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怎麼知道的月亮不發光?古人對月亮的認知超乎想像

2020-12-15 李秀筆記

2000多年前,怎麼知道月亮不發光?古人對月亮的認知超乎想像

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很多破舊的書櫃,柜子裡有諸如《湯頭歌》、《康熙字典》零散的散頁,以及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我很喜歡讀書,雖然這些書或者被老鼠咬了,或者一翻就會有碎紙掉下來,放學以後沒事兒的時候,還是喜歡去翻一翻這些書。

古籍和真實的歷史,常常讓我們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

讀這些書,有兩個事情特別令我驚奇,一個是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裡面居然講到了八、九十年代以後才開始普及的暖氣,以及暖氣的原理等等。還有一個則是《康熙字典》月部,對於月亮的記載,「月體無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為弦,全照乃成望。

這段話的意思,對於我們來說,很容易就能看懂。簡單來說就是,月亮不發光,太陽照了之後才生出光來,照一半是弦月,照全了,就是望月(滿月)。

開始的時候,我還想著原來在康熙年間,人們就已經知道月亮不發光,反射的是太陽光了,真了不起。等後來再大一點,學到歷史課本,才知道這樣的記載是在《左傳》裡,而《左傳》則是2000多年前先秦時期一本重要的歷史書。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可能就知道月亮不發光,反射的是太陽光。

雖然,這段文字,是唐朝儒學經學方面非常厲害的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裡對《左傳》的註解和梳理。而且,早在《易經》的小畜卦裡,就有「月幾望」的說法了。顯然,孔穎達的註解和梳理,並非自己的獨創,而是來源於更多的先秦古籍。那麼,在古籍的記載中,人們最早是什麼時候知道月亮不發光的?又是如何確認的?

先秦古籍中對於月光的相關解釋,彰顯古人智慧

我們都知道,《算經》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數學專著,同時也是偉大的天文學著作,成書於大約公元前1世紀,書中的部分內容,比如第一部分的商高問答,甚至可能作於公元前1000多年前。

《算經》這本書,在唐朝的時候,曾經作為國子監的算數教材來使用,可以想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此書曾經起到過的重要知識傳播意義和作用。

《周髀算經》中,對於月光的論述

我們小時候學的勾股定理,同樣也是來自這本書。書中推衍的四分曆,一年有365天又四分之一,應該說在曆法上至今適用,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年一閏。更令人稱奇的是,在《周算經》中,還有寒暑五帶的知識,說北極夏天仍然有冰,在地區冬天有不死之草。

讀這本書,不得不讚嘆我國早在先秦時期的各種成就,可謂非常了不起。這些論述,與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可以說是相差無幾的,而且這些論述顯然並非偶然與巧合,而是源自古人的知識積累與觀測。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在這本下卷的開頭,對於月光的描述:

日者,陽之精,譬猶火光。月者,陰之精,譬猶水光。月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明盡,月稟日光而成形兆,故云日兆月也,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大意是說,日光如火,月光如水,月亮上面有景致(影子),因此月亮的光源自太陽光的反射,衝著太陽的一面是亮的,背著太陽的一面是暗的,太陽光的照射產生了月光,成為明月。

從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人們通過對月亮的觀測,「月含景」,對著太陽的一面是亮的,已經確認了月光的來源是太陽。這樣的論述簡潔有力,寥寥數筆,就將這件事論述得非常清楚。而且,這僅僅是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在遙遠的上古時期,也許人們已經有了月光來自太陽光的認知也說不好。

而且,正是基於這樣的事實(月光是反射太陽光),到東漢時期我國古代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解釋了月食產生的原因。

近2000年前,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對月食的科學解釋

我小時候,一直以為「天狗吃月亮」是真的,古人真的不了解月食的成因。後來才知道「天狗吃月亮」在古代也不過是哄孩子的故事,就像「牛郎織女星」一樣,不過是人們「寓教於樂」編出來的傳說而已。

