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調查:義烏荷葉塘工業園區徵遷為何令園區企業焦慮不安

2020-12-12 西部網

義烏是一座以小見大的城市。它有兩個名字,一個叫義烏,一個叫小商品市場。在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背後,當地成千上萬家中小企業,以貿促工、工貿聯動,形成義烏市場獨特的業態優勢。

今年6月,距義烏小商品市場4公裡的荷葉塘工業功能區(以下簡稱荷葉塘園區),傳出被列為城市有機更新區塊的消息,當地眾多中小企業主焦慮不安,擔心土地和廠房被徵遷……

「現在是摸底調查,市裡還沒決定拆不拆,企業不用太緊張,該買設備買設備、該生產生產。」荷葉塘園區所屬的福田街道黨工委書記盛慶生說,最近3個月他一直這樣安撫他們。

義烏市福田街道有機更新指揮部。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劉荒 圖

與基層官員的從容淡定不同,更多宗地企業主則憂心忡忡。園區徵遷的決策是否科學?企業主的籲求是否合法有理?800多家園區中小企業將何去何從……記者為此展開調查。

徵遷消息讓眾多企業主慌了神

「已經兩個月沒睡上安穩覺了。」義烏市南吉針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勤說,6月21日,突然傳出荷葉塘園區徵遷的消息,大家一下子慌了神,無心生產了。

緊接著,街道幹部兩次上門,詢問是否願意搬遷。有著20多年企業管理經驗的吳勤,一時間束手無策。他不無懊惱地說,「去年我買第二塊地時,政府還說不會徵用呢……」

今年5月,浙江小龍人襪業有限公司出資4300萬元,從法院競拍獲得毗鄰的10畝工業用地,又訂購了2000多萬元的機器設備。

「新設備還沒安裝,工廠就要搬遷,真好比是晴天霹靂!」公司總經理方有成苦笑著說,「現在睡前醒後想的全是這個事,搞得最近連員工每天都得看過老闆臉色才安心」。

一心想把事業做大的福建人陳鈺,在義烏打拼了16年,做夢都想有自己的廠房。今年6月17日,這位外貿公司負責人終於如願以償——在荷葉塘園區投資2300萬元,購買了4.9畝土地和4400平方米廠房。

4天後,聽說園區拆遷的消息,一臉驚愕的陳鈺仍半信半疑。直到7月8日,社區幹部登門動員徵遷,他才開始恐慌起來——把剛買來的機器設備,一股腦地運往深圳廠區……

已經停工的園區市政設施提升改造工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平攝

義烏毛紡廠老闆鄭定來的「有機更新」經歷,回憶起來更加曲折。去年8月,他在新涼亭工業區的7畝土地和1.2萬平方米廠房,剛被後宅街道「有機更新」徵收拆掉了。

「好不容易在荷葉塘安了『新家』,誰知剛生產兩三個月,又要搞有機更新。我都不知道還往哪裡搬,現在哪個地方都有可能被有機更新。」63歲的鄭定來向記者訴苦,由於接二連三攤上這種事兒,老伴竟患上抑鬱症,現在每天要吃20多粒藥。

7月16日,荷葉塘園區100多名宗地企業主,來到福田街道有機更新指揮部,以按紅手印等方式表達反對徵遷的訴求,籲請政府保留這個小商品市場的重要貨源地。

據盛慶生介紹,荷葉塘園區佔地1166畝,共有工業宗地152宗,涉及企業836家,員工1.8萬人;除152家宗地中小企業外,承租企業684家,2019年規上工業總產值9.81億元。

義烏市主管工業的副市長賈文紅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品質提升,很多產品都在金華、溫州、寧波及廣東等地生產,但義烏製造仍佔小商品市場的四分之一。

