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網絡暴力往往以「正義」的名義出現

2021-01-13 陳小強娛樂

最近一部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正在火熱播出當中。相信看過這部劇的人,都會有深深的震撼。也許我們在網上的一句嘲笑,也許只是一句不經意的謾罵,但是所有的匯集在一起就成了「殺人兇器」。

考慮到這個問題,小編追了這部電視劇。只想說沒有在臺灣見過這麼好的電視劇。這是一部反映出現實的劇作,其中包含太多的人類衝突和社會問題。正如賈靜雯說的:「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邪惡的人來對抗惡人。」

殺人犯李曉明,無區別殺人,李曉明的父母不僅賣掉了所有的財產補償;姐姐隱姓埋名才能工作學習;整個家庭過著人人喊打的生活。社會群眾站在道德輿論的高點,指責他們,讓他們的生活走進了絕望。

大多數人將自己表現為善良,有道德的人,不斷觀看新聞並以批判的眼光聽八卦。 這部劇不僅使我們思考,甚至反應出輿論對人們造成了多大傷害?因為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言語和意見可以殺人!

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網際網路給我們帶來了便利,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問題,全世界都可以從網際網路上感受到「邪惡」。網際網路暴力無處不在,新聞媒體的權威受到質疑,虛假新聞無處不在。

在《我們與邪惡的距離》這部劇裡面,所有的媒體都是瘋狂的,並煽動情緒以獲取利潤。輿論無情地折磨著李曉明的家人,雖然他的父母錯了,但並不是別人肆無忌憚抨擊其父母的理由,他們在不注意兒子性格的歪曲方面是錯的!劇中有一條經典的話,「在整個世界,沒有父母願意花20年時間來養育兇手」。這個結果不是他們所期望的。如果他們知道會發生這種情況,他們可能就不想生下他了。

就像劇中的王律師一樣,他的工作就是為精神病的兇手辯護。王律師並不主張謀殺無罪,他只是想探究謀殺的原因:是否因為兇手的成長經歷導致人格歪曲;或其背後的社會系統或某些系統的存在;問題促使他犯下謀殺罪;他想知道這一點,不是為了捍衛囚犯,而是為了找出問題,以防止更多的兇手參與同一事件。

雖然王律師的做法非常情緒化,非常極端,但也有一些可取之處,他的意圖是好的。但僅僅因為他為兇手辯護,遭受了受害者的家人將一桶排洩物到身上,並受到公眾輿論的強烈譴責,他並不是一個惡人啊。

