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堡

2020-12-18 三匠畫片

我們都知道,古羅馬帝國最後被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其中的東羅馬帝國是由於當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而造就的,因此東羅馬人為了紀念大帝,便把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原先叫拜佔庭,後來叫新羅馬的這座巨大城市稱之為君士坦丁堡。

到公元十二世紀的時候,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跟中國的長安沒法比,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城市相比,君士坦丁堡都能甩它們好幾條街。這座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得益於政權的穩固,因為自從古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一直是「一條線」延續下來,跟中國的大一統模式非常類似。從這一點上看,東羅馬確實比西羅馬要正統的多。

因為當時的西羅馬已經經歷了北方日耳曼人的南下,帝國早已覆滅而分裂成由日耳曼各分支組建的眾多小王國。在這些小王國中,後來崛起的法蘭克成長為查理曼帝國,它宣稱自己是古羅馬的繼承者;法蘭克分裂後,東法蘭克王國發展壯大為神聖羅馬帝國,也宣稱自己是古羅馬的繼承者。但他們都與東羅馬那種從上而下一貫而至的統治序列沒法相提並論,從疆域上來說,法蘭克和神聖羅馬更是只統治了西歐小小的一部分,其正統性歷來不被史學界承認。

隨著這種東、西雙方截然不同到來的,還有基督教的分裂,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兩個教派都宣稱自己是正統的基督教中心,也都有自己的教宗,天主教那邊稱為教皇,東正教這邊稱為大牧首。

後來東羅馬帝國受到來自西亞的異教徒威脅,出於與西歐打上骨頭連著筋的關係,帝國皇帝向羅馬教皇求救,教皇號召西歐的世俗統治者們拿起武器,浩浩蕩蕩的十字軍東徵開始了。雖然名義上十字軍東徵是為了幫助東羅馬帝國,但這幫人打異教徒打不過,搶自己人搶的比誰都野蠻。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的時候,西歐的這些所謂騎士們就趁機洗劫了君士坦丁堡,這座當時西方最大的城市幾乎毀於一旦,東羅馬帝國也隨之衰敗。正是在這個衰敗期,東邊的奧斯曼逐漸強大起來,並最終覆滅了東羅馬帝國。

由於東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統治階層給拜佔庭這座城市叫新羅馬,城市裡的百姓給這座城叫做君士坦丁堡,因此這座當時歐洲最大城市的名稱顯得有些混亂。而帝國範圍內的希臘人並沒有那麼繁瑣的稱呼它,而是直接給這座城叫做城裡,因為與當時這座城的規模相比,其他所謂的城市連小鎮都算不上,因此在希臘人的意識形態裡,整個東羅馬帝國就這一座城。帝國範圍內的阿拉伯人受希臘人的影響,把希臘語裡的「城裡」直譯到了阿拉伯語裡,再直譯成漢語就是——伊斯坦堡。因此當奧斯曼佔領這座城市之後,正式將其命名為伊斯坦堡。

奧斯曼帝國雖然也是一個地跨亞歐,甚至深遠影響歐洲歷史進程的重要政權,後期還參加了一戰,但是在西歐人眼裡,一直將東羅馬滅亡後的奧斯曼時期視為黑暗時代。但奧斯曼的統治者一直自認為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別人看他是蘇丹,他自己看自己是凱撒,而且首都伊斯坦堡直到公元十七世紀,依然是歐洲最大的城市。

