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前身是莫斯科大公國,統治範圍很小,還向欽察汗國的納貢。可是後來,莫斯科大公國崛起,通過武力擴張,在幾百年間,成為起地跨亞歐的俄羅斯帝國。俄國雖然徵服了很多地區,但有一個地方讓歷代沙皇魂牽夢繞,經過四百多年的徵戰,不過依然沒能佔領,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座城市就是歷史上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是一座歷史名城,曾是東羅馬帝國、拉丁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都城,在4世紀中期到13世紀期間,這裡是當時歐洲乃至整個世界上最繁華、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那麼,俄國與君士坦丁堡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呢?
事情還得從1453年說起,奧斯曼帝國蘇丹率領大軍攻破君士坦丁堡,滅掉了拜佔庭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戰死,且沒有後嗣,他年幼的侄女索菲婭被送到羅馬。當時,教皇保羅二世一直想將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統一,同時還想藉助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力量,來對付奧斯曼帝國,於是他將索菲婭公主嫁給了伊凡三世。
成婚後,伊凡三世將東正教奉為國教,以拜佔庭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同時他還改用拜佔庭帝國的雙頭鷹的國徽。索菲婭公主也是個厲害的角色,來到莫斯科後,她大力傳播東正教的教義,同時還宣傳「俄羅斯就是第三個羅馬帝國」的理念。後來,索菲婭公主與伊凡三世的兒子瓦西裡三世繼承了沙皇的位置。
自此,歷代沙皇都將自己視為東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在他們看來,君士坦丁堡有著特殊的意義,這裡不僅是東羅馬帝國的都城,還是東正教會的聖地。然而,這個時候的俄國只能想想而已,他們還不具備徵服君士坦丁堡的實力。此後的歷代沙皇不斷對外用兵,開疆拓土,增強自身的實力。
恩格斯曾經說過,「在沙皇之城(指君士坦丁堡)還沒有成為俄國沙皇的真正駐地時,這個帝國就不會安定下來」。17世紀開始,俄國開始爭奪君士坦丁堡的軍事行動,為此他們在200多年的時間裡,與奧斯曼帝國先後發生了十一次大戰,史稱「俄土戰爭」。第一次俄土戰爭爆發於1676年,第十一次俄土戰爭結束於1917年(即一戰)。
在俄土戰爭中,俄國雖然勝多敗少,但仍然無法佔領君士坦丁堡。無論是彼得大帝,還是葉卡捷琳娜二世,以及後來的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二世等,他們都無法進入這座「沙皇之城」。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陣營,俄國看到了機會,與英法進行協商,並達成了瓜分奧斯曼帝國的計劃。
不過到了1917年,俄國爆發革命,並退出了一戰,而沙皇尼古拉二世則被亂槍打死。土耳其建立後,將都城由伊斯坦堡遷到安卡拉,然而這裡依然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城市。對於俄國沙皇們來說,君士坦丁堡不僅是神聖之地,還是走出黑海,稱霸歐洲的關鍵一步,不過這個夢始終沒能實現。
參考資料:
1.《俄國史》;2.《世界外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