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2020-12-17 心向青史

據說世界四大古都是義大利羅馬、希臘雅典、埃及開羅和中國西安,不知出處。不過這其中的雅典卻從來都不是古都,古代也沒有任何一個帝國的首都在雅典,如果真的要選擇四大古都的話,那麼選擇君士坦丁堡明顯要更為合適。

君士坦丁堡,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現名伊斯坦堡,博斯普魯斯海峽將其分為兩部分:西岸屬於歐洲,東岸屬於亞洲。君士坦丁堡扼黑海門戶,是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必經之路,是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無與倫比。

數千年來,君士坦丁堡有過三個名字——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而這三個名字正好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史。

1、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前世(希臘階段)

拜佔庭,是君士坦丁堡最初的名字。

大約在公元前658年,一位來自希臘的殖民者,名字叫「拜佔斯」,據說他受了神的指示要在「盲者之國」的對面建立一座城市 。

當拜佔斯來到博斯普魯斯海峽時,他發現在海峽東岸已經有人定居了,而西岸——最完美的天然良港竟然沒有人。拜佔斯心想:看來神的指示沒錯,東岸的人一定是瞎子。於是拜佔斯便在此建城,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為「拜佔庭」。

君士坦丁堡

希臘人興建拜佔庭之時,我國正處於齊桓公的首霸時期,而中東地區則是亞述帝國的全盛時期,亞述帝國剛剛徵服埃及,殘暴和血腥的亞述屠戮了人類最早的雙子文明——兩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這一時期的古希臘剛剛進入城邦文明階段,西方文明和東方文明尚未在這裡相遇,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戰略價值尚未體現出來。

2、君士坦丁堡——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羅馬階段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坐擁亞歐兩大洲,「襟三洲而帶五海」。

向東,通過小亞細亞進入中東的核心——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向西,控制巴爾幹半島,進入歐洲腹地(奧斯曼圍攻維也納)向北,掌控黑海,影響整個東歐(也就是後來的沙俄)向南,佔據地中海,爭霸天下因此,當地中海世界進入帝國時代後,君士坦丁堡不平凡的命運便到來了。

羅馬興起之後,與希臘(馬其頓時期)、迦太基在地中海三足鼎立。公元前264~前146年,羅馬通過三次布匿戰爭毀滅了迦太基;之後公元前214~前146年,羅馬又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徵服了整個希臘地區,從此拜佔庭(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的崛起,要到君士坦丁大帝統治時期。

君士坦丁大帝,是軍人出身,其在公元306年在不列顛被部下擁立為羅馬皇帝。之後為了使帝國的東方不受哥特人和波斯人的威脅,君士坦丁決定在帝國的東部建造一座新都城,君士坦丁先後考察了特洛伊、耶路撒冷、帖撒羅尼迦等地,最終選擇了拜佔廷。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開始在拜佔庭興建新都,並命名為「新羅馬」,五年後一座規模宏大、豪華壯麗的新都城出現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岸上。330年「新羅馬」——君士坦丁堡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

羅馬帝國一分為二之後,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直至被奧斯曼帝國所滅。君士坦丁堡的原名「拜佔庭」也是東羅馬帝國為何被稱為「拜佔庭帝國」的原因所在。而在這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君士坦丁堡一直都是整個歐洲的文明中心,君士坦丁堡同時見證了地中海沿岸的千年爭霸。

羅馬帝國大戰帕提亞帝國(公元前247年-公元224年)東羅馬帝國大戰波斯薩珊王朝(公元224-651年)東羅馬帝國大戰阿拉伯帝國(公元632-1258年)東羅馬帝國與十字軍東徵(公元1096-1291年)東羅馬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公元1299-1922年)波斯人,公元前550年建立了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而希波戰爭則後拉開了西方與東方(中東)在地中海東岸的千年爭霸。

