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們在拜佔庭時期的柯拉教堂(Chora Church)裡拍照。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這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1945年,土耳其共和國把這裡劃為博物館。最近總統下令把這座可以追溯到11世紀的教堂再次改為清真寺。
攝影:RENA EFFENDI, 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JENNIFER HATTAM
公元527年,聖波利卡普教堂竣工,是當時君士坦丁堡裡規模最大、最豪華的教堂。它根據《聖經》裡對所羅門聖殿的描述修建而成,由Anicia Juliana委託建造。這位有權勢的貴婦人為了紀念自己的成就,在建築上刻下了長長的銘文。其中寫道,憑藉這座偉大的建築,Juliana的「智慧超越著名的所羅門」,(教堂)「拔地而起,直達霄漢……閃耀著可與太陽爭輝的光芒」。
聖波利卡普教堂的牆壁上刻著詩歌,立柱裝飾有棕櫚葉和孔雀;據說,十年後,查士丁尼大帝受到這座教堂的啟發,修建了更加宏偉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然而,今天,聖波利卡普教堂已經成了雜草叢生的廢墟,在這座名為伊斯坦堡的城市裡,在繁忙的街頭,很少被人注意到。教堂旁是一座破敗的小公園,路人有時會在公園裡抽菸,或者坐在教堂華麗的柱頭上,喝一杯茶。
伊斯坦堡的狄奧多西城牆建於公元5世紀狄奧多西二世時期,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在城牆遺蹟周圍的城鎮農場裡種植果蔬。
攝影:RENA EFFENDI
伊斯坦堡的司機們從瓦倫斯水道橋下穿過。這是君士坦丁堡古代供水系統現存最大的遺蹟之一,其中包括160公裡的水道。公元4世紀瓦倫斯皇帝在位時,這座高架輸水渠竣工,之後多位拜佔庭皇帝進行了修復和維護工作。
攝影:RENA EFFENDI
拜佔庭時期的紫衣貴族宮(土耳其語稱為「泰克芙爾宮」)外的風景。最近的修復招來不少批評聲音,批評者認為修復工作突出了紫衣貴族宮作為奧斯曼帝國陶瓷廠的那段歷史,犧牲更加多樣化的過去。
攝影:RENA EFFENDI
拜佔庭時期的布克裡昂宮只剩下殘破的遺蹟,嵌在城牆上,下方是馬爾馬拉海。
攝影:RENA EFFENDI
拜佔庭時期的另外兩處宗教遺蹟的命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激烈爭論:今年夏天,土耳其政府將舉世聞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這座教堂建於6世紀,後來先後改為清真寺和博物館。繪滿了壁畫和鑲嵌畫的柯拉教堂可能也將面臨同樣的改建。但很多學者和考古學家表示,這會讓伊斯坦堡漫長的拜佔庭歷史長期得不到重視,甚至更糟:城市裡豐富的古蹟可能將完全消失。
然而,如果沒有拜佔庭人,現代伊斯坦堡可能會是一座完全不同的城市。公元4世紀,伊斯坦堡成為信奉基督教、講希臘語的拜佔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這之前,這座被稱為拜佔庭的希臘殖民地只是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一個規模較小,但地理位置優越的貿易港。更名君士坦丁堡後的一千多年裡,這座城市一直是帝國的權力中心,直至1453年被穆斯林奧斯曼人徵服。
拜佔庭帝國鼎盛時期,領土範圍從巴爾幹半島一直延伸至北非,在連接基督教和伊斯蘭文明、傳播古希臘羅馬文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2世紀,來到拜佔庭首都的歐洲遊客興高採烈地描述了裝飾著珠寶、黃金和大理石雕像的宮殿。而今天走進伊斯坦堡的遊客,需要敏銳的眼光、冒險精神和豐富的想像力,才能領略這座城市昔日的榮光。
