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
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裡,
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
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歡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讀千古最美情詩,前面我們在解讀由時空而回歸生命的相思之作——古詩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時,說到那一句「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其實是柳永千古名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源頭。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賞讀一下柳永的那首《蝶戀花》。詞云:「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首先特別值得強調的是《蝶戀花》這個詞牌,《蝶戀花》原來是唐代教坊名曲之一。它得名於梁簡文帝的樂府名句「翻階蛺蝶戀花情」,在唐代教坊曲中,它屬於商調曲。也就是宮、商、角、徵、羽中的商調。清商調特別適合抒情,你比如說像著名的《春江花月夜》其實也是商調曲。
那麼《蝶戀花》這首曲子就特別適合描寫情感,纏綿悱惻,所以但凡詞作高手後來幾乎沒有不作《蝶戀花》詞的。像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名句,比如說蘇軾的「天涯何處無芳草」(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多情卻被無情惱」;比如說馮延巳的「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幾日行云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莫。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歐陽修的「庭院深深深幾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幾道的「衣上酒痕詩裡字,點點行行,總是悽涼意」(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閒展吳山翠。衣上酒痕詩裡字。點點行行,總是悽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周邦彥的「樓上闌幹橫鬥柄,露寒人遠雞相應」(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幹橫鬥柄,露寒人遠雞相應。);辛棄疾的「老眼狂花空處起,銀鉤未見心先醉」(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來,人要山無意。恰似哀箏弦下齒。千情萬意無時已。自要溪堂韓作記。今代機雲,好語花難比。老眼狂花空處起。銀鉤未見心先醉。);李清照的「醉裡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裡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李後主的「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遙夜亭皋閒信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鞦韆,笑裡低低語。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納蘭公子的「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甚至毛潤之的《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寂寞嫦娥舒廣袖」(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這些千古名句其實都出自一個詞牌,那就是《蝶戀花》。
所以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裡引三首宋詞論人生三大境界,其中兩首都是《蝶戀花》,還有一首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所以《蝶戀花》這個詞牌的魅力可見一斑。但是,由樂而詞,第一個把《蝶戀花》這首教坊曲發揚光大,並使之成為後來眾多詞家紛紛於一擅勝場的代表詞牌了,就是柳永的這首《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
這首詞其實在詞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覷。柳永自雲「奉旨填詞柳三變」,又說在詞中「淺斟低唱,自是白衣卿相」。雖是憤懣之語,但就詞史的創作實際看,如果將宋詞比之一個王朝的話,那麼在詞的王朝裡,柳永還真的是「卿相之才」啊!事實上回頭來看,柳永的天性、才情大概與詞的創作是一種天生的吻合,甚至是一種完美的匹配。所以,他甚至會因為填詞而改變全部的人生。
柳永當年初次進京參加科舉考試,落榜之後憤而作《鶴沖天》,其中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之句,後來再次應舉的時候,仁宗皇帝曾經批評說:「此人好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啊?且去填詞。」柳永因此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的確是因為填詞斷送了大好功名。
「奉旨填詞」的典故世人還算熟知,但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柳永二十五歲入汴京參加禮部試,也就是在這一次落榜時,他寫下了《鶴沖天·黃金榜上》,寫下了「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十八歲就離開福建老家準備入京來參加這一次禮部考試了。從十八歲離開家鄉準備進京參加禮部考試,一直到二十五歲才真正去參加考試,中間有六七年他都幹嘛去了呢?一般人可都想不到,他居然是被音樂、被詞,被音樂和詞背後的生活所完全吸引了。柳永十八歲計劃入京參加禮部考試,由福建進入浙江,由錢塘來到杭州,因迷戀湖光山色,都市繁華,遂滯留杭州,沉醉於秦樓楚館、音樂歌詞之作。這期間,他還曾拜訪真宗朝的名臣孫何,寫下著名的《望海潮·東南形勝》,此詞一出被廣為傳頌。柳永在杭州名噪一時,他的音樂才能和創作才能使得他迅速成為當時樂壇裡的一股清流,一時間蘇杭之地歌女們都以吟唱柳永的詞作為榮。
於是柳永在杭州繾綣日久。後來離開杭州,沿汴河又到蘇州,再從蘇州一路遊玩至揚州。在這條京杭運河的天堂路上,在每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柳永柳三變,都和他的音樂、他的詞、他的那些歌女知己們在一起,一晃就這樣度過了整整六年的時光。六年之後,柳永才收拾行裝,入京參加禮部試。次年禮部落榜,柳永自己憤憤不平,但在很多人看來倒是意料中的事情。可是對於這樣放蕩不羈的生活,柳永後悔了嗎?對於那些風塵中他的知己,那些深情的,他深愛著的女子們,後悔了嗎?讀一讀他的《蝶戀花》吧!那就是他的自白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危樓」是高樓,而且是非常高的樓。李白說「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那麼佇倚在危樓之上應該怎麼樣?應該風很大,可是柳永卻說,「佇倚危樓風細細」,說明這是一個安靜的氛圍。正是在這安靜的氛圍裡,詩人才可以「佇倚危樓」。「佇」就是長久的站立,所以「佇倚危樓風細細」,這是一個非常寧靜的畫面。春風一絲一縷拂面而來,並不濃鬱。所以詩人久久地站立,遠遠地凝望。望到天地的盡頭,望不盡春日的輕愁,所以叫「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請注意這裡的筆法非常的巧妙,所謂春愁本是因人而生,但是柳永卻不說,卻說那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是黯黯的從遙遠無邊的天際緩緩升起來,仿佛春愁與他無關,仿佛那佇倚危樓的人只是個旁觀者。在這幅寧靜的畫面裡,在一絲一縷的春風細風中,詩人將自己的靈魂抽離了出來,與春天、與春愁面面相對。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這就是一種審視、審美的狀態,所以若是不能理解這種審視和審美的狀態,就很難理解為什麼最後能寫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正是在這種狀態裡頭,當靈魂從環境裡抽離出來,又突然回身自問:「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在碧綠的草色裡,在迷濛的煙光裡,在碧綠的草色和迷濛的煙光掩映的落日餘暉裡,誰能聽見,誰又能明白那個默默無言的憑欄人他心底的聲音呢?