波斯,歷經阿契美尼德王朝~帕提亞帝國~薩珊王朝三個階段,與地中海對岸的希臘和羅馬大戰千年,始終沒有被徹底擊敗,最終卻敗在了阿拉伯半島崛起的阿拉伯人手中。

阿拉伯人圍攻君士坦丁堡阿拉伯人崛起之後,東滅波斯,西佔埃及,北上進入小亞細亞,東羅馬帝國的版圖被壓縮到了只剩下巴爾幹半島,但阿拉伯人對君士坦丁堡的圍攻最終被拜佔庭人用「希臘火」擊敗。

希臘火

這一年是公元717年,君士坦丁堡的解圍,使拜佔庭帝國得以延續,並進入了拜佔庭的全盛時期。

塞爾柱突厥人大敗拜佔庭公元1071年,阿拉伯帝國的塞爾柱突厥人在小亞細亞的曼奇卡特大敗拜佔庭帝國,拜佔庭在這一次戰敗後再也沒有恢復元氣,為了「保家衛國」,拜佔庭號召整個歐洲展開對穆斯林的「聖戰」,這便是「十字軍東徵」。

西歐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

十字軍東徵,使西歐的「野蠻人」見識到了東方的富有,於是他們不僅與穆斯林作戰,還攻佔和搶劫了君士坦丁堡,在這裡建立了「拉丁帝國」(1204-1261年),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拜佔庭帝國卻是致命的,拜佔庭帝國後來雖然復國,但版圖也只剩下君士坦丁堡及其周圍的領土了。

3、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今生(奧斯曼帝國階段)

十字軍東徵,對中東和東歐影響深遠。拜佔庭帝國由此徹底衰落,同時塞爾柱突厥人的一支則在小亞細亞建立了奧斯曼帝國,時間是公元1299年,建立者是奧斯曼一世。

奧斯曼帝國位於小亞細亞,與君士坦丁堡比鄰而居,其建立後便開始了擴張,於是君士坦丁堡的命運就此註定。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徵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圍攻君士坦丁堡,最終君士坦丁堡被攻破,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拜佔庭帝國滅亡。

應當說,奧斯曼帝國對宗教是很寬容的,在這裡拜佔庭帝國的「東正教」和奧斯曼的「伊斯蘭教」可以共存,奧斯曼帝國自詡「世界之主」,號稱同時繼承了「東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而這一點正是為何今日的希臘仍然是東正教國家的重要原因。

攻佔了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帝國曾經如日中天,君士坦丁堡又成為了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只不過名字變成了伊斯坦堡,直至一戰後奧斯曼土耳其的戰敗解體。

如今的伊斯坦堡,當年的君士坦丁堡,現在屬於土耳其,只不過已經不再是首都了。但這裡曾經是世界的樞紐,各個大帝國的首都,也曾有著長久的穩定和繁華的過往,他既屬於歐洲,因為它是君士坦丁堡,又屬於東方奧斯曼,因為它變成了伊斯坦堡。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這裡曾是東正教的核心,並使斯拉夫人皈依東正教;這裡曾是奧斯曼帝國的首都,是奧斯曼圍攻歐洲的橋頭堡,它曾經掌控了地中海的無限財富、富甲天下,但最終在近代工業革命時期和我國一樣淪為半殖民地,成為了「西亞病夫」的國都。

今日的土耳其,依然很彷徨,它是屬於亞洲的「伊斯蘭世界」,還是應該屬於歐洲?

