞起明朝的「發明創造」,於是就開始在宮裡面動起手來。他心靈手巧,而且喜歡改造自己身邊的東西。明朝的時候床都是很笨重的,朱由校覺得這麼笨重的床讓太監們搬來搬去也非常麻煩,於是自己設計了一架摺疊床。摺疊床又輕又容易搬運,而且做得非常精緻,讓屬下們驚嘆不已。

史稱:

「明熹宗天性極巧,癖愛木工,手操斧斫,營建棟宇,即大匠不能及。」

他看到乾清宮非常漂亮,就想自己也做一個乾清宮,不過要是做一個真正的乾清宮會花很多錢,估計底下那幫正直的大臣又會在他面前沒完沒了的嘮叨,於是他就做了一個迷你版的乾清宮。高不過三四尺,裡面的風景都與乾清宮無二,雖然很小,卻惟妙惟俏,一點兒都不比真正的乾清宮遜色。

他這種做迷你版建築的技能非常強,據說他還做過一個迷你版的花園,那個花園裡面的人可以走路,鳥兒可以唱歌,水可以流動,簡直就是一個機械大師,如果他穿越到現代來,估計會變成一個高級機械工程師吧!

不過沉迷於自己愛好的朱由校在政治上就沒有他做手藝那麼精緻了,因為他經常自己親自動手去做工藝品,皇宮內的建築施工他也要親自指導,所以很多政治上的事情他都不可能親力親為地去管了。加上明朝一直有讓太監幫忙處理政事的習慣,他就將自己的政事全部丟給了一個太監——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

大臣們對魏忠賢態度相當不好,楊漣評價他說:

「忠賢本市井無賴,中年淨身,夤入內地,初猶謬為小忠、小信以幸恩,繼乃敢為大奸、大惡以亂政。」

魏忠賢出身很貧賤,文化也很低,靠著與朱由校的關係,他坐上了司禮監太監的職位,開始替朱由校處理政務。魏忠賢對朱由校是很忠心的,也一直想多為他的主子多做點兒事情,不過因為他的文化和水平的原因,他的很多事情並不是做得特別好。

所以朱由校在任用魏忠賢的同時,也大量提拔一批能幹的官員,比如楊漣、左光鬥、趙南星、高攀龍,孫承宗、袁可立、袁崇煥,這樣朝廷上就形成了魏忠賢與官員相互對峙的局面,雖然朱由校不怎麼管朝政,但是明朝的基本結構還是穩定的。

雖然外敵內患不斷,在朱由校在位期間,大明朝還可以艱難運行。甚至於在澳門受到荷蘭人的非法侵佔的時候,朱由校還強硬地向他們還擊,並且取得了勝利,讓荷蘭人短時間之內不敢再來觸犯中國,沒有讓鴉片戰爭那樣的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事情提前發生。

然而1627年,才二十幾歲的朱由校因跌落水中治療無效而去世,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上臺,從此大明朝的天下陷入了更加的動亂當中,直到滅亡。

