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透露"識人術":一個人眼睛決定人品,一個人走姿決定富貴
有句話說得好,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真的無法看透人心嗎?其實不然,古往今來,無數高人都能夠通過「識人術」來辨別是非。
而在現代,我們通常把它稱作「心理學」,在古代,像「識人術」這樣的心理學,其實就藏在《易經》這本書中。
俗話說:「觀人於忽略」,一個人的人品,其實全都暴露在他的舉止行為之間,因為在不經意間,人們就會通過下意識的舉動來表達出真實的內心想法。
《易經》中提到:通過一個人的形體來看人品,多半八九不離十。所以從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形體表現,就能夠推斷出他的人品。
第一:五短多貴,兩大不揚,負重高官,鼠行好利,此為定格。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些人身材五短,看上去不起眼,但卻大多都是富貴之人,而那些外表看上去一表人才的人,有時候命運反而欠佳。
一個人在走路時如果看上去像是背負了重物,那麼他的官運一定不錯;一個人走路像老鼠那樣倉促,而且目光閃爍不定,那必定是貪財好利之人。
曾仕強曾經說過,「最好的走路姿勢是背上如有重物」,這一點與《易經》中的觀點不謀而合,也就是通過形體來判斷內心,用一個詞語概括就是「相由心生」。
第二: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說的就是要看一個人是正是邪,主要看眼睛,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鼻子也是一個道理。
而看嘴唇則可以判斷真假,嘴唇薄的人,一般都是薄情之人,這些人往往虛情假意,而嘴唇厚的人,多是忠厚老實的人。
「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依然是通過形體來識人,一個人走路時如果神採奕奕,精氣十足,那必定是大富大貴之人。
「主意看指爪,風波看腳筋」,這句是說手指細長的人,腦子比較聰明,點子也很多;而手指短粗的人則難成大器。腳筋強健的人走路穩健,說明內心無比強大,反之,抗壓能力就會很差。
「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一個人的品行,從他的談吐中也會有所體現,無論是語速還是語氣,都透露著一個人的性格、能力等特點。
不得不說,有些方面確實很有道理,有了《易經》作為指導,我們就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其實,縱觀古今中外,我們可以發現,但凡是成大事者都讀過易經!
曾國藩床前、案頭都放著《周易》,至少通讀5次;馬雲多次公開推薦《周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清華大學的校訓更是來自於《周易》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連高考、公務員國考命題,也對《周易》情有獨鍾;去年《周易》與預測學還被納入中科院博士生招生計劃。
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欲成大事者,不可不讀!
要讀易經,這是無數先賢和影響歷史的大人物,留給後人的金口玉言。馮友蘭先生直至去世之前,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依舊是要重視《易經》。
除了揭示了科學的奧妙,給先賢靈感去發掘未知之外,《易經》對於尋常人來說,最關鍵之處在於,他解答了生命的密碼,可以預言人生的軌跡,幫助人們趨利避害,走好腳下的路。
人這一生,很多時候渾渾噩噩一輩子就過去了,很多事情我們已經是無力改變,可是,讀《易經》,卻是任何時候都不晚。
從昔日的平常人,到如今的電商教父,馬雲曾說過一句話"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或許,我們離更好的人生之間,僅僅相差一本《易經》。
經常聽到周圍的一些朋友說:易經都是文言文看不懂,理解起來也很困難,根本不知道應用到生活當中等等。如果大家想讀,還是建議去讀一些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
目前我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易經,名為30天學會《易經》。它採用我們平常最容易理解的表達方式,一一深刻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中晦澀難懂的智慧,以白話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每個人可以解讀《易經》的古老智慧。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在晚上讀《易經》,不然你下一次抬頭天就亮了。足見其中的大智慧;
馬雲更是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可以讓你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一本僅需要56元,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一本易經,能讓你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