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義烏市福田街道採訪城市有機更新時,遇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一條南北走向的國貿大道將荷葉塘地區一分為二,東側1000多戶村民家家盼著徵遷,西側100多家宗地企業主則集體反對徵遷。
這項旨在「完善功能提升品質、保障權益讓利於民」的有機更新政策,為何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反差,不能不引起人們深思。
記者仔細梳理發現,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政府各項新政策出臺,總有一個被人接受和實踐檢驗的過程,義烏有機更新也不例外。
距義烏國際商貿城僅4公裡的荷葉塘地區,隨著城鄉空間急劇擴張,區位優勢顯著增強,土地升值潛力空前。由於東、西區塊原有規劃功能、土地權屬明顯不同,城鄉有機更新政策亦因此區別。
在國貿大道以東的溪前村和下西陶村,記者看到建設規劃落後,老宅和新屋犬牙交錯,雖經創建文明城市專項整治,環境髒亂差痕跡明顯;村道最窄處僅兩三米,一旦發生火災連消防車都進不去。
今年88歲的下西陶村村民陶維禮,曾專程去鄰村看過有機更新。他很羨慕親戚家拆遷後蓋的新房寬敞明亮,盼著自家老宅也能早日改造。除了環境整潔、出行方便等諸多好處,陶家人也很在意「原來房子一年租金3萬元,有機更新後能漲到10多萬元」的「紅利」。
相形之下,西側工業園區的眾多宗地企業主,怎麼算都感覺「吃虧」——企業生存發展暫且不論,還剩幾十年土地廠房的產權期限,如果這麼說沒就沒了,「保障權益讓利於民」的原則如何體現,私有產權保護如何依法落實?
記者調查發現,同是6月下旬得到有機更新消息,但這裡從村幹部到村民,對安置政策和補償措施都了如指掌,也能算計出徵遷是否對自己有利。
溪前村村民黃克茂笑著對記者說:「不用擔心我們造房子沒錢,錢不夠還可以貸款。我今年70歲了,就惦記著住幾天新房子。」
該村黨支部書記黃克貴說,全村223戶村民,拆遷後面積減少的只有七八戶,村民們都盼著早日有機更新。
一些園區宗地企業主反映,街道工作組以摸底調查之名,行徵遷動員之實,既不給企業緩衝時間,也不明確收購方案、確定收購價格及安置方式,搞得周邊工業用地價格和廠房租金一漲再漲。
「現在園區人心惶惶,各種說法都有,外面企業不敢進來,裡面企業不敢投資。」義烏江蘇商會會長季自林說。
一些園區企業提出,從拿地蓋廠房到相關部門辦證,再到設備調試、採購商驗廠等,一套程序全走下來,至少需要兩年時間。
與城鄉居民徵遷不同,工業企業生產有其特殊性和周期性,徵遷不宜操之過急。尤其在當前中央反覆強調落實「六穩」「六保」決策部署下,穩企業就是穩就業、穩社會大局。
相比政府提供土地安置村民自建房屋,大部分徵遷企業沒有土地安置指標,計劃只給半年搬遷時間,何去何從令人擔憂。
無論以農民自願為前提的農村有機更新,還是徵詢被徵收人意願的舊城區改建,均需90%以上的城鄉居民同意率。義烏政府還為他們提供了多種安置補償方式,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
顯而易見,義烏城區不再實施「土地安置」補償方式的新政,對眾多面臨徵遷的中小企業而言,「等價值補償安置」原則將導致土地價格上漲、廠房租金提高,進而推動企業成本攀升。
義烏市委書記林毅告訴記者,義烏市場主體65萬家,佔浙江省十分之一,絕大部分是小微企業。可見,中小企業是義烏髮展的主力軍,「小商品、大市場」是當地經濟的最大特色和優勢。
「不能光用單一的稅收指標衡量中小企業,還要考慮就業與消費!」義烏市星奧望眼鏡廠負責人盛秀其如是說。
然而,作為改革開放的「模範生」,「2019年,義烏市65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畝均稅收12萬元,遠低於全省規上企業畝均稅收30萬元」的現實,足以令義烏主政者倍感壓力了。
據官方統計,義烏市70%以上工業用地有出租現象,約有6000餘畝改變用途或閒置。
從新增工業用地到老舊工業區,對低效工業用地的清理整治行動,成為當地破解土地不足瓶頸制約的突破口。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義烏市明確工業用地出讓的產業準入、畝均稅收、畝均產出、容積率、建築密度、能耗標準、環境標準等約束性指標,給眾多宗地企業戴上「緊箍圈」。
2018年5月,由「國土、規劃、行政執法、市場監管、地稅、國稅、安監、消防、環保等職能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研究制定針對低效用地企業開竣工違約、改變房屋用途、違章建築、無證無照、稅收評估、安全生產、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工作措施,增加執法檢查頻次和抽查比例」等內容,被寫入義烏市《關於加強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中。
客觀來說,作為市場主體的中小企業,無法保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始終佔據優勢。近三年來,荷葉塘園區宗地交易頻次加快,說明土地資源市場化更新機制正在發揮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得到強調。
今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經濟界聯組會上指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
義烏是一座在市場上建立起來的城市,如今的成就源於市場、興於市場,未來的發展更應該相信市場。如何進一步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完善市場機制,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是當前義烏市深化改革與轉型發展的必答題。
同時,一個地方營商環境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政府的規則意識和法治水平。透過這個有機更新案例,不難看出其中所蘊含的辯證關係:政府決策越是依法行政、民主透明,工作就越好推進,群眾就越擁護,企業也更有信心發展。(記者劉荒)
相關新聞:
「城市有機更新」為何令園區企業焦慮不安——來自浙江義烏荷葉塘工業園區的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