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2021-02-13 新東方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對於這句話,我是承認的。自看完這本書至今,時隔幾個月,對於書中的一些細節已是模糊,但我卻無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種情緒。或許,不會輕易被時間帶走的,才是最最珍貴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風箏的人》給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情緒——是惋惜?是感動?亦或是欣喜?無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難相似;視角不同,情緒也會有差。為你,我仿佛有千千萬萬種情緒。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為一件事情糾結,這種茫然的情節似乎在善意提醒著我——只要青春依舊,誰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詞,我也仿佛順理成章地拿它當作藉口,以至於做了一些當時感覺起來超級神聖、而後並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認可的抉擇,我慣性似的天真以為自己可以,好像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的自信,卻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氣,我甚至都不敢付出,這是一種怎樣的怯懦!於是,我便找來一大堆理由讓自己釋懷,以讓我覺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種結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現實終究太過骨感。每當夜深人靜,所有我說過敷衍的話便一遍一遍迴蕩耳邊,仿佛在強調我那不可原諒的脆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負罪感被體驗到「刻骨銘心」的程度,當然,我無比慶幸我還有感覺,因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嗎?拉辛汗曾在阿米爾為自己的過錯無比懊惱自責時,告訴他:「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我感到來自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來,過錯,是可以被原諒的,儘管我知道這不是終結,那真正的終結是什麼呢?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好像,這是阿米爾給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經歷著阿米爾所經歷過的那一些,好像印證了一句話:所有的過錯,都是同一個本質以不同的故事演繹著。只是我比他慶幸,我有機會讀到他的結局,聽到他最深處自我救贖的聲音,於是,我便記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之前,爭取轉化掉那些「罪惡」,我總相信有種東西叫奇蹟,可以用來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惡」。

除了作為晚輩,借鑑他的箴言之外,作為觀眾的我對阿米爾也有著別樣的情感。我羨慕他,羨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羨慕阿桑對他的義無反顧,對他的承諾:「為你,千千萬萬遍。」羨慕拉辛汗對他的始終如一,給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麼討厭他,討厭他的懦弱、自私和無情,討厭他傷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爾來,我驚奇地發現我居然能感同身受,無奈與不知所措,我不單單是他的觀眾,我已經走進了角色,我說我討厭他,我有什麼權利討厭他?我們是那麼相似的一類人,一類軟弱到不能眷顧甚至無情傷害愛自己和自己所愛之人的人,不是嗎?他負了阿桑,而我,卻正在辜負我的那群朋友和家人。還好他覺悟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時候做過一些讓自己今後感到羞愧的事,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隨自己一生,讓你只能低著頭去看它。可是時光不會掉頭,自己盡力地彌補,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拯救呢?」至於我,是的,我試著覺悟他的覺悟。上帝他老人家還真偷偷地給我留了一扇窗,在嘗試「覺悟」的明了:我還有機會去彌補,即坦然地承擔我應盡的責任,這,才是真正的解脫。原來自我救贖最好的狀態便是心安地竭盡所能。至於最後的結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對待愛情的觀點來對待: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決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滿,不求驚喜,甚至不求有結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有過那麼一次義無反顧的任性和真誠。

人生總充斥著驚奇,我常這樣說。為自己的事,我已憂愁了許久,難以釋懷,卻在「回憶」《追風箏的人》時,得到解脫,何等幸運!以前,我認為,讀書可以讓人的「經歷」變得豐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著書中的事物肆意發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評論,便是極好;此刻,我發覺,原來讀書真的可以讓人的經歷變得豐富,我需要像個小孩,跑入書中,走進角色,細細感受這一路的風雨陽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閒,我還可以一把篡奪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觀盡,還自己一個別樣的世界觀。


《追風箏的人》是本美好的書,裡面有太多愧寶。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經歷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層次的東西,再次細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不是嗎?