《我們與惡的距離》涉及許多社會問題,不同的我們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在這部劇中,每一個問題都準確而深刻地呈現出來。罕見的是,這部劇不是簡化複雜的問題,也不能清楚地告訴我們結論,而是讓我們自己思考和判斷。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
    一對情侶「沒有處理好」分手,一方刻意將其推上網絡企圖將對方「繩之以法」。全民公開審判之下,使整個事件看起來離奇、荒誕、又充滿了黑色幽默。當被害者和加害者身份對調,原本弱勢一方成了人人喊打的壞人,被誣陷的施暴者則在網絡暴力之下「已經社會性死亡」。人們很容易在「正義」的外衣下做出諸多偏激舉動。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個鍵盤而已
    1最近被朋友安利了一部神劇,豆瓣評分9.5分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兩年前,嫌疑人在電影院忽然開槍,造成無辜的觀眾9死21傷的慘烈悲劇。嫌疑人最終被判處死刑,但是他一個人的性命能抵消嗎?顯然是不能的,不管他怎麼死,受到何種刑罰,那些因他而失去性命的人再也活不過來了。他的家人因此變成了大家洩憤的活靶子。
  • 懲罰是否是處理「惡」最好辦法?扭曲正義暴露《我們與惡的距離》
    文|顏小二述哲文《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這樣一句話:「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各位對這個問題是什麼看法?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說「虐貓事件」的「後續」。毫無疑問,山西太原男子受到了懲罰,至於懲罰「合理不合理」,這並不是我們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但是,有些經歷的朋友應該能明白「口水可以殺人」的道理,網絡上鋪天蓋地的譴責,若想「消化」甚至說「無視」,這需要強大內心。
  • 《我們與惡的距離》——「永遠不要挑戰人性」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劇名也許看起來莫名其妙,「我們都是好人誒」,我們常常以為我們與惡之間有一道涇渭分明的界限,善與惡非此即彼。但當然沒有那麼簡單,畢竟,誰能說的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更何況,很多時候我們大概無法想像也不可能接受,你所堅持的「善」也許會給別人帶來傷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惡呢?善與惡,多麼複雜的價值判斷。
  • 我們與惡的距離和那些隱秘的角落
    法律人羅翔在他的《圓圈正義》中說,正義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概念,有其自在屬性,並非人主觀設計。人們離正義或者邪惡有多遠,一個人行善或作惡,那份敬畏之心如何養成如何守護?包括來惠利案件真相大白後,緊跟著出現的令人咋舌的"兩噸水伺候"、"化糞池警告"之類的貌似戲謔實則惡臭的網絡梗,背後又是怎樣的一群人,甚至一大群人?今天人們的悲歡是如何相通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幾年後,臺灣公視和HBOAsia合作,根據這類真實事件改編拍出《我們和惡距離》。該劇一上線便受到廣泛關注,播出幾集豆瓣評分高達9.4分,網友們交口稱讚:「怕是金鐘獎預定了!」這不正是我們的現實社會嗎?有人打著揭露事實的名號,杜撰人物故事賺取點擊量;有人把尖銳字眼放進標題,販賣大眾情緒。在一次又一次新聞反轉的背後,有新聞媒體人的失責,更有不少自以為是的鍵盤俠在「推波助瀾」。他們不舞刀、不弄槍,僅靠不負責任的言語便能制人於死地,這樣的網絡暴力可謂是殺傷力十足。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這部劇要討論的,不是我們與那些惡性案件之間的距離,我們什麼時候可能會被傷害。而是我們有多大可能會成為作惡的那個人,我們會不會在一念之間,傷害別人。你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用心看到的才是。這部臺劇很容易讓我想起好多年前看過的電影《搜索》,講述高圓圓得知自己患癌症之後,在公交車拒絕給大爺讓座,而後被拍上傳網絡,遭受一系列網絡暴力之後的最後時光。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的這群人,最依靠的是媒體新聞、娛樂八卦來聊以慰藉。
  • 田馥甄人設崩塌,深陷輿論,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同樣是表達多一種的聲音,《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的男主和田馥甄不同的是,他是為了心中的正義和真相去發聲,他和那個在輿論中心的「惡人」並沒有什麼聯繫,所以他的故事才能夠打中到大家的心裡去。這一張作為官方的海報,就把故事裡面的人物關係向觀眾表達得非常清楚。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該劇一經網絡播出,就引起了很多議論,尤其是受害者、肇事者和旁觀者這三個不同群體,看完這部戲,你不禁要問,善惡有這麼明顯的區別嗎?《我們與惡的距離》由林君陽導演,由賈靜雯、吳慷仁主演,賈靜雯在劇院裡扮演宋喬安,她兒子因接電話疏忽而在兇殺案中喪生,她的家庭不再令人滿意了,因此老公和她的女兒背離了她,所以他們「被害者」是好的一面。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一句話
    在前不久爆紅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你們可以隨便給別人貼標籤,但你們有沒有想過,在無形之中也殺了人。」 沒想到,電視劇剛剛播完,悲劇就發生了。 韓國藝人崔雪莉在獨居的家中自殺身亡,很多人都認為,雪莉生前頻繁遭受網絡暴力,從而患上重度鬱抑症,最終選擇了結束生命。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如何走出眾生皆有病的社會-虎嗅網
    作為一部豆瓣高達9.5分的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有許多值得討論之處。不過《與惡》並沒有把焦點放在「該不該廢除死刑」的狹義討論上,而只是如實呈現出社會上的兩極觀點,並嘗試在截然不同的立場間創造理解——這可能也是該劇最珍貴動人之處。作家胡慕情說過:「在這個現世,當我們要理解一件事,必須跨越非常多的阻礙。而一旦這些阻礙有一關過不去,暴力就可能產生。」
  • 反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現實題材解讀人性善惡,沒有人是局外人
    華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是根據2014年發生在中國臺灣的一起無差別殺人案進行改編的10集短片,於2019年播出後在豆瓣上狂砍9.5分,包攬金鐘獎六大獎項。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作品,內容講述的是一個精神病患者隨機殺人後,從受害者家屬、施害者家屬、以及辯護律師及其家屬的視角來講述的故事。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讓我們從我所關心的三個部分開始:夫妻關係、精神導師和分享我對這個劇本的理解。我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我們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夫妻、同事、領導、合租者、路人,但是我們的所有的行為都在影響或改變周圍的人我們和廣義社會。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和壞人,沒有標準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 我們與惡的距離 》, 這部劇聚焦了很多社會點 , 圍繞四個家庭 。還涉及了網絡暴力 、為死刑犯辯護 的人權律師 、精神病患者和家庭 ,媒體殺 人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個標題真好。好人和壞人,沒有標準。因為 殺人犯想成為機械天才 , 而父母讓其從商 , 而後為了證明自己真的是天才制武器 , 在影院隨機殺人 , 他說這是他這一輩子一定要做的大事 。 其實除了自己 , 別人又真正做 錯了什麼呢 。其實他 ,曾經 ,也是個很乖的小孩啊 。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 贈書
    烏合之眾的狂歡,是一場打著正義旗號的作惡。 如果說諸如《愛你,西蒙》這樣的美式青春片,為我們展示了在一個健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宛如童話般甜美動人的「出櫃體驗」。那麼,《熊鎮2》則是徹頭徹尾的反面。無論是在熊鎮,還是在赫德鎮,巴克曼所描繪的大多數人都在做「平庸之惡」與暴力的間接參與者。從這一點上,我們也許更容易將目光投向同樣題材的大熱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日劇《坡道上的家》。
  • 我們和惡的距離
    「盧書記」們和惡的距離是烏紗的高度03同樣前幾天因為取快遞而被造謠出軌的杭州吳女士應該也不是最初應該也只是「獵奇」的心態作祟可是由此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想像的「快遞員」們和惡的距離但境外輸入病例隔三差五總要噁心我們一下和這也不無關係「反智者」們和惡的距離就是一副口罩
  • 被罵上熱搜第一的清華學姐,為什麼會與惡的距離那麼近
    學姐的言辭彙成網絡暴力,把這個學弟從身高到長相到家庭,都罵了個遍。在等待監控錄像結果的那一夜,這名學弟對著手機在哭,咬著手背在哭。他甚至想——留下遺書,去死。(網上熱傳的學弟自白,現被否認)那一刻,也許只有天上那些被冤死靈魂,才會陪他默默落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