「街道沒有能力安置徵遷企業」

7月5日,《義烏市城市大提升行動方案》出臺,明確提出「加快主城區15個區塊有機更新」,要求「福田荷葉塘工業功能區區塊12月底前完成收購」。

義烏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中心主任吳璀正證實,國貿大道西側的荷葉塘園區已納入全市第二輪有機更新範疇,但摸底調查、徵收評估等具體工作,由福田街道負責組織實施。

9月7日,在福田街道辦事處三樓。盛慶生指著辦公室牆上的街道區域規劃圖說:「荷葉塘園區和周邊的7個村,這次規劃要一起改掉。更新後引進什麼產業,目前還沒有定論。」

按照當地官方的說法,選擇這裡搞有機更新,一是園區企業規模小,畝產效益低;二是廠房出租率高,工業用地不姓「工」現象突出;還有所謂環境髒亂差問題,主要針對國貿大道東側的農村居住區。

記者在荷葉塘園區走訪看到,除個別施工路段外,園區馬路寬敞、綠道成蔭,沿街的廠房規整,生產秩序井然。當地人回憶,這些工廠多興建於2005年前後,設施設備還比較新。

已經停工的園區市政設施提升改造工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平攝

賈文紅向記者透露,荷葉塘區塊有機更新方案尚待論證,除引進北京中關村科技型企業外,前期招商還有智慧倉儲等方案。「園區好企業還要想辦法安置。」這位女市長快人快語。

儘管對園區徵遷與否的追問,當地官員多含糊其詞,但悄然推進的徵遷準備工作,足以令這些中小企業主提心弔膽。

義烏市水晶之戀針織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龍反映,由於園區路燈不亮,有人撥打「12345」市民熱線投訴,市政部門卻答覆:荷葉塘園區納入徵遷範圍,路燈不予維修。

事實上,福田街道同樣被園區徵遷的消息打了一悶棍。2019年12月底,這個街道投資1597萬元的園區市政設施改造工程分段開標,目前工程已全部停工。據施工方透露,工程進度剛好過半,建設方提出按實際工作量結算。

「街道先投入37萬元,恢復路燈照明。」盛慶生解釋說,今年整個園區市政工程預算8000多萬元,已完成2000萬元;6月份接到徵遷消息後,立即要求這些項目全部停工。

這個「後知後覺」的說法,足以解開企業主此前「不可能前腳修馬路後腳再拆園區」的疑團:如果應當預見或具有支配可能性,人為造成逾千萬元損失的「爛尾工程」,是要追究法律責任的。

宗地企業的信息更不對稱。「有的企業主心裡沒底,要求安置後才同意拆。」盛慶生坦承,「街道沒有能力安置他們」。

同意徵遷的企業都怎麼說?

「我們土地和廠房還有30多年使用期限,不能說沒就沒了吧?」義烏市青橙子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顧海華說,來企業走訪的街道幹部只問拆遷意願,卻不提徵遷方案和安置措施。

然而,在《2020年福田街道荷葉塘工業功能區有機更新工作方案》中,「12月底前有機更新籤約全部完成」「明年3月底前所有房屋騰空」等「攻堅計劃」赫然在列。

園區宗地企業主的土地出讓合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荒攝

「目前,街道三分之一的人都在做徵遷工作。我們提醒企業不要有僥倖心理,政府一旦下決心就必須拆,不可能再建工業區了。」街道一名參與園區徵遷工作的官員說。

一些宗地企業主反映,為推進徵遷工作,由街道、公安、稅務、安監等部門組成工作組,對土地產權和社會關係進行全面調查,這給他們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希望政府部門信息明確,別老吊著我們,搞突然襲擊。」他們對所謂「先放風施壓,後放水分流」的「策略」非常反感。

對於「街道經過三輪調查,有40%企業不同意徵遷」的說法,這些宗地企業主並不認可:「上次光按紅手印反對的都超過65%!」有「知情人」爆料,反對拆遷的宗地企業共123戶。