既然這麼說,下片立刻讓我們聽見詩人內心的兩種聲音。一是「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我們多次說過了,「還」字在古詩詞裡要麼讀huán,要麼讀xuan,不能讀成白話文的hái。詩人內心的一種聲音說,放縱一下吧,就讓這种放縱的心情喝的爛醉。可是想一想,即便對著美酒要縱情高歌,即便勉強能取得一些歡樂,可最終還是會覺得毫無興味。這是一種矛盾的心聲,體現了詩人內心的掙扎與痛苦。因為有這種掙扎和痛苦,所以我們知道那種「黯生於天際」的春愁,其實生於作者的內心。那種相思的愁苦,牢牢的紮根在他的靈魂裡,是從他的靈魂裡蔓延出來,通過他的身體、通過他的眼睛、通過他佇倚危樓的姿勢,不知不覺間蔓延到了草色煙光、殘照無盡的春日天際。
所以上片「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仿佛把靈魂與春愁的自然環境隔離開來,仿佛詩人只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可當這一種心聲凸顯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擁有浩蕩春愁的並不是春景,而是詩人的那顆相思的心靈。所以你看,這種筆法就特別有好萊塢心理大片的那種技巧手法——主人公仿佛從環境裡抽離出來,看著各種奇怪的情緒,到最後才發現所有的這些情緒,其實都是因為自己而生。這種錯位、這種恍然又反過來加強了人物情感的表達,使得一種情緒蔓延開來,一下子淹沒了這世上與之相關的一切。
當然柳永比好萊塢大片要高妙的是,他在一種心聲之後,一種矛盾之後,還有另一種心聲,還有另一種堅定,那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我們開篇就點出這句話最早來自於《行行重行行》裡的「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可兩則的區別在於「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是一種狀態的描寫,而柳永卻把這種狀態寫成了一種心聲:「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你還記得《倚天屠龍記》裡那個叫楊不悔的女孩子麼?當紀曉芙在滅絕師太以生命要挾的威逼之下,依然不悔於自己那段在世人眼中不堪與畸形的愛戀。當楊逍聽到年幼的楊不悔說我媽媽說這事她永遠都不後悔,楊逍聞之淚如雨下的時候,你就會知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一種怎樣的堅定,怎樣的痴情,是一種怎樣默默而偉大的心聲。
所以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三種境界。」最後的境界固然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但必須經歷,必須經歷的最關鍵的第二層境界就是這種鍥而不捨的堅定,就是這種默默的偉大心聲,「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啊!
一首情詩、情詞,一種相思之情,在詞中卿相柳永柳三變的筆寫來,即別出機杼,又別有深情,萬般巧妙於一種相思、一種境界非柳永不能道出。所以宋代葉夢得的《避暑錄話》裡記載說:「柳永為舉子時,多遊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餘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雲: 『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這段話是說,當時歌壇每得新腔,就是新的曲調,必求柳永為詞,然後才歌行於市,甚至很多著名的歌女非柳永作詞不唱,而柳永的詞作每一作出,便盛傳一時,天下傳頌。連一位出使西夏的官員回來都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可見柳永詞作影響之大,想來之所以柳永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和他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是息息相關的吧!
所以後來真如他自己所說,他在仕途上一直沉於下僚,甚至到晚年浪跡天涯、居無定所。傳說柳永離世之時身無分文,還是歌女們湊錢安葬了她們心中的樂聖、詞聖柳三變。所以後來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相約到他的墳地去祭掃,並且相沿成習,世人稱之為「吊柳會」,又叫「吊柳七」。想來長眠於地下的柳永柳三變,這位詞史上前所未有的天才,他的靈魂如果能聽到凡有井水飲處,便能傳唱的柳詞,凡有文明薪火的傳承處,即有被人銘記的不朽詞篇,他的靈魂一定會佇立在遠遠的天際,默默的吟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