相關焦點

  • 工業時代的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也是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繽紛魅力之都,它還是扼守黑海出海口的三大洲十字路口。現在的這座城市,絕對是土耳其人心中驕傲無比的存在,然而,它卻一度成為歐洲人口中的禁忌。因為,伊斯坦堡在西方人心中,還有另一個名稱:「君士坦丁堡」,然而,這個名字早已經蒙塵多年。1453年,都城君士坦丁堡陷落,這標誌著一個存世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正式滅亡,歐洲中世紀也因此正式結束。
  • 奧斯曼帝國衰落後,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佔庭,改名為新羅馬。從此,這座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直到1453年帝國隕落的那天。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並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
  • 奧斯曼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後,為什麼沒有推倒聖索菲亞大教堂?
    面對西方世界的眾怒,埃爾多安強勢回應,稱聖索菲亞大教堂地位問題屬於土耳其內政,要求所有國家尊重土耳其的決定。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發起第四次十字軍東徵,然而本欲進攻埃及阿尤布王朝的十字軍調轉矛頭,利用拜佔庭帝國諸皇子爭奪皇位內訌的機會攻陷君士坦丁堡,威尼斯總督丹多洛率領十字軍洗劫了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聖物也被十字軍掠走,成為西歐各教堂的「鎮店之寶」。
  • 被譽為地中海世界最重要的城市,解析伊斯坦堡的歷史文化積澱!
    從此這座"新羅馬"(Newa Roma)被稱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成為了羅馬帝國在接下來一千二百二十三年裡的首都。皇帝認定的新都建立在拜佔庭城的舊址上,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南岸,東望小亞細亞,南面馬爾馬拉海,將東西兩翼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牢牢鎖住。
  • 為啥只用800人就能收復君士坦丁堡?
    歷史上拜佔庭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陷落總共就兩次。其中1453年那次宣告了羅馬帝國的最終滅亡,而此前1204年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徵攻破,後來是被流亡政權尼西亞帝國收復了的。這次復闢極具戲劇性,尼西亞只派出了800名士兵,就讓堂堂拉丁帝國覆滅了。
  • 希臘:收復並定都伊斯坦堡,希臘人的「大國夢」從何而來?
    羅馬帝國分裂後,以希臘人為主導的東羅馬帝國和東正教廷都以此城為中心,伊斯坦堡在希臘語中原意為「進城去」,可見該城是重要的中心城市。 15世紀被奧斯曼帝國佔領後(希臘也隨之被奧斯曼帝國統治了數百年),該城又成為奧斯曼帝國和伊斯蘭教的中心,奧斯曼民間稱其為「伊斯坦堡」。
  • 聖索菲亞大教堂,見證拜佔庭的歷史,它是保存完好的世界奇蹟之一
    聖索菲亞大教堂,當年是東正教牧首的座堂,拜佔庭帝王加冕典禮之所。為建起舉世最恢弘完美的教堂,查士丁尼大帝選用希臘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為建築師傾心打造。大量的圓柱、柱頭、大理石及彩石從安那託利亞地區的古城被運到伊斯坦堡,用於聖索菲亞的建築工程。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跨度33米,高55米,以穹頂為中心的複雜拱券結構,被稱為拜佔庭式的代表作。
  • 拜佔庭如何成為西方世界的大門:神學家和皇帝的羅馬
    他把政治中心從義大利臺伯河畔,遷到希臘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首都命名為新羅馬。 古典時期與近現代的共和主義者,銳利又不無偏見地認為,拜佔庭的新生,其實是舊羅馬的毀滅。君士坦丁的遷都,無論在制度架構上,還是地緣格局上,都在朝著東方式專制主義路徑發展。 在愛德華·吉本看來,希臘人懦弱猥瑣,自作聰明,希臘化的拜佔廷國家不配當羅馬帝國。
