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竇靜脈胚胎發育

2020-12-13 騰訊網

海綿竇是隨著腦靜脈的胚胎發育逐步演變而來的。腦靜脈的胚胎發育的內容比較生澀難懂,但通過學習,也方便我們理解腦靜脈的形態變化以及一些血管畸形的原理。

一、概述

1、出生前時期分為胚胎期(embryonicperiod)和胎兒期(fetal period)。受精後的頭8周為胚胎期,8周之後至出生前為胎兒期。

2、談到腦動脈的胚胎發育,需要銘記Dorcas Hager Padget女士(1906-1973)的貢獻(Kretzer 2004)。Padget女士是神經外科插畫師和神經胚胎學家。她在霍普金斯醫院長期協助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Walter Dandy工作。同樣,Padget女士也發表了數篇有關腦靜脈發育研究的文章,也是目前研究靜脈發育的非常重要的文獻,很多後續研究都會引用這些研究成果(D.Padget,1957; D.H.Padget, 1956)。

3、和腦動脈的胚胎發育一樣,腦靜脈的胚胎發育也是隨著胚胎本身的演變,周圍環境的變化而有序地進行的。與腦動脈相比,腦靜脈的變化相對較晚。即使到了出生後,早期嬰兒的靜脈形態與成年人都有所區別,特別是靜脈竇的形態差異更大,與出生後顱骨骨化的變化有關。

二、海綿竇靜脈胚胎發育

(一)早期

腦血管結構在胚胎第一個月末和第三個月之間的時期出現。神經管(neural tube)是胚胎第一個有血供的永存器官。胚胎第4周的腦血管系統包括有兩個背側主動脈(dorsal aortae)及雙側的前主靜脈(precardinal vein,anterior cardinao vein)。

前主靜脈往顱側的延續稱為原始頭靜脈(primary head vein),顱頸區第一個完整的引流通路,為軟膜動脈和靜脈的演變提供了內膜增生物質。原始頭靜脈位於三叉神經和迷走神經內側,位聽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聽囊(otocyst,也稱聽泡)的外側。原始頭靜脈通過三支硬腦膜幹引流神經管,所以又稱為原始頭竇(primary head sinus)。就是說,原始頭竇與前主靜脈延續,後者在頸靜脈孔水平形成頸內靜脈。

胚胎第4周中期胚胎血管系統示意圖,心臟開始泵血和有血液循環(Dolenc 2009)。心臟的流出通路包括4對主動脈弓和成對的背側主動脈,供血至頭部和軀幹。3對靜脈(臍靜脈,卵黃囊靜脈和主靜脈)將血液帶回心臟。

(二)硬腦膜幹和原始頭竇

胚胎第一個月結束後,胚胎約5-8mm(第2期)。此時,整個神經管被原始毛細血管包繞。由嘴側神經管發育而來的腦部,由三個硬腦靜脈叢,分別匯成硬腦膜前、中、後幹進行靜脈引流。這些硬腦膜幹在成人硬腦膜竇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硬腦膜前幹引流前腦(forebrain,包括端腦telencephalon和間腦diencephalon)和中腦(midbrain,又稱mesencephalon)。原始上頜靜脈也是第2期原始頭竇的主要屬支。硬腦膜前幹和原始上頜靜脈,匯合到一起後,引流至原始頭竇。原始頭竇向尾側與原始頸內靜脈(primitive jugular vein)延續。

硬腦膜中幹引流後腦(metencephalon,包括橋腦pons和小腦cerebellum),而硬腦膜後幹引流末腦(myelencephalon,即延髓medulla)。

Padget第2期,5mm胚胎(Dolenc 2009)。

頭、頸部靜脈發育示意圖示意圖,冠臀長8mm胚胎(Standring,2016)。

(三)背側縱行靜脈通路形成和原始頭竇退化

伴隨著腦膜的分化,在未來的蛛網膜層,連接軟腦膜層和硬腦膜層內多量的小的靜脈腔道的數量逐漸減少,匯合成少數拉長的靜脈,這稱為軟膜-蛛網膜靜脈(pia-arachnoidal veins),以後發育成橋靜脈(bridging veins)。隨著血管的分裂,就逐步形成了成人的主要通過橋靜脈引流至硬腦膜竇的靜脈引流方式。