9月23日,記者再度向盛慶生求證同意拆遷的企業數量時,他不置可否地說:「拆遷決策和徵收價格都沒出來,企業可能還會變,現在我也不敢說了。」

據當地官方初步調查,目前園區宗地企業自用的26家,部分用於出租的78家;完全用於出租的48家,租金合計約1.94億元。他們認為最大的阻力來自出租廠房的宗地企業。

記者輾轉找到一位「同意徵遷」的宗地企業主,在承諾不透露其身份情況下,他才澄清自己是被迫同意的。

「荷葉塘不少宗地企業雖然廠房出租,但絕大部分出租企業都從事工業生產,只有極個別為方便工人生活,將工業用地做商超、餐飲等。」他說自己同意的前提,是補償價格要合理。

在福田街道陳協斌副主任等人帶領下,記者又走訪了兩家「同意徵遷」的宗地企業。今年63歲的龔輝潮,從16歲開始雞毛換糖擺地攤,創辦了義烏市順輝拉鏈織造有限公司。近十來年,他在荷葉塘的廠房全部出租,一年租金收入200萬元。

「如果能引進更好的企業,評估價格高一點,我們願意為義烏髮展做奉獻」。龔輝潮向記者坦言,自己在稠江街道還有50畝土地和廠房,現在一半生產拉鏈,一半仍在出租。

幾年前,從玩具生產轉行做建築垃圾回收的王聖來,將玩具廠以130萬元/年價格出租,在遠郊租用70畝土地生產水泥磚。「徵收價格隨大流,相信政府不會虧待我。」他說。

對於工業用地要姓「工」,王聖來淡然回應一句,「我玩具不做了,廠房空著也不現實」,便再無下話,只顧低頭泡茶了。

據福田街道辦事處辦公室主任方國棟統計,荷葉塘園區共有生產類企業458家、倉儲類企業198家、電商類企業180家,多數企業仍以工業為主,並在小商品市場設有攤位。

「不是搬不搬,實在是無處可去」

「他們再晚來一刻鐘,900萬元設備合同就籤了!」7月8日,約好上海設備廠商籤合同的王海龍,卻迎來街道徵遷動員工作組。

王海龍不同意拆遷,但也不敢採購設備了。他提出搬遷至少需要2年時間,對方稱,明年3月底前全部拆完,勸他早點外出找廠房。他忍不住回應一句:「這不是殺雞取卵嗎?」

義烏市福田街道辦事處辦公地點。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荒攝

「街道幹部警告我不要亂講話,說市領導站得高看得遠,叫我們早做準備。」王海龍回憶道。

據了解,由於義烏市目前多個鎮街工業區都在徵遷,且採取貨幣安置為主,大批中小企業面臨搬遷,土地急劇升值、廠房租金一漲再漲。方有成舉例說,最近一宗10畝工業用地7600萬元成交,加上各種稅費,價格比他四個月前競拍同等面積土地高出一倍還多。

雖然心裡極不情願,最近仍在四處找廠房的王海龍,感覺越找越灰心——「以前每平方米月租才八九塊錢的廠房,現在價格翻了兩三倍,可還找不到過渡的廠房。」

最近兩個月,吳勤幾次跑出去找地,卻沒有找到合適的。這家年產值1.5億元的外貿企業,重新建廠需要按海外客戶標準裝修,客戶還要進行驗廠,這些都需要充裕的過渡時間。

「今年疫情再做這種事,很多企業就更困難了」吳勤深有感觸地說。

浙江雪芙蓉化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昆盛擔心,化妝品企業異地建廠,重新審查至少一年時間,客戶、訂單和員工都會流失。「現在已經不是搬不搬的問題,實在是無處可去!」他說。

除了找地難、房租貴,貨幣化安置形成的稅收負擔,也讓他們感覺「啞巴吃黃連」。去年9月,鄭定來投資3800萬元,購得10畝土地和8000平方米廠房,現在連一半面積都買不到。

「即使現在完全按市場價格徵收,增值部分需要補交25%的企業所得稅和25%的增值稅,再買地時這個窟窿誰給補?」親歷過拆遷的鄭定來認為,與同比例土地安置相比,這筆徵遷損失帳誰都會算。

一些中小企業主呼籲,中小企業是義烏髮展的根本,小商品市場之所以複製不了,恰恰在於幾十年積累而成的產業生態。也有人質疑,招商引資不應以犧牲中小企業為代價:如果義烏中關村能搞成,搞個義烏華爾街豈不更好?