覺著讀後感走近尾聲,《追風箏的人》的情節還在縈繞,心血來潮的我突然構建起書中的某個場景,我望向長空那一隻只被想像出來的風箏……驚覺:每個人都有一顆善於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個風箏?如果有,那麼,無論它意味著什麼,每當風箏起飛之際,讓我們勇敢地追,為人,為己。阿桑的陪伴依舊:為你,千千萬萬遍。

文章來源:《早安,新東方!》第253期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成長乾貨~以及,多多留言,小編就來勾搭你咯~

相關焦點

  • 書評|《追風箏的人》——何旭雁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風箏,它也許是一種信念,也許是一個夢想,也許是拉著風箏的那個人,追上風箏的過程,也許就是兩個人扯不斷的羈絆,但不管怎樣,始終不能阻礙它被追上……《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文學小說,是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 《追風箏的人》:這隻風箏,你追到了嗎?
    今天我們要讀《追風箏的人》,該書篇幅較長,並涉及戰爭、宗教和種族問題,稍顯複雜,因此適合初中以上且有較寬閱讀面的孩子去讀。小說蘊含的道理比較簡單,故事情節極吸引人,孩子們會感興趣。下面,讓我們跟隨本書的推薦人景木兮一起走進《追風箏的人》的世界。
  • 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大約在讀了100多頁後,曾經一度擱置了下來,最近終於一口氣讀完。其實,由於對小說有偏見的原因,我在業餘的閱讀中,幾乎將小說排除在外。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還是小說居多。一方面應該是小說的受眾面更廣,另一方面是好的小說作品往往都是與特定的時代和背景結合,正如這本《追風箏的人》一樣。
  • 共讀||《追風箏的人》
    飄尚雪陽    空中的風箏飄零,芳草萋萋,那個追風箏的人,永遠在小巷深處守望。    趕著第一縷春光,柳樹的枝條上冒了新芽,柳枝隨風飄拂,忙趁東風放紙鳶。在瀚海中,春日的風箏總帶著戰鬥的氣息,擁有好戰者的氣概。    風箏線上凝的是血,骨子裡浸著的是悲傷、背叛、嫉妒與仇恨。
  • 悅讀|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而我卻在永恆的傷害裡
    哈桑是一個勇敢、正直又十分忠誠的孩子,更是幫阿米爾追風箏的能手。可是阿米尓始終覺得父親並不喜愛自己,哪怕自己展露出了寫作的才華。相反,父親總是更加在意和關注哈桑,這令阿米爾十分吃醋,他十分希望能得到父親的認可。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一假期,天空五彩斑斕,做個追風箏的人
    她絢麗多姿,陽光燦爛,草綠花鮮,她把大地上的一切都變得生機勃勃;「沙沙」的風輪聲伴隨暖暖的陽光,牽在手上的細線,連著家庭的溫馨,在這春風和煦的日子裡,放風箏絕對是不錯的體驗,來一場與春日嬉戲的遊戲。疫情這段時間,讓不少家長都很苦惱吧!宅在家裡已經很長時間了,「神獸」們估計已經關不住了吧,加上外面春光正好,不妨去空曠地方放放風箏,但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安全。
  • 【讀書心得】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走進書店,無論多麼眉飛色舞,聒噪喧譁的人,腳步都不由得慢了,音量都不由得低了,神情不由得平和了。  很喜歡在陽光燦爛的午後,挑一本好書,點一杯清茶,尋一個靠窗的位子,靜靜品讀書中的人生百態。《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讀完的。
  • 書香有線丨員工薦書——《追風箏的人》
    會關注到這本《追風箏的人》,是因為當時在當當網上給女兒買書時,無意間注意到這本書的排名很高,心想追風箏的人應該也會渴望像風一樣自由吧。細細讀來,被文中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童年友誼而感動,但兩人之間的友誼備受考驗,就像放飛的風箏一樣既堅韌又脆弱,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情,阿米爾因無法面對自己心裡的自責和痛苦,用計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著父親逃亡美國,但是阿米爾心裡的內疚無時無刻都在折磨著他,最終他踏上了救贖之路。
  • 《追風箏的人》:誰都不能寬宥我,除了我自己
    被時代裹挾著命運《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於2003年棄醫從文後發表的第一部作品。縱觀數十年的阿富汗文學史,關於戰爭的龐雜描繪充斥著這個國度文學藝術的點滴。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關於自己的故事既是時代見證,也是歷史記憶。