胚胎硬腦膜幹在背外側的融合和在數個硬腦膜幹之間形成了縱向的吻合,形成了上矢狀竇、橫竇和乙狀竇。

硬腦膜前幹頭端形成原始邊緣竇(primitive marginal sinus),參與形成後來的上矢狀竇和部分橫竇。硬腦膜前幹的另一個重要屬支是端腦靜脈(telencephalic vein),又稱大腦中靜脈(middle cerebralvein)。硬腦膜前幹主幹形成後來的小腦幕竇(tentorial sinus)。在硬腦膜後幹和原始頭竇的結合處,原始頭竇移行至迷走神經外側,而硬腦膜後幹移向更尾側。位於迷走神經外側的這部分頭竇和硬腦膜後幹形成後來的乙狀竇。

隨著背側縱行靜脈通路形成,原始頭竇縮小,特別是耳泡的腹側區域。位於三叉神經下方的原始頭竇的嘴側殘留部分失去了腦引流的功能,稱為耳前竇(pro-otic sinus),它是海綿竇的前體。

Padget第3期,10mm胚胎(Dolenc 2009)。

Padget第4期,14mm胚胎(Dolenc 2009)。

Padget第5期,18mm胚胎(Dolenc 2009)。

Padget第7期,40mm胚胎(Dolenc 2009)。

Padget第7a期,60—80mm胚胎(Dolenc 2009)。

頭、頸部靜脈發育示意圖示意圖,冠臀長24mm胚胎(Standring,2016)。

(四)海綿竇及其屬支和引流靜脈的發育

在Padget第6期,位於聽囊背側的乙狀竇是主要的腦的引流通路。隨著原始頭竇的縮小,舊的硬腦膜中靜脈叢的血管改變了血流方向,走向新形成的聽囊背側的乙狀竇。連接原始上頜靜脈的硬腦膜前靜脈叢也逐漸縮小,最後消失。這樣,頭前部和腦的淺部的靜脈血,通過大腦中淺靜脈和小腦幕竇,引流至原始橫竇。

在胚胎第2月末,隨著顱骨和腦膜的發育,環繞頸內動脈的耳前竇內側屬支發育成海綿竇,在耳軟骨和基底枕軟骨之間的耳前竇內側屬支發育成巖下竇。海綿竇和巖下竇形成眶部直接的引流通路。此時海綿竇與腦的靜脈引流無關。隨著原始頭竇尾側部分的退化,巖下竇成為為海綿竇的主要引流途徑。

雙側海綿竇向中線的延伸,形成海綿間竇。耳前竇的外側屬支發育成原始硬腦膜內的腦膜中靜脈,引流顱骨腦膜。

隨著頸外靜脈系統的發育,通過原始上頜靜脈和背側咽靜脈的靜脈引流的血流方向發生了逆轉。這樣形成了海綿竇通過顱中窩底骨孔的導靜脈向翼靜脈叢的引流。

端腦尾腹側的軟膜-蛛網膜靜脈,稱為端腦靜脈(telencephalicvein,以後發育成大腦中靜脈),形成引流至橫竇的胚胎小腦幕竇。在胎兒後期或出生後,隨著大腦半球增大,胚胎小腦幕竇向後方拉長,位於顱中窩內側,與海綿竇連通。

巖上竇形成自腹側後腦靜脈(ventral metencephalic vein,後來發育成巖上靜脈)的硬腦膜端。腹側後腦靜脈是引流後腦(metencephalon,後來發育成小腦和橋腦)腹側區的軟膜-蛛網膜靜脈,向外側引流至橫竇。巖上竇和海綿竇後部的內側吻合也發生與胎兒晚期或出生後。

胚胎期海綿竇和竇旁靜脈的發育解剖示意圖(Tanoue 2006)。A,側位,B,矢狀位。8周胚胎,腦靜脈發育自圍繞原始腦泡周圍的原始硬腦膜叢。兩個主要的原始靜脈竇,即原始小腦幕竇和耳前竇,參與形成海綿竇和竇旁靜脈。原始大腦中淺靜脈通過原始小腦幕竇與橫竇相連。