相關焦點

  • 盤點伊斯坦堡的帝國遺蹟
    然而,今天,聖波利卡普教堂已經成了雜草叢生的廢墟,在這座名為伊斯坦堡的城市裡,在繁忙的街頭,很少被人注意到。教堂旁是一座破敗的小公園,路人有時會在公園裡抽菸,或者坐在教堂華麗的柱頭上,喝一杯茶。
  • 君士坦丁堡陷落的第567年,他再一次如閃電般歸來
    一些人哀悼羅馬的輝煌一直到二十世紀,一些人不停地在展望一個全新而陌生的未來。對於後人來說,這是我們在通往未來的路上會無數次回頭凝視的歷史分界點。特別是當時間來到2020年,歷史的車輪再一次轉向的時候。567年前君士坦丁堡陷落。從嚴肅的意義來說,這段歷史的影響仍然形塑著今天的每一個人。
  • 被譽為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城市,解析伊斯坦堡的歷史文化積澱!
    今日歐洲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堡,前身是羅馬帝國的千年古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在其近兩千年的城市史中經歷了一系列的重建與先後的希臘化、伊斯蘭化與現代化進程。同時這座城市也在地中海世界的經濟與文化中、以及近代的歐亞歷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
  • 這個地下水宮太特殊,伊斯坦堡的「土耳其必看」
    拿破崙說過: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堡。伊斯坦堡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城市,博斯普魯斯海峽橫貫其中,這座地處要津的城市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也是上承中古下接現代的環節,在歷史上見證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對壘和交會,屢遭劫難又一次次崛起,既有宗教色彩又有世俗生活。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數千年來,君士坦丁堡有過三個名字——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而這三個名字正好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史。1、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前世(希臘階段)拜佔庭,是君士坦丁堡最初的名字。公元前264~前146年,羅馬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毀滅了迦太基;之後公元前214~前146年,羅馬又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徵服了整個希臘地區,從此拜佔庭(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崛起,要到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時期。
  • 希臘:收復並定都伊斯坦堡,希臘人的「大國夢」從何而來?
    ▲伊斯坦堡的地理位置 伊斯坦堡最早是一座古希臘的城市拜佔庭,羅馬帝國將其改為君士坦丁堡。 公元2世紀後期,羅馬帝國擴張到極限,過於龐大的疆域與東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使帝國不得不在希臘增設了另一位皇帝和另一個首都,以管理東半部分的帝國。公元330年,原先的希臘城市拜佔庭成為東部地區的首都,即「君士坦丁堡」。
  • 土耳其敗家旅遊攻略 之一 伊斯坦堡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個大洲的國家,其中橫跨兩洲的城市,伊斯坦堡正如拿破崙所說,「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他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堡。」。因為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曾經是奧斯曼、拜佔庭和羅馬帝國的三朝古都。一帶一路的樞紐,東西方貨物貿易的」集市「,在這裡東西方的文化融合,在西方人心目中,它有著東方的神秘,而在東方人的眼中,它充滿了西方的奔放。
  • 改變西方文明的一件大事:君士坦丁堡陷落
    7月初,土耳其政府發起訴訟,要求將伊斯坦堡(原名君士坦丁堡)著名的歷史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重新劃為清真寺。幾天後,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作出裁決:取消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博物館地位,將其改為宗教性質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雖被認為是東正教聖地之一,但如今土耳其作出改為清真寺的決定,也並不會令人驚訝。
  • 數字虛擬技術重塑千年名勝,伊斯坦堡前世隱藏了多少驚喜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遷都至此,起初稱為新羅馬,很快就以統治者之名改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東西,君士坦丁堡成為東羅馬帝國首都。1453年,伊斯坦堡的別名已經出現百年,在它被奧斯曼帝國徵服成為首都後,變成了它的名字。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初建時伊斯坦堡才成為國際上的正式名稱,並成為首都。
