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缸說|網友神發現!明朝皇子皇孫照著化學元素表起名?

2021-01-13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魏禮園

近日,廣東省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佛山2020年新生兒取名熱門名字,男孩取名為「梓睿」的最多,已連續2年排行榜首;女孩取名最多的是「梓晴」,已連續5年排行榜首。

佛山公布2020年新生兒取名熱門名字

在這份熱門名字榜單上,「梓」字似乎成了這屆家長取名的首選。不少網友覺得,現在的家長缺乏想像力,連孩子的名字都趨同了。其實,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高頻用字。

據調查統計,在1950年-1970年出生的一代人中,建國、志軍、超英,比比皆是;到了1970年-1990年,男性名字中多見字為:偉、鵬、峰、磊,女性名字中多見字為:娜、芳、瑩、玲。

而2010年以後出生的男孩名字帶「博」字的最多,「澤」字第二,「宇」字第三;女孩名字帶「涵」字的人數最多,帶「梓」字的第二,帶「雨」字的第三。浩然、子軒、雨澤、宇軒和梓涵、子涵、雨涵、欣怡成了目前小學生中的高頻用名。

10後最熱門的名字

可以說,每個時代的名字都有著特殊的烙印。時間再往前推,古人取名也趨同嗎?今天,和小缸一起看看古代取名那些事吧。

古人取名有這些風尚

秦漢時期,尊老、稱謂、身份、德行一類敬謙美辭成取字時的首選。

秦人常用伯、仲、叔、季四字,在此基礎上,漢人又增加了元、長、次、幼、少、公、翁、君、臣、侯、賓、士、民、郎等字。如《鹽鐵論》執筆人桓寬,字「次公」;漢武帝時位列九卿的朱買臣,字「翁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助詞「之」受寵,名字帶「之」成時尚。書聖王羲之一家的名字中,幾代人都有「之」字,喜歡的程度還真是不遜色如今家長們對「梓」字的執念。

王羲之畫像

具體來說,琅琊王氏之中——

六世有:晏之、允之、羲之、頤之、胡之、耆之、羨之、彭之、彪之、翹之;

七世有:崑之、晞之、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茂之、隨之、偉之、越之、臨之、望之;

八世有:陋之、肇之、楨之、靜之、裕之、鎮之、弘之、韶之、納之、瓖之、泰之;

九世有:悅之、悏之、瓚之、昇之、標之、唯之、逡之、珪之;

十世有:秀之、延之、輿之。

當時皇族對「之」字也情有獨鍾,如晉宣帝的弟弟、安平獻王叫司馬孚之,兒子、汝南王叫司馬亮之,後代還有司馬景之、司馬曇之……

單純從文字的角度來說,「之」只是一個虛詞,並沒有實質性的字義。根據後人的研究,「之」字入名是天師道徒的習慣,具有信仰標識的內涵。

而到唐宋時期,予、臣、汝、友一類稱謂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類語助字,開始受到青睞。宋人取名還出現一種復古傾向,漢代的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叫孟元老;《鶴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此外,宋代也有以五行命名的風尚。而這一風氣在明朝時,因被皇族用到排輩中,更多見於史籍記載。

五行命名出一個化學元素周期表

前不久,就有網友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朝的那些皇子皇孫們,名字裡大部分都含有周期表裡的元素。比如朱均鐵、朱在鈉、朱恩鉀,還有朱勤烷、朱悅烯、朱慎鐳等等。

不止上面這些,要是全寫完,估計能寫滿滿一大張紙呢。你可能會想,原來朱元璋老先生是潛伏在明朝的理工男啊,竟然用化學元素來給皇室後代取名字。

但是,稍微一查就知道不對了。比如,鐳元素是居裡夫人在1902年發現的,但那位叫朱慎鐳的老哥是萬曆年間人,1577年被封為永和王,他應該不會知道自己的名字日後這麼厲害。

化學元素周期表

放著常用字不用,為何明朝的帝王們取了這些高冷的名字?傳言是這樣的,朱元璋給自己的後代們定下了一套五行相生的起名規則:

名字第一個字要是欽定的輩分,第二個字則要有一個五行偏旁的字,按照木、火、土、金、水依次代傳。以燕王係為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

