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是一個學校的精神體現,只要是個學校,不管大小,都有校訓作為生存和發展的指針。校訓五花八門,但大多積極向上,畢竟學校都是希望能夠多培養人才,擴大影響力,為社會貢獻力量。
作為全國最著名的兩所大學,清華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大雖沒有明確校訓,但大多認為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清華的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北大的前身是戊戌變法的「京師大學堂」,兩者的校訓似乎互換一下更符合創立初心。不過,細想之下,倒是合乎道理,戊戌變法希望學習西方,進行有限的政治改革,不過,隨著清政府的垮臺,北大也進行了很多改革。作為五四運動的策源地,現在的「校訓」可以說是其精神見證和傳承。
就像北大校訓一樣,每個校訓都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眾所周知,清華源於庚子賠款遊美肄業館的「留美預備學校」,因辦學地點在清華園,遂起名「清華學堂」。美國人認為:「我們現在一定能夠使用最圓滿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國的發展——這就是說,使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支配中國領袖的方式。」「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可靠。」從中可以看出美國退回部分庚子賠款舉辦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控制中國的發展,讓華夏成為米國的附庸。
1925年,清華設立大學部以後,就不再是單純的留美預備學校了,幾年後留美預備部也停止了招生,成為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作為當今大陸最著名的大學之一,其經歷和命運也和中國一樣多舛,校訓的形成也是一個逐漸的過程。
1914年,梁啓超在清華學校同方部作演講,題目是《君子》。作為國學大師,他從《周易》的兩個象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第一卦 乾卦)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第二卦 坤卦)激勵學子,認為:君子自勵猶如天體之運行剛健不息,不得一曝十寒,不應見利而進,知難而退,而應重自勝擯私慾尚果毅,不屈不撓,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自強不息;同時,君子應如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容載萬物,責己嚴,責人輕,以博大之襟懷,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以寬厚的道德,擔負起歷史重任。
後來,經過多年的發展,「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被概括為清華大學的校訓,刻字於石立於正門。可見清華的校訓源於《易經》,是中國幾千年來生生不息、自強不止的精神體現,是海納百川、博大胸襟的道德修養。
《易經》作為我國「上古三墳」之一,是唯一保持了令後人敬畏的奇書,其精神、思想依然是今天智慧的源泉,國內很多大學的校訓都源於《易經》,或借鑑於《易經》如:
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實拓新
廈門大學:自強不息、止於至善
東北大學:自強不息、知行合一
華中師範大學:博雅篤行、自強創新
上海大學:自強不息、求實創新
蘭州大學:自強不息、獨樹一幟
北京郵電大學:厚德博學、敬業樂群
中國政法大學: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陝西師範大學:厚德積學、勵志敦行
河南師範大學:厚德博學、止於至善
武漢理工大學:厚德博學、追求卓越
大學,作為教育、科研的聖地,把《易經》思想作為自己的校訓來源,可見其影響力之不平凡,也是幾千年來中國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