「園區徵遷要有一個滾動的辦法,比如柳青工業園區,兩年前我們就把好的企業安置了。」賈文紅坦言,企業搬遷不同於個人搬家,往往都涉及設備、倉庫等問題,政府要建標準廠房給企業過渡。

宗地企業壓力就像考試一樣大

事實上,這種以「土地提效、產業提質、城市提能」為名的工業用地有機更新,遠不止於荷葉塘園區。近兩年來,義亭、蘇溪、北苑和後宅等鎮街的多個工業園區,都已納入有機更新範疇。

2018年5月,義烏市率先在浙江省推行工業企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完善工業企業「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體系,促進低效工業用地的再利用或二次開發。

他們在企業已分為ABCD四類,實行差別化管理和要素配給的基礎上,對新增工業用地畝均稅收未達到約定標準50%的、連續兩年被評為D類或連續三年被評為C類企業的,均有權解除土地出讓合同。

「現在宗地企業壓力大,就像孩子考成績一樣。」義烏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曹耿介紹,今年全市畝均稅標準已由去年的1萬元/畝提高到3萬元/畝,遠高於過去每年10%至15%的增長速度。

按照規劃,義烏市將利用3年時間,完成2萬畝以上低效工業用地清理整治,佔全市工業用地總面積的一半,意味著還將有大批中小企業面臨有機更新等「生死大考」。

以荷葉塘園區為例,2019年,宗地企業A類3家、B1類16家、B2類61家,C類和D類各35家和19家,納稅總額1.09億元;園區3畝以上宗地的畝均稅收10.34萬元,略低於全市10.6萬元/畝的標準。

圖為荷葉塘園區正在建設中的義烏復元第一醫院,佔地約80畝,總投資約12億元,自2017年10月開工建設,將於2020年10月開業。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平攝

然而,即使像畝均稅收超過72萬元/畝的納稅大戶——南吉針織,依然缺乏安全感。公司總經理吳勤坦言,產業環境離不開配套企業,這幾年最大的困擾就是有機更新,增加了企業的不確定性。

據國土資源部門統計,荷葉塘園區自闢建以來,共發生62宗土地交易,僅近三年來宗地交易就有21宗,表明土地市場更新速度加快。

按照義烏「用地15畝以上的規下企業,不得列入B類以上等級」的規定,佔地面積近20畝的義烏市葉之茂食品有限公司,今年5月被直接從B類企業降為C類,後者明確為不予安排新增工業用地的企業類別。

前不久,這家公司創始人葉南東向來調研的市領導請求,徵遷時給5畝用地指標也行。「按照我去年交稅160萬元計算,馬上就能變回B類企業了。」他愁容滿面地說。

小龍人襪業去年也被從A類企業降為B1類。總經理方有成說:「我們1個億的銷售額,研發投入220萬元,沒達到2.7%的比例,雖然納稅700萬元,只能下降一等。」

對於「畝均論英雄」評價機制中出現的「一刀切」現象,義烏市江蘇商會會長季子林有自己的看法:「企業經營有好有壞,行業利潤有高有低,而每年按10%至15%增加畝均稅收依據何在?對企業生產要素行政化幹預是否合法?」

記者在園區走訪時感到,這些歷經商海沉浮的中小企業主,既有對園區拆遷自身利益的關切,也充滿對義烏未來發展的擔憂。他們認為,有機更新是一種生態多元的更新,不是非此即彼的更新。