五行相生、傳承有序,這個初衷是好的。但朱元璋低估了自己後代的生育能力,前幾代的朱棣、朱標、朱允炆、朱高熾他們起名字還比較容易,基本上常用字就能解決。

朱元璋畫像

可過了幾代,人越來越多,取名成了大難題,按照祖訓得有個五行偏旁的字,還不好跟五代以前的祖宗重字。於是,各種生僻字都被翻出來了,甚至還有一些沒見過的臆造字。

朱元璋也算是化學界的先知了,讓後代創造了這些字。但這些字真的用在化學元素周期表裡,是因為另一個人——徐壽,清末著名的化學家和翻譯家。

當時,化學元素周期表剛傳進中國,徐壽擔當翻譯工作。他也給自己立下了幾條規矩:所有金屬,翻譯時都用金字旁。所有氣體元素,都用氣字頭。剩下的,就都用石字旁。

徐壽畫像

很快,徐壽遇到了跟明朝皇室一樣的問題:字不夠用!元素還不能用常用字來命名,以免產生歧義,比如某個元素叫「錢」,就不太好。最後,他只能用一些生僻字來翻譯這些元素。

可哪裡有這麼多合適的生僻字用呢?直到有一天,徐壽翻開了《明史諸王世系表》。他認真研究了此表,簡直太神奇了,各位王爺的名字不就是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嗎?

非常完整,非常完美。

古代取名還有這些規矩

古代取名規矩多,除了五行相生,還有其他嗎?取名大師、魯國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選字有五個原則可以參考:「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於物為假,取於父為類。」

通俗點說,就是以出生時的特徵命名叫信,以祥瑞的字來命名叫義,以相類似的東西來命名叫象,用物品來命名叫假,用與父親有關係的意思命名叫類。

孔子名丘,就是按「以類命為象」的原則取的。孔子生下後被發現頭頂是凹下去的,取名丘大概是缺啥補啥吧。等孔子有了兒子,魯昭公賜他一條鯉魚,於是給兒子取名鯉,這又是按照「取於物為假」的原則。

孔子畫像

同時,申繻還強調了幾點需要避諱的:「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如果人名與這幾樣東西重名,會造成諸多不便。

晉國的僖侯名為「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就廢了司徒、司空這兩個官名,而魯獻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廢了具、敖兩座山的山名。

等到了小缸的本尊——司馬光生活的宋代以後,取名時人為設置的限制明顯多了起來。除了考慮傳統的避諱,取名時還要講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屬相、五格剖象等等。

按照八字原理,命裡缺什麼,取名時就補什麼。明惠帝朱允炆,就是命裡缺火,但史料中惠帝恰恰是因為一把火而丟了性命——在靖難中,他在宮中放火自焚。

朱允炆畫像

宋代以後還開始流行以字輩取名,朱允炆的「允」字,就是輩分字。當年朱元璋給每個兒子20個字的輩分,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但在這之前,從皇室到普通老百姓大多以單字取名,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恆。在東西兩漢的二十四位有廟號的皇帝中,僅漢昭帝劉弗陵是雙字名,在登基後出於避諱的考慮,也去掉「陵」字改成了單字「弗」。

同樣,在唐代的二十一位皇帝中,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為雙字名。一直到明清時期單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兩朝二十八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單字名。

另外,像現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忌諱的。重字是古代身份低賤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樓女子多雙名,如元稹妾名鶯鶯、秦淮名妓陳圓圓等。

但從歷史的維度看,這些名字終究是一個時代的表現。

參考資料:

蕭遙天、饒宗頤《中國人名研究》

王泉根《中國民間的字輩譜》

宋宇晟《「梓」成為起名首選,缺乏想像力?古人起名也跟風》

張頔《新生班裡滿眼的雙字名,在古代曾是禁忌》

北京晚報《朱元璋嫡孫命裡缺火取名朱允炆 後在宮中放火自焚》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吳瑕