在真正的國家認可的科學論著中,「月食」是有著不同解釋的,這個官方解釋就是張衡的《靈憲》。

張衡(78年—139年),在天文學方面有本非常出名的《靈憲》,主要講述天地、宇宙以及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等等。從歷史時間上看,張衡肯定是讀過《周髀算經》的,而且在此基礎上解釋了月食的成因。

日譬猶火,月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被耀,因水轉光。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靈憲》

從上述內容來看,確實與《周算經》的月光內容相銜接。把太陽比喻為火,月亮比喻為水,火向外發光,水中有影,所以月光來源於太陽的照射,月亮看不到的地方,是因為太陽照不到,有太陽光的地方就亮,沒有太陽光的地方就暗,這些論述與《周髀算經》是一致的。

在此基礎上,還解釋了某些星星的光芒,同樣也是來自類似的這樣光的反射。李秀筆記曾經在某個月朗星稀的夜晚,看到過月牙狀的金星,如同個小小的月亮,不知道古人在肉眼觀測的情況下是否同樣能夠看到。倘若能夠看到的話,得出這樣的結論並不意外。

最後的內容,就是張衡非常知名的月食理論。月亮對著太陽的地方,不合常規的見不到光,是因為地面擋住了太陽光,月亮進入了地影,張衡說,這叫暗虛,也就是月食。

綜上所述,古人對於月亮的研究,很多時候超越了我們現代人想當然的想像,是非常了不起的。仔細了解其中的前因後果,非常有意思。驚嘆於古人對於自然界孜孜探索的同時,暢想未來,我們今天對於宇宙的嚮往仍然是熱情洋溢,對於未知的探索,永遠是我們的夢想與希望。

