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座位少,快餐店太鬧,家裡的飯菜香容易讓人貼秋膘……每逢考試季,備考族們都希望「擁有一張安靜的書桌」。如今,在多個城市受到歡迎的共享自習室解決了這個問題。記者梳理發現,共享自習室每日的消費價格一般在30-128元之間不等;包月價格則為1000元左右。(1月8日中新網)
相比於在家自習,付費共享自習室,除了能獲得一份安靜的學習環境之外,似乎還有一種激勵的意味。「缺位效應」讓付費自習更容易被接受,如同借來的書比買來的書讀得更快、更認真。同時,用錢換來的安靜學習時間,也讓自習者能倍加珍惜,對自習浪費的時間,會有一種「負罪感」,學習效率因而會顯得更高。
共享自習室並非簡單的自習室,其功能比想像的要多。比如,自習室分為室內燈光區、陽光閱讀室、沉浸式暗室以及靜音滑鼠區域等,讓人可以按照不同喜好,選擇不同的自習環境。又如,一些共享自習室配有獨立於學習區的休息用餐區,放有微波爐、飲水機、冰箱和一些小零食,需要付費的零食可以直接自助掃碼付款,讓學習者「一入自習室,吃喝學全包」。
共享自習室的產生,源於消費者需求。一方面,外在的噪音、身邊人的「打擾」,讓很多人沒能在家裡擁有一張安靜的書桌。高校、公共圖書館等地的開放時間、自習座位,又不能滿足上班族、夜學族的需求。另一方面,電子產品、各種娛樂的誘惑,也讓一些人把持不住「誘惑」。
同時,這也是行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付費自習室的投入成本低、技術含量少,對於場地空間的限制也不高,讓更多創業者能夠輕鬆「入行」。這種「慢創業」的方式,自然也受到時下年輕創客們的熱捧。
千元包月自習的背後,凸顯了人們對「安靜」的渴望。無論是廣場舞的音樂,還是工地的施工,亦或是樓上樓下的吵鬧,這些聲音都讓人「糟心」。尋求一份安靜,似乎是現代人的共同追求。不管是「靜音車廂」,還是「書香公交」,其目的都在於讓更多人安靜下來。因此,政府部門需要為市民群眾,打造更多公共安靜空間,保障公眾的「安靜權」。
回看這個新晉「網紅」,如何讓其長紅,僅靠「躺賺」顯然是不夠的。有的共享自習室長期空置,有的又存在消防安全隱患,還有的讓消費者體驗不佳,成了「一日遊」之地。為此,要讓共享自習室價值發揮作用,合力規範不可少。
一方面,行業自身要「精心」,不妨提供更多差異化、精準化服務,讓更多人來得了、留得下。另一方面,部門監管要「上心」,進一步明確行業規範、標準,將共享自習室納入培訓服務行業統一監管,呵護新業態茁壯成長。
同時,學習者自身也得「用心」。再好的環境,如果「身在曹營心在漢」,恐怕也學不到什麼。眼到、手到,心不到的學習,無非只是一場「學習秀」而已,並不能使人生有所增益。(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