相關焦點

  • 著名「木匠皇帝」朱由校,木匠水平咋樣?看看他這些「神級」作品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16歲即位,在位7年,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這裡我們就只說朱由校的木工水平,可以這樣說,如果歷史上的記載沒有過度誇張朱由校的木匠技術水平的話,如果在現代社會,朱由校絕對能夠得到一個「國家特級木匠」的稱號。
  • 「木匠皇帝」朱由校:「昏君」的帝王之術,他被黑得體無完膚
    關於這三點黑材料,大家都比較熟悉,下面一件件來說。縱容客夫人,禍害後宮說到縱容奶媽,很多人可能覺得小編是不是張冠李戴?把憲宗皇帝朱見深寵幸萬貴妃的事搞混了,其實並不是。就是靠著客夫人,而客夫人倚仗的正是皇帝的縱容。朱由校病逝後,將皇位傳給了異母弟朱由檢,要說這對兄弟感情真不錯。可是這也是被逼無奈,因為朱由校先後有三個兒子,但都莫名其妙早夭了,據相關史料記載,這就跟他的奶媽有關係。
  • 花一年時間做出摺疊床,「木匠皇帝」朱由校的木工技術如何?
    明朝的皇帝都非常有個性,他們有不少的奇聞異事流傳下來,其中天啟皇帝朱由校就是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是崇禎帝的哥哥,也是促使明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人之一。可他確實是喜歡做木匠活,至於他有沒有因為木匠工作耽誤朝政,這也不太好說,明朝有著特殊的體制,內閣與司禮監聯合撐起了政府班子,皇帝的政令直接下發底下的各部門,因此皇帝即便不怎麼勤政,也不會讓國家出現問題。天啟前像嘉靖、萬曆等皇帝,都是長時間不上朝的主。
  • 明朝為什麼會出個「木匠皇帝」朱由校?
    那麼,朱由校的市井愛好又是怎麼誕生的呢?歷史記載中語焉不詳,咱們只能嘗試著解開真相。猜測一:逃避國事的藉口明朝諸皇帝大多性格鮮明,對功課學業不太看重,除了明宣宗的書畫作品拿得出手外,其他朱家人和大宋及滿清皇帝完全沒法比。當年神宗朱翊鈞在位時就是個糊塗皇帝,整日飲酒作樂,疏於對皇太子朱常洛的管教,而對朱由校這位皇太孫就更別提了。
  • 木匠皇帝朱由校,其實是被嚴重低估的帝王
    歷史上有很多以特殊愛好而出名的帝王,比如愛出家的梁武帝蕭衍,蹴鞠皇帝唐僖宗李儇,詞學皇帝李後主,書畫皇帝宋徽宗等等。其中最為知名應該是木匠皇帝朱由校,天啟帝朱由校雖然身在皇宮,但是卻過不慣錦衣玉食的生活,偏偏喜歡做又苦又累的木匠活,而且還打的一手好家具!
  • 從教育缺失角度看朱由校,從皇帝到全能型木工,如此奇葩的背後隱藏...
    雖然成了皇帝,朱由校卻註定不走尋常路,像所有少年都有一個愛好一樣,他也不例外,對於皇帝完全不感興趣,獨獨對做木匠活才能讓他感受到快樂和成就。 「上性好走馬,又好小戲,好蓋房屋,自操斧鋸鑿削,巧匠不能及」《三朝野記》看來這種木匠的天賦實在過於強大,讓那些巧匠在其面前也自嘆不如。
  • 有皇帝畫畫,也有皇帝愛詩詞,那你知道有位愛木頭活兒的皇帝嗎?
    朱由校是史上赫赫有名的"木匠皇帝",要論做木匠活,他堪稱"賽魯班",他做的床、房屋和假山等等可謂是巧奪天工。可論起做皇帝呢,許多人則認為朱由校十分不稱職,讓魏忠賢等奸佞有機可乘,從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朱由校心靈手巧,製造出來的東西栩栩如生、精巧絕倫。史傳天啟帝曾經在宮中仿照乾清宮的樣式,做了一座微縮模型宮殿,高不過三四尺,但其中曲折微妙,巧奪天工。
  • 皇帝:朕把江山交給你,就放心了,我不想做皇帝,只相當木匠
    導語:朱元璋廢了老鼻子勁才把江山改為朱姓,可是自己的後代卻不喜歡當皇帝,偏偏喜歡當木匠,最後為了能夠做好木匠,竟然辭去「皇帝」職位……朱元璋這個人,就是咱們大明朝的第15代皇帝——朱由校,也是一位有故事的皇帝。
  • 這幾個明朝皇帝的愛好真是奇葩,越看越搞笑,你知道的有哪些?
    曾經,在江南一帶,有個人用一匹駿馬換得一隻上好蟋蟀,結果到家後他妻子想要看一下,一打開蓋子,蟋蟀就一躍而起,沒了蹤影。妻子又後悔又害怕,最後竟然上吊自殺了。上位的奇葩愛好,竟然害得底下人沒了命。第二個說的皇帝,就是明嘉靖皇帝,他統治明朝長達45年,是明朝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奇葩愛好是什麼呢?痴迷修道!
  • 明朝天啟皇帝朱由校,明明是有兒子的,為何要傳位給弟弟朱由檢?
