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發育多能性的變化模式

2021-01-19 中國科學院

  8月28日,《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以Single cell RNA-sequencing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naive and primed pluripotency in pre-implantation rhesus monkey embryos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細胞的多能性隨著發育的推進而逐漸下降。從受精卵到早期的卵裂球,細胞具發育全能性(totipotency),能發育為胚胎和胚外組織;而當胚胎發育至囊胚期,內細胞團的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便失去了發育形成胚外組織的能力,但仍保留形成胚體的能力,即發育多能性(pluripotency)。多能性狀態隨著發育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原始多能態(Naive pluripotency)和始發多能態(primed pluripotency)。原始多能態較始發多能態具更強的嵌合體形成能力和發育潛能,兩者在雌性細胞X染色體的激活狀態、表觀遺傳特徵、代謝特徵及多能性調控網絡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已知在嚙齒類中,著床前的上胚層細胞處於原始多能態(Naive pluripotency),在著床後轉換為始發多能態(Primed pluripotency),因此很容易從著床前胚胎中建立具原始多能態的胚胎幹細胞系。在靈長類中,早期胚胎多能性狀態的變化模式尚不清楚。但是,從人和非人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建立的胚胎幹細胞系,都表現出始發多能態特徵,提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的多能性變化模式可能不同於嚙齒類。

  為了研究靈長類早期胚胎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研究人員收集了獼猴囊胚發育的4個時期,對每個時期上胚層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分析,通過在蛋白編碼基因層面以及非編碼因子層面(包括轉座子和長非編碼RNA)的分析,以及構建多能性網絡相關基因等計算方法,發現靈長類著床前胚胎細胞的發育多能性存在不同的狀態。在早期(Early blastocyst)和中期囊胚(Middle blastocyst)時期,上胚層細胞處於原始多能態,此後原始多能性特徵丟失,並逐步獲得始發多能態特徵。因此,不同於嚙齒類,靈長類的原始多能態存在的時間窗口極其短暫。該研究解釋了靈長類原始多能態胚胎幹細胞難以獲得的原因,也為如何從囊胚中直接建立具原始多能態靈長類多能幹細胞提供了適合的時間窗口。

  韓敬東課題組的劉登輝和鄭萍課題組的王鑫軼、何大健、孫春麗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韓敬東和鄭萍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中科院先導專項B(XDB13010600)、先導專項A(XDA01010203,XDA01010303),以及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等的支持。

  文章連結

 

靈長類和嚙齒類早期胚胎具不同的多能態變化特徵。

  8月28日,《基因組研究》(Genome Research)以Single cell RNA-sequencing reveals the existence of naive and primed pluripotency in pre-implantation rhesus monkey embryos為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計算生物學研究所韓敬東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通過單細胞轉錄組方法,分析了獼猴著床前胚胎發育過程中,早期細胞命運分化調控,並重點研究了四個囊胚發育階段(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囊胚,孵化囊胚)和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發現獼猴早期胚胎細胞命運決定模式和調控與人類胚胎極其相似,首次揭示了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存在發育多能性由原始態(naive)向始發態(primed)的轉變過程。
  發育多能性是指一種細胞分化為其他細胞類型的潛能。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細胞的多能性隨著發育的推進而逐漸下降。從受精卵到早期的卵裂球,細胞具發育全能性(totipotency),能發育為胚胎和胚外組織;而當胚胎發育至囊胚期,內細胞團的上胚層細胞(Epiblast cells)便失去了發育形成胚外組織的能力,但仍保留形成胚體的能力,即發育多能性(pluripotency)。多能性狀態隨著發育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原始多能態(Naive pluripotency)和始發多能態(primed pluripotency)。原始多能態較始發多能態具更強的嵌合體形成能力和發育潛能,兩者在雌性細胞X染色體的激活狀態、表觀遺傳特徵、代謝特徵及多能性調控網絡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已知在嚙齒類中,著床前的上胚層細胞處於原始多能態(Naive pluripotency),在著床後轉換為始發多能態(Primed pluripotency),因此很容易從著床前胚胎中建立具原始多能態的胚胎幹細胞系。在靈長類中,早期胚胎多能性狀態的變化模式尚不清楚。但是,從人和非人靈長類著床前胚胎中建立的胚胎幹細胞系,都表現出始發多能態特徵,提示靈長類早期胚胎的多能性變化模式可能不同於嚙齒類。
  為了研究靈長類早期胚胎多能性的動態變化,研究人員收集了獼猴囊胚發育的4個時期,對每個時期上胚層細胞進行了單細胞轉錄組分析,通過在蛋白編碼基因層面以及非編碼因子層面(包括轉座子和長非編碼RNA)的分析,以及構建多能性網絡相關基因等計算方法,發現靈長類著床前胚胎細胞的發育多能性存在不同的狀態。在早期(Early blastocyst)和中期囊胚(Middle blastocyst)時期,上胚層細胞處於原始多能態,此後原始多能性特徵丟失,並逐步獲得始發多能態特徵。因此,不同於嚙齒類,靈長類的原始多能態存在的時間窗口極其短暫。該研究解釋了靈長類原始多能態胚胎幹細胞難以獲得的原因,也為如何從囊胚中直接建立具原始多能態靈長類多能幹細胞提供了適合的時間窗口。
  韓敬東課題組的劉登輝和鄭萍課題組的王鑫軼、何大健、孫春麗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韓敬東和鄭萍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中科院先導專項B(XDB13010600)、先導專項A(XDA01010203,XDA01010303),以及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新中心等的支持。
  文章連結
 