這是1420年,佛羅倫斯一位牧師繪製的拜佔庭君士坦丁堡地圖,也是這座城市已知最早的地圖,早於1453年奧斯曼帝國徵服君士坦丁堡。
供圖:BRITISH LIBRARY BOARD/BRIDGEMAN IMAGES
「我們必須努力研究,才能了解拜佔庭時期的伊斯坦堡,因為很多不是被隱藏,就是被扭曲,」專門研究拜佔庭帝國的藝術與建築的獨立歷史學家Veronica Kalas說:「全都是零散的碎片,但如何拼湊在一起卻不是件易事。」
持久的影響
大型輸水渠和蓄水池系統為君士坦丁堡供水,我們可以在停車場、公路沿線、足球場和操場邊,以及地毯商店和酒店地下,找到這個系統的部分遺蹟。建築屋簷下褪色的銘文,一塊起著警示作用的磚塊,或者被雜草掩蓋的雕刻大理石,或許是拜佔庭時期某座特殊建築留下的唯一線索。這些「隱藏者」也悄然藏起了帝國持久的影響。
「奧斯曼帝國時期和今天的伊斯坦堡都源自拜佔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它從一個沉睡的貿易站變成了一座大城市,變成了帝國行政中心,」伊斯坦堡梅德尼耶特大學的古董與拜佔庭歷史教授Kutlu Akalın說。在奧斯曼帝國和現代土耳其共和國,拜佔庭時期的很多重要遺址和基礎設施仍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它們的外觀、用途和意義都已改變。這一過程帶來了新的歷史和文化,令人著迷又深感不安。
柯拉教堂裡的大部分鑲嵌畫和繪畫裝飾可以追溯到14世紀。
攝影:RENA EFFENDI
地下水宮是拜佔庭時期整座城市供水系統的一部分,位於伊斯坦堡街道下方,現在是很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攝影:RENA EFFENDI
地下水宮的一側放著美杜莎頭顱的古代雕像,作為宮殿立柱的支撐。
攝影:RENA EFFENDI
這些華麗的鑲嵌畫曾裝飾著拜佔庭宮殿,現在在伊斯坦堡的大皇宮鑲嵌畫博物館裡展出。
攝影:RENA EFFENDI
大皇宮鑲嵌畫博物館裡很多拜佔庭時期的鑲嵌畫描繪的是野生動物和狩獵場景,其靈感來自於君士坦丁堡城牆外茂密的樹林。
攝影:RENA EFFENDI
曾經的競技場,如今成了一座安靜的公園;拜佔庭人曾在這裡為自己看好的車夫大聲喝彩,後來,奧斯曼帝國的士兵和馬匹在這裡訓練。宏偉的法提赫清真寺得名於為奧斯曼帝國徵服伊斯坦堡的那位蘇丹,就建在幾個世紀前拜佔庭皇帝的安息之地。蘇丹艾哈邁德旅遊區的道路依舊保留了拜佔庭時期的街道規劃。
獨立歷史學家Axel Çorlu表示,這種較小的連續性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包括伊斯坦堡的一些街邊小吃和著名的酒館文化:夜晚,人們在像酒館一樣的餐館裡喝得酩酊大醉,分享小盤食物。
「每次現代伊斯坦堡人在街上大吃貽貝時,他們實際上吃的是拜佔庭美食,」Çorlu說:「有一次,我告訴一位租車司機,他喜歡的烤羊腸其實是拜佔庭人的食物,結果被這位憤怒的司機趕下了車。」
Çorlu記錄了司機對教育體系和大眾文化的反應,在這種體系和文化中,土耳其人形成了「我們與他者」的身份認同感。奧斯曼帝國之前的一切事物,即使無害,也會被視為「他者」。Çorlu等專家認為,這種態度導致土耳其人忽視拜佔庭時期的遺蹟,並把這個關鍵的歷史時期從伊斯坦堡的故事中抹去。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伊斯坦堡最著名的拜佔庭時期的古蹟,今年被改為清真寺,開放禮拜活動。
攝影:RENA EFFENDI
和伊斯坦堡裡的很多拜佔庭時期的宗教建築一樣,奧斯曼帝國時期,聖潘託克拉託爾修道院也被改建成清真寺。今天,這座被稱為澤伊雷克清真寺的建築得到了修復,但批評者稱隱藏了很多歷史特徵。
