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小雞喝酒的路邊野花,在1000多年前是古人降妖除怪的良方。(王建安 攝影)
日前,途經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在湯陰縣伏道鄉的路邊發現大片野花。農村稱這種野花叫蜜蜜罐、蜜罐棵、甜酒棵、婆婆奶、小雞喝酒等,這種植物叫做地黃。
地黃在每年的4月至7月開花,花朵聚集於頂端,花形及顏色特別,是人們頗為喜愛的野花。地黃的花冠合生成筒狀,先端開口處可供昆蟲鑽入尋蜜,以便為地黃傳粉。
這種植物在北方農村的荒坡上經常能見到,葉面有白色的長絨毛並有很多皺縮,花朵繁密自上而下競相開放,如同小一號的梧桐花,又如盛著美酒的小酒壺,也叫酒壺花。
中醫藥文化包含著中國豐富的意蘊內涵,寄託著千百年來百姓生活的生命情懷。地黃之名中的「黃」字由來,有多種說法。一說「黃」字源於此草最宜生於黃土地中;一說是因為它的根莖為黃色;此外也可能是由於古時用它來製作黃色染料。
神農嘗百草而本草始興,數千年的中醫傳承更賦予了本草耐人尋味的文學氣息。北魏《齊民要術》之中記有「染御黃法」:將地黃根莖和以熟石灰汁,搗爛攪拌,所染出的顏色乃皇家御用的黃色。
魏晉時期,地黃的滋補之效被求仙問道之人所看重,與玄參、當歸、羌活並稱四大仙藥。至唐朝時,地黃甚至成了驅趕怪蟲妖物的神藥。
劉禹錫曾記載道,民間將地黃粉末攙入麵粉中,烤餅或制涼麵,患有莫名心痛之人吃下,便會口吐怪物,狀如蛤蟆,隱約有嘴,無足無目,吐出後病症立即痊癒。北宋時亦有記載,患者吃罷地黃餅,吐出一尺長的蟲子,頭如壁虎,之後病不再犯。
具有滋養之效的地黃,以根莖入藥,早在東漢集結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之中,就已被列為上品。魏晉時期它與玄參、當歸、羌活並稱為四大仙藥。唐宋時期,四大仙藥已久負盛名,經絲綢之路傳入亞歐各國;明代鄭和將懷藥帶入東南亞、中東、非洲諸國;近代四大懷藥被海外人士譽為「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