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在身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生成尿液,排出體內代謝廢物和毒素,調節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當腎臟受到50%的損害時會引發多種症狀,做檢查時各種指標會發生異常。需定期做腎功能檢查,如尿檢、生化、B超和血常規能評估病情的嚴重性,了解腎功能損傷情況。
腎功能檢查中主要看哪些指標?
1、血液生化指標
血液生化指標包括胱抑素C和血肌酐,還有尿素氮以及尿酸等都能反映腎臟排毒功能。血肌酐能判斷腎臟分期,不過大部分腎病患者早期並不會有肌酐升高的情況,因此不能判斷早期腎功能情況。尿素氮和尿酸指標有廣泛性,即使沒有腎臟疾病,這兩個指標也會發生變化,因此也不能作為判斷腎病早期的指標,不過能代表中後期腎臟排毒功能。胱抑素C是較敏感的指標,跟血肌酐差不多,能反映腎小球濾過率內源性指標。當以上指標出現異常時,提示腎病已發展到4~5期。此階段患者應注重於排毒治療,及時減輕腎臟代謝負擔,防止發展成尿毒症。
2、腎小球濾過率
腎小球的主要作用是濾過,在腎臟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濾率能評估腎臟整體情況。腎小球濾過率降低,這說明有很多腎小球等細胞出現纖維化或完全壞死,腎臟也逐漸萎縮。雖然腎小球受損是不可逆的過程,不過能提前阻止腎小球病變,延緩腎衰竭。
3、尿蛋白相關
8成以上的腎病患者體檢時發現尿常規異常才知道自己得病,最敏感的指標是尿潛血和尿蛋白,前者能評估腎臟內炎症反應的活躍程度,後者能反映出腎小球損害情況。尿蛋白相關的指標有尿常規尿蛋白和微量白蛋白尿,還有24小時尿蛋白定量以及肌酐比。尿蛋白最易發生異常,不過反應腎功能有不定性,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如飲食習慣、運動量和喝水量。若尿蛋白呈現2+或3+需進一步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看一看腎小球受損的情況。
白蛋白能檢測繼發性腎病蛋白流失的情況,如高血壓腎病或糖尿病腎病。若24小時尿白蛋白定量超過30毫克,需第一時間去醫院做檢查,這說明腎小球濾過功能嚴重受到損害。 尿蛋白是影響腎功能獨立的高危因素,若尿蛋白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會促進病情向尿毒症階段發展,所以無論腎病屬於早期還是中後期都要關注尿蛋白指標。
溫馨提示
腎病患者最好是每6個月做一次血液肌酸酐、尿液和尿素氮檢查,能及時了解病情發展進程,評估藥效。同時要調整好生活節奏,避免吸菸喝酒。積極預防感冒,若出現不明原因水腫和小便中有泡沫,需及時去醫院做篩查。同時要控制好血壓、血脂和血糖,不能濫用止痛藥、中草藥和各種感冒藥等,必要時需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參考資料:1、《腎功能檢查報告,哪幾項指標最關鍵?3個數「暴露」腎臟狀態》,腎病之家,2020-11-152、《尿常規是腎病最直觀反映,拿到化驗單,1個關鍵指標記得看清楚》,尚醫健康,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