攝影:RENA EFFENDI
伊斯坦堡科克大學的教授、考古學家Alessandra Ricci說:「土耳其的拜佔庭遺產牽涉到情緒問題,由於與奧斯曼帝國的徵服有關,它也投射在當代政治上。」很多東正教社區,尤其是希臘東正教,仍覺得這裡與東方基督教之都君士坦丁堡有聯繫。希臘和土耳其是鄰國,也是北約盟國,但它們也常常站在敵對的位置上:目前關於天然氣資源和海上邊界問題,兩國陷入激烈爭論中。「因此,很多土耳其人很難把這份遺產融入對城市文化的理解中,」Ricci說。
為了證明這一點,她指出,在伊斯坦堡考古博物館的展品中,缺少拜佔庭時期的文物。2005年修建地鐵站期間,發現了37件拜佔庭沉船殘骸,而這座城市卻不打算在博物館展出。
其他學者也指出,在把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的過程中,拜佔庭時期的歷史被抹去了。聖色爾爵巴克斯教堂就是明顯的例子,這座教堂建於6世紀,是重要的修道院中心,今天被稱為「小聖索菲亞」清真寺。
「在伊斯坦堡,太多拜佔庭時期的古蹟,比如小聖索菲亞教堂,已經被改建得面目全非,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沒有認真分析發現的文物,也沒有文件記錄,」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藝術史名譽教授Robert Ousterhout說:「我們最後只得到了一座新的清真寺,卻對這座建築的歷史一無所知。」
在政治風向改變之前,Ousterhout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研究和修復曾經的聖潘託克拉託爾修道院(今天的澤伊雷克清真寺)。修復工作從1998年持續到2001年,中斷了一段時間,直至2006年,土耳其現任政府的宗教基金會理事會接管了該項目後,才得以恢復。
「我們一直認為,這座建築既可以作為使用中的清真寺,又可以作為一處歷史遺蹟,用尊重歷史的態度修復,再現那段混亂的歷史,」Ousterhout說:「但現在走進去,你幾乎看不出它曾是拜佔庭時期的建築。」
沒有總體規劃
21公裡長的堅固城牆組成了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邊界,為這座城市抵禦來自海洋和陸地的攻擊,而這也是爭議的焦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修復工作遭到保護主義者的廣泛批評:建築質量差,不符合城牆的原始紋理和材料。泰克芙爾宮是拜佔庭時期的一座宮殿,嵌入城牆內部;最近,這座宮殿重新開放,被批評為突出了其作為奧斯曼帝國陶瓷廠的那段歷史,犧牲更加多樣化的過去。再加上,定期有新聞報導稱宮殿的某個部分崩塌,足以證明剩餘結構很脆弱。
今年,伊斯坦堡市政府開始對這些城牆進行新的保護和修復,官方表示,與以往比,這次將會更加謹慎。「以前的修復以建設為基礎,這次不一樣,我們採用了更保守的方法,在加固城牆的同時,把它們『固定』在原來的位置上,」城市文化遺產負責人Mahir Polat說。
Polat表示,在他看來,伊斯坦堡的所有歷史建築同樣重要。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內,基督教人物的形象與《古蘭經》經文混雜在一起。這座建於6世紀的教堂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變成了清真寺,20世紀被作為博物館。現在,這裡再次成為穆斯林做禮拜的場所,禮拜期間,一些拜佔庭時期的藝術品會被蒙起來。
攝影:RENA EFFENDI