  • 數字虛擬技術重塑千年名勝,伊斯坦堡前世隱藏了多少驚喜
    拿破崙曾經說過:如果全世界是一個國家,那麼這座城市將會是首都——伊斯坦堡伊斯坦堡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毗鄰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西岸,是土耳其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新聞、貿易、交通中心,是連接歐亞大陸的重要橋梁,因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自古以來都是繁華的樞紐要塞和必爭之地
  • 盤點伊斯坦堡的帝國遺蹟
    攝影:RENA EFFENDI, NATIONAL GEOGRAPHIC 撰文:JENNIFER HATTAM 公元527年,聖波利卡普教堂竣工,是當時君士坦丁堡裡規模最大、最豪華的教堂。它根據《聖經》裡對所羅門聖殿的描述修建而成,由Anicia Juliana委託建造。
  • 君士坦丁八世:沒有兒子的拜佔庭皇帝,為何不允許三個女兒結婚?
    而本文的主人公君士坦丁八世,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身為拜佔庭帝國皇帝的他,雖然有三個聰明的女兒,但是仍然因為沒有男性繼承人而苦惱。君士坦丁八世的哥哥是大名鼎鼎的巴西爾二世君士坦丁八世出生於公元960年,他是拜佔庭皇帝羅曼努斯二世的次子,其兄為大名鼎鼎的「保加利亞屠夫」巴西爾二世。
  • 拜佔庭成了「敗仗庭」(下):屢戰屢敗為何還能成為千年帝國?
    他為了恐嚇保加利亞人,將14000名保加利亞俘虜,每100人裡刺瞎99人,只留1個帶他們回家。由此巴西爾贏得了「保加利亞人殺手」的名聲。公元1016年,巴西爾和基輔羅斯聯合,擊敗了卡贊王國對克裡米亞半島的進攻,成功保住了拜佔庭在克裡米亞半島南部的領土。公元1018年,巴西爾大舉入侵保加利亞,毀滅了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為當年的尼基弗魯斯一世報了仇。
  • 羅馬帝國滅亡前10年,剩兩座城也要打,東歐十字軍和君士坦丁反攻
    拜佔庭,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千年帝國之一,真正的名字叫羅馬帝國,確切的名字叫東羅馬帝國,西歐史學界為了弱化它用一座城市名,稱其為拜佔庭。最早古羅馬分裂的時候,它跟"弟弟"西羅馬差不多一樣龐大,各自環地中海圍半圈兒。西羅馬滅亡後,"哥哥"東羅馬又從日耳曼人手裡拿回了一些,變成圍地中海大半圈兒。
  • 強盛一時的拜佔庭帝國,是如何被奧斯曼帝國代之而興的?
    三、內外交集導致拜佔庭帝國新生產關係的出現由於連年戰爭、大興土木、宮廷豪華靡費,消耗了國家大量資財。政府不斷增稅,官吏強徵勒索,貪汙成風,勞動群眾不堪忍受沉重負擔,民怨沸騰。同時,北方有斯拉夫人、阿瓦爾人的侵襲,東面有波斯人的襲擾。
  • 尼西亞帝國,流亡的拜佔庭,它有著怎樣的歷史?
    然而,西奧多無法說服流亡的君士坦丁堡族長約翰·卡馬特羅斯從保加利亞來到尼西亞,所以直到公元1208年,他才被正式任命為皇帝,當時他讓新的族長來做這件事。尼西亞是流亡拜佔庭的理想臨時首都。這座富庶而有文化的城市曾是兩個普世理事會的所在地,到處都是宮殿和教堂,除了11世紀末塞爾柱人的短暫佔領外,它一直掌握在拜佔庭人的手中超過1000年。
  • 土耳其敗家旅遊攻略 之一 伊斯坦堡
    土耳其是一個橫跨歐亞兩個大洲的國家,其中橫跨兩洲的城市,伊斯坦堡正如拿破崙所說,「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他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堡。」。因為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曾經是奧斯曼、拜佔庭和羅馬帝國的三朝古都。一帶一路的樞紐,東西方貨物貿易的」集市「,在這裡東西方的文化融合,在西方人心目中,它有著東方的神秘,而在東方人的眼中,它充滿了西方的奔放。
  • 當博物館再成清真寺:土耳其對「西方」的叩問
    埃爾多安表示,「作為世界的共同遺產,聖索菲亞將以其新地位,用更真誠的方式擁抱所有人。」然而除了土耳其人與穆斯林外,世界對此事的反應普遍是驚愕多過讚許。建築體改制,竟能引發國際規模的滿城風雨,主因還是其牽涉了西方與土耳其雙邊的歷史主體問題,兩相糾結,宛如烈火遇上甘油,引發輿論爆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