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衰落後,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2020-12-17 歷史茶館

縱觀現代西方國家的首都,沒有一個能與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輝煌歷史相媲美。這座城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紀,當時,這裡是希臘城邦邁加拉移民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取名拜佔蒂翁,拜佔廷是它的拉丁名字。

公元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遷都拜佔庭,改名為新羅馬。從此,這座城市開始了它輝煌的千年歷史,君士坦丁的名字與這座城市融為一體,直到1453年帝國隕落的那天。

東羅馬帝國滅亡後,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佔領,並成為奧斯曼帝國首都。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君士坦丁堡的名字叫做康斯坦丁尼耶,也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土耳其語音譯。直到奧斯曼帝國滅亡之後,現代土耳其才將該城改名為伊斯坦堡。

君士坦丁堡對於歐洲有著重要意義,但奧斯曼帝國強盛時期,歐洲根本不是土耳其人的對手。甚至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也是因奧斯曼帝國壟斷了東西方商路,收取高昂過路費,才逼著歐洲人去航海,去開闢新航路。後來通過航海,歐洲實現了崛起,奧斯曼帝國也逐漸衰落,到了19世紀,奧斯曼帝國已經完全不是歐洲的對手。

從19世紀中期開始,奧斯曼帝國就已經成了歐洲眼中的肥羊,那麼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呢?特別是一戰結束後,奧斯曼帝國淪為戰敗國,如果英法等大國有心奪取君堡,土耳其肯定無法招架,但最終只有希臘一個小國全面出兵,協約國只是派了少量兵力策應,根本沒有盡全力。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具體有三個原因,第一,歐洲國家對君士坦丁堡已經失去了情懷。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就擺脫了中世紀的束縛,逐漸發展成為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這時在歐洲國家眼中,情懷已經一文不值,他們眼中只有利益,所以對外擴張殖民地,榨取殖民地資源發展自己,才是首要目的。而當時的君士坦丁堡仍是奧斯曼帝國首都,歐洲國家固然可以奪取此地,但也將付出巨大代價,這在當時眼中全是利益的歐洲國家看來,這筆生意是不划算的。

第二,歐洲國家之間矛盾重重,無法團結一致。雖然君士坦丁堡已經沒有了情懷,但卻有著很大的現實利益。君堡位置特殊,扼守黑海門戶,是黑海國家進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如此重要一座城市,歐洲各大國絕不會甘心將其讓給對手。就比如克裡米亞戰爭時期,沙俄的最終目的就是奪取君堡,以突破土耳其海峽的封堵。但英法兩國卻站到了奧斯曼帝國一邊,合力痛毆沙俄。由此可見,並非是歐洲國家不想奪取君堡,只是不想讓對手奪取。

第三,歐洲大國不願把君士坦丁堡交給小國。君堡戰略地位重要,特別是一戰結束後,沙俄成了蘇俄,英法等大國,更需要藉助君堡這一地區,達到制約蘇俄的目的。如果全力支持希臘奪取君堡,以希臘的實力,能否守住這塊土地呢?這是當時西方大國需要考慮的問題,因為一旦俄羅斯得到這塊土地,英法等國在地中海的利益將極大受損。這樣一來,與其全力相助希臘,還不如把君堡留給土耳其,畢竟土耳其的實力相對較強。綜合這些原因,一是自身不願付出代價,二是不願讓對手奪取,三是沒有盡全力支持希臘,所以歐洲最終沒有奪取君士坦丁堡。

