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9月,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加入了戰爭,一戰徹底爆發

2020-12-21 速看新聞TV

協約國暴怒了。它們將布爾什維克的行為視為一種背叛。俄國對他們的國民的革命宣傳也未能緩和協約國對這一新政權的態度。俄國領袖期待一場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工人革命。這給協約國對俄國的一系列軍事「幹涉」賦予了一個新的維度,這些軍事「幹涉」開始於1918年8月英軍在阿爾漢格爾斯克港的登陸和日本在西伯利亞的挺進。其最初的目的是戰略性的,為了阻止德國趁機結束東線作戰,但是這一行動很快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和全體布爾什維克解讀為反共產主義的徵服運動。

更為糟糕的是,他們捲入了內戰,這對新政權來說的確是個嚴峻的考驗。即使是沒有列寧及其同僚藉以觀察世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滲入,這些事件似乎也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腐蝕新俄國與其原盟國的關係;在馬克思主義話語中,這意味著一個必需的、不可預知的、不能根除的敵意的實證。

他們的記憶長久地紮根於蘇維埃的理念中。這也有助於說明俄國革命返回到專制政府的原因。作為舊秩序的修補者和地主階級的保護人,他們對入侵者的恐懼,加上俄國的專制和警察恐怖主義傳統,扼殺了新政權自由主義化的任何可能性。

布爾什維克堅信革命即將在歐洲其他地方發生,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但是在關鍵的地方是錯誤的。戰爭的最後一年,歐洲革命的可能性的確開始清晰顯現,但是是以民族革命而不是社會革命的形式。協約國自己形成了(部分是被布爾什維克所激起的)一個革命的策略。1917年底的軍事形勢對它們來說是黯淡的。很明顯它們將要在春天面臨德軍對法國的攻擊,而且沒有俄國作為盟友來幫助分散敵人的力量。

同樣,距大批美國軍隊到達法國予以支援還有很長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呼籲顛覆奧匈帝國的民族主義潛在勢力看來很有吸引力;革命也成為協約國的一種策略。在美國眼中,這有助於進一步強調協約國在意識領域的地位,因為此時他們已不再與集權國家聯繫在一起,這是一個額外的好處。相應地,1918年宣傳直指奧匈帝國的軍隊,對捷克和南斯拉夫流亡中的持不同政見者的資助也在進行中。

其結果是,民族感情再度覺醒,加上最終使得協約國在德國投降前獲勝的巴爾幹戰爭的聯合作用,二元王朝逐漸瓦解。這是舊歐洲的第二場重大的革命。接鄰烏拉爾、波羅的海和多瑙河平原的整個地區,其政治結構在這時遭到了質疑,而這是之前幾個世紀都沒有的。甚至一支波蘭的國家軍隊也重新出現,德國對其進行資助以作為對抗俄國的武器,同時,美國總統宣布一個獨立的波蘭是協約國締結和約的必要條件。

1914年東歐和中歐的所有政治必然性似乎都被放入了熔爐之中。奧斯曼帝國的崩潰奧斯曼帝國的未來也已經成為問題的主題。青年土耳其黨充滿了樂觀主義,德國在君士坦丁堡的軍事和外交影響是長期而潛移默化的,1914年9月幾艘德軍戰艦出乎奧斯曼帝國意料地到達黑海海峽,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加入了戰爭。在其戰艦轟炸了俄國港口的幾周之後,協約國對奧斯曼帝國宣戰。直至英國參戰,其支持奧斯曼帝國反對俄國的歷史殘留也消失了。英法背離了將近一個半世紀的外交政策,它們與俄國籤訂了秘密協定,承認其在和平時期應佔據君士坦丁堡。對奧斯曼帝國來說,另一個嚴酷的後果緊隨其後。

雖然協約的達成和在摩洛哥的勝利消除了法國對埃及的虎視眈眈,但是,法國的愛國主義者傾向於重新建立法國在黎凡特地區傳統的特殊地位。一些狂熱者幼稚地玩弄著召喚聖路易和十字軍的把戲,這並沒有多大意義,但是無可否認,法國政府宣布對奧斯曼領地天主教的特殊保護已經長達一個世紀左右,尤其是對敘利亞(拿破崙三世在1860年向該地派駐了一支軍隊)這一能夠激起一些法國人熱情並充當外交槓桿的地方。

當時的文化影響通過黎凡特地區法語的廣泛使用和法國資本的大量投資表現出來,而這些同樣尚未引起重視。然而,1914年土耳其在歐洲之外的主要軍事對手可能是高加索地區的俄國和西奈沙漠的英國。人們很快就清楚蘇伊士運河並沒有受到奧斯曼軍隊的威脅。但是,接下來的事情暗示著其他新的因素將進入到這一平衡中。