12周胚胎,數周后,隨著大腦半球的發育,原始大腦中淺靜脈拉長,向前內側發育形成大腦中淺靜脈(Tanoue 2006)。耳前竇參與形成眼上靜脈、海綿竇和卵圓孔靜脈叢。

左為矢狀位;右為側位(Tanoue 2006)。在發育好的胚胎中,在胎兒期前,大腦中淺靜脈更向前內側發展。但在很多病人中,並沒有大腦中淺靜脈和海綿竇的直接聯繫。出生後的二級吻合形成大腦中淺靜脈和海綿竇之間的連接,以及連接到後期退化的原始小腦幕竇。

、小結

1、早期胚胎由硬腦膜前、中、後幹發出的靜脈叢起著靜脈引流的作用。硬腦膜前幹和原始上頜靜脈匯合成原始頭竇。

2、胚胎硬腦膜幹在背外側的融合和在數個硬腦膜幹之間形成了縱向的吻合,形成了上矢狀竇、橫竇和乙狀竇。

3、原始頭竇逐漸縮小,嘴側殘留部分失去了腦引流的功能,稱為耳前竇。

4、隨著顱骨和腦膜的發育,環繞頸內動脈的耳前竇內側屬支發育成海綿竇,其後方的耳前竇內側屬支發育成巖下竇。

5、其他海綿竇屬支或引流靜脈逐漸發育,至出生後靜脈系統才發育成熟。

四、作者簡介

趙沃華

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後。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出血性腦血管病區主任,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西院神經外科常務副主任。

1996年碩士畢業於同濟醫科大學,2000年博士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分別師從趙洪洋教授和朱賢立教授,學習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在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神經外科工作五年後,赴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宣武醫院做博士後研究,師從凌鋒教授學習神經介入技術。2007年底回到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神經外科主持腦血管病介入和手術工作。

主要從事腦和脊髓血管疾病介入和顯微手術,如腦動脈瘤、腦動靜脈畸形、腦動靜脈瘻、煙霧病、腦出血、頸動脈狹窄、顱內動脈狹窄等疾病的治療。

學會任職: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介入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老年學會心腦血管疾病分會委員

中國抗衰老學會神經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畢業後教育委員會(CBNS)師資委員會委員

湖北省卒中學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卒中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湖北省腦血管病防治學會神經介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五、參考文獻

Dolenc,V.V.,& Rogers, L.(2009). CavernousSinu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Wien.

Padget,D.(1957)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anial venoussystem in man,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arative anatomy. Vol. 36: Carnegie Instn. Wash. Publ.

Padget,D.H. (1956). The cranial venous system in man in reference to development, adultconfiguration, and relation to the arteries. Am J Anat,98(3), 307-355.

Standring,S.(2016). Gray’s Anatomy(41th ed.):Elsevier.

Tanoue,S.,Kiyosue,H.,Okahara,M.,Sagara,Y.,Hori, Y.,Kashiwagi,J.,& Mori,H.(2006). Para-cavernous sinus venous structures: anatomic variations and pathologicconditions evaluated on fat-suppressed 3D fast gradient-echo MR image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7(5), 1083-1089.