義烏市委書記林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荷葉塘園區有機更新還沒有啟動,調研中會更多聽取群眾意見,義烏要當改革的模範生,但依法行政是底線,觸動既得利益的改革,還要敢於擔當進取。

園區到底拆不拆?記者離開義烏時,仍沒有確切的答案,但荷葉塘園區企業微信群裡,以後日子怎麼過、義烏的未來在哪裡的討論依舊。一些企業主聲稱要通過法律途徑抗爭到底,也有的企業主考慮去浦江、東陽等地……

記者手記:同樣徵遷,為何「東邊日出西邊雨」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荒

記者在義烏市福田街道採訪城市有機更新時,遇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條南北走向的國貿大道將荷葉塘地區一分為二,東側1000多戶村民家家盼著徵遷,西側100多家宗地企業主則集體反對徵遷。

這項旨在「完善功能提升品質、保障權益讓利於民」的有機更新政策,為何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反差,不能不引起人們深思。

記者仔細梳理發現,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政府各項新政策出臺,總有一個被人接受和實踐檢驗的過程,義烏有機更新也不例外。

距義烏國際商貿城僅4公裡的荷葉塘地區,隨著城鄉空間急劇擴張,區位優勢顯著增強,土地升值潛力空前。由於東、西區塊原有規劃功能、土地權屬明顯不同,城鄉有機更新政策亦因此區別。

在國貿大道以東的溪前村和下西陶村,記者看到建設規劃落後,老宅和新屋犬牙交錯,雖經創建文明城市專項整治,環境髒亂差痕跡明顯;村道最窄處僅兩三米,一旦發生火災連消防車都進不去。

今年88歲的下西陶村村民陶維禮,曾專程去鄰村看過有機更新。他很羨慕親戚家拆遷後蓋的新房寬敞明亮,盼著自家老宅也能早日改造。除了環境整潔、出行方便等諸多好處,陶家人也很在意「原來房子一年租金3萬元,有機更新後能漲到10多萬元」的「紅利」。

相形之下,西側工業園區的眾多宗地企業主,怎麼算都感覺「吃虧」——企業生存發展暫且不論,還剩幾十年土地廠房的產權期限,如果這麼說沒就沒了,「保障權益讓利於民」的原則如何體現,私有產權保護如何依法落實?

記者調查發現,同是6月下旬得到有機更新消息,但這裡從村幹部到村民,對安置政策和補償措施都了如指掌,也能算計出徵遷是否對自己有利。

溪前村村民黃克茂笑著對記者說:「不用擔心我們造房子沒錢,錢不夠還可以貸款。我今年70歲了,就惦記著住幾天新房子。」

該村黨支部書記黃克貴說,全村223戶村民,拆遷後面積減少的只有七八戶,村民們都盼著早日有機更新。

已經停工的荷葉塘園區市政設施提升改造工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荒攝

一些園區宗地企業主反映,街道工作組以摸底調查之名,行徵遷動員之實,既不給企業緩衝時間,也不明確收購方案、確定收購價格及安置方式,搞得周邊工業用地價格和廠房租金一漲再漲。

「現在園區人心惶惶,各種說法都有,外面企業不敢進來,裡面企業不敢投資。」義烏江蘇商會會長季自林說。

一些園區企業提出,從拿地蓋廠房到相關部門辦證,再到設備調試、採購商驗廠等,一套程序全走下來,至少需要兩年時間。

與城鄉居民徵遷不同,工業企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和周期性,徵遷不宜操之過急。尤其在當前中央反覆強調落實「六穩」「六保」決策部署下,穩企業就是穩就業、穩社會大局。

相比政府提供土地安置村民自建房屋,大部分徵遷企業沒有土地安置指標,計劃只給半年搬遷時間,何去何從令人擔憂。

無論以農民自願為前提的農村有機更新,還是徵詢被徵收人意願的舊城區改建,均需90%以上的城鄉居民同意率。義烏政府還為他們提供了多種安置補償方式,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