相關焦點

  • 工業時代的歐洲,為何沒有奪回君士坦丁堡?
    現在的這座城市,絕對是土耳其人心中驕傲無比的存在,然而,它卻一度成為歐洲人口中的禁忌。因為,伊斯坦堡在西方人心中,還有另一個名稱:「君士坦丁堡」,然而,這個名字早已經蒙塵多年。1453年,都城君士坦丁堡陷落,這標誌著一個存世超過千年的東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正式滅亡,歐洲中世紀也因此正式結束。
  •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一城三名,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中心
    不過這其中的雅典卻從來都不是古都,古代也沒有任何一個帝國的首都在雅典,如果真的要選擇四大古都的話,那麼選擇君士坦丁堡明顯要更為合適。君士坦丁堡,位於巴爾幹半島東端,現名伊斯坦堡,博斯普魯斯海峽將其分為兩部分:西岸屬於歐洲,東岸屬於亞洲。君士坦丁堡扼黑海門戶,是黑海進入地中海的必經之路,是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衝,戰略地位無與倫比。
  • 奧斯曼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後,為什麼沒有推倒聖索菲亞大教堂?
    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今貌一座教堂地位的變更,使得土耳其與周邊國家的形勢再次緊張,聖索菲亞大教堂為何沒有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摧毀?而教堂又是何時成為了博物館呢?在君士坦丁大帝下令修建教堂100多年後,雄才大略的查士丁尼一世登上王座,其在位期間竭力擴張帝國版圖,從黑海之濱到西班牙海岸,都飄揚著查士丁尼的旗幟,系統化的羅馬法推廣到被徵服地區,帝國處於鼎盛時期。查士丁尼一世希望建立一座巨大的教堂,用以鞏固自己的權力並表達對上帝的虔誠。
  • 為啥只用800人就能收復君士坦丁堡?
    費勁巴力幾代人都沒能實現的"奪回君士坦丁堡計劃",在米海爾手裡輕鬆的猶如探囊取物。眾所周知,君士坦丁堡城牆的堅固程度那絕對不是蓋的,在歐洲中世紀這座全歐最大的城市被圍了多少次,真正打進去的屈指可數,那幾次都成為了世界歷史上極其重要的歷史事件。而米海爾只派出了八百人,喬裝打扮混進城內,拉丁帝國的末代皇帝鮑德溫二世就灰溜溜的下臺了。
  • 徵服者的抉擇: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為何不願住在君士坦丁堡?
    直到公元1453年,在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帶領下,土耳其人終於徹底徵服了已經奄奄一息的拜佔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以徵服者的身份進入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奧斯曼帝國的士兵按照慣例對這座城市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洗劫,當士兵們正在狂歡的時候,他們的蘇丹卻在廢墟前吟唱了一段悽涼的波斯詩歌。
  • 強盛一時的拜佔庭帝國,是如何被奧斯曼帝國代之而興的?
    拜佔庭帝國還存在相當數量的自由農民;埃及、敘利亞等地沒有直接受到蠻族入侵;奴隸市場仍然存在。這些因素使它的奴隸制危機沒有像西羅馬那樣尖銳。二、拜佔庭帝國對內的政策與對外的擴張拜佔庭帝國統治下的勞動人民生活並不比西歐同時期的勞動人民生活好些。奴隸及農民受著殘醋的剝削。
  • 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協約國佔領軍總司令騎著高頭白馬,以徵服者的姿態不可一世地進入奧斯曼帝國的國都伊斯坦堡,末代奧斯曼蘇丹默罕默德六世匍匐在馬前,等待協約國的判罰。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是中國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然而落後就要挨打的法則不僅適用於中國,對大陸西岸的奧斯曼土耳其同樣奏效。進入19世紀,曾經傲視群雄的奧斯曼帝國逐漸沒落。
  • 阿拉伯帝國滅亡後,為何是奧斯曼帝國徵服了阿拉伯地區?
    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是中東歷史上極為重要的兩大帝國,阿拉伯帝國亡於公元1258年,奧斯曼帝國建立於公元1299年。也就是說,阿拉伯帝國的滅亡與奧斯曼帝國的建立相差了41年。但同時我們也很清楚,阿拉伯帝國並非亡於奧斯曼帝國之手,而是被蒙古人所滅,那麼為何統治中東的最終不是蒙古人呢?奧斯曼帝國又來自何方?