相關焦點

  • 胚胎停止發育
    胚胎停止發育通常沒有很明顯的臨床症狀,有一些孕婦會表現為少量陰道出血、孕早期妊娠反應如噁心嘔吐、乳房脹痛等消失,但是早孕反應和乳房脹痛消失不一定是胎停,孕婦不能因為早孕反應和乳房脹痛去猜測胎停。造成胚胎停育的常見原因:1.
  • 人類胚胎發育過程
    每個胚胎在子宮中的發育是不完全一樣的,這裡只是給您一個簡單普遍的胎兒發育過程的介紹)   懷孕第2周  醫學上將懷孕9周之前的胎兒稱為胚胎期,9周開始稱為胎兒期。受精一周後,胚胎分泌一種激素,這種激素幫助胚胎埋入子宮內膜,這樣受精卵就正式安頓下來,進行有規律的發育。
  • 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 HCG翻倍不好,是不是就是胚胎發育不好?
    雖然監測HCG水平可以有助於判斷胎兒的發育情況,但單單靠HCG來判斷胎兒是停育還是生化就太過於武斷了。因為,HCG是否翻倍僅在有限的時間內才有意義。卵子受精後10天可以從母體血清中測到HCG,胚胎著床後,HCG值就會呈指數級增加。到妊娠第8周就會達到高峰,然後緩慢維持到12周。
  • 百奧智匯科學顧問湯富酬教授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胚受精卵要通過多次卵裂,發育為由內細胞團和滋養層細胞組成的囊胚。囊胚一般是在受精卵第5天至第7天,黏附並逐漸融入子宮內膜而著床,才有機會繼續發育形成胎兒。而在這個圍著床時期,胚胎對子宮內的環境顯得特別敏感。約有五分之一以上自然妊娠的胚胎停止發育或造成流產。而利用輔助生殖技術進行胚胎移植,著床失敗率更高。是什麼樣的胚胎發育異常影響了其正常著床?
  • Nature:解析早期胚胎發育的機制 或有望解釋人類早期妊娠失敗的原因
    2020年5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多數的妊娠失敗都發生在胚胎非常早期的發育階段,有時候甚至在懷孕還沒有被檢測到的時候就會發生,這一關鍵階段通常發生在受精後一周左右,此時胚胎會植入母體子宮並開始以一種非常複雜的方式發育生長,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小鼠胚胎進行研究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架構以及促進胚胎在早期階段正常發育的結構
  • 科學家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科學家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5:00:20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及其研究團隊揭示了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 大s因胚胎發育不全終止懷孕,熬夜、噪音、高齡等六大隱形殺手導致胚胎停育發生率越來越高
    導致胚胎停育的原因非常複雜, 包括了遺傳因素所導致的孕卵或胚胎發育異常、感染因素、免疫異常、孕婦內分泌失調、子宮因素等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將近一半的胚胎停育原因未明。對於胚停原因不明的孕婦也算是讓醫生們犯了愁,也不能因為沒有找到病因就放棄治療吧。不過,近年來倒有不少調查發現孕婦個人習慣及其所處外界環境的改變對發生胚停還是有所「貢獻」的。
  • 孕1-12周,寶寶是如何從胚胎蛻變成胎兒的?看看它神奇的發育過程
    導讀:大家都知道,孕早期胎兒還不是胎兒,只是小小的胚胎,直到孕12周才被真正的成為胎兒,它到底是如何從胚胎轉化成胎兒的呢?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WLLA論壇:細胞器&S01:胚胎早期發育調控...
    【CSCB2021】分會場介紹—WLLA論壇:細胞器&S01:胚胎早期發育調控與幹細胞多能性 2020-12-22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國研究:缺乏維生素E會導致胚胎畸形及神經系統發育異常
    在對育齡婦女具有關鍵影響的研究中,俄勒岡州立大學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缺乏維生素E的斑馬魚所產生的胚胎具有畸形的大腦和神經系統。它們因研究脊椎動物的發育和遺傳學而受到高度重視。斑馬魚在分子,遺傳和細胞水平上與人類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意味著許多發現與人類直接相關。胚胎斑馬魚特別受關注,因為它們發育迅速,透明且易於護理。維生素E是在1922年被發現的,之所以被鑑定出來,是因為它是受精鼠卵達到活產的必要條件。