靈長類和嚙齒類早期胚胎具不同的多能態變化特徵。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角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不對稱分配與細胞譜系特化
    關於發育形成胎兒與胎盤的細胞譜系特化的具體機制,科學家們提出過幾種不同的理論。「異質性學說」(Heterogeneities model)認為在四細胞期階段多能性細胞與滋養層細胞的細胞命運已經出現不同,在組蛋白修飾、轉錄因子動態變化、非編碼RNA的定位以及基因表達等方方面面出現區分。細胞極性模型(Cell polarity model)認為細胞不對稱分配的細胞命運決定組分驅動了不同的細胞譜系特化產生。
  • 【CSCB2021】分會場介紹—WLLA論壇:細胞器&S01:胚胎早期發育調控...
    【CSCB2021】分會場介紹—WLLA論壇:細胞器&S01:胚胎早期發育調控與幹細胞多能性 2020-12-22 17: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解析早期胚胎發育的機制 或有望解釋人類早期妊娠失敗的原因
    2020年5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大多數的妊娠失敗都發生在胚胎非常早期的發育階段,有時候甚至在懷孕還沒有被檢測到的時候就會發生,這一關鍵階段通常發生在受精後一周左右,此時胚胎會植入母體子宮並開始以一種非常複雜的方式發育生長,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利用小鼠胚胎進行研究揭示了胚胎發育的架構以及促進胚胎在早期階段正常發育的結構
  • 研究發現H3K9甲基化酶SETDB1在多能性-全能性轉換中的作用
    該研究首次發現H3K9甲基化酶SETDB1在全能性重編程中的作用,其敲除可促進多能性向全能性轉換,且Setdb1敲除在2iL ground state 條件下可通過激活程序性壞死通路necroptosis從而引起mES細胞死亡。該研究結果表明Setdb1介導的H3K9甲基化對多能性建立以及胚胎幹細胞存活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強調了SETDB1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 科學家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科學家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1 15:00:20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及其研究團隊揭示了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
  • 《自然》: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指明基底膜重塑的時空調控有助於胚胎生長、形態發生和原腸胚形成之間的協調,為胚胎發育之謎團的解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基底膜的不可變形性對組織的擴張有阻礙作用,那麼它勢必有著特殊的特性才能允許胚胎的生長。為了解釋這一假設,本文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小鼠胚胎從著床到原腸胚形成的發育過程,揭示了外胚層由於胚胎生長的方向而受到更大的力的作用,因而其周圍的基底膜出現穿孔現象。
  • Nature丨基底膜重塑調控小鼠胚胎發生過程
    ,指明基底膜重塑的時空調控有助於胚胎生長、形態發生和原腸胚形成之間的協調,為胚胎發育之謎團的解開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基底膜的不可變形性對組織的擴張有阻礙作用,那麼它勢必有著特殊的特性才能允許胚胎的生長。為了解釋這一假設,本文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小鼠胚胎從著床到原腸胚形成的發育過程,揭示了外胚層由於胚胎生長的方向而受到更大的力的作用,因而其周圍的基底膜出現穿孔現象。
  • 百奧智匯科學顧問湯富酬教授揭開人類胚胎成功著床發育的奧秘
    著床的失敗被認為是導致早期流產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人類胚胎著床過程的研究一直受到技術限制,制約了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胚湯富酬和喬傑課題組一直合作致力於研究生殖系細胞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以及表觀遺傳學調控特徵和潛在機制。他們在此項研究中,藉助胚胎體外培養和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對來自65個圍著床期人類胚胎的8000多個細胞進行了系統分析。通過在單細胞水平上建立人類胚胎植入期轉錄組和DNA甲基化組圖譜,他們系統解析了受精後第5到14天的胚胎著床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DNA甲基化動態變化過程。