相關焦點

  • 古人眼中的月亮——合成的月亮
    那人嘿嘿一笑,望著二人說道:"你們知道嗎?月亮可是由七種寶物合成的哦。」話說唐太和年間,書生鄭某與好友王秀才相約遊玩嵩山。兩人攀蘿越澗,興致頗高。滿目草木青蔥,耳畔是悅耳的鳥鳴和潺潺的溪水,草木的清香溢滿鼻端。
  • 古人為月球取名「廣寒宮」,他們怎麼知道月球很冷?
    那麼,古人為什麼知道月球很冷呢?一、古人的廣寒宮在古代的文化中,人們把月亮稱為廣寒宮,是一個格外寒冷的宮殿。而且在神話傳說中,在這所宮殿裡面住著嫦娥姐姐以及一隻玉兔,另外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在旁邊,長年累月的砍著桂樹。
  • 古代詩人筆下的月亮和太陽
    相反,清冷的月光,看似孤寂,卻一直是詩人筆下的寵兒,自然是因為他們詠誦起月亮這種溫和寧靜的「意象」來,比詠誦熱力蒸騰的太陽更加得心應手。其二,太陽一成不變,月亮卻有定時圓缺變化。古人從月相的觀測和準確預測中得到成就感,也容易進而產生親切感,將月相變化和人生起伏聯繫起來,月亮在文學上就更有了太陽所不具備的特殊意義了。
  • 中秋節:古人何時開始崇拜月亮,為什麼喜歡月亮多於太陽
    在這個日子裡,月亮是最圓的!自然不能不使人仰望! 在這個賞天上之玉盤,品人間之美餐——月餅的日子裡,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人的月亮崇拜史! 對此,漢代的經學大家鄭玄解釋說:「日出東方,月在西方……大明生於東,月生於西,此陰陽之分,夫婦之位也」——月亮與太陽一起成為陰陽的代表,古人用這來象徵天地、君臣、父子、夫婦等社會層級。
  • 亙古不變的「白玉盤」,古人為月亮創作的詩詞,是現代沒有的浪漫
    月亮從古至今都是一個很浪漫的東西,現在關於月亮的文化也一直延續至今。那古人賞月是什麼樣子呢。月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地位是非常高的,甚至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日月分別稱為太陽太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就是太陽和月亮,代表所有事物和思想的兩個極端,所以我們中國人對日月的崇拜和喜愛。
  • 從古至今,中國人從未停止追逐月亮,趕超從「嫦娥5號」開始
    隨著「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登陸月球表面,將採集2公斤月壤樣本返回地球,50多年前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到底是真是假,又被眾多或是專家或是愛好者或是吃瓜群眾翻出來,在網際網路上爭論個不亦樂乎。中國人從古至今,追逐月亮的腳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古人產生月亮崇拜的時期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在20世紀60、70年代,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的多件墓葬陶器刻畫圖紋,被專家解讀為是「日、月、火(星)」三者合一的標誌。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關於月亮的記載,距今已經有4000多年!4000多年前,那時候有米國麼?
  • 嫦娥五號帶回了月球樣品 試問不能飛天的古人 眼中的月亮有什麼
    對於現代人來說星空好像不再是秘密,但對中國的古人來說,寄託著思念似乎近在眼前的月亮都充滿著神秘,古人沒有飛天的能力,但古代先賢充滿了想像力,來表達自己對宇宙星空的好奇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詩仙李白寫得,以同一片天空上的明月來寄託對遠方故鄉的思念。
  • 「日月盈昃」,同時看月亮,古人為何這麼秀?
    單選|平均每個月都是三十天,你們知道是怎麼回事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短短八個字,揭示了人類的作息規律。每當抬起頭,仰望天空時,白天中離不開太陽,晚上中離不開月亮。人類從起源之初,就與太陽和月亮息息相關。
  • 月亮為何會成為中秋祭拜的神?揭秘:月亮有不死特質和生育特質
    尤其是每月的一日,古人稱為「朔日」,這是月亮的復甦之日。《說文解字》解釋「朔」為:「朔,月一日,始蘇也。」對月亮的祭祀包含著對月亮不死的崇拜。 因此古人就將生育與月亮聯繫起來,認為月亮主生殖。另一個寄託古人生育願景的是蛙(蟾蜍)崇拜,蛙和蟾蜍繁殖後代的能力極強,因此古人又將月亮和蟾蜍聯繫在一起。《淮南子》中就記載:「日中有踆烏而月中有蟾蜍。」
  • 喜歡天空和月亮的是什麼樣的人
    取快遞的路上拍的飛機上第一次用手機拍的這麼清晰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我喜歡一個人抬頭仰望天空,欣賞月亮。什麼都不用想,她靜靜看著我,我靜靜地看著她。仿佛時間靜止,這世界上也只剩下我們兩個。但我們之間隔著遙遠的距離,我又忍不住想像著它的神秘。不知道為什麼,月亮總能撫慰我的心,可能是我喜歡獨處,因為我覺得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我才能認真地思考我自己,才能有清醒的自我認知。雖然偶爾也會嚮往熱鬧,但我很享受孤獨。我想大概是因為月亮天生的獨特神秘感和吸引力,所以自古以來才會有那麼多的才子吟詩賞月吧。