顯而易見,義烏城區不再實施「土地安置」補償方式的新政,對眾多面臨徵遷的中小企業而言,「等價值補償安置」原則將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廠房租金提高,進而推動企業成本攀升。

義烏市委書記林毅告訴記者,義烏市場主體65萬家,佔浙江省十分之一,絕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可見,中小企業是義烏髮展的主力軍,「小商品、大市場」是當地經濟的最大特色和優勢。

「不能光用單一的稅收指標衡量中小企業,還要考慮就業與消費!」義烏市星奧望眼鏡廠負責人盛秀其如是說。

然而,作為改革開放的「模範生」,「2019年,義烏市65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畝均稅收12萬元,遠低於全省規上企業畝均稅收30萬元」的現實,足以令義烏主政者倍感壓力了。

據官方統計,義烏市70%以上工業用地有出租現象,約有6000餘畝改變用途或閒置。

從新增工業用地到老舊工業區,對低效工業用地的清理整治行動,成為當地破解土地不足瓶頸制約的突破口。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義烏市明確工業用地出讓的產業準入、畝均稅收、畝均產出、容積率、建築密度、能耗標準、環境標準等約束性指標,給眾多宗地企業戴上「緊箍圈」。

2018年5月,由「國土、規劃、行政執法、市場監管、地稅、國稅、安監、消防、環保等職能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研究制定針對低效用地企業開竣工違約、改變房屋用途、違章建築、無證無照、稅收評估、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工作措施,增加執法檢查頻次和抽查比例」等內容,被寫入義烏市《關於加強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中。

客觀來說,作為市場主體的中小企業,無法保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佔據優勢。近三年來,荷葉塘園區宗地交易頻次加快,說明土地資源市場化更新機制正在發揮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得到強調。

今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指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

義烏是一座在市場上建立起來的城市,如今的成就源於市場、興於市場,未來的發展更應該相信市場。如何進一步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完善市場機制,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是當前義烏市深化改革與轉型發展的必答題。

同時,一個地方營商環境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政府的規則意識和法治水平。透過這個有機更新案例,不難看出其中所蘊含的辯證關係:政府決策越是依法行政、民主透明,工作就越好推進,群眾就越擁護,企業也更有信心發展。