  • ...Cell:發現一種新的中間胚胎幹細胞類型,有望開發新的再生醫學策略
    論文通訊作者、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助理教授Jun Wu博士解釋說, 早期胚胎中的細胞具有一系列不同的多能性程序,所有這些程序讓這些細胞在體內產生各種組織類型。然而,Wu說,在獲得和表徵存在於這兩個階段之間的多能性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 PSC)方面進展甚微,這主要是因為科學家們在過去一直未能維持PSC細胞在這一中間狀態。
  • 人類基因被插入猴子胚胎,導致其大腦快速進化,實驗讓科學家不安
    經過研究,科學家在人類的身上發現了一種獨有的DNA片段:ARHGAP11B,這種DNA片段在其他動物身上,甚至是黑猩猩的身上都沒有;科學家認為正是這一種單一的、人類特有的基因造成了人類大腦發育出了大量的神經元,並且這些神經元導致了人類大腦形成了特有的褶皺;使得人類的大腦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內將更多的腦細胞壓縮成更小的體積
  • 科學家揭示「刺蝟基因」功能的階梯式演化
    Hh基因參與脊索動物神經演化模式圖。(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脊椎動物器官結構的複雜程度,可謂現存生物之最,其中樞神經系統的起源與進化一直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Cell Rep:與自閉症發生相關的關鍵基因或能控制胚胎大腦的生長和發育
    2020年3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與自閉症譜系障礙、智力障礙和語言障礙相關的基因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研究者表示,研究人員此前在發育大腦的神經元中對名為Foxp1的基因的功能進行了研究,如今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Foxp1基因對於一類大腦幹細胞同樣重要
  • Cell Rep | 胚胎植入過程中滋養層細胞通過力學影響胚胎外胚層形態發生
    胚胎植入是哺乳動物胚胎發生的重要生物學事件,植入過程中,胚胎與母體子宮內膜接觸,之後發生形態重塑,與此同時,胚胎也在持續增殖並發生分化。然而,胚胎在植入過程中形態發生機制以及隨後發生的生物學事件仍未可知。本文中,來自Magdalena Zernicka-Goetz實驗室的研究首次揭示極滋養層細胞是胚胎外胚層細胞形態發生的關鍵調節因子。
  • 胚胎停止發育
    胚胎停止發育通常沒有很明顯的臨床症狀,有一些孕婦會表現為少量陰道出血、孕早期妊娠反應如噁心嘔吐、乳房脹痛等消失,但是早孕反應和乳房脹痛消失不一定是胎停,孕婦不能因為早孕反應和乳房脹痛去猜測胎停。造成胚胎停育的常見原因:1.
  • 《Development》亮點文章揭示胚胎絨毛膜內彎曲驅動機制
    《Development》亮點文章揭示胚胎絨毛膜內彎曲驅動機制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2月29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發育生物學權威雜誌
  • 海綿竇靜脈胚胎發育
    腦靜脈的胚胎發育的內容比較生澀難懂,但通過學習,也方便我們理解腦靜脈的形態變化以及一些血管畸形的原理。 一、概述 1、出生前時期分為胚胎期(embryonicperiod)和胎兒期(fetal period)。受精後的頭8周為胚胎期,8周之後至出生前為胎兒期。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Cell:誘導人胚胎幹細胞快速和高效地產生12種高純度的中胚層細胞群體
    這項研究也強調了關鍵的胚胎分節(embryo segmentation)期間發生的但持續時間不長的基因表達模式,並且證實人發育似乎依賴在很多動物中進化上保守的過程。這些認識可能也有助更好地了解先天缺陷是如何發生的。Weissman博士說,「再生醫學依賴將人多能性幹細胞分化為能夠移植到病人體內並且發揮功能的特化組織幹細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