  • 孕期前12周是怎麼發育的?「胎兒」和「胚胎」叫法不同,區別在這
    這一階段的寶寶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胎兒」,通常都叫做「胚胎」。根據不同階段的特性不同,「胎兒」和「胚胎」的叫法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孕期胎兒發育的三個階段:我們常說的「十月懷胎」,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一整個40周的孕期,可以將寶寶的發育劃分成三個階段。
  • 科學家發現角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不對稱分配與細胞譜系特化
    關於發育形成胎兒與胎盤的細胞譜系特化的具體機制,科學家們提出過幾種不同的理論。但是,在哺乳動物發育過程中,細胞極性分配的組分成分是否與非哺乳動物胚胎中類似發揮著不對稱遺傳命運決定因素的作用以及它們在早期胚胎發育與細胞異質性產生的關係尚不清楚。
  • 缺乏維生素E將影響胚胎大腦和神經系統發育!
    摘要:在針對育齡婦女的關鍵影響的研究中,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科學家表明,維生素E缺乏的斑馬魚產生的胚胎畸形的大腦和神經系統。 他說,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研究為什麼胚胎需要維生素E?有報導稱血漿中維生素E低的婦女流產的風險增加。通過這項最新研究,我們開始拍攝過程圖,因此我們可以形象地看到:大腦在哪裡?大腦在哪裡形成?維生素E如何在其中起作用? 斑馬魚(如下圖)是一種小型淡水物種,大約需要五天時間,從受精卵變成遊泳魚。在科學研究裡,胚胎斑馬魚特別受關注,因為它們發育迅速,透明且易於護理。
  • 孕7周發現胚胎發育不良,導致胎寶流產,預防流產媽媽注意這3點
    而孕7+5周時小易就去醫院做B超和驗血,醫生說HCG和孕酮都不太高,HCG不到10萬,看得到胚囊,但是沒有看到胎心和胎芽,說是胚胎發育不良。讓過一周再來複查。而一周後再去複查,小易這一周真的是內心非常的忐忑。每天晚上都睡不好,但是過了一周還是沒有胎心,最後醫生說這個胚胎有問題。而小易非常難過,過幾天就發現陰道流了一些血,再去做檢查時醫生說已經自己流了了。
  • 推薦多吃這3種食物,補充黃體酮,預防胚胎停止發育
    而在懷孕初期,孕酮水平的高低是判斷胚胎是否正常發育的關鍵標準。因此,對於孕酮偏低的孕媽媽而言,孕初期可以說是非常難熬的一個階段,因為胚胎尚處於非常脆弱的時期,稍有不慎就可導致胚胎停止發育或者流產。那麼,懷孕初期孕酮偏低的孕媽媽可以進食些什麼食物來補充黃體酮,預防胚胎停止發育呢?
  • 試管胚胎染色體異常
    在遺傳物質分配的過程中,任何的差錯都可能形成一條、幾條、或全部染色體異常的配子,形成非整倍體胚胎。 3、胚胎發育:正常受精的胚胎在後續基因複製的有絲分裂中,部分細胞也有可能出現差錯,這樣的胚胎往往是以嵌合體的形式存在。
  • 胚胎著床的時間表
    按照自然規律,胚胎發育到4-8個細胞的階段時,剛好處在輸卵管中,當運動到子宮的時候,胚胎恰好發育成囊胚並在子宮內著床。因此,從自然環境、營養物質以及子宮內膜來看,都是囊胚著床的最佳環境。而在泰國,試管養囊一般為5天,移植囊胚,因此一直保持相當高的成功率。囊胚在植入到子宮內,並非立刻就著床,他們還需要在子宮內游離約一兩天尋找合適的位置,之後才會開始著床。
  • Cell Rep:與自閉症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或能控制胚胎大腦的生長和發育
    圖片來源:UCLA Broad Stem Cell Research Center/Cell Reports研究者Bennett Novitch說道,這一研究發現拓展了我們對Foxp1基因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深入研究理解該基因突變後如何影響患者的機體健康;10年前,研究人員首次在自閉症和語言障礙患者機體中識別出Foxp1基因突變;在胚胎發育期間
  • 胚胎著床過程是這樣的
    3~4天後到達宮腔時,已發育成一個具有多個細胞的實體,形同桑葚,稱之為「桑椹胚」。5~6日後,受精卵發育成為晚期囊胚,通過定位、黏附和侵入三個過程著床。晚期囊胚首先接近子宮內膜,黏附在內膜上開始分化,其分化出的滋養細胞穿透侵入子宮內膜、內1/3肌層及血管,囊胚完全埋入子宮內膜中,且被內膜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