(原題為《「城市有機更新」為何令園區企業焦慮不安來自浙江義烏荷葉塘工業園區的調查》)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城市有機更新」為何令園區企業焦慮不安——來自浙江義烏荷葉塘...
    今年6月,距義烏小商品市場4公裡的荷葉塘工業功能區(以下簡稱荷葉塘園區),傳出被列為城市有機更新區塊的消息,當地眾多中小企業主焦慮不安,擔心土地和廠房被徵遷……  「現在是摸底調查,市裡還沒決定拆不拆,企業不用太緊張,該買設備買設備、該生產生產。」荷葉塘園區所屬的福田街道黨工委書記盛慶生說,最近3個月他一直這樣安撫他們。
  • 同樣都是徵遷,為何「東邊日出西邊雨」
    相形之下,西側工業園區的眾多宗地企業主,怎麼算都感覺「吃虧」——企業生存發展暫且不論,還剩幾十年土地廠房的產權期限,如果這麼說沒就沒了,「保障權益讓利於民」的原則如何體現,私有產權保護如何依法落實?  記者調查發現,同是6月下旬得到有機更新消息,但這裡從村幹部到村民,對安置政策和補償措施都了如指掌,也能算計出徵遷是否對自己有利。
  • 供電公司完成電力遷改工程,主動為工業園區建設「讓道」
    21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從國網武漢供電公司獲悉,隨著110千伏何侏奓線、110千伏土侏線前日順利送電,國網武漢市蔡甸區供電公司再次主動為工業園區建設「讓道」,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蔡甸最複雜電力遷改工程現場。
  • 福清2020年徵遷有何規劃?這些地方已經敲定!
    福清市人民政府音西街道辦事處4馬山村是否有拆遷計劃問:福清音西街道瑤峰村,西樓村列入徵遷計劃,在隔壁的馬山村有沒有列入2020年徵遷計劃???答:我街道瑤峰村、西樓村己納入2020年政府徵遷項目,目前馬山村未列入2020年徵遷計劃。
  • 秀山:工業園區集中招聘 解企業用工之「渴」
    受疫情影響,工業園區企業復工時間推遲,企業普遍存在員工返崗率低,招工困難的問題。據統計,目前園區復工復產企業54家,返崗工人總數1500餘人,其中95%以上為縣內務工人員。   據了解,隨著企業陸續復工,該園區用工缺口近3000人。為有效破解園區企業招工難的問題,縣工業園區主動擔當作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通過深入實地了解企業復工復產用工需求,掌握用工缺口。
  • 亞太股份(002284.SZ)擬籤訂蜀山街道城中村改造工商企業徵遷補償...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訊,亞太股份(002284.SZ)發布公告,公司於2020年12月2日召開第七屆董事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擬籤訂<徵遷補償協議書>的議案》,同意公司與蜀山街道城中村改造徵遷指揮部籤署《蜀山街道城中村改造工商企業徵遷補償協議書
  • 大型電視紀錄片《美麗園區行》開機啟動儀式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行
    2020年11月19日,首屆全國開發區全媒體工作年會暨大型電視紀錄片《美麗園區行》開機啟動儀式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會議由中國開發區協會主辦、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承辦、《美麗中華行》欄目、江蘇風雲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協辦,廣東飛企互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本次會議的贊助單位,江蘇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河南日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等為本次會議的媒體支持單位。會議由中國開發區協會常務副秘書長李原主持。
  • 雨花區雅塘片區雅塘衝路(東段)徵拆籤約清零
    家住雨花區自然村新塘組的鄒先生有一處房屋和加工廠在雅塘衝路(東段)拆遷範圍內,因為他對補償金額存在異議,遲遲沒有籤下協議。近日,雨花亭街道辦事處的徵拆人員登門拜訪,與他經過近6個小時交談,加上之前20次走訪上戶,最終,真情換得「徵」心,鄒先生同意籤訂房屋徵拆協議。
  • 園區企業員工年薪101409元「領跑」全市
    今天《2020蘇州市重點行業企業薪酬福利調查報告》新鮮出爐園區企業員工年薪(中位值)101409
  • 泉州市豐澤區領導調研西華洋滯洪片區項目徵遷工作
    中國網福建訊 近日,泉州市豐澤區委書記黃景春帶隊調研西華洋滯洪片區項目(豐澤段)徵遷掃尾工作。區領導韓衛華、黃琪金、葉春泉、柯曉暉、曾國家、黃澤鵬參加此次調研。「目前徵遷掃尾工作進度如何?」「有存在什麼困難問題嗎?」在一處拆除現場,黃景春察看拆除作業進展,與有關負責同志細緻交談,了解項目徵遷掃尾工作最新進展情況。