它們意味著整個近東地區的變革。1914年底,一支印英聯軍在巴斯拉登陸,以保衛來自波斯的石油供應(這時的皇家海軍的新建船隻都是用石油燃料發動的),這是這一地區歷史命運中石油和政治相互作用的開端,其全部意義直到奧斯曼帝國滅亡之後才能顯現出來。另一個新的因素是英國決定對阿拉伯民族主義,或者可能被認為是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東西加以利用。隨著歐洲的戰爭越來越血腥但卻始終無果,打擊德國盟友的計劃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歐洲人在1915年試圖通過海陸聯合作戰威脅達達尼爾海峽,希望佔領君士坦丁堡並打開一條通向俄國的新道路,但最終陷入泥潭。

贏得阿拉伯盟友的行動受到限制,但是卻在1916年初與海珊(麥加首領)達成了合作。由於法國在敘利亞的利益,這一合作需要與法國協商。英國和法國在奧斯曼帝國劃分勢力範圍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但也為將來留下了許多未決的問題,包括伊拉克的地位,但是勝利後應當建立一個阿拉伯民族國家這一提議,這時已得到協議雙方的同意。一個阿拉伯民族主義政治計劃已經成為現實。

相關焦點

  • 是什麼讓一戰、二戰間隔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塞拉耶佛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奧匈帝國皇儲大公與其妻子在閱兵結束後被塞爾維亞青年殺死的事件,主要是二十年代初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是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這次不僅僅只是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而是全球性規模的戰爭。除了資本主義國家還有社會主義國家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兩次大戰間隔僅僅21年,就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 奧斯曼帝國——又一例弱國無外交
    奧斯曼帝國在進入19世紀後疲態百出,但由於1853-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時有英法的支持,所以帝國成功苟延殘喘,一直在法理上保有1683年的最大版圖。但1878年,沙皇俄國進逼伊斯坦堡,割走了羅馬尼亞。在俄國的成功鼓舞下,歐洲的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積極尋求民族獨立,在一戰前成功獨立。
  • 圖說《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是怎麼被英國解體的
    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在英法俄的幹涉下,希臘獨立;奧斯曼末代蘇丹逃離土耳其《色佛爾條約》:一紙條約割去土耳其71%的國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奧斯曼帝國毅然加入同盟國,希望藉助德國和奧匈帝國的力量
  •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的時間,一戰結束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的時間,一戰結束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是由同盟國挑起的非正義性的戰爭。一戰雖然是1914年正式爆發的,但是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卻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籤訂合約,同盟國就此成立。
  • 史上最大的一個謊言:9字欺騙15億人,也成14萬中國人的夢魘
    這九個字還得從一戰開始說起,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遭到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刺殺,導致奧匈帝國向著塞爾維亞宣戰,緊隨而至,德、俄、法、英相繼加入戰爭。
  • 同樣進行相似的軍事改革,為何奧斯曼帝國軍隊戰鬥力明顯高於晚清
    17世紀至20世紀,近三百年間,奧斯曼帝國與崛起的沙俄交手十二次,敗多勝少。但奧斯曼帝國在後期被列強瓜分領土,並割讓給俄國亞速海、克裡米亞汗國、巴爾幹的比薩拉比亞地區等大片領土的時候,依然能和沙俄打成平手。 一戰時期,被稱為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在達達尼爾戰役中依然能出動五十萬兵力,讓英法等強國軍隊傷亡25.2萬人。
  • 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14年11月通過行使蘇丹哈裡發的權力以發動聖戰
    奧斯曼蘇丹被稱為哈裡發,或者說伊斯蘭烏瑪遜尼派信徒的最高統治者基本上依賴於自身的世俗力量——他的軍隊。自從土耳其人在1517年徵服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聖城(麥加和麥地那)後,這個名號倒並沒有引起多少爭議,但是在帝國的擴張期間,哈裡發的使用卻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停頓。