    公元1627年八月,天啟皇帝朱由校在西苑遊船戲水時,不小心跌入水中,因驚嚇過度,精神萎靡不振,終日臥床不起,身體每況愈下,連太醫們都束手無策。當時的兵部侍郎霍維華手中有一劑「仙方」,名為「靈露飲」,據說可治百病。而天啟皇帝身體抱恙,太醫們無計可施,霍維華知道自己加官進爵的機會到了。他趕忙把「仙方」送給了當時的九千歲魏忠賢,然後就等著朱由校藥到病除,封賞自己。
  • 驚天的巧合,明朝和元朝在亡國前竟出了兩位幾乎一樣的皇帝
    元朝的工匠皇帝是元順帝,明代是明熹宗。 元順帝登上皇位是偶然的。元順帝的父親是元明宗,元明宗被兄弟元文宗毒死。元文宗感到內疚,就把皇位傳給了元明宗的兒子。最先站起來的是元順帝的哥哥圖帖睦爾,這個人為什麼惹怒了太后,在位一個月就被太后毒死了。後來,帝位由元順帝交到了妥歡貼睦爾之手。
  • 從榫卯工藝到淪為裝配工,為什麼現在學木匠的人越來越少了
    90左右中老年人,三觀一致請點頭像關注我,看更多連載+原創滋味兒好文。木匠這個行業,祖師爺是魯班。生活在公元前500年,木匠的鋸子墨斗這些工具傳說都是他發明的,甚至還發明了一個能在天上飛三天三夜不下來的木鳥。
  • 話中國工匠精神
    中國自古也不乏工匠精神,遠古以來,中國人就把手藝人稱為「工匠」,以體力為主的如船工、河工、窯工……以技術為主者如木匠、皮匠、鐵匠、銅匠、銀匠、篾匠、花匠、裱糊匠、油漆匠……這些多是從事物質產品的工匠,也有從事精神產品的工匠如「畫匠」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工匠。工匠既指普通手藝人,也指造詣很高的大師、大家,如「巨匠」、「匠心」。
  • 朱由校有多慘?二十三歲英年早逝,膝下的三子三女也全部早夭
    公元1627年八月,天啟皇帝朱由校在西苑遊船戲水時,不小心跌入水中,因驚嚇過度,精神萎靡不振,終日臥床不起,身體每況愈下,連太醫們都束手無策。
  • 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
    導語: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工匠是什麼?在古時候,工匠是有很大的作用,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木匠、銅匠、鐵匠等等,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一點一滴地記錄著這個古老的國度。工匠們都喜歡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雕琢,對於細節要求都非常嚴格,追求技藝的極致,這種品質指的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而到了現在,工匠精神有了更廣泛的延伸,不單單是指手藝這方面,各行各業基本上都能用上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包含了敬業、專注、創新等。
  • 馬未都:這件康熙皇帝專用的琺瑯方壺,皇后連碰一下的機會都沒有
    能撿到這一種漏靠的是知識的積累,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一件古董寶貝,它是屬於康熙年間官窯裡面專供給皇帝的寶貝,這一件琺瑯方壺光看顏色就知道它不一般了。馬未都:這件康熙皇帝專用的琺瑯方壺,皇后連碰一下的機會都沒有!
  • 明朝天啟皇帝為何傳位給弟弟崇禎,難道天啟皇帝沒有兒子嗎?
    有明一朝,一共存在過十六個皇帝。而在明朝後期,卻難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朝中後期的皇帝,看起來對很多事情都很擅長,但唯獨做皇帝卻沒啥興趣。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木匠皇帝」。
  • 古代木匠寫了本書,建築學家梁思成卻看不懂,難怪古代手藝會失傳
    我們不僅會想,在手工藝極為發達的古代,那麼木匠的水平會不會更高呢。那時的木匠是通過什麼工具造出這些精緻的器物呢?提到木工,就不能不說木工的祖師爺魯班。魯班一生注重實踐,善於動腦。魯班的發明,涉及建築、木工、工藝、機械、軍事科學等行業,涉獵極廣。木匠的功夫在於木頭的利用,春秋魯國有個手藝木匠叫梓慶,他能製作各種各樣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