審籤|陳婉允

實習生|高爽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明朝皇子們的名字,和化學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麼高?
    為什麼明朝皇子們的名字,和化學元素周期表重合率那麼高?舉一大波例子——朱公錫,朱慎鐳,朱同鉻,朱同鈮,朱安汞,朱在鈉,朱均鐵,朱成鈷……最後的字全部是化學元素周期表上「抄」來的啊,這是為什麼?有人說,不是和化學元素重合率高,中文版化學元素表直接用了老朱家的發明創造。
  • 明朝王爺的名字放一起,竟然是一張元素周期表
    有人說,「元素周期表」的創始者是朱元璋。這個說法,驚呆了我。可是,再一看明代宗室的名字,我好像明白了什麼!而明代子孫逐漸壯大,洪武初年,皇家僅有5位子孫,到了永樂年間朱氏子孫增至127人,而從嘉靖年間到萬曆三十二年,皇子皇孫的數目從19661激增至8萬多人,對於如此多的皇子皇孫來說
  • 明朝皇帝名字中的「五行相生」:朱元璋的智慧,被嚴重低估
    由於明朝皇子的名字與元素周期表重合度極高,所以有人說,明朝皇子的名字是按照元素周期表起的。這種說法根本不值一駁——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元素周期表1869年才問世。 那麼,明朝宗室起名到底遵循什麼規則?為什麼會與元素周期表高度重合呢?
  • 化學元素周期表 記憶方法
    我們發現元素周期表的元素大部分是金屬元素,它們位於元素周期表的左邊;剩下的小部分是非金屬元素,它們位於周期表的右邊;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要想不迷路可以查閱它的地圖,而在化學世界裡遨遊,同樣的,我們也要學會看元素周期表,從中獲取我們所要的信息
  • 1896年徐壽才引進周期表,為何朱元璋被稱為「元素周期表之父」?
    「元素周期表」是在1896年由徐壽引進中國,可卻與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扯上了關係,朱元璋還被稱為「元素周期表之父」,這是怎麼一回事?話說,朱元璋是個比較信風水的人,在得到了天下後,為朱家能夠傳個千秋萬代,他憑一己之力把明朝近300年的路、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都安排得「妥妥噹噹」。其中,就有朱元璋給後世子孫定了取名字的規矩,「五行取名法」,後代要謹遵:朱姓+輩分+五行,其中第三個字必須是帶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
  • 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啟示
    元素周期表,這張看上去很簡單的圖表,歷經了數代人的努力才最終完成。元素周期並不是由門捷列夫一人獨創的,它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德國化學家德貝賴納的「三素組」、紐蘭茲的「八音律」、德國人邁爾的周期表、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門捷列夫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朱元璋子孫的名字和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漢字一樣,他們到底誰抄誰?
    當我們在高中學習化學時,我們必須背誦的第一件事是化學元素周期表,「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我相信許多人會同時來。然而,對歷史有常識的人會發現這些元素的名字看起來如此熟悉。原來,經過查閱史書,人們發現這是明代王爺們的名字。
  • 溯源化學元素周期表
    從頭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陣」,門捷列夫突然像觸電似的站了起來,他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並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間隔出現!第二天,門捷列夫將所得出的結果製成一張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
  • 大司馬剛回歸LOL就打出1個名場面,皇子3進3出逛街的動態圖來了!
    ,當時大司馬的語氣非常嚴肅,很多玩家慌了,有的說「我們都是罪人,把大司馬噴走了」,有的說「沒了大司馬,我吃飯都不香了」等等。打團前主播大司馬還是像往常一樣開始分析戰局,宛如一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王牌軍師一般,大司馬語重心長的說道:這波輔助的話,沒閃,但是呢,他的ADC可以救他,好,有大招,跑不了,直接他就天崩(後面的話還沒有說出來,大司馬的皇子就被對面的炸彈人消耗了一半的血量)。
  • 明朝皇室取名規則,為何朱雄英「特立獨行」?嫡長孫就能為所欲為嗎
    建文帝,即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在靖難之變中下落不明,去向成謎,有說朱棣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大起大落的政治生涯,撲簌迷離的人生結局,也使其成為眾多小說、電視劇的主角,從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 《圖解化學元素》:800張圖看懂元素周期表!