  • 馬穆魯克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國運之戰,為什麼形勢會呈現一邊倒?
    1514年,奧斯曼帝國與薩非王朝為了爭奪安納託利亞東部地區的控制權而爆發戰爭,最終奧斯曼帝國大獲全勝。引火燒身戰敗的薩非王朝為了抵抗來自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急切尋求各方幫助。結果,統治埃及、紅海沿岸以及敘利亞地區的馬穆魯克王朝打算出手幹預此事。
  • 奧斯曼帝國:繁榮與衰亡的六百年歷史
    1512–20巴耶齊德的繼任者塞利姆一世於1512年登基。他牢固地控制著軍隊。在他的統治期間,奧斯曼人向南和向東進入敘利亞、阿拉伯和埃及。塞利姆使帝國的規模擴大了一倍。塞利姆控制著伊斯蘭教的聖地,這鞏固了他作為宗教最強大統治者的地位。主要的穆斯林知識分子、藝術家、工匠和行政人員從各個地方來到君士坦丁堡。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1900年,奧匈帝國還加入了八國聯軍,擊敗清王朝,攻陷北京城。一、民族矛盾之下的脆弱結合19世紀早期,受拿破崙戰爭影響,歐洲民族主義思潮興起。受此衝擊,奧地利帝國內部各民族的獨立運動也隨之高漲。1867年2月,奧地利皇室為了安撫不斷掀起獨立運動的匈牙利貴族,分割了一部分自主權力給予匈牙利,以換取其對帝國皇室的繼續支持。
  • 葉卡捷琳娜大帝對奧斯曼帝國兩次用兵,終於打通了南下的出海口
    葉卡捷琳娜大帝執政後,利用彼得大帝改革積累的強大綜合國力和強勁的軍事力量,再次為發動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戰爭做好了準備。1762年,葉卡捷琳娜大帝剛一上臺,就開始著手彼得大帝的遺願,俄羅斯帝國歷代沙皇一直想打通從南邊黑海到地中海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以方便與大西洋沿岸的西歐各國進行商業貿易、文化交流等活動,以增強俄羅斯帝國在歐洲範圍內的影響力。
  • 一戰時日本實力如何,為何沒加入德國陣營?這正是它的精明之處!
    一戰時加入協約國,出兵德國殖民下的青島;二戰時,與德國結盟,對英美開戰。一戰,日本賭對了,獲得了巨大的利益;二戰則輸個底朝天。日本在明治天皇時期就定下了徵服朝鮮、中國,稱霸世界的國策。但是當時以德國為師的日本為什麼沒有加入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呢?說穿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實力不行!
  • 加裡波利戰役:邱吉爾的一戰噩夢,奧斯曼的迴光返照
    1914年英法與德國在西線對峙,陷入僵局。為了打破僵局,英國海軍大臣邱吉爾提出在加裡波利登陸,直取伊斯坦堡,既能迫使奧斯曼退出戰爭,也能緩解俄國在東線的壓力。於是英法組織近五十萬大軍遠徵奧斯曼,結果英法慘敗,邱吉爾被撤職。那麼此戰具體的情況是啥,船長為你一一道來。
  • 為何俄羅斯土耳其會成不共戴天的300年世仇?
    俄國建立後,開始瘋狂向外擴張,先後將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等地納入版圖,與佔據了巴爾幹半島、黑海周邊、高加索等地區的奧斯曼帝國產生了激烈衝突。1654年,俄羅斯與東烏克蘭合併,隨后土耳其在1676年入侵烏克蘭,第一次俄土戰爭爆發。
  • 土耳其的心結:放不下的奧斯曼帝國榮光
    奧斯曼帝國的極速擴張令歐洲統治者無比恐慌,在法德等國國王的組織下,一支新十字軍向南歐進發,誓要將奧斯曼人趕出歐洲大陸。然而新十字軍完全不是伊斯蘭鐵騎的對手,公元1396年,歐洲聯軍在尼科堡戰役中被奧斯曼人擊敗,將近一萬十字軍戰士被生俘,其中包含了三百多名歐洲知名貴族。
  • 當飛機加入戰爭後,人們用什麼對付它?是什麼讓德國立於不敗之地
    1903年12月17日,美國萊特兄弟研製的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飛行者一號」,艱難地掙脫了地球引力,飛上了北卡羅來納州的天空。同許多高科技產品一樣,飛機首先被應用於戰爭,最早的空中轟炸雖然是飛行員駕駛簡易的飛機,用手將各種小型炸彈投向地面目標,但卻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平面戰爭模式,將戰爭帶入空地立體的時代。
  • 加裡波利戰役丨走向凋零的奧斯曼帝國是如何「涅槃」翻身的
    引言加裡波利戰役是世界歷史上的著名戰役,不僅改變了土耳其的歷史進程,還在某種程度上促進澳大利亞民族的形成以及發展,這場戰役使得同盟國在東南歐地區取得了巨大的戰爭優勢。英國與法國開闢了一條新戰線企圖打破西線戰場的僵局,然而卻失敗了,這不僅使得俄國國內的政治以及經濟上的危機大大加重,還間接地推動了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的爆發。
  • 一戰故事:日德青島之戰——一戰遠東唯一戰場
    1914年6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日本藉口英日同盟趁機向德國宣戰,意圖奪取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益,進一步侵略中國。11月德軍戰敗投降,日本佔領青島。