  • 《追風箏的人》:人終其一生,到底在追尋什麼?
    每個人的命運就像風箏一樣,它往更高更遠的天空,但卻受著那根細細絲線的牽引而無法擺脫。但也正是這根絲線的牽引,它才不至於消失在天際或者跌落塵埃。而當這根絲線被割斷,要鼓起勇氣去追尋那飄落在遠方的風箏,這樣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寧。人這一生也是不斷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的過程。
  • 《追風箏的人》:致敬在千千萬萬遍等待中,默默爆發的人們
    為你,千千萬萬遍——相信看過這本書的人,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很早就有朋友向我推薦這本書,看名字《追風箏的人》,通過十幾年的中國教育,我覺得這是一本寓意十分深刻的書,不一定適合我,就擱置了。《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的成名作品。2006年,因其作品巨大的國際影響力,胡賽尼獲得聯合國人道主義獎,並受邀擔任聯合國難民署親善大使。
  • 追風箏的人:「風箏,我做了六十多年了喲!」
    楊興鍾在退休之前是一個普通的銀行會計,但是後來由於改革開放銀行的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並且銀行裡沒有了相熟的老同事後,他便也申請了提前退休,在家裡安心製作起了風箏。楊興鍾與風箏能夠結緣還要從那隻剛買來就沒飛上天的風箏說起。
  • 興安萬裡 · 閱讀有你丨好書分享 《 追風箏的人》
    興安萬裡 · 閱讀有你丨好書分享 《 追風箏的人》 2020-08-12 18: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追風箏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大概這是對友情最好的解釋了
    放風箏,追風箏。兩個男孩的友情從這裡開始,也從這裡結束。風箏還會在,但那份曾經的情感呢?《追風箏的人》講的是兩個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是僕人,小阿米爾一歲還有天生兔唇,倆人出生之後都失去了媽媽,所以一起吃著一個奶媽的奶水長大,擁有情同手足一般的感情。
  • 書香海口•好書推薦 | 一本暢銷十多年的書《追風箏的人》
    ▲推薦人:沙畫家,中國沙畫協會副會長何素丹推薦書籍:《追風箏的人》作者:卡勒德·胡賽尼一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的故事,殘忍而又美麗。風箏一種象徵,代表了很多東西,是阿米爾人性中需要得到救贖的那個部分,亦是哈桑值得用生命去追隨的全部。——何素丹2006年5月,《追風箏的人》中文簡體版在中國出版。十年後,這本書在中國的發行量超過500萬冊!是什麼讓這本書暢銷十多年?
  • 通遼市圖書館舉辦「諾敏西迪讀書會」——《追風箏的人》讀書分享會
    2020年11月14日下午,「諾敏西迪讀書會」——《追風箏的人》讀書分享會在通遼市圖書館四樓培訓室如期舉行。本期分享的書目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代表作——《追風箏的人》。科爾沁書蟲蒙古語讀書群負責人套格斯、通遼市科爾沁蒙古族中學教師吉蘇力格作為閱讀書目推薦人與通遼市科爾沁蒙古族中學高二(3)班50餘名同學共同分享閱讀心得。分享會中,同學們暢談閱讀感悟和受益影響,或深情、或慷慨、或質樸地討論閱讀心得,分享閱讀給自己帶來的成長以及美好享受。
  • 「追風箏的風」推廣價格預估,靠譜的自媒體推廣平臺
    追風箏的風是當前百家號中的普通號,目前帳號百家號權重為2,綜合排名位列124175名,社會分類排名位列14368名,領先了88.8%的百家號。  追風箏的風百家號近期文章情況 追風箏的風最近一個月文章表現質量分布為,0%為優質文章,75%為中等文章,25%為普通文章,以下為各類文章近期案例。
  • 《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便是揭示人性的力作。它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透過這種救贖,人生的一個真相也讓人頓悟:人性,是面鏡子。這面鏡子,能照見不同的自己,照見真實的你我。
  • 那些曾斷了線的風箏——感於《追風箏的人》
    在數年前,他因為自己的懦弱將恣意飛舞的風箏弄斷,現在的他,正全力追回那早已破敗不堪的風箏。阿米爾為了救出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選擇了接受阿塞夫的決鬥,結果阿米爾遭受重創,身上出現很多不同的傷口,他的脾臟破裂,七根肋骨斷裂,並且有一根肋骨刺破肺部引發氣胸,左眼眶骨頭破裂,牙齒脫落,上嘴唇裂成兩瓣,近乎失去了生命,但在命懸一線間,索拉博用彈弓將玻璃珠射入阿塞夫的左眼,他們得以順利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