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古羅馬帝國最後被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其中的東羅馬帝國是由於當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而造就的,因此東羅馬人為了紀念大帝,便把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原先叫拜佔庭,後來叫新羅馬的這座巨大城市稱之為君士坦丁堡。
到公元十二世紀的時候,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跟中國的長安沒法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城市相比,君士坦丁堡都能甩它們好幾條街。這座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得益於政權的穩固,因為自從古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一直是「一條線」延續下來,跟中國的大一統模式非常類似。從這一點上看,東羅馬確實比西羅馬要正統的多。
因為當時的西羅馬已經經歷了北方日耳曼人的南下,帝國早已覆滅而分裂成由日耳曼各分支組建的眾多小王國。在這些小王國中,後來崛起的法蘭克成長為查理曼帝國,它宣稱自己是古羅馬的繼承者;法蘭克分裂後,東法蘭克王國發展壯大為神聖羅馬帝國,也宣稱自己是古羅馬的繼承者。但他們都與東羅馬那種從上而下一貫而至的統治序列沒法相提並論,從疆域上來說,法蘭克和神聖羅馬更是只統治了西歐小小的一部分,其正統性歷來不被史學界承認。
隨著這種東、西雙方截然不同到來的,還有基督教的分裂,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兩個教派都宣稱自己是正統的基督教中心,也都有自己的教宗,天主教那邊稱為教皇,東正教這邊稱為大牧首。
後來東羅馬帝國受到來自西亞的異教徒威脅,出於與西歐打上骨頭連著筋的關係,帝國皇帝向羅馬教皇求救,教皇號召西歐的世俗統治者們拿起武器,浩浩蕩蕩的十字軍東徵開始了。雖然名義上十字軍東徵是為了幫助東羅馬帝國,但這幫人打異教徒打不過,搶自己人搶的比誰都野蠻。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時候,西歐的這些所謂騎士們就趁機洗劫了君士坦丁堡,這座當時西方最大的城市幾乎毀於一旦,東羅馬帝國也隨之衰敗。正是在這個衰敗期,東邊的奧斯曼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覆滅了東羅馬帝國。
由於東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統治階層給拜佔庭這座城市叫新羅馬,城市裡的百姓給這座城叫做君士坦丁堡,因此這座當時歐洲最大城市的名稱顯得有些混亂。而帝國範圍內的希臘人並沒有那麼繁瑣的稱呼它,而是直接給這座城叫做城裡,因為與當時這座城的規模相比,其他所謂的城市連小鎮都算不上,因此在希臘人的意識形態裡,整個東羅馬帝國就這一座城。帝國範圍內的阿拉伯人受希臘人的影響,把希臘語裡的「城裡」直譯到了阿拉伯語裡,再直譯成漢語就是——伊斯坦堡。因此當奧斯曼佔領這座城市之後,正式將其命名為伊斯坦堡。
奧斯曼帝國雖然也是一個地跨亞歐,甚至深遠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重要政權,後期還參加了一戰,但是在西歐人眼裡,一直將東羅馬滅亡後的奧斯曼時期視為黑暗時代。但奧斯曼的統治者一直自認為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別人看他是蘇丹,他自己看自己是凱撒,而且首都伊斯坦堡直到公元十七世紀,依然是歐洲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