  • 土耳其首都不是伊斯坦堡,早就遷安卡拉了,歷史告訴你怎麼回事
    提起土耳其很多人都會想到伊斯坦堡這座城市,也確實,自中古史開始,無論是叫伊斯坦堡還是叫君士坦丁堡,這座城市都是土耳其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城市。這也無怪乎很多人都以為土耳其的首都就是伊斯坦堡。其實這個看法也不能算錯,因為伊斯坦堡長期扮演著首都的角色,但是伊斯坦堡不是土耳其首都,也快有百年歷史了。現在的伊斯坦堡的首都是安卡拉,在土耳其差不多地理中心的位置,這個地理位置對於國家安全而言,倒是蠻不錯的。而不像伊斯坦堡那樣,太接近邊界。那麼為什麼土耳其放棄了曾千年來都是首都的伊斯坦堡呢?
  •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不僅是東羅馬帝國的末日,也象徵中世紀的結束
    中世紀時拜佔庭帝國也曾經輝煌一時,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首都君士坦丁堡是當時世界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東西方的商人到這裡來交易,各種文化在這裡交融。這裡不僅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而且還收集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珍品。許多學者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逃到了拜佔庭帝國,因此這裡也延續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當西歐還在蠻族的統治之下過著黑暗的生活之時,拜佔庭帝國卻向四周放出耀眼的光輝。
  • 舊時繁華:揭開千年帝都伊斯坦堡的面紗
    敘述城市歷史的獨特方式奧斯曼早期國家發展到帝國,關鍵的一步是徵服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面紗下的七丘之城》描寫這座城市,也是從它換了主人、換了名稱開始的。不過,作者寫1453年的徵服是從奧斯曼帝國的徵服動機入手的,這和以往的著作不同,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考角度。
  • 教皇的銀行家和永遠的伊斯坦堡
    德魯弗因緣際會得到美第奇家族這套1397年到1451年的機密帳簿之前,已經浸淫中世紀工商業和會計銀行技術史多年。與多數史學出身的學者不同,德魯弗出身業界,曾任職多家銀行,一度是安特衛普最大航運公司的會計主管,他的目光切實精準而犀利,在布羅代爾史學的物質生活與文明史影響中另闢蹊徑。他的著作,尤其與幾年前風靡的《大查帳: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對照而看別有興味。
  • 帕慕克: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堡,也是我的伊斯坦堡
    我無法斷定,我是否像愛我的伊斯坦堡一樣去愛古勒的伊斯坦堡,因為他的圖像如此有力地表現了我體驗到的這個城市,或是因為這些照片讓我學會了如何去看伊斯坦堡,去看透它的本質。比方說,讓我們來看一張著名的照片——對伊斯坦堡居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26號埃迪爾內卡普——巴赫切卡普線路電車在風雪之中,等待馬車夫將馬車趕離鵝卵石街道。
  • 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與拜佔庭「流竄」皇帝
    十字軍此時是想借著這杆「正義的大旗」去君士坦丁堡大撈一筆。十字軍到城下之後,拜佔庭這邊三個主要人物紛紛選擇了自己的命運。「流竄者」無心抵抗一心保命,撇下妻子兒女,只帶著一個小女兒和大量黃金駕船逃跑。他的兩個女婿「拉卡」和「五世」一個是騎士類型,一個是投機類型。拉卡堅持在城外與十字軍對戰,堅持不住後邊打邊退,來到了帝國東邊的尼西亞地區。
  • 慢品好書丨史蒂芬·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即便是到1453年,也還是這樣。這個時候,它的皇帝仍然叫做皇帝,仍然叫羅馬人的皇帝。但事實上1453年的時候,整個東羅馬帝國只剩下一個小城市,那就是君士坦丁堡。而且就在這時,這個歐洲史上最有名、最輝煌、最漂亮的大城市只剩下十幾萬人口,可用的兵力只有7000人,這還要加上從威尼斯跟熱內亞城來的一些的外援的僱傭軍。
  • 聖索菲亞教堂改清真寺背後:伊斯坦堡「土耳其化」百年史
    伊斯坦堡最重要的非穆斯林群體是希臘人。希臘人原本是伊斯坦堡這片土地的主人,君士坦丁堡陷落後,奧斯曼帝國對希臘人相當禮遇,頗似蒙元和滿清對漢族士大夫地位的承認,他們享有崇高的經濟和文化地位,在政治上也擁有相當的勢力,是帝國的第二大股東和重要的「管理合伙人」。
  • 土耳其關閉伊斯坦堡大巴扎
    伊斯坦堡大巴扎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這裡匯聚了4000多家商店,銷售來自土耳其國內外的首飾、陶瓷、香料、地毯、食品等商品。 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3月24日,一位佩戴口罩的行人從土耳其伊斯坦堡大巴扎的一個出入口外走過。 從本周一開始,土耳其關閉了伊斯坦堡著名的傳統市場——伊斯坦堡大巴扎,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