  • 今天,我看了十次月亮
    昨天和好友聊天,說到月亮是中秋的靈魂,或者說,月亮是秋天的靈魂,她回我說,那成都的中秋鐵定是喪失靈魂的......我想了想,成都的天氣好像經常是這樣,夜裡下雨,早晨雨停了,踩著溼漉漉的地面,你才能意識到頭一天晚上,又是一夜黏膩的雨水。
  • 黑色月亮,血色月亮,藍色月亮和超級月亮
    黑色的月亮,血色的月亮,藍色的月亮:這些奇怪的月亮名字是怎麼回事?黑色月亮、藍色月亮、血月、超級月亮--所有這些月亮類型有什麼不同?我們下面有一個快速指南,可以幫助你區分月亮和月亮。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名稱指的是月亮的位置或相位與公曆之間的某種聯繫。這些根本不是科學術語,它們不是天文學家使用的。黑月亮。黑月亮有多重含義。一個常用的定義是一個月內的第二個新月。
  • 月亮的臉
  • 甲骨文「天」的秘密,月亮曾經就停留在人類的頭頂不遠處?
    我們猜測,很有可能,月亮根本不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天體,它是一艘古老的宇宙飛船。你一定覺得我又在天方夜譚,但是,請耐心看完下面的內容,你會發現月亮並不像你們想像的那麼簡單。1969年,美國成功實施了「阿波羅登月」計劃,人們歡欣鼓舞地認為,終於可以解開月亮的奧秘了!但是事實卻是,不但沒有解開月亮的秘密,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爭論。甚至連這次登月計劃的真假,也成了謎!
  •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時間:2020-10-01 10:48   來源:讀書工 企鵝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讀十首中秋節詩詞 古人筆下描寫月亮的句子好美啊 中秋節秋高氣爽,又有皎潔的圓月和馥鬱的桂花相伴,因此在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裡,它就像春節一樣格外地受到人們的喜愛
  • 什麼是超級月亮,什麼又是粉紅月亮呢,原理很簡單
    超級月亮其實就是滿月的時間和月球距離地球最近的時間比較接近,例如本次的超級月亮只差了8小時,是今年時間差值最小的一次了,所以本次月亮就是年度的「超級月亮」。接下來我們具體解釋一下這現象。首先是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軌道是一個橢圓,而地球位於這個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這就決定了月亮有時距離地球近,而有時距離地球遠,軌道上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點叫「近地點」,最遠的一個點「遠地點」。當月亮位於近地點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月亮當然就會大一些,相反位於遠地點的時候就小一些。一般「超級月亮」會比一般月亮大上14%,而亮度也會增強30%。
  • 詭異的月亮,它是史前文明留下的宇宙飛船嗎?
    月亮怎麼來的? 目前最流行的理論就是碰撞假說,這是一個災變說,講的是一個突然的事件造成了月球的形成,它並不是四平八穩進化來的。 中國的考古隊員在新疆的一座古老山洞裡發現了一批古代巖畫,其中有一組世界上最早的月像圖由新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這一系列連續的畫面組成,最令人震驚的是滿月圖上,在月球的南極處的左下方,畫的有七條呈輻射狀的細紋線,這表明月圖的作者已經準確的知道月球上大環形山中心輻射出的巨大輻射紋,可這幅巖畫的年代有近萬年了,當時是不可能有望遠鏡的。
  • 月亮(原創)-你喜歡月亮嗎
    小時候的夢想,是想成為月亮。第一次接觸夢想這個詞是在小學課堂上,老師說,夢想就是你最想去做的事,最想成為的人。同學們輪流說著自己的夢想。「我要成為科學家。」「我以後要去當太空人。」小小的年紀似乎就已經知道了怎樣用言語來博得大人的歡喜。
  • 你知道「月亮」有多少種寫法嗎?
    月亮也逐漸和團圓、思念等情緒掛鈎,寄託了廣大群眾的美好願望。但是這群文人墨客,寫月亮就寫吧,偏不愛直接寫,不把它寫出花來仿佛對不起自己手上的筆。於是,月亮都多了五花八門的雅號和代稱。月亮的形態千變萬化,古人也就依據它的形象發散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出了巨量的比喻別稱。滿月時像輪、盤、鏡子的:天鏡、金鏡、金鑑、玉鏡、玉輪、瓊輪、白輪、銀輪、玉盤、銀盤、晶盤,清規。
  • 古人早告訴了我們月亮的運行規律,那麼初一的月亮到底有多圓?
    但是每當提起月亮的話,很少有關於他不好的傳說,人們更多的將思念寄托在月亮上,更還有一種淡淡的哀傷之情,中國的文人們,總是拿月亮當做知音,在人生不得意的時候,有月亮的陪伴,人生也算是比較圓滿了。另外,每年到了中秋節的時候,中國人講究著在一起吃月餅,圓圓的月亮,映著圓圓的月餅,幻想著月宮中的嫦娥和玉兔,人和人的心拉近了,覺得是那麼溫馨,那麼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