  • 賀蘭工業園區827家企業順利復工
    本報訊(記者 梁小雨)最近這段時間,賀蘭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張家偉不停地在賀蘭工業園區各家企業之間往來,不僅為廠區的工作人員講解最新管控措施,還需要督查企業進出車輛人員詳細登記和車輛人員的消毒工作,確保廠區復工之際配備完善。
  • 高新區最大體量徵遷項目加速推進
    福州新聞網12月5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張笑雪 通訊員 廖思興)日前,福州高新區建平村在舊村改造徵遷中成功拆除總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的房屋。截至目前,該地已累計拆除18萬多平方米建築。「建平村舊村改造徵遷是高新區迄今體量最大的徵遷安置工作。」高新區海西園徵遷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林鴻璋說,自今年7月項目徵遷啟動以來,項目工作組「想千方百計、吃千辛萬苦、說千言萬語」,用真情換來群眾支持與配合。建平村有個家族共有幾十戶人家,房屋建築面積達1萬多平方米,該家族能否順利籤約直接關係到項目推進。
  • 致臨空經濟區永清片區廣大徵遷群眾的一封信
    永清臨空經濟區徵遷工作伴隨著春天的腳步強勢啟幃,承載著全縣41萬人民「發展臨空經濟、建設綠色永清」的夢想在陽春三月放飛。 這是一項關係國家、關係河北、更關係廊坊和永清長遠發展的大事,需要廣大徵遷群眾識大體、顧長遠、遵法紀、講奉獻,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全力支持配合做好徵遷工作。 壯美宏圖,百年巨變。
  • 蘇平路蘇澳段開展保護性施工 徵遷任務實現全部清零
    6月19日,蘇平路蘇澳段開展保護性施工,完成了最後的徵遷掃尾工作,項目實現徵遷清零。當天上午,施工隊對蘇平路紅線範圍內先進村洋仔底區域、西樓村墩仔山區域集體及國有地的經動員未自行清理的青苗及附屬物進行清理,掃除項目施工障礙,隨著清理工作的完成,該項目徵遷工作實現全面清零。
  • 園區企業助力高端製造!
    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背景,蘇州晶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在蘇州工業園區成立,市場定位以雷射加工和精密切割為主,融合了雷射與視覺兩大技術,是國內少數專業從事超快雷射精密修復設備及雷射檢測-修復一體化設備研發的高科技企業。
  • 今天,園區粉絲齊聚啦!
    第三屆網絡文化季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蘇州自貿片區設立一周年,也是園區融媒體中心新篇章開啟的元年,為進一步繁榮園區網絡文化,加大正面宣傳,用網言網語講好園區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故事,園區宣傳部(網信辦)聯合相關部門舉辦了主題為「『融』遇園區,『雲』見非凡」的園區第三屆網絡文化季活動。
  • 彭水:靠前解難題 園區企業陸續復工復產
    重慶彭水採取紮實有效的舉措,解決企業問題和困難,一批企業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陸續復工復產。位於彭水縣工業園區的彭水縣宏綠食品有限公司,是主要生產自熱食品的企業。記者在生產車間的流水線看到,40多名員工戴著口罩、帽子分散在機械旁,加緊生產。「目前的產能差不多是正常產能的40%。」
  • 臨浦義大線東伸擴建項目徵遷,79戶農戶成功籤約!
    為了保障徵遷進度、更好地服務徵遷農戶,無論是分管鎮領導,還是徵遷組工作人員,大家都主動放棄休息時間,甚至整個7月都沒休息過一天,認真核對資料,耐心為農戶解釋政策,細心算好每一筆帳。無論前一晚跟農戶談到多晚,第二天一早還是早早到崗,深怕讓農戶等。
  • 園區28家酒店和餐飲企業開放宴席!
    好消息園區28家酒店和餐飲企業開放宴席經具有宴席承辦能力的酒店和餐飲企業申請,蘇州工業園區酒店業協會、蘇州工業園區餐飲業商會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現場審核,認定>15家酒店為「蘇州工業園區酒店行業常態化疫情防控示範單位」,認定13家餐飲企業為「蘇州工業園區餐飲行業常態化疫情防控示範單位」。
  • 廊坊臨空經濟區 永清片區徵遷圓滿收官!
    12月9日上午,永清縣舉行臨空經濟區永清片區第二批徵遷18個村街土地流轉補償資金發放儀式,涉及到的土地流轉補償資金將全部發放到徵遷群眾手中。至此,永清縣2020年26個村街6158戶14097人房屋徵遷安置和30787畝土地流轉工作任務圓滿完成,徵遷工作勝利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