  • 奧斯曼帝國為何走向衰落?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是因為王位繼承問題
    奧斯曼帝國的王位繼承經過了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帝國奉行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法則,這種繼承方式在奧斯曼帝國前期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後來卻阻礙了奧斯曼帝國的發展。第二階段,奧斯曼帝國奉行的是囚籠制度,這種制度使得王位繼承人的能力不足,權威下降。在第三階段,為了解決繼承人能力不足,帝國日益衰落的局面,奧斯曼帝國對待繼承人的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積極。
  • 奧斯曼帝國怎麼想的?
    從公元1387年開始,奧斯曼帝國通過對東羅馬、威尼斯和塞爾維亞等當時東南歐地區的主要國家發動的一系列攻勢,已經基本確立了東南歐霸主的地位。在公元15世紀初,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周邊已經都落入了奧斯曼手中,奧斯曼已經在著手進攻君士坦丁堡,可以說這時東羅馬就已經走到了滅亡的邊緣。但在公元1402年,一個意外的敵人卻使奧斯曼稱霸東南歐的進程險些夭折。
  • 俄國沙皇最想徵服的城市:徵戰四百多年,仍然沒有得到
    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歷史名城,曾是東羅馬帝國、拉丁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都城,在4世紀中期到13世紀期間,這裡是當時歐洲乃至整個世界上最繁華、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那麼,俄國與君士坦丁堡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 1914年9月,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加入了戰爭,一戰徹底爆發
    這是舊歐洲的第二場重大的革命。接鄰烏拉爾、波羅的海和多瑙河平原的整個地區,其政治結構在這時遭到了質疑,而這是之前幾個世紀都沒有的。甚至一支波蘭的國家軍隊也重新出現,德國對其進行資助以作為對抗俄國的武器,同時,美國總統宣布一個獨立的波蘭是協約國締結和約的必要條件。1914年東歐和中歐的所有政治必然性似乎都被放入了熔爐之中。
  • 得意之時莫癲狂:笑談奧斯曼帝國的「膨脹史」,雷霆蘇丹的起與落
    想當年,巴西爾二世的鐵甲聖騎兵和瓦蘭吉衛隊腳踢敘利亞,拳打巴爾幹,簡直是當時地中海世界最霸氣的國家,但現在的東帝國就只剩下君士坦丁堡等幾個孤城了,皇帝儼然成了君士坦丁堡市長,帝國搖搖欲墜。根據能量守恆定律,一個強權的衰落必定有另一個強權的崛起,奧斯曼帝國就是地中海新崛起的強權。
  • 見識過歐洲板甲威力的奧斯曼帝國軍隊,為何還非用老式板鏈甲?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疑問,奧斯曼帝國與流行板甲的歐洲人沒少打仗,可為什麼他們還喜歡使用板鏈甲而不是引入歐洲的板甲呢?難道真的是板甲的防禦力不夠理想?這就要從板鏈甲的源頭說起了。鎖子甲在人類戰爭史上可謂是歷史悠久的老前輩。早在羅馬帝國時期,許多古羅馬與波斯的戰士便身著鎖子甲上陣殺敵。
  • 同樣進行相似的軍事改革,為何奧斯曼帝國軍隊戰鬥力明顯高於晚清
    17世紀至20世紀,近三百年間,奧斯曼帝國與崛起的沙俄交手十二次,敗多勝少。但奧斯曼帝國在後期被列強瓜分領土,並割讓給俄國亞速海、克裡米亞汗國、巴爾幹的比薩拉比亞地區等大片領土的時候,依然能和沙俄打成平手。 一戰時期,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在達達尼爾戰役中依然能出動五十萬兵力,讓英法等強國軍隊傷亡25.2萬人。
  • 古代土耳其人崛起後,為何堅持遠徵歐洲?學者:東方的國家太強大
    當羅姆蘇丹國衰落之後,奧斯曼家族的領袖奧斯曼一世成功擺脫宗主國的統治,並且將徵服之劍指向了日薄西山的拜佔庭帝國,奧斯曼一世率領驍勇善戰的遊牧戰士不斷對拜佔庭帝國作戰,當奧斯曼一世的生命走到盡頭之時,土耳其人徵服了拜佔庭帝國在小亞細亞半島最後一個據點布爾薩城,這座城市的陷落為土耳其人進軍歐洲掃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