「在談到伊斯坦堡的文化遺產時,我們不會區分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帝國或者土耳其共和國。伊斯坦堡的全部故事屬於每一個伊斯坦堡人,我們有責任為全人類保存這些故事。」
然而,伊斯坦堡所有古蹟的最終發言權並不屬於市政府,而是在一系列互相重疊的官僚結構手中。其中很多是土耳其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市政府則由主要反對黨領導。
Polat承認:「整座城市沒有總體規劃,讓市政機構和國家機構合作。」缺乏協調體現在最近的一件事上:8月,Polat和團隊與土耳其文化旅遊部發生衝突。原因在於,Polat認為一項工作可能會破壞14世紀的加拉達塔,這座地標是防禦工事的一部分,保護著當時的熱那亞殖民地,也就是今天的貝伊奧盧區。
土耳其浴池、清真寺、噴泉和其他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建築不是支離破碎,沒有得到很好的修繕,就是被拆毀,這說明,除了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外,保護古蹟本身也遇到了不少障礙。包括前文化部長Ertuğrul Günay在內,一些批評家表示,修復項目通常被交給有政治關聯或報價較低的建築公司,而沒有考慮其專業知識。資金有限也是一方面原因,尤其是土耳其的經濟狀況越來越不穩定。平衡歷史建築保護和現代大都市的需求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伊斯坦堡這樣的城市,在過去60年裡,這裡的人口從150萬迅速增加到了近1600萬。城市環境是一種機遇,也帶來了挑戰。
在伊斯坦堡5世紀的狄奧多西城牆遺蹟旁,一位農民在菜園裡忙碌著。
攝影:RENA EFFENDI
在搖搖欲墜的狄奧多西城牆的陰影下,一家人正在野餐。這座城牆保護了富裕的拜佔庭首都不受外部威脅。
攝影:RENA EFFENDI
今天,伊斯坦堡的神聖和平教堂所在的地方,曾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的託普卡帕宮。最初的教堂由拜佔庭帝國的首位皇帝君士坦丁修建,後被燒毀,公元6世紀重建。
攝影:RENA EFFENDI
「今天發生在這些古蹟上的事情也是歷史的一部分,」紐卡斯爾大學萊弗爾梅研究員Gönül Bozoğlu說。Bozoğlu協助展開了一個參與性研究項目,從生活在伊斯坦堡城牆周圍的當地居民那裡,收集口述歷史。「聽到人們談論如何利用城牆,你會發現,它們並不只是沒有生命的建築工事。」
這些口述歷史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城市場景,與今天的這座城市截然不同——馬爾馬拉海的波浪撞擊著拜佔庭帝國的城牆,教堂的鐘聲響起,一如拜佔庭時期那樣。直至20世紀70年代,城牆腳下依然是果蔬農場,剛採摘的生菜撒上鹽就是一道美味。
但在歡樂的回憶中,也摻雜著一絲悲傷,曾經充滿活力的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猶太人社區已消失不見。是他們把拜佔庭時期和奧斯曼帝國時期的伊斯坦堡打造成了一座大都市,然而,大部分人在20世紀中期卻被驅逐了出去。
口述歷史這樣的項目強化了這樣一個事實:不同於博物館裡的碎片,伊斯坦堡的拜佔庭古蹟是仍在進行、不斷發展的故事的一部分,未來的保護和延續取決於歷史與當前的關聯。
考古學家Ricci曾在伊斯坦堡的郊區挖掘過薩提羅斯修道院遺址,她回憶起自己遇見過生活在附近的當地人。「他遞給我們一枚拜佔庭錢幣。這是他小時候在這裡發現的,保存了幾十年,因為覺得它很特別,想保護起來,」Ricci說:「拜佔庭的歷史可以成為伊斯坦堡居民的城市故事的一部分;當你賦予它們意義的同時,你也成了歷史景觀裡的一員。」
(譯者:Sk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