    《圖解化學元素》不只是一場視覺之旅, 是一部化學元素的百科全書。書中不僅有精彩的彩色圖片,形象展示了各元素的形態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蹤跡, 有清晰簡明的文字。介紹了各元素的發現、命名及其單質和重要化合物的用途。
  • 廚神大司馬運籌帷幄取得勝利,網友:金牌廚師名不虛傳
    提起金牌廚師,下飯等網絡名詞,相信大家腦海中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就是大司馬了,這位這幾年一直火爆全網的主播,可以說是把梗運用的出神入化了,甚至這些梗都火到出圈,影響到了其他群體中。大司馬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一直都有參加不少的活動,這不昨天大司馬又參加了一檔廚神節目,這次的活動就是《新笑傲江湖》手遊和《廚神小當家》聯動舉行的一場廚神PK大賽,比賽一共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現實中做菜對拼,而另一個階段則是在《新笑傲江湖》手遊中對拼,現實中因為兩人都是新手,最終結局以平手結尾,心有不甘的大司馬準備在遊戲中跟茄子正式分個高下。
  • 劉秀本是平民皇孫,為何能從莊稼漢成為開國皇帝?
    1、平民皇孫在中國古代,皇帝的兒子們幾乎都會被冊封為王爵,不過,古代皇帝也知道,帝國的財富和資源是有限的,因此,除了能夠繼承皇位的皇子以外,其餘的皇子的後人,會出現隔代遞降爵位的狀態。都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劉秀軍事能力再強,但如果只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單打獨鬥是無濟於事的,在劉秀麾下,有著著名的「雲臺二十八將」。
  • 明清對王爺的限制,清朝王爺不能出京城,明朝不能進,誰的手段高
    然而,這樣也會出現一種不好的現象,那就是皇子們多了,皇帝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會比較麻煩,比如康熙皇帝時期,諸皇子之間骨肉相殘,成為歷史上爭奪皇權的經典案例。今天我們來講講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對藩王的限制,兩個王朝對藩王的限制有著截然不同的做法,明朝的時候,藩王們是不能夠走進京城的,而清朝的王爺不能夠出京,這兩種做法,哪個更厲害一些呢?
  • 元素周期表?明朝皇帝名字為何獨具特色?原來是朱元璋早有安排!
    在皇室成員方面,朱元璋主要規定了皇位繼承原則和皇室成員的起名原則。皇位繼承原則與歷朝歷代的宗法原則相差不大,概括起來不外乎八個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父死子繼是一般性原則,當皇帝沒有兒子的時候則選取和皇帝血緣關係最近的弟弟繼承,如嘉靖繼承正德,崇禎繼承天啟。而起名原則則相對複雜,咱們重點說說這個起名原則。
  • C4D繪製化學元素周期表(文末附獲取電子檔方法)
    化學元素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網上查資料時,發現這張圖,覺得挺好看的。圖片來源於網絡於是就萌發了自己畫一張元素周期表的想法最新版的元素周期表包含了118種元素,剛好填滿7個周期,聯合國已正式將2019年定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
  • 勞模朱元璋:他給後世子孫定下的起名規則,600年來仍在沿用
    朱元璋起義抗元之前,做過的事有:種地、放牛、當和尚和討飯,可以說,他是草莽中的草莽,底層裡的底層。明太祖白手起家,16年裡從乞丐一路升級到了皇帝。他,很強大。大到江山社稷、王侯將相,小到後世子孫、百姓流民,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設計」了一遍,可以說是相當勞模的行為了。自明朝開國到現在,已經有六百餘年歷史。但是,他定下的某些規矩,仍然對現在的世界有所影響。我們從給兒孫起名這樣的小事,就可以看出端倪。
  • 韓國網友聲稱明朝服飾抄襲韓服,看完中國網友的評論,我笑了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說:中國一位名叫Old的漫畫家在推上發了一組關於明朝人服飾的圖片,但卻被韓國網友說成是抄襲韓服。引發境外熱議後,Old先是給出了自己圖片的參考出處——明朝藍氏畫像軸。
  • 《DK化學元素》118種化學元素圖解,孩子不費勁學化學
    門捷列夫在繪製化學元素周期表時,極有先見之明地留下空白。他意識到某些元素是缺失的,並且準確預測了缺失元素的性質。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預言的11種元素一一被人找尋到。為了紀念他,原子序101號的合成化學元素,也依門捷列夫的名稱命名,中文名稱為鍆,是一個金屬性的錒系超鈾元素。
  • 朱元璋後代按周期表起名,但元素周期表清朝時才發明,誰抄襲誰?
    然而喜歡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順序居然與明朝眾多皇室子弟的名字高度重合,這讓人不禁浮想聯翩難道在我國的明朝朱元璋早早的就發現了元素周期表的奧秘了嗎?首先,有一部分人表示很有可能是歷史的偶然性,導致明朝時期出現了與元素